- 百年变局下的中泰关系:传承与发展
- 周方冶
- 2240字
- 2025-04-28 20:22:47
一 百年变局下中泰关系面临新挑战
目前,中泰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泰战略合作的深化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既是挑战,亦是机遇,有必要加强分析研判,从而“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具体来看,当前中泰关系主要面临以下挑战。
其一是中美战略竞争的多极化挑战。
作为殖民时期的英法势力范围缓冲地带,冷战时期的美国反共前沿地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重要参与国,泰国在地缘政治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使得中泰关系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常规的双边关系范畴,涉及域内外大国间的地缘政治博弈。
在过去十多年里,中美战略竞争持续升级,从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太”到“亚太再平衡”政策,到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印太战略”,再到拜登政府的全面深化落实印太战略,使得包括泰国在内的东盟国家普遍面临严峻的地缘政治压力。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泰国就是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军事盟国,成为美国“反共”的桥头堡。尽管美泰军事联盟的互信关系在冷战中后期的越南侵柬危机中严重受损,冷战后美国撤离东南亚更是使得美泰军事联盟长期处于“漂移”状态,但是半个多世纪的深耕细作,早就在泰国各领域尤其是安全领域打上了深刻的美国印记,构筑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
中美两国的全面竞争态势,将会深刻改变中泰关系中长期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尤其是此前持续下滑的美泰关系很可能反弹甚至反转,从而在中美泰三角关系中对中泰关系产生牵制甚至排斥作用。
其二是泰国道路选择的多元化挑战。
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后期的百多年里,泰国先后进行了三次国家发展模式的道路选择,不仅成为东南亚唯一的非殖民地国家,而且较平稳地达成了从传统封建王朝到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重塑,并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国到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跨越式发展,甚至一度被誉为“四小虎”,尽享“百年国运”。
第一次是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以“朱拉隆功改革”为标志的君主专制道路,使泰国(旧称暹罗)从松散的封建分封过渡到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并在此基础上摆脱了前现代的封建经济束缚,为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次是20世纪前中期以“民党革命”为标志的现代民族国家改造道路,使泰国在国有工业化建设的经济基础上形塑了当代“泰人特性”的社会文化根骨。
第三次是20世纪中后期以“五年计划”为标志的跨越式发展道路,使得泰国在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适时调整过程中,有序完成了现代化起飞的战略目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泰国为破解“中等收入陷阱”,开始了第四次国家发展模式的道路转型。但是,第一轮以“经济自由化”为动力的道路选择尝试以失败告终,并引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第二轮以“政治民主化”为先导的道路选择尝试再次受挫,并引发了“红黄大战”的大规模政治冲突与社会分裂;第三轮始于2014年政变的道路选择尝试,则难以化解拉玛九世驾崩后的“泰式民主”意识形态衰落困境,使得极左翼革新势力与极右翼保皇势力的矛盾持续上升,导致泰国政治—社会极化现象日趋严峻。
近年来的中泰战略合作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国“自上而下”的发展共识,即使“红黄大战”期间,泰国保革双方高层在对华合作以推动“增量发展”问题上始终保持基本共识,从而为中泰合作保驾护航。随着泰国保革冲突从经济与政治领域延伸到意识形态领域,中泰战略合作“自上而下”发展共识很有可能在政治—社会极化条件下面临挑战,尤其是来自极左翼新生代的多元化挑战。
其三是民心相通工作的信息化挑战。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泰传统友好关系之所以历久弥新,很重要的是两国民心相通,不仅在艰难时期有助于维系中泰关系断而不绝,而且在暖风吹拂时焕发蓬勃生机,为中泰合作全面深化发展提供持久活力,并有助于抚平内外因素冲击的短期波折,切实保证中泰关系行稳致远。
近年来,中泰两国在民心相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尤其是创新性的孔子学院建设,更是在泰国大放异彩。据统计,从2006年在泰启动孔子学院项目以来,中国已累计派遣2万多人次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赴泰任教,泰国相继有27家教育机构与中方合作设立16家孔子学院及11家孔子课堂,并有2000多所中小学校开设汉语课程,在校学习中文人数超过百万人,居全球首位。泰国现已成为全球孔子学院最密集、中文教学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
不过,相较于中泰战略合作的前进步伐与远景目标,既有民心相通工作还是力有不逮,难以满足需要。近年来,泰国社会尤其是新生代受美西方观念影响,对华负面看法与不满情绪时有出现,并呈扩大趋势。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美西方在泰国官产学界深耕细作,早已在线下主流媒体建立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形成了倾向于美西方的话语体系,使得中泰民心相通工作很大程度上面临“存量博弈”的现实难题。
近年来,随着泰国社会信息化发展提速,2022年泰国社交媒体用户达到5685万人,约占总人口的81.2%,并且人均每天使用社交媒体时间将近3小时。对中泰民心相通工作而言,高速扩张的虚拟空间既是机遇,将有助于破解线下民心相通工作的局限性,从而在“增量抢占”过程中,将虚拟空间打造为引导泰国民众对华认知的新兴场所和重要渠道;但也是挑战,有可能使美西方炮制的对华“错误认知”加速渗透扩张,甚至通过社交媒体的“信息茧”现象,持续固化泰国新生代民众的对华负面认知。
2020年,中泰两国网民由于泰国网红明星及其女友的不当言论,引发大规模Twitter“骂战”,不仅引起中国驻泰国大使馆的关注和声明,而且在虚拟空间产生了对华不友好的所谓“奶茶联盟”跨国/地区运动,成为美西方进一步炮制所谓“中国威胁论”的舆论口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