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文化视阈下日本学者的宋诗研究
- 邱美琼 胡建次
- 3753字
- 2025-04-28 19:12:45
引言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也找不到两处相同的民族、地域文化。这种不同,不但没有阻隔文化间的交流,反而促进了文化间的交流、互动与认同。这种交流、互动与认同的开展,又促使双方文化在保留独特性的同时得到长足的发展与变迁,使人类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而繁荣昌盛。
在此,我们拟以日本学界的宋诗研究为切入点,来认识两国学者研究的成果,研究过程中展现的文化差异,以及学术的交流、互动与认同。
二十世纪以来,日本的宋诗研究得到有效展开。日本学者秉持倡扬学术、促进本土文化发展与中日文化交流的宗旨,从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与同属汉字文化圈平台的视点出发,对我国的宋诗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一百多年的研究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学者,如仓田淳之助、吉川幸次郎、小川环树、西野贞治、荒井健、前野直彬、上野日出刀、村上哲见、松川健二、横山伊势雄、山本和义、塘耕次、吉井和夫、石本道明、内山精也、浅见洋二、森博行、西冈淳、池泽滋子、三野丰浩、绿川英树等。跨地域与国度的文化与学术传统使日本学者能够转换角度,以新的角度去审视中国古代诗歌(当然也包括宋诗),打量中国的文明。他们的宋诗研究因此呈现出许多亮点,体现出富于特色的研究路径。梳理和总结异邦学者对这一中国断代诗歌的研究史,评述他们的研究历程、学术成就、研究特征等,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宋诗研究,也可为我国古典诗学研究提供参照与借鉴,更好地促进中日文学研究界的交流与对话。
关于日本学者的宋诗研究,目前,有国内学者王水照、顾伟列、宋红、许总、张哲俊、牟玉亭、王丽娜,日本学者山本和义、池泽滋子、内山精也等人的相关论说。顾伟列《日本汉学界的宋诗研究》,以评介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前野直彬《宋诗鉴赏辞典》等成果为主,梳理了异域语境中“他者”在宋诗研究方面的大致历程及所涉方面,总结出其不少方面的成就与特征;王水照在《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前言》中扼要介绍了内山精也、浅见洋二等人在研究选题、学术思路与考察方法等方面的特征;宋红《黄庭坚诗在日本》在介绍黄诗在日本的版本及流传情况的同时,主要介绍了日本学者在黄诗文献整理方面的成就;张哲俊《吉川幸次郎研究》设专节介绍了吉川幸次郎对唐宋诗的研究;许总《扬弃悲哀,拓展视野——评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评述了吉川幸次郎对宋诗的研究;牟玉亭《中国宋代文学与日本文学》提及吉川幸次郎与小川环树对苏轼的研究;王丽娜《欧阳修诗文在国外》也述及吉川幸次郎与入谷仙介对欧阳修诗歌的研究。在日本学者方面,山本和义《小川环树先生和宋代文学》介绍与评述了小川环树在宋代文学特别是苏轼研究上取得的成就;池泽滋子参撰曾枣庄主编的《苏轼研究史》一书,承担“日本苏轼研究史”部分,简要介绍了苏轼文学从镰仓时代至今在日本的接受与研究状况;内山精也《1980年代以降日本的宋代文学研究——以词学与诗文研究为中心》一文,较全面地介绍了近30年来日本宋代文学研究的队伍构成、活动状况与主要成果,包括选译著作、译文、影印资料、单行著作及研究论文等,对日本宋诗研究资料的盘点甚为全面丰富。
已有成果对本课题研究有筚路蓝缕之功,但也毋庸讳言,从其量与质上来看,大多显得较为薄弱,往往流于泛论,亟待进一步拓展充实与深化完善。其主要表现有:1.已有成果多专注于对日本少数知名学者研究的述论,对其他学者及近年来很多后起之秀的研究鲜有涉及。前者如小川环树、西野贞治、荒井健、村上哲见、松川健二、横山伊势雄、山本和义、塘耕次等,后者如吉井和夫、石本道明、浅见洋二、内山精也、森博行、西冈淳、池泽滋子、三野丰浩、绿川英树等;2.已有成果多关注日本学者对苏轼、黄庭坚的研究,对其他宋代诗人研究则少有详论,如梅尧臣、欧阳修、杨万里、陆游等;3.已有成果不仅数量很少,且甚为零碎,不够全面与系统,几斑难窥全豹;4.已有成果大多是一些扼要的述论,深度有所欠缺,对于日本学者宋诗研究的历程、内容、特点、得失、方法、学术取向,其研究受哪些文化因素影响,有什么值得借鉴的东西,诸如此类问题的论述,大多不够深入与透辟。
因此,笔者选择“跨文化视阈下日本学者的宋诗研究”作为研究论题,拟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勾勒日本宋诗研究的学术历程,考察其主要内容及研究特征;二是以宋代重要诗人及日本主要宋诗研究者为考察点和绾接线索,探讨二十世纪以来日本学界的主要宋诗研究成就,论说其研究观念与方法、学术思路与取向等;三是考察日本宋诗研究活动的开展、研究论题的择选与切磋、学术团队的形成与维系等相关情况。这是极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首先,全面系统地考察梳理和探讨总结汉学重镇日本的宋诗研究,这本身就拓展了宋诗研究的学术史空间维度,是极有价值和意义的;其次,日本学者的宋诗研究在学术取向、研究选题、学术思路、研究方法、所得见解、所存在问题诸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这无疑有益于从不同维面拓展与深化我们对宋诗艺术世界的认识;再次,细致深入地考察探讨日本学者宋诗研究的历程、成就、特征与不足,这有益于在中外学术交流与比照的视野中进一步拓展与深化我国本土的宋诗研究;最后,作为海外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跨文化视阈下日本学者的宋诗研究”之学术论题的开展,填补了一个领域学术史研究的空白,有助于增强日本汉学史乃至域外汉学史研究的完整性与丰富性。
本论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日本学者宋诗研究的历史进程。根据日本学者一百多年来对宋诗研究的演变发展情况,将其历史进程大致界划为缓慢起步期(二十世纪前半期)、稳步发展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渐次展开期(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持续繁盛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降),对各时期的具体研究状况包括不同论题的开展与有序推进等予以细致梳理和归纳总结。2.日本学者宋诗研究的内容与特征。在内容方面,重点概括评说日本学者在宋诗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包括:选编译注,一般综论性研究,诗人诗作个案研究,诗歌别集、选集与总集研究,诗学史实考论研究,诗人诗作传播与接受研究,日中比较诗学研究等;其特征主要体现为:重视基础资料建设;文本细读与语言分析;论题选择的精与专;开阔的视野与发散的思维。3.日本学者对宋代诗人诗作的研究。主要考察日本学者对梅尧臣、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杨万里、陆游等人的研究。从他们对宋诗材料的发掘、整理与考辨,对诗人创作与社会文化思潮联系的探讨,对诗作艺术表现及多维度诗学价值取向的研究,对诗人诗作在当时代及后世的传播接受的考察等方面加以展开。4.日本主要宋诗研究者的学术贡献。主要考察:吉川幸次郎对宋诗地位、分期、特点、唐宋诗之别的研究,小川环树对宋诗人构成、宋诗流变及苏诗佚注的研究,前野直彬对宋诗史与宋诗形式的研究,横山伊势雄对宋代诗人诗作及诗学命题的研究,山本和义对苏诗文献的研究,池泽滋子对丁谓、吴越钱氏文人及宋代诗人与宋代文化关联的研究,浅见洋二对唐宋诗学中关于诗与绘画、诗与风景、诗与现实、诗与历史、诗与作者、诗的“内部”与“外部”关系的研究,内山精也对宋诗文献的整理及对宋代士大夫诗歌创作与诗歌观的研究。5.日本学者宋诗研究展望。一是提出二十世纪日本学者宋诗研究尚留下不少工作,如基本文学史料的整理还是有薄弱点,作家研究范围较窄,有关文学现象、事件和文学史阶段的研究较为缺乏等;二是展望二十一世纪日本学者宋诗研究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延续方面有宋诗文献研究、士大夫诗歌研究、日中诗歌比较研究等,新兴的文学增长点有以风格流派为特征的文学群体研究,诗迹研究,即文学地理学研究,以文化为背景的综合研究等。这既是日本新兴的文学增长点,也是和我国本土研究相互影响、互动的结果。6.吸收目录学学术史撰写方式,对日本宋诗研究的主要学者撰写简介与成果概述,编写日本宋诗研究的重要论著论文索引,作为论稿附录,为进一步研究提出门径。
本论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为:1.全面收集日本学者宋诗研究的文献材料;广泛阅读有关论文、论著,做到博观在先,征实为基;深入理解其中所蕴含的诗学见解、研究特色,努力将研究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2.立足百余年来日中两国学术兴替流变的基本事实,对日本宋诗研究的历史进程与基本内容,进行梳理爬抉,条分缕析,勾画其演变发展轨迹,努力将考察置放到历史语境与对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研究特色的探寻中去;3.努力从域外汉学研究的宏观视野对日本学者的宋诗研究作出判评与定位,着重对其研究论题、发表见解及所体现特色进行探讨,阐说其在域外汉学研究中的位置、价值与意义;4.努力将翻译介绍式变为综合探索式,凸显“研究”的意味,使“日本的宋诗研究”不仅仅是一种资源(我的研究对象)、一种话语(宋诗研究的形态之一),更是一种具有认知价值的介质(通过它我得到答案)和具有示范意义的方法(对国内的研究做出启示)。
本论题在研究中,遇到不少困难。一是论题研究点多面广,涉及众多学者与研究基地、研究论题,要全面且有所深入,实属不易;二是日本宋诗研究文献译介到我国的甚少,在日本也是零星散落于各大学与研究机构,搜集起来较为棘手;三是日本学者宋诗研究的内容丰富、方法多样,异见纷呈,交流频繁,既要彰显其研究共性,又要对其学术创见性、独特性作出判评,这不太容易。虽然笔者已做出努力,但论述中一定存在不少错误和疏漏,敬请方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