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顺治皇帝为什么鞭尸多尔衮

1650年8月,风云突变,多尔衮在狩猎途中意外坠马,就这么一命呜呼了。

这消息一传开,顺治帝反应可大啦!他亲自带着朝中文武官员跑到东直门外,去迎接多尔衮的灵柩回京城。而且给多尔衮办葬礼那叫一个隆重,简直跟皇帝没两样,不仅追封他为“义皇帝”,庙号还定为“成宗”,对多尔衮的子孙也是各种优厚抚恤,场面可热闹了。

可谁能想到,仅仅两个月后,局势就跟翻书似的,全变啦!

顺治帝先是毫不留情地剥夺了多尔衮生前和死后的所有爵位与恩赐,接着竟下令把他的坟墓给挖开。不仅如此,还对多尔衮的遗体又鞭打又斩首,最后还拉出来公开示众。要知道,这种极端手段,只有在极度痛恨一个人的时候才会用!

想当初,多尔衮对顺治帝的继位和后来的统治那可是帮了大忙,要是没有多尔衮,顺治帝哪能顺顺利利登上皇位,统治中原大地。这到底是为啥,顺治帝对多尔衮的仇恨就跟吹气球似的,越来越大呢?

想当年,多尔衮作为辅政大臣,权力一度超过了皇帝,朝中文武百官见了他,统统都得低头哈腰,毕恭毕敬地行礼。不管是他出去狩猎还是领军打仗,那些个诸王贵族,都得乖乖地在路边排好队,毕恭毕敬地行礼送行。他出行的时候,用的那仪仗、音乐,还有跟着的卫兵数量,跟皇帝比起来,简直不相上下!再看他那府邸,装修得那叫一个豪华,压根就不把皇宫放在眼里,甚至都超过皇宫了!

多尔衮还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说皇帝的玺印放在宫里取用不方便,就干脆把它放在自己家里了。因为他军功赫赫,辅政又干得特别出色,顺治帝那是多次给他封赏,先是封“皇叔父摄政王”,后来又变成了“皇父摄政王”。久而久之,多尔衮,渐渐从一个忠诚听话的大臣,变成了一个在皇帝头上指手画脚的“长辈”。咱都知道,权力大得没边儿的臣子,那可是皇帝心头的刺儿,哪能容得下呢!

就好比明朝有一位很厉害的政治家张居正,他当辅政大臣执掌朝政整整10年!在这10年里,他搞了好多改革,选拔了不少贤才,推行了有名的“万历新政”。这新政在当时那可是搞得红红火火,但是等他去世后呢,万历帝就对他进行了彻底清算,家产全给抄了,尸体还遭到鞭打,那叫一个惨!可见,这权臣的路不好走哇,多尔衮这悲剧,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他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多尔衮一去世,他手下那些人,像苏克萨哈和詹岱等人,立马就跑到顺治帝跟前,揭发多尔衮谋逆的大罪,说多尔衮偷偷做了龙袍,还打算搞兵变。多尔衮的政敌们也跟着纷纷跳出来,揭发他的各种非法行为。顺治帝这才给多尔衮定下了“十四条大罪”。

就比如说苏克萨哈、詹岱他们,在多尔衮死的时候第一个站出来告发,说多尔衮有个侍女吴尔库尼,本来计划是要跟着多尔衮一起合葬的,结果不小心透露出,多尔衮早就做了八件黄袍,还和大珠子、黑貂皮褂一块儿暗藏在棺材里;而且多尔衮还打算在永平召集两旗官兵,和都统和洛他们一块儿谋划篡位的事,就是因为外出狩猎了,才没来得及动手。

不过,后来乾隆帝给多尔衮翻案的时候,就觉得这些人,就是小心眼儿,小人行径。为啥这么说呢?乾隆帝是这么琢磨的:要真多尔衮有反心,以他的权势和机会,早就该在清军入关的时候就自己当皇帝了,哪能等到现在才动手啊!

说起这事,还有个有趣的故事。明朝旧臣有个叫张煌言的人,写了首《建夷宫词》,里面有这么一句:“上寿筋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这里面的“太后”,指的就是顺治的生母——孝庄皇太后。这“太后婚”,可就是暗示孝庄和多尔衮有一腿。

为啥有人说孝庄太后嫁给多尔衮呢?有人说啊,这是出于政治考虑,通过嫁给多尔衮,能让多尔衮对顺治帝更加死心塌地;也有人说,这是满族的传统,讲究“弟弟娶寡嫂”。不管怎么说,孝庄太后下嫁这事儿,可把顺治帝给气得不轻,觉得特别屈辱。

顺治帝从小就六岁登基,在太后和多尔衮的强势管理下,压根儿就没过过什么正常的童年。每天面对的都是繁杂的朝政,厚厚的奏章,他只知道要学着做一个好皇帝,学习怎么治理国家,可没有人关心他一个小孩子内心的想法和需求。他心里压抑得,就别提多难受了。

俗话说得好,压力越大,反弹越厉害。这不,多尔衮一死,12岁的顺治帝就宣布亲政。亲政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多尔衮的影响彻彻底底地清除掉,只有把多尔衮踩得死死的,他才能真正获得自由。这时候的顺治帝,既是个肩负重任的皇帝,也是个叛逆心十足的孩子。所以在多尔衮去世不到一个月后,立刻就急匆匆的掘墓鞭尸了。

一个世纪后,乾隆帝可瞧得上多尔衮了,觉得他是个深明大义的忠臣。不但给恢复了“睿亲王”的封号,还派人精心修复了他的陵墓,专门命令太常寺每年都去祭扫。

乾隆帝是这么说的:“多尔衮之为人,实属忠诚深厚,对皇恩感激涕零,深知君臣之义。但却因小人奸计而被诬陷入狱,怎能不为其昭雪?应恢复其‘睿亲王’的封号,追封为‘忠’,并让其与先皇一同享祀太庙。依照亲王的规格修葺其墓地,命太常寺每春秋两季进行祭祀。其爵位应世袭,不得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