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金融农业
- 谁说朕是暴君?朕要诛你九族
- 书友华金
- 2194字
- 2025-05-07 19:54:20
很快,在侯世禄的指挥下,银行门前恢复了井然有序。围观的群众被疏散到远处,只留下真正办理业务的人。
不少朝中大臣也来看热闹。他们站在远处,看着络绎不绝的人流,脸上神情复杂。虽然对银行这个新生事物仍心存疑虑,但也不得不承认,事态的发展远超预期。
到晚上结束时,已有八十户完成了贷款手续。无论是缺钱的农民,还是想出售田产的地主,都对这个新政策赞不绝口。
三天后,那八十名在钱务学堂受训的举人也开始到银行实习。面对真实的业务,他们这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金融”。
“没想到还钱还能生钱。”一位年轻的举人感叹道。
“这就是银行的妙处。”他的同伴接话,“既帮了农民,又让钱生钱,两全其美。”
时间飞逝,转眼到了八月底。顺天府的田产在不断重新分配,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这时,前线传来消息——卢象升即将抵达京城。建军节就要到了。
崇祯站在皇宫的高处,看着这座正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京城。水泥路上车马往来,远处还在建设新的学校、体育场、歌剧院和马球场。比起三年前,这里已经焕然一新。
街道上,一群孩童正在追逐嬉戏。他们的笑声清脆悦耳,在空气中回荡。崇祯看着这一幕,眼中闪过一丝温和。
随着银行业务的开展,新的职业不断涌现。一些机灵的人已经开始当起了银行经纪人,专门为农民和地主牵线搭桥。虽然初期收入不高,但总比无所事事强得多。
沈棨,现在的李清臣,混在人群中默默注视着这一切。作为前宣府总督,他亲眼见证了水泥路带来的变革。如今的皇帝,正在用一个个新政改变这个国家。
街角处,一个小贩正在吆喝着卖煎饼。远处传来工地的敲打声,还有马车的辚辚声。这座古老的城市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很快他就要南下南越,执行秘密任务。但此时此刻,他只想静静地看着这座正在蜕变的城市。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映出斑驳的光影。
崇祯给银行与农业的结合取了个新名字——金融农业。
这个名字一经大明日报刊登,立刻在京城城掀起轩然大波。茶馆里、酒肆中、街头巷尾,处处都能听到百姓们议论纷纷。
“这金融农业,听着就新鲜。”茶馆内,一位身着青衫的中年人端着茶碗,眉头微蹙。
“可不是么,皇上亲自取的名字呢!”旁边的食客放下手中点心,凑近了些,压低声音道,“听说这事儿,可是要让咱们这些没田的百姓也能种上自己的地!”
“真的假的?”青衫男子眼睛一亮,却又迟疑道,“可我们哪来的银子买地?”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食客得意地捋了捋胡须,“皇上开了银行,专门借钱给咱们买地!”
茶馆里顿时炸开了锅,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人欢喜雀跃,也有人将信将疑。
第二天,大明日报又刊登了一篇详细阐述金融农业对大明影响的文章。街头巷尾,不少识字的人正对着围观的百姓朗读报纸内容。
“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一位老者激动得手都在颤抖,“咱们老百姓终于有希望了!”
崇祯坐在御书房里,听着下面的官员汇报银行的情况。窗外阳光正好,照在他略显疲惫的面容上。
“陛下,这几日来银行办理贷款买田的百姓越来越多了。”跪在地上的官员声音中带着几分兴奋,“光是今天上午,就有二十多户百姓前来咨询。”
“嗯。”崇祯轻轻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模式已经验证可行,接下来就是在其他地方推广了。”
八月中旬,首批金融代理人终于踏上工作岗位。只有三个人,分别是张奎、李二和刘大行。这三人都是在京城城做倒手买卖的老手,能说会道。
原本陈子龙想找些读书人来当经纪人,可那些读书人一听说具体工作内容,纷纷摇头拒绝。
“这种跑街串巷的活计,怎配得上我等读书人?”一位秀才捏着扇子,一脸不屑。
陈子龙正为此发愁,崇祯却提出了建议:“何必非要找读书人?那些做倒手买卖的人,反倒更适合。”
“陛下,您为何要接见这三个市井小民?”陈子龙看着面前衣着普通的三人,眉头微皱。
崇祯笑着摇摇头:“用人不必拘泥于才学。这个金融机构在当时还是相当新颖的存在,许多人都在等着看它垮台。这种时候,反倒是这些市井小民更适合。他们懂得与百姓打交道,知道如何说服人。”
这三个经纪人的工作确实不轻松。他们每天天不亮就出门,走街串巷,跑遍周边县里甲里。
“老爷,您听我说啊,”张奎站在一户地主家的院子里,满头大汗地解释,“这可是朝廷的政策,您把闲置的田地挂到交易所,价钱肯定比私下卖得高!”
李二则在村口的大树下,对着一群农民比比划划:“只要交一成首付,剩下的钱可以慢慢还,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
刘大行更是机灵,专门找那些手头宽裕的商人:“您想啊,把钱存在银行里,不仅安全,还有利息拿。这可比藏在家里强多了!”
八月二十日,王府街中心竖起了一块巨大的木牌,上书“京城王府街交易所”几个大字。穿着国库银行制服的人不断在上面张贴各地田产交易信息。
“你们看,这地段不错,离城也不远。”
“这块地价钱倒是合适,就是有点偏僻。”
“那边那块,水利条件好,就是贵了些。”
围观的百姓们指指点点,热闹非凡。
但朝中大臣们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这简直是胡闹!”一位老臣在朝会上拍案而起,“让农民借钱买地?这不是在玩火吗!”
“那些农民哪来的钱还贷款?”另一位大臣附和道,“半年后必定会引发大危机!”
钱龙锡更是上书直言不讳:“农民若还不起钱,银行收不回贷款,存款的百姓也会担心拿不回钱,到时必生民变!这是在动摇国本啊!”
这种声音在朝堂上越来越响亮。就连一向支持新政的大臣们也开始犹豫不决。
陈子龙每天盯着银行的账目,眉头越皱越紧。他看着那些数字,心中不免忐忑:“若真如钱大人所说,到时候会不会...”
可他的担忧还未说完,崇祯就已经有了新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