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算传千古

永徽二十年,正月初一,元日。

算学阁的琉璃瓦上积着薄雪,姜明玥抱着刚出生的女儿站在窗前,看许知微在院子里教各国使节的孩子玩“算珠雪仗”。三岁的阿桃举着冻红的小手,将算珠形的雪球砸向大食王子,银铃般的笑声中混着阿拉伯语的计数声。

“砚秋,”沈砚之走进来,官服上还沾着早朝的霜露,“长公主说,要给咱们的女儿赐名‘算星’,取‘算珠如星’之意。”他望着妻女,眼中满是温柔,“知微刚从波斯回来,带了能自动拨珠的‘水力算盘’图纸。”

姜明玥低头看着襁褓里的孩子,小手上戴着许知微送的银算珠手链,每颗珠子刻着不同文字的“算”字。远处传来算学馆的晨钟,钟声里混着算盘的轻响——这是她再熟悉不过的晨曲,比任何礼乐都更让她心安。

卯时,算学阁举行“万国算学大会”。

许知微站在主台上,身后的巨幅星象图上标注着中原、大食、波斯、吐蕃等国的算学符号。她举起新制的“环球算盘”,算珠分三层转动,分别对应十进制、十六进制和阿拉伯数字:“这是集天下算法之大成的算盘,能算出经度纬度,亦能算出人心距离。”

吐蕃使者起身行礼:“我吐蕃女子已能用算珠管理茶马互市,今特来求购算学典籍,并恳请许博士派弟子前往传授‘方程术’。”

波斯学者紧随其后:“我国数学家已用贵国的‘盈不足术’解决了灌溉难题,恳请将《女算经》翻译成波斯文,刻在设拉子的智慧宫墙上。”

巳时,姜明玥带着女儿参加“女子算学启蒙礼”。

算学馆的前庭摆着百口陶瓮,每个瓮里装着不同材质的算珠——竹、木、玉、琉璃、玛瑙,甚至还有大食的驼骨和波斯的猫眼石。姜明玥将女儿的小手放进瓮中,孩子咯咯笑着抓起一把琉璃珠,珠子碰撞声如清泉流淌。

“这是‘百珠启智’,”许知微晃着新打的金算盘,“每个女子生来就该拥有算珠,就像生来就该拥有天空。”她忽然从袖中掏出本绘本,封面上画着三个女孩——一个执笔,一个拨珠,一个握剑,“看,我给孩子们写的《算珠小英雄》,已经翻译成七种文字了。”

未时,沈砚之接到边疆急报。

突厥可汗再次遣使,这次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求学:“可汗说,他的女儿用算珠算出了草原迁徙的最优路线,恳请中原派算学夫子常驻王庭。”沈砚之合上密报,望向正在教女儿抓算珠的姜明玥,“明玥,算学真的改变了天下。”

她抬头,目光掠过算学阁墙上的各国地图,每处算学馆都用算珠标记:“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在贡院密道相遇吗?那时我以为,算珠只能用来算阴谋,却没想到,它最终算出了和平与希望。”

申时,算学阁的地窖里。

许知微打开尘封的木箱,里面装着从第一章到第二十一章的手稿,每一页都沾着算珠的痕迹和岁月的尘埃。她摸出五年前的碎瓷片算珠,如今它已被镶进金算盘,成为“算珠三杰”的信物。

“姑娘,”她举起算盘,“我算了一下,从你男扮女装参加科举到现在,咱们一共破了十七桩大案,开了三百六十二所女子学堂,教出了一万四千七百三十二名算学弟子。”她忽然轻笑,“不过最得意的‘算法’,是算出了你们的姻缘,还有这满地的算珠娃娃。”

酉时,算学阁外的空地上。

各国使节与算学弟子们共同放飞算珠灯,每盏灯上都写着不同语言的算学口诀。姜明玥的女儿挥舞着小手,指向天空中最亮的那盏灯——上面用汉字和阿拉伯文写着:“一算天,二算地,三算女子有出息”。

沈砚之揽住她的肩,看着女儿的算珠灯渐渐融入星河:“明玥,等她长大,我们就带她去看遍天下的算学馆,从长安到巴格达,从凉州到设拉子。让她知道,母亲的算珠,曾照亮过多少人的路。”

戌时,长公主在皇宫举行算学庆功宴。

新皇已是少年,亲自为姜明玥和许知微戴上算珠纹的金冠:“两位先生,朕的算术能考满分,全靠你们教的‘差分法’。等朕亲政,定要让算学成为万国必修课。”

许知微趁机递上“算学护照”的提案:“陛下,不如给每个算学弟子发一本‘算珠通行文牒’,凭此可在各国算学馆免费学习,如同‘算学使节’。”

亥时,算学阁的藏书阁里。

姜明玥摸着新刻的《算尽千秋》石碑,上面用各国文字刻着她们的故事。许知微靠在书架旁,翻看着大食弟子寄来的算学笔记,忽然指着某页:“看,他们用算珠算出了爱情公式——真心×时间÷误解=永恒,有意思。”

沈砚之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你们在看什么?”

“在算我们的下辈子。”许知微挑眉,“我算过了,若有来生,咱们还要当搭档——你握剑,姑娘执笔,我拨珠,继续算尽天下不平事。”

姜明玥轻笑,望向窗外的星河。算珠灯的光芒与星光早已不分彼此,而她们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个人的生死,成为天下女子共同的记忆。

风卷起藏书阁的卷轴,露出许知微多年前写的批注:算术无古今,算珠可传千古。姜明玥知道,无论多少个二十年过去,算珠声都不会停止——因为总有女子会拿起算珠,算出属于自己的天地,让这星河,永远璀璨。

第二十二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