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武则天:中国唯一女帝的崛起与改革

武则天出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父亲武士彟原本是个从事木材买卖的商人,在隋末动荡的局势中,他慧眼识珠,资助了李渊的起义军,成为唐朝的开国功臣。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出身于弘农杨氏,是隋朝皇室的宗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贵的气质。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成长,武则天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仅习读经史子集,对文学艺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家庭中父母的经历也让她早早见识到了政治的风云变幻,为她日后涉足政坛埋下了伏笔。

贞观九年(635年),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病逝,这一家庭变故使得武则天和母亲杨氏在武家的地位一落千丈。她们受到了武家其他族人的排挤和欺辱,生活陷入了困境。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听闻武则天容貌秀丽且聪慧过人,便将她召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初入宫廷的武则天,面对的是一个充满勾心斗角和权力争斗的复杂世界。在唐太宗的众多妃嫔中,武则天并没有立刻获得特别的宠爱。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学习宫廷礼仪和政治谋略,默默等待着机会。

有一次,西域进贡了一匹名叫“狮子骢”的烈马,这匹马性情暴躁,无人能够驯服。唐太宗为此十分苦恼,在场的武则天却挺身而出,对唐太宗说:“陛下,我能制服它,但需要三件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棍,三是匕首。先用铁鞭抽打它,如果它不服,就用铁棍敲击它的脑袋,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咙。”唐太宗听后,对武则天的果敢和勇气大为赞赏。这件事虽小,却展现出了武则天与众不同的性格和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也让她在唐太宗心中留下了一定的印象。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按照唐朝的宫廷制度,没有子女的妃嫔都要到感业寺削发为尼。武则天也被迫进入感业寺,开始了青灯古佛相伴的生活。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早在唐太宗病重期间,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治就与武则天产生了感情。李治即位后,对武则天念念不忘。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李治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时,与武则天相遇。两人旧情复燃,互诉相思之苦。这一幕被王皇后看在眼里,王皇后当时正与萧淑妃争宠,她为了打击萧淑妃,便主动提议让武则天入宫,希望利用武则天来分散唐高宗对萧淑妃的宠爱。唐高宗自然求之不得,于是,武则天得以再次入宫,被封为昭仪。

再次入宫的武则天深知自己的处境,她一方面对王皇后卑躬屈膝,极力讨好,以取得王皇后的信任;另一方面,凭借着自己的美貌和聪慧,迅速赢得了唐高宗的专宠。不久之后,武则天便生下了一个女儿,唐高宗对这个女儿十分疼爱。然而,宫廷斗争的残酷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有一次,王皇后前来探望武则天和小公主,王皇后走后,武则天为了扳倒王皇后,竟然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女儿,然后伪装成一副悲痛欲绝的样子。唐高宗来看望女儿时,发现女儿已死,勃然大怒。武则天趁机哭诉,说是王皇后刚刚来过,肯定是她害死了女儿。唐高宗深信不疑,对王皇后的怨恨与日俱增,从此便有了废后的念头。

在朝廷中,围绕着是否废后的问题,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重臣坚决反对废后,他们认为王皇后出身名门,并无过错,而且废后之事关乎国体,不可轻易为之。而以许敬宗、李义府为代表的一批官员则为了迎合唐高宗,支持废后。唐高宗在犹豫不决之际,询问了开国元勋李勣的意见。李勣回答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这句话让唐高宗下定决心,于永徽六年(655年)十月,正式下诏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终于登上了皇后的宝座,这是她迈向权力巅峰的重要一步。

成为皇后的武则天,并没有满足于现状。她深知,在这个充满权力争斗的宫廷中,只有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于是,她开始积极参与朝政,协助唐高宗处理国家大事。唐高宗体弱多病,患有风眩之症,时常头晕目眩,无法正常处理政务。武则天趁机展现出了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她帮助唐高宗审阅奏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很多时候都能切中要害,让唐高宗十分满意。渐渐地,朝廷中的事务越来越多地由武则天来处理,她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武则天在政治上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她深知人才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因此大力推行科举制度的改革。在她执政期间,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殿试是指皇帝亲自在宫殿中对考生进行面试,选拔出真正有才能的人进入官场。这一举措打破了以往科举考试中主考官与考生之间可能存在的徇私舞弊现象,使得选拔出来的人才更加公正、优秀。武举制度则是专门选拔军事人才,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将领。例如,郭子仪就是通过武举考试进入仕途,后来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武则天通过这些改革,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使得更多出身低微的人有机会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中来。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武则天还对官僚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她打击关陇集团等旧贵族势力,削弱了他们对朝政的影响力。关陇集团自西魏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股强大势力,他们世代为官,家族之间相互联姻,盘根错节,对皇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武则天通过提拔一批出身低微的官员,如姚崇、宋璟等,来制衡关陇集团。这些官员对武则天忠心耿耿,在政治上积极贯彻她的政策,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在经济方面,武则天也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她重视农业生产,下令减免农民的赋税和徭役,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在她统治期间,许多地方都修建了水利工程,如在洛阳附近修建了引洛水灌溉农田的工程,使得农田得到了充足的灌溉,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她还大力发展商业,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繁荣。唐朝的丝绸之路在她的支持下更加畅通,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和洛阳成为了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商业大都市。

然而,武则天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她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反对和挑战。一些皇室宗亲对她的统治极为不满,认为她一个女人称帝,违背了传统的封建礼教。他们纷纷起兵反抗,其中以越王李贞和琅琊王李冲父子为首的叛乱最为著名。李贞在豫州(今河南汝南)起兵,李冲在博州(今山东聊城)响应,企图推翻武则天的统治,恢复李唐皇室的地位。武则天得知后,迅速派军镇压。她任命张光辅为行军总管,率领大军前往平叛。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李贞和李冲的叛乱很快就被平定。武则天对参与叛乱的皇室宗亲毫不留情,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和清洗,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随着武则天权力的不断扩大,她称帝的野心也逐渐显露出来。为了给自己称帝制造舆论氛围,她的侄子武承嗣等人伪造了一块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字样的白石,说是在洛水中发现的,并献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借此大做文章,将这块白石命名为“天授圣图”,并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随后,又有许多人纷纷上表劝进,请求武则天称帝。在经过一系列的铺垫之后,天授元年(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建立了武周政权,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称帝后的武则天,继续推行她的改革政策,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她重视文化建设,大力推崇佛教,修建了许多寺庙,如洛阳的龙门石窟中的一些佛像就是在她统治时期修建的。佛教的教义强调众生平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武则天的统治提供了理论支持,也有助于她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同时,她也重视文学艺术的发展,鼓励文人创作。在她的统治下,唐朝的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如骆宾王、宋之问等。

武则天的统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争议。她在位期间,重用酷吏,实行恐怖统治。为了打击反对势力,她任用了一批酷吏,如来俊臣、周兴等。这些酷吏发明了各种残酷的刑罚,对所谓的“谋反者”进行严刑逼供,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许多无辜的人被牵连其中,导致朝廷上下人人自危。不过,随着政权的逐渐稳定,武则天后来也逐渐减少了对酷吏的依赖,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纠正冤假错案。

在私生活方面,武则天也备受争议。她称帝后,广纳男宠,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等人先后成为她的男宠。这些男宠凭借着武则天的宠爱,在朝廷中飞扬跋扈,干预朝政,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武则天作为一个皇帝,在男权社会中打破了传统的性别束缚,以皇帝的身份拥有自己的后宫,这也反映出她对男尊女卑观念的一种挑战。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因病卧床不起,朝中大臣发动了政变,史称“神龙政变”。以张柬之、崔玄暐等人为首的大臣们率领禁军冲入宫中,杀死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李显复位。武则天被迫将皇位还给了李唐皇室,结束了她长达十五年的统治。同年十一月,武则天病逝,享年八十二岁。她留下了一块无字碑,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说。

武则天从一个普通的宫廷女子一步步登上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崛起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坎坷。她在位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打破了传统的男权统治格局,为后世女性争取平等权利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