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事后卧龙

建兴十二年秋,五丈原的夜空格外清冷。

诸葛亮仰卧在军帐中,帐外秋风萧瑟,吹得旌旗猎猎作响。他的胸口如同压着一块巨石,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撕裂般的疼痛。四十九岁,正当壮年,他却已感到生命如风中残烛,摇曳欲灭。

“丞相,药熬好了。“姜维小心翼翼地捧着一碗黑褐色的汤药走近榻前。

诸葛亮勉强撑起身子,接过药碗。药汁苦涩难当,他却面不改色地一饮而尽。这已是第七副药了,华佗弟子吴普亲自开的方子,却依然无法阻挡他生命的流逝。

“伯约,地图......“诸葛亮声音嘶哑,指向案几上的军事地图。

姜维连忙展开地图,只见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北伐路线和魏军布防。诸葛亮颤抖的手指划过祁山,停在渭水之滨,眼中闪过一丝不甘。

“若天假我十年......“话未说完,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了他。帕子上赫然是一滩触目惊心的鲜血。

帐外传来士兵压抑的哭声,诸葛亮知道,整个蜀军都在为他的病情忧心。自先帝驾崩,他独力支撑蜀汉十二年,北伐五次,却终究未能实现克复中原的夙愿。

“报——“一名传令兵匆匆入帐,“魏军又在寨前叫阵,司马懿派人送来女装,嘲笑丞相......“

诸葛亮摆了摆手,示意不必理会。他太了解司马懿了,此人正是看准他命不久矣,才如此肆无忌惮。

夜深人静时,诸葛亮强撑着病体,写下最后一份奏表:“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笔落,泪滴。他知道,这将是留给后主刘禅的最后谏言。

“先帝......亮辜负了您的托付......“

恍惚间,诸葛亮仿佛看到刘备站在面前,依旧是当年三顾茅庐时的模样,眼中满是期待与信任。他想伸手抓住那幻影,却感到一阵天旋地转......

“先生?先生?“

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诸葛亮猛然睁开眼,刺目的阳光让他一时难以适应。

“先生可是身体不适?“

诸葛亮定睛一看,面前站着的是——童子清风?那个在他出山前就已病逝的小童?再环顾四周,竹篱茅舍,书案琴台,这不正是隆中的草庐吗?

“今夕是何年?“诸葛亮声音颤抖。

“回先生,建安十二年冬。“清风一脸疑惑,“先生莫非读书太晚,忘了时辰?刚才刘皇叔派人送来拜帖,说明日要来拜访先生呢。“

诸葛亮如遭雷击。建安十二年?刘备第一次来访?难道他回到了二十多年前?

他疾步走向铜镜,镜中是一张年轻俊朗的面孔,眉目如画,哪里有半分病容?诸葛亮掐了掐自己的手臂,清晰的痛感告诉他这不是梦境。

“天意......这是天意啊!“诸葛亮仰天长叹,眼中却燃起前所未有的光芒。

前世种种如走马灯般在脑海中闪现:赤壁之战、荆州之失、夷陵之败、白帝托孤、五次北伐......每一次失败,每一个遗憾,都如刀割般清晰。

“这一世,我绝不会重蹈覆辙。“诸葛亮握紧羽扇,指节发白。

他连夜重新审视自己昔日的战略规划,将前世经验融入其中。直到东方既白,一份全新的“隆中对“在他笔下诞生——不仅规划了三分天下,更预见了未来数十年的隐患与对策。

次日清晨,刘备果然如约而至。当那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草庐外时,诸葛亮眼眶发热。刘备比记忆中更加年轻,两鬓尚未斑白,眼中的真诚与热切却丝毫未变。

“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刘备恭敬行礼,“前两次造访未遇,实为遗憾。今日得见先生,幸甚幸甚。“

诸葛亮强自镇定,还礼道:“亮乃南阳野人,疏懒成性,屡次蒙将军枉驾,不胜惭愧。“

他细细打量着刘备身边的关羽和张飞。关羽依旧面如重枣,美髯飘飘,傲气内敛;张飞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正不耐烦地东张西望。这些曾经生死与共的兄弟,如今又活生生站在面前。

“先生,备虽名微德薄,愿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唯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刘备言辞恳切,眼中闪烁着诸葛亮熟悉的光芒——那是求贤若渴的真诚。

前世,他被这份真诚打动,毅然出山。如今,他需要确认这份真诚是否经得起考验。

“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诸葛亮故意推辞。

刘备闻言,泪如雨下:“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说罢竟撩衣跪地。

这一幕与前世如出一辙,诸葛亮心中震动。他连忙扶起刘备,终于点头应允。

三人回到草庐正厅,诸葛亮命童子看茶。茶香袅袅中,他展开了那卷彻夜修订的“隆中对“。

“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诸葛亮的声音沉稳有力,羽扇轻摇间,一幅宏图徐徐展开。

他不仅准确预言了曹操将统一北方、孙权坐稳江东的趋势,更详细分析了未来可能出现的变数。当谈到荆州和益州时,他的语气格外凝重。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然其地四战,难以久守。“诸葛亮直视刘备,“若得荆州,不可与东吴生隙,当以联吴抗曹为长久之计。“

刘备若有所思地点头,关羽却微微皱眉。

诸葛亮继续道:“益州险塞,沃野千里,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他停顿片刻,“然取益州后,需善用其才,法正、李严等人皆有大才,不可轻慢。“

张飞听得入神,忍不住插话:“先生怎知益州有法正、李严等人?“

诸葛亮笑而不答,继续分析天下大势。当他谈到马超、马岱在西凉的势力时,刘备君臣更为惊讶——这些情报在当时极为隐秘。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诸葛亮的声音渐渐激昂,“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刘备听得如痴如醉,离席拜谢:“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但诸葛亮并未结束,他神情凝重地补充道:“此大略也,然成败关键,在于三事。“

“请先生明示。“刘备正襟危坐。

“其一,荆州守将必须稳重有谋,不可刚愎自用。“诸葛亮意有所指地看了关羽一眼,“其二,夷陵之地险要,若与东吴生隙,切不可轻敌冒进。其三,北伐中原,当以稳扎稳打为上,不可急于求成。“

这些全是前世血的教训。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他自己五次北伐无功而返,皆因这些关键点上决策失误。

刘备虽不解其深意,却郑重承诺:“备必谨记先生教诲。“

三顾茅庐的历史性会面持续到日暮。临别时,刘备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亮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望着西沉的落日,声音低沉,“今蒙将军不弃,三顾草庐,亮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一次,他说“死而后已“四字时,心中已有了全新的觉悟。

刘备大喜过望,当即解下佩剑相赠:“此剑随备多年,今赠先生,愿同心协力,共扶汉室。“

诸葛亮双手接过,郑重佩于腰间。他知道,自己即将踏上一条既熟悉又陌生的道路——这一次,他手握历史的答案,誓要扭转乾坤。

送走刘备后,诸葛亮独坐草庐,展开一卷空白竹简,开始书写《蜀科》草案。前世,他入蜀后才着手立法,如今他要未雨绸缪,为蜀汉奠定更完善的法律基础。

写着写着,他突然停下笔,若有所思:“马谡现在应该还在襄阳......“

前世街亭之败,是诸葛亮心中永远的痛。这一世,他要早早培养马谡,让他经历实战磨练,避免重蹈覆辙。

还有赵云、黄忠、魏延......这些名将的命运,都将因他的重生而改变。

窗外,繁星满天。诸葛亮轻抚琴弦,一曲《梁父吟》在夜空中流淌。这一次,曲中不再有悲凉,而是充满了希望与决心。

“先帝,这一世,亮必不负所托。“

与此同时,许昌丞相府内,曹操正听取密探关于刘备三顾茅庐的汇报。

“哦?'卧龙'终于出山了?“曹操眯起眼睛,“去查查这个诸葛亮的底细,我要知道他凭什么让刘备如此看重。“

历史的车轮开始转动,但这一次,轨迹将因一个重生者的介入而发生微妙的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