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2-若即若离
- 回忆的尽头便是故事的开始
- Hi小王子
- 3205字
- 2016-10-15 16:16:50
张小云静下心来学习,只有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她才能不去看、不去想那些困扰她的人或事。
二00二年冬至。今夜不要求晚自习。张小云洗完澡无事可干,便来到教室看书。教室里空荡荡的,个别同学在聊天。厦门人冬至有吃汤圆和姜母鸭的习俗,意即团团圆圆。不过对于寄宿的张小云来说,已没有这般闲情逸致,更不敢有这个奢望了。她想起家里的父母和弟弟,此刻是否也围炉而坐?
教室里进来几个人,是韩坤和顾阿诚他们。韩坤见张小云在教室,就走过来对她说:“去我家吃汤圆吧。还有黄则和的姜母鸭。”见张小云犹豫,他补充说,“阿诚也去。”张小云有些动心。这时碰巧孙志鹏走了进来。韩坤又邀请他,谁料孙志鹏想都没想,果断地拒绝了。张小云最终婉言谢绝了韩坤,她跟随了孙志鹏的意见,站到了无产阶级兄弟一边。实际原因是:她觉得去韩坤家吃汤圆有些不妥,以什么身份去呢?叶子是不是也在呢?多年后想起这事,张小云觉得自己想多了。那次拒绝韩坤是极不礼貌的。
孙志鹏冷漠倒是出了名的,他几乎只有一个表情,真正做得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过张小云后来得知那只是表象,孙志鹏也有七情六欲。据说他高二的时候疯狂暗恋隔壁班的一个女生。难怪有段时间他的成绩下滑。不过张小云那时并未注意孙志鹏,整个高中阶段,他只充当了他的学习榜样和竞争对手,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后来他俩在一起的事令几乎所有同学吃惊。谁知道呢,世事就是那么难料。
高二第二学期的那个春天,班上组织去海边游玩。厦门是一个岛,四周都是海,这是这个城市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上一幢幢历史悠久、别具一格的南洋建筑,使之成为一个旅游度假的天堂。它一年四季椰树擎天、鲜花盛开,市花三角梅更是藤蔓缠绕,香气逼人。每逢好的天气,沙滩上都能看见身披婚纱的新人,他们在这里许下山盟海誓……总之,这是一座连空气中都弥漫香甜气息的城市。那天,他们到了一个叫“珍珠湾”的海边小站,几个同学开始打起了沙滩排球,还有的卷高了裤腿在浅水嬉戏……张小云和几个女同学拾了树枝在沙滩上写字,看涨潮的海水将它们抚平。那些歪歪扭扭的字和一串串的脚印,被海浪冲打一次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毫无印痕。孙志鹏和韩坤在打排球,打完几场都大汗淋漓,大家便散了休息。孙志鹏脱了上衣就着海水洗了洗,他看见韩坤用毛巾边擦汗边朝张小云那边走去。张小云正坐在树下一大块突起的岩石上,望着海浪一个接一个地拍打着沙滩出神……她们这些见惯了海的孩子,也许很难这样专注地看海了。实际上,海是引人遐想的。韩坤走近了,他顺着她目光的方向看去:平整的沙滩,细腻的沙子,远处笔直的海平线,还有不断袭来的浪。
过了许久,他突然问:“你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她未作答,只是把目光投向了他。她在想他为什么这么问,同时也在思考他的问题。
“人的一生就像这海浪一样,不断地往前冲,不管前面是什么,礁石、沙滩……又不断地往后退,再一次往前冲,如此反复。”
她思考着他的话。“你的领悟很透彻。”她笑着说。
韩坤也呵呵笑了:“走吧,起风了。”他们来到集合点,韩坤从包里拿出一件薄外套递给她,“披上吧,你今天穿得有点少。”她没敢接,同学会笑她的。
“我不冷。谢谢。”
这时班主任叫大家徒步到附近“白城”吃午饭。男同学就收拾东西去了,女同学三五成群往白城方向走去,两人便散了。
张小云回味着韩坤的话,她想起了一首歌:“我坐火车来到海边,望着远处笔直的海平线,生活的规则是不是随兴所至,还是一成不变的……”
转眼到了高三。学习更紧张了,加上换了一个严厉的班主任,大家都生活在高压恐怖之中。那时张小云担任的是团支书,不过她已经有点懈怠了。听说叶子拒绝了韩坤,而孙志鹏也被他的初恋情人婉拒了。这些道听途说的八卦事,就像是平淡无奇而又剑拔弩张的生活中一剂润滑剂,让生活得以日复一日地维继下去。
一天,班主任发现教室后墙上有几串脚印,就质问是哪个同学干的。没人承认。班主任觉得自己的权威被挑衅,大发雷霆,就要团支书张小云站起来,命她查清楚此案,否则就由她清理干净。同学们都窃窃私语着。张小云觉得很委屈,但又不敢顶撞,只能将眼泪忍住。
“是我干的。”后面有个声音。是韩坤。
“就知道是你们这些人,不学好。你怎么不早承认?”
“早晚都是承认嘛。”同学大笑。
班主任气急败坏:“擦拭干净!罚扫教室一周!”
最后,张小云和他一起做了上面两件事。
张小云问:“真的是你吗?”
韩坤坏坏地说:“你猜。”
她猜不出来。有些事,只能让它兀自默默地待着,在心底某个柔软的角落,一辈子。若干年后的很多次,张小云真想问一问韩坤,包括他对她所做的一切。但,终究不知如何启齿。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二00四年六月,他们毕业了。没有晚会,没有道别。交志愿表的那天,三个人甚至都未碰到面。
有人说,任何两个人的感情都是一杯,当这杯倒尽,缘分就结束了。这三个人之间,难道就这样结束了?不,故事才刚刚开始。
张小云考上了中山大学法语系。父亲说,广州离家不远,就业机会也多。孙志鹏如愿考取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韩坤则留在了厦门,在厦门海洋学院修读国贸专业。
那时候,给高中同学写信似乎成了大学新生的一个通病,大家纷纷搜罗旧日同窗的通讯地址,然后逐个给他们写信——也许,他们怀念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一段时光。
张小云不是怀旧的人。她一进入大学,就积极投身到一场新的洪流中。她担任了军训时的女生班长,又流连于各种社团,晚上就徜徉在图书馆书的海洋中。她渐渐淡忘了过去的一些人、一些事。她没有打听任何人的联系方式,但她还是进入了被打听的行列——入学不久她就收到了好几封来自全国各地的信。其中就包括孙志鹏和韩坤的。
她收到孙志鹏信的时候略微有些吃惊,因为她没想到他会给她写信。信中孙志鹏描述了他在大学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个踌躇满志青年的豪情,一种想要与人倾诉、分享的迫切之情跃然纸上。他的信写得很“格式化”,猜得出来他给每个人写的内容都是大同小异。也许是在高中时压抑太久的原因,张小云心想。实际上,她对他的学习、生活并不感兴趣。她礼节性地回了信。不久孙志鹏又回了一封,结尾署名是:”好友:孙志鹏”。张小云觉得这个称谓有点勉强。
国庆后的一天,室友帅帅从外面回来,给张小云带来一封信。张小云一眼就认出那不算漂亮但还工整的字体,再看信来自厦门,就更确定无疑了——那是韩坤寄来的信!她感到周身发热,心跳加速,这封信就像一根导火索,将张小云刚刚沉寂的情感火山引爆了。
她迫不及待地打开信,韩坤的音、容、笑、貌一并浮现出来:“小云,得知你的地址,就迫不及待地给你写信。你一切都好吗?在大学适应吧?……”韩坤大部分篇幅都在询问张小云的近况,还教给她一些大学生活的注意事项,只用少少笔墨谈及自己。这就是她熟悉的韩坤,关照别人永远是他为人处世的风格。这种关照,曾经一度让张小云误解;而现在,这种幻觉再一次席卷而来。
她反复看了几遍信,她的脸还在发烫。镜子中这张红通通光彩照人的幸福面容,只有热恋中的女人才有的吧。热恋不一定要信誓旦旦,也可以是心照不宣的吧?甚至是一个人的感觉?
张小云怀着忐忑的心理给韩坤回信。她反复写了好几遍,不知如何措辞才最适当。她不敢过于表露她的心迹,又唯恐掩饰太深。在这极度的矛盾中,她艰难地完成了回信。
就这样来来回回,慢慢地,与一些同学的联系中断了,但孙志鹏一如既往地坚持写信,张小云也每信必回——这注定是场拉锯战。他们的关系就如同两个志同道合的友人,谈理想、抱负,时而也倾诉一下苦恼。至于韩坤,他在第三封信里问张小云要了宿舍电话号码,此后就没有写信,偶尔会打个电话。
韩坤与她藕断丝连的关系令张小云感到甜蜜,又不时感到痛苦、无望。她似乎始终无法读懂他的心。他们的关系,不能说完全不相干,也绝谈不上联系紧密;它不像一般的朋友,又绝不是普通的恋人。他到底在想什么?张小云差点就在一次与他的通话中提出这个问题,但理智令她沉默。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没有承诺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