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毛泽东与四书五经(8)
- 毛泽东品国学(超值金版)
- 卢志丹
- 3538字
- 2014-01-28 10:01:46
在这里,大同世界的本质是一个“公”字。这个“公”字,体现在用人上,是选贤任能;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是讲究“信”与“睦”(互相信任和团结)。人们在生活中,“不独亲其亲”,还要“亲”他人之“亲”,“不独子其子”,还要视他人之子如己之子。这样,人与人互相关心,就造成了“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也有人照顾的充满爱的世界。这样的社会,有东西不必为自己去争,整个社会太平安定,没有盗贼,夜不闭户。
要说明的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大同世界”,还只是神州大地范围内的“大同世界”,因为那时的中华先民,尚不知道神州大地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康有为在《礼记·礼运》基础上所著的《大同书》,就大有不同了。康有为所说的大同世界,不仅是指神州大地范围内的大同世界,还包括着神州大地以外的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全世界的“大同”。这种“大同”,是比中华先民思想中的大同世界更宏阔的“大同”。
康有为的《大同书》,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大同思想,融进了近代社会的改良主义,提出了比儒家的大同思想更丰富、更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大同”思想,其本质是以“公”为核心建立一个更理想的社会。诸如政府皆由民选、男女同栖不得逾一年、妇女怀孕入胎教院、儿童出生入育婴院、儿童按年龄入蒙养院和各级学校、成年人由政府分配从事各项事业、病人入养病院、老人入养老院、设公共宿舍和公共食堂、明确奖罚、死后火葬,等等。
《大同书》还发展了《春秋公羊传》的思想,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大同“始基之据乱世”,“渐行之升平世”,“成就之太平世”。这也就是说,“升平世”时就进入了大同世界;到了“太平世”,不仅神州大地进入了大同世界,而且全世界都进入了大同世界,“无国家,全世界置一总政府,分若干区域”。由此可见,康有为的“大同说”,乃是一种非常宏伟、非常美妙的理想。
康有为曾是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崇拜的偶像,所以毛泽东很容易地接受了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但是他同时认为,这“大同世界”只有在砸碎旧世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在给黎锦熙的信中说:
孔子知此义,故立太平世为鹄,而不废据乱、升平二世。
意思是:孔子因为认识到了只有砸碎旧世界才能建立大同世界的道理,才把立“太平世”作为最终目的,同时又不废弃“据乱世”和“升平世”。这里所说的“孔子知此义”,实际是康有为的意思,因为孔子还没有把历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尽管如此,这种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自然是被毛泽东继承了下来。此时,毛泽东早年的创世思想逐渐明确起来,其目标就是先在中国建立一个大同世界,接着便是实现全世界的大同。
毛泽东就是带着这种伟大的理想,开始了他的革命征程的。在他伟大的革命一生中,他时时都没有忘记建立“世界大同”的理想。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队伍胜利地到达了陕北,毛泽东写下了《念奴娇·昆仑》一词,词中抒发了他胸中时时存有着的“世界大同”的理想: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据此可见,毛泽东的革命,一直就是胸怀着祖国同时又放眼于世界的。他要手挥倚天长剑,把莽莽昆仑山裁为三截,分别放到世界的几大洲去,使整个的地球“同此凉热”。这是多么宏大的胸怀和气魄!
在革命战争的年代里,毛泽东一直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与世界人民的解放联系起来。例如他说,“中国胜利了,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者被打败了,同时也就是帮助了外国的人民”(《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纪念白求恩》),就是他的“世界大同”的理想的体现。
毛泽东虽然继承了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但是在革命的实践中,他愈来愈明确地认识到,这种大同的理想靠改良的办法是绝不能实现的,要实现这种理想只有经过革命。
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
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说的就是改良主义无法使世界进入“大同”的问题。毛泽东认为,要在中国和全世界实现大同理想,就必须让“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就必须让“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因为只有经过人民共和国才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结束了,中国开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毛泽东又领导着中国人民,在合作化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民公社。在毛泽东的理想意象里,人民公社是一个“一大二公”的政社合一性质的社会:政治上人人平等,生产上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生活上走集体化道路(大办食堂、托儿所、养老院等)。在毛泽东看来,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共同富裕的“大同理想”在中国是基本上实现了,所以他才在《七律·答友人》中,把神州大地比喻为人间的“芙蓉国”,高唱出“芙蓉国里尽朝晖”的赞歌。现在看来,毛泽东当时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切实际的。
神州大地变成了人间的“芙蓉国”以后,毛泽东接着便想到世界人民的解放。
1958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看到文物出版社1958年9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觉得有些注家的部分解释不对,于是便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天头上写下了一些说明的文字。在写这些说明的文字时,毛泽东一下子想到了1927年鲁迅在广州修改《古小说钩沉》时“饕蚊遥叹”的现实,一下子想到了全世界还有许多地方没有解放,于是长期存在于脑际里的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一下子涌上了心头。他写道:
从那时到今天,三十一年了,大陆上的饕蚊灭得差不多了,当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港台一带,饕蚊尚多,西方世界,饕蚊成阵。安得起全世界各民族千百万愚公,用他们自己的移山办法,把蚊阵一扫而空,岂不伟哉!
接下去,毛泽东试仿陆放翁的《示儿》诗,作了一首表达大同心志的绝句:
人类今娴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
愚公尽扫饕蚊日,公祭无忘告马翁。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者,全人类的“大同”,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所以毛泽东时时不忘马克思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他时时都在希望:全世界各族人民能够一齐起来,把地球上的“蚊阵”一扫而空,使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得到解放,使人类大同的理想真正能够实现。他叮嘱人们,到全世界各族人民扫尽饕蚊实现大同理想那一天,一定不要忘记告诉马克思他老人家。
除了“大同”思想外,《礼记》中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备受毛泽东的推崇。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与《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时说:
在反右倾的斗争中,你们作得很认真,充分地反映了群众运动的实际情况。……你们的缺点主要是把弓弦拉得太紧了。拉得太紧,弓弦就会断。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现在“弛”一下,同志们会清醒起来。过去的工作有成绩,但也有缺点,主要是“左”的偏向。现在作一次全面的总结,纠正了“左”的偏向,就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源自《礼记·杂记下》。原文说:
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大意是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参观了民间的一次年终祭祀活动,孔子问他是不是感到快乐,子贡说全国上下都沉醉于狂欢之中,自己怎么会快乐呢?接着,孔子说了一番道理,意思是:百姓长年辛劳,现在才有放松的机会,这其中的道理你是不会明白的。如果总是紧张而不松弛,周文王、周武王就不会成功;反过来,如果总是松弛而不紧张,周文王、周武王就难以实施管理。紧张与松弛相结合,间而用之,就是周文王、周武王治政成功之道。
“张”、“弛”的比喻,来自弓弦拉得松还是紧。
毛泽东1948年的这个谈话,是借《礼记》中所载孔子的话来说明党的政策和策略需要时常调整和转换,不要老是向一个方面偏去,否则,走向极端,就会出现失误。
在1958年5月17日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也借《礼记》中的这段话讲过光是紧张也不行的道理。
至于“张”与“弛”在政策上的各自内涵,毛泽东在1959年7月31日于庐山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谈到党内批评和党内斗争时,曾说过:胡琴拉得太紧,弦要断,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弛就是右倾、保守。弓箭时代,弦要解下。开弓如满月,箭发似流星。拉紧不能太久。文武之道,是辩证法。休息两天,换换空气。不要一句话不对,就是什么什么。要容许申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