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趣说俗语——人们口口相传的文化(5)
- 中华词源(超值金版)
- 雅瑟 青萍编著
- 4846字
- 2014-01-23 15:10:56
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尚未得志之前,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家境贫穷,有时饭都吃不上,经常靠邻居王茂生夫妇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在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时,立下汗马功劳,因功被封为“平辽王”。真所谓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朝中的文武大臣纷纷前来王府送礼祝贺,但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他唯一收下的是贫时好友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当打开酒坛时,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原来坛中装的不是美酒竟是清水!岂料薛仁贵见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在场的文武百官怔在那里,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后笑着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厚礼不收,却唯独留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正是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虽然贫寒,就是送清水也是他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后,薛仁贵与王茂生一家关系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朱元璋遇秀才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不久,经常暗访各地,了解民情。一次,他来到重庆,顺便游玩了多宝寺。多宝寺中供奉着一尊弥勒佛。朱元璋是和尚出身,见佛自然很尊敬,不觉吟道: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这时候,游客之中有位本地的秀才,叫余文,一听朱元璋的吟咏,便也附和道: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己何所不容
朱元璋听了大为吃惊,忙扭头一看,原来是位书生接了他的下联,就主动与余文攀谈起来,二人十分投机。不久,两人来到一家村里的酒店,想饮酒阔论。哪知,好吃的东西早被游人买空。两人简单地吃了些酒菜。兴头上,朱元璋举杯说:
君子谊存清流内
余文恭敬地回应道:
醉翁意在山水间
言谈之中,朱元璋发现余文才学广博,人品清高,对治国也有自己的看法,心中便想招纳这个贤才。可是余文不愿到官场惹红尘是非,推却了朱元璋的好意。后来,两人分别的时候,朱元璋出联再次提醒余文:
酒能成事也能败事
余文坚定地说: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意思是朱元璋不要强求,要注意民心,尊重民心。这使得朱元璋心中更加敬佩这位余才子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由来
大家知道,如果形容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我们常用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如有报道说:“刘翔是孙海平教练一手调教出来的,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乃后生可畏!”江山代有人才出,长江后浪推前浪,青胜于蓝的事例屡见不鲜。
此语源于南北朝时期。后魏人李谧,字永和,学习很用功,少年时代就读了很多书。他的老师孔璠,学问本来也不错,可是几年以后,李谧就胜过了老师。结果,孔璠反过来向李谧请教了。人们作了一首歌谣: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青,比喻学生;蓝,比喻老师。歌谣的意思是:学生成了老师,老师请教学生;究竟谁是老师并不一定,问题在于谁更精通学问。
为什么用青比学生,蓝比老师呢?它的来源是荀子著名篇章《劝学》中的一句话:“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话用来教导弟子学习永远没有止境,希望弟子们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后代一定超过前辈。青色本来是从蓝草中取得的,可是从蓝草取得的青色,比蓝草更青;冰本是由水凝结成的,可是由水凝成的冰比水更凉。
由此可见,比喻学生超过老师,青年超过老一辈,就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青出于蓝”。
纪晓岚与“蓝出于青”
乾隆二十一年,纪晓岚随从皇上到古北口巡视,在路边一个小店里小憩,抬头看见墙壁上有人题诗一首,只能辨认出其中两句为:
一水喧涨人语外,万山青到马蹄前。
诗写得很好,活脱新奇,余味无穷,纪晓岚赞叹不已。他把从这位无名氏诗句中得到的教益融贯到自己的创作里,成为其得意之作。其诗《严江舟中》写道:
山色空蒙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望,处处随人欲上船。
乾隆二十七年,纪晓岚奉命为顺天府乡试的考官。很有诗才的朱子颖中举后,到纪晓岚住处拜谢。他带来的见面礼是一部诗稿。纪晓岚开卷,见到“一水喧涨人语外,万山青到马蹄前”两句诗,十分兴奋。他拍着朱子颖的肩膀说:“原来我们在六七年前就是文字之交了。”说着,他拿出自己写的《严江舟中》给朱子颖看,并诚恳地说:“没有你那两句诗,我这首诗是写不出来的。你的诗写得真好。人们喜欢说青出于蓝,而今我是老师跟学生学,是蓝出于青啊!”
“真金不怕火炼”和经书有关
人们常用“真金不怕火炼”这个俗语来比喻品质好、意志坚强的人经得起任何考验。如:“真金不怕火炼,中国抗日将士经过血与火的考验,更加英勇无畏了。”有意思的是,不光真金不怕火炼,真银也不怕火炼呢,你看袁世凯,虽因想当皇帝搞得身败名裂,可是以他的头像作为图案的银元,在他死了以后也还曾被连续发行,这当然是真话了。不过,这里的“真金”最早指的并不是金子,而是指经书。
此语源于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南北朝时,佛教兴起,统治阶级和上层贵族大多尊崇佛教,并大兴土木,建造寺院。后来唐朝诗人杜牧曾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他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盛况。道教见佛教发展如此之快,恐其蔓延开来影响道教发展,就纷纷起来反对,佛道一时争斗不休,两家决定要真正较量一番,分个高低。出家人都不愿意动武,恐伤及性命。最后决定,把两家的经卷放在火里烧,看谁家的烧不坏,谁就算胜。
到了比赛的那一刻,佛道两家各摆好火盆,将佛家的《金刚经》和道家的《道德经》都扔了进去,两家的经书瞬时都烧成了灰。正在这时,《金刚经》突然变成了一座青底金字的石碑,上面刻着金光闪闪的经文。大家正在惊奇,忽见《道德经》也变成了两丈多长的织锦长幅,白底黑字,十分夺目。双方难分高下,只好请魏宣武帝来裁决,魏宣武帝听了这件事说:“真经不怕火炼,两家各传自家信徒吧!”
以后“真经不怕火炼”这句话就流传了下来,传来传去,“经”被传成了“金”。现在人们用这句话来形容货真价实的东西能经得住任何考验。
黄金
黄金是一种贵金属,“金碧辉煌”“真金不怕火炼”“书中自有黄金屋”等赞美之词无不表达黄金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位置。
黄金熔点高达摄氏10度,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就是指黄金不容易熔化。
“丁是丁,卯是卯”不可混淆
“丁是丁,卯是卯”是说某个钉子—定要安在相应的铆处,不能有差错。它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
隋朝末年,隋炀帝为招徕天下英雄,举行了一场比武大赛,各路英雄云集京城,经过重重较量,罗成夺得了头名。监考官杨林见罗成相貌堂堂,武艺出众,想收他做干儿子。罗成不愿认奸臣杨林为父。杨林一气之下,便诬陷罗成,说他想要谋反,将他关进大牢。罗成的结拜兄弟程咬金闻讯赶来营救,也中了杨林的埋伏,被捉了起来。
那天,观看比武的有一位沙陀国公主,她倾慕罗成的为人,见罗成入狱,就想营救他出来。一天夜里,沙陀公主从杨林的密室里偷出一支令箭,赶到狱中去救罗成,罗成拿到令箭一看说:“公主,这是银卯时令箭,我们可以出牢房,却不能出城。你要盗得一支金丁时的令箭才行,丁是丁,卯是卯,不能蒙混的。”公主一听,又返回杨林处,想尽各种办法,又盗来一支金丁时令箭,使得罗成等人安全出城。
“丁是丁,卯是卯”便由这个故事流传开来。现在,“丁是丁,卯是卯”这句话常用来形容办事认真,一点不含糊、不通融。
丁卯年
农历纪年,采用“天干”“地支”相配:“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拿十天干中的甲、丙、戊、庚、壬和十二地支中的子、寅、辰、午、申、戌循环相配,再拿十天干中的乙、丁、己、辛、癸和十二地支中的丑、卯、巳、未、酉、亥循环相配,便得六十种组合,称为六十甲子。而十二地支又分别和十二种动物组合起来: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每年以一种组合为该年的“生肖”,该年出生的人均以此“生肖”作为自己的“属相”;每十二年循环一次。丁卯年是农历兔年,这年出生的人属兔。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由来
“人心不足蛇吞相”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其意思也很浅显,一些书上也写成“人心不足蛇吞象”,许多人把它理解为“人心永远不能满足,贪心太重,就像蛇一样,想把一头大象吞掉”。其实,“人心不足蛇吞相”本义并非如此,它来自一个神话传说。
从前有个书生,见路边有条快要冻死的小蛇,便带回家悉心照料。开春后,书生将蛇放回山里,正要回家,忽听蛇张口说话了:“谢相公救了我的命,我别无报答,只保佑今年科考相公高中状元。”
书生果然中了状元,衣锦还乡。他来到放蛇之处跪倒在地,口中念念有词:“多谢蛇仙相助。”忽然,眼前出现一条大蟒,对书生说:“救命之恩,永世难忘,相公若想当个一品大官,可将我的眼珠拿去献给皇上,定可如愿。”书生一听,心中暗喜,但口中却道:“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如此行事。”蛇仙说:“若不是相公救我,哪有我的今天,快拿去吧。”推辞再三,书生还是动手挖了蛇眼,原来是颗夜明珠。
书生把夜明珠献给皇上,皇上大喜,马上封他为一品宰相。不久太后得病,久治不愈。皇上下诏:“谁能治愈太后,官封九千岁。”宰相心里一动:“若找蛇仙帮忙,定能治愈太后,到时我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千岁了。”
宰相又找到蛇仙,说明来意。蛇仙见此人如此贪婪,无可奈何地说:“太后的病只有我的心上肉能治,你来取一点吧。”说完张开大嘴,等宰相进去。宰相一听狂喜,赶紧钻入蛇嘴,竟欲割下大蟒全部心肝。大蟒疼痛难忍,用力把口一闭,宰相就此葬身蛇腹。
“人心不足蛇吞相”这句俗语就由这个传说而来。它告诉人们,贪心不足没有好下场。这里的“相”本来是宰相的“相”,后来被人们传成了大象的“象”,这种说法更加形象,是说人的贪心之大,就像是小蛇要吞掉大象一般。
贪心的蜈蚣
据说上帝在创造蜈蚣时,并没有给它造脚,但是它可以爬得和蛇一样快速。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脚的动物跑得比它还快,心里很嫉妒,于是它向上帝祷告说:“上帝啊!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
上帝答应了蜈蚣的请求。他把好多好多脚放在蜈蚣面前,任凭它自由取用。
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地往身上贴,从头一直贴到尾,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贴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蜈蚣心中窃喜:“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地飞出去了!”
但是,等它开始跑步时,才发觉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些脚。这些脚各走各的,除非全神贯注,才能使一大堆脚互不相绊而顺利地往前走。结果,它走得比以前更慢了。
“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由来
在拜金者的眼中,金钱是万能的。有句话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有了钱,鬼都能给你推磨,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据考证,早在晋朝时期的《钱神论》中就有“有钱能使鬼,而况于人乎”的记载。明朝《义侠记·萌奸》中也有:“有钱能使鬼推磨,一分钱钞一分货。”《喻世明言》中云:“正是官无三日紧,又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张固在《幽闲鼓吹》里写了这样一段故事:有一新鬼,很瘦弱,忽见一肥鬼,就问他为何能如此肥健。肥鬼就说,你只要到人间作祟,人们害怕,就会给你东西吃。于是瘦鬼来到人间,见一家人的厢房中有磨,就去推起磨来。磨了半天,不仅没捞到半点吃的,还累得半死。
这个故事,是说瘦鬼上了当,但肥鬼的原意,是“作怪觅食”。只要给予一定的利益,是可以让鬼为人推磨的。后来就把“钱能通神”这句话通俗化,成为“有钱能使鬼推磨”了。
流言“有钱能使鬼推磨”
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后,造纸生意日渐兴隆。蔡伦的嫂子慧娘眼红蔡伦,便叫自己的丈夫蔡莫去跟蔡伦学造纸。蔡莫急于求成,不等学完就匆忙回家办纸坊。但他造的纸质量太差,一张也没卖出去。夫妻俩望着满屋子的草纸,一筹莫展。这时,慧娘想到一个办法,她假装暴病死了,让丈夫用棺材把她收殓起来,给她烧草纸。等到街坊邻居赶来看时,又假装活了过来,并说:“我到了阴间,阎王叫我推磨受苦。丈夫给我送了些钱,小鬼们为得几个钱,都挣着替我推磨,这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呀!我把丈夫给我的钱都交给了阎王,阎王就放我回来了。”乡亲们听了慧娘话,信以为真,纷纷拿钱向蔡莫买纸,用火烧了,为死去的亲人赎罪。这样,蔡莫造的纸很快就卖光了。从此,“有钱能使鬼推磨”就流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