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诡辩术中的幽默(1)
-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诡辩术
- 林可行
- 5740字
- 2014-07-16 14:28:02
27.一语双关
在一些交际场合中,当遇到棘手的问题不好回答或不能明显地回答时,一语双关往往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由于双关含蓄委婉,生动活泼,却又幽默诙谐,饶有趣味,能给人以意在言外之感,又使人回味无穷,因而在论辩中经常为人们所使用。
1945年9月,周恩来总理随毛主席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谈判中,他机敏的话语,犀利的言辞,驳得蒋介石张口结舌,无言答对。为了挽回面子,一天会谈间休息时,蒋介石自恃棋艺精湛,邀请周恩来对弈,周恩来风趣地说:“好嘛!桌上两党和谈,桌下楚汉相争,挺有意思嘛!”开局,蒋介石急于求胜,使出拿手好戏“大炮攻势”的当头炮,沉底炮频频进攻,一时颇见威胁。周恩来沉着应战,车马并进,很快化险为夷。进入中局,蒋介石丢马损炮进攻受挫,只得转入被动防御。此时,周恩来稳步推进,很快兵临城下,蒋介石舍车保帅,以图兑子求和,但终于未能挽回败局,受困败北。结局之后,周恩来一语双关地对蒋介石道:“蒋先生的大炮攻势很见功力,只是太轻视了我的过河卒子,以致铸成败局。”蒋介石尴尬地说:“周先生棋高一筹。棋高一筹。”忙起身走了。从此,蒋介石再也不提与周恩来下棋了。
一语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句的用义和谐音的关系,有意识地使语句具有双重的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面对蒋介石的阴谋,周恩来不是当面揭露它,而是一语双关,借棋盘落子巧妙的讽刺了蒋介石的阴谋,讽刺了其在军事战略上的尴尬局面,寓意深远,却幽默成趣,一气呵成,蒋介石是无可奈何,面对妙语,简直不知所措。
美国总统里根在决定恢复生产新式的B-1轰炸机时,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面对访问,在记者招待会上,里根一语双关:“我怎么不知道B-1是一种飞机呢?我只知道B-1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我想我们的武装部队一定也需要这种不可缺少的东西。”
话音刚落,掌声四起。比起那些琐碎的费力的解释,其寓意可是再深不过。你说,“B-1能不重要吗?”
28.据理力争
在交际中,当自己掌握着真理却受到别人的无理指责时,应当理直气壮地向对方摆明自己的理由或事实根据,以此来改变原来的观点或做法,这是最简单最适用的应变技巧,特别在当你挖空心思找不出奇言妙语幽默等其他有力的反驳时。正如俗话说的“当仁不让于师”,“得理不让人”,就是指“据理力争”这一应变方法。
1939年初,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重庆召开全国军以上参谋长会议。当时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和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应邀参加会议。
会议一开始,蒋介石就气势汹汹地指责是十八集团军“游而不去”、“袭击友军,制造摩擦”等不法行为造成冬季攻击不顺。还说要据此严查十八军,以整顿军纪。顿时,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便在其怂恿之下,争先恐后历数十八军的“罪行”,大有置人于死地的味道。
这时的叶剑英,仍保持他那大无畏的共产党人气概。不慌不忙地发表演说。他针对种种诬蔑,举出在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印发的《敌伪广播》中,1939年11月19日,日本共同社有关“名将之花”阿部中将在和我十八集团军“三天惨烈的血战中,作了悲壮无比的牺牲”等事实报道,从反面证明十八军是坚决抗日并取得过光辉战绩的。
接着,叶剑英又揭露张荫梧勾结日伪军进攻十八集团军的事实,蒋介石开始沉不住气了,要求叶剑英出示证据。
叶剑英说:“有!”马上出示了所缴获的张萌梧与日伪军勾结的电报和信件。
就这样,有实有物,有理有据,叶剑英铁证如山地把蒋介石批驳得体无完肤。蒋介石在铁证面前唉声叹气,直拍脑袋。而那几个企图制造事端的人,更是无地自容。
事实胜于雄辩,当你面临危机时,首先想到的应是据理力争,因为,事实是最有力的武器,当然,必须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
同时,应该以不卑不吭,不软不硬,沉着冷静,不急不躁的态度,做到有理、有利、有节,以理服人,毫不退让,直至胜利。
29.单刀直入
所谓单刀直入,就是直截了当,不绕弯子,一下子就接触问题的要害。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手下的军官情绪十分冲动,坚决要把蒋介石杀掉。周恩来受中央委托,亲赴西安力求和平解决。
面对那些愤怒异常,言词激烈的军官,周恩来同志劈头反问一句:
“杀他还不容易,一句话就行了!”
这话不同寻常,尖锐泼辣,发人深省,在场的人立刻平静了。
“可是,杀了他以后怎么办?局势会怎样呢?日本人会怎样?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会怎样?各位想过吗?”
周恩来连发五个问题,步步紧逼,把军官们问住了。是呀。这些问题确实没有好好地想过。大家陷入了深思。
这时,周恩来抓住战机,深入一步进行透彻的分析,先讲了西安事变的性质,再讲了目前的形势,最后提出我们考虑问题的基本原则。那些坚持杀蒋的官员听得心悦诚服。
周恩来的这些话是单刀直入法的妙例。他不作任何的回避,而是直接亮出观点,因为问题已尖锐到一触即发的地步,再绕弯子回环曲折已不可能。
晋武帝统一中国后,生活逐渐腐化,朝中一片混乱。司隶校尉刘毅是个忠心耿直之士,对此非常不满。一天,晋武帝问他:“你看朕可以和汉朝哪个皇帝相比?”
“陛下可以和桓、灵相比。”刘毅严肃地说。
晋武帝本来想听到几句颂辞。没想到刘毅把自己与桓、灵相比,心中当然不快,便问道:
“何至如此?”
“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如此言之,陛下还不如桓、灵。”刘毅有板有眼地说。
晋武帝听完,很尴尬地笑了笑说:“桓、灵没有听见有人直言劝谏,而朕有你直臣敢言,朕将比桓、灵强。”
刘毅的回答便是单刀直入法,它要求光亮刀锋,初试锋刃,快刀斩乱麻,震慑人心,再作分析。这种方法,在对方人多势众,情绪冲动时,能起到力排众议,稳定情绪,为进一步说理创造条件。真正做到“刀到病除”之功效。
30.绵里藏针
绵里藏针,即话中有话,软中有硬。
文化大革命之时,江青横行一,经常随意地更改别人的名字。
一天,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田维新少将列席参加会议。会间,江青拿着参加会议的人员名单,阴阳怪气地问:
“哪一位是田维新同志?”
“我就是。”田维新回答。
“你是哪里人?”
“我是山东省东阿(e)县人。”
“什么东阿(e),明明是东阿(a)嘛!你想糊弄我,我可是山东人。”江青说完十分得意。
田维新镇定自若。说道:“我们那个地方祖祖辈辈都这么叫着,我是尊祖随俗之称。江青同志你虽然是山东人,但由于出外谋事早,所以山东的民俗风俗不一定全部了解。”
这绵里藏针的回答,江青十分恼火,她满脸通红地说:“哼!那是地方方言!”接着,又用手抖着名单,慢条斯理地说:
“田维新同志呀,你这个名字可不好。维新者,维新派也,是属于康有为一伙的嘛,你这个名字得改一改,依我看就改成维华吧。”
田维新听后,笑着说:“我这个名字是小时候父母给起的。他们当时不知道什么维新派,再者我这个维新,还有一番新意,我是支持新事物,维护新事物。”
一番话引起哄堂大笑,江青气得直打哆嗦,但再也不吱声了。
田维新面对江青无理的要求,说话时的语气和态度都比较和缓,然而其中表达的内容又有比较强硬的成分。使江青自找没趣,从而挫败了江青,这在当时形势之下,田维新应用“绵里藏针”的应变技巧,避免正面交锋,无疑是相当成功的。
使用“绵里藏针”应变技巧,要注意动用敬词,委婉语,以“绵”争取人心,又要适当使用反问句等,阐明自己的观点,不忘“藏针”。
31.刚言慑服
刚言慑服法是指针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以非凡的气度和声势,震动、威逼和慑取对方。
特别对于那些理屈心虚却故意挑衅的人,只要你针对他的弱点,以锐不可挡的气势直逼对方,一针见血,能使对方只有招架之功,无反手之力。
解放战争时间,一天,特务头子徐远举审讯江姐,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江姐置之不理。
徐远举恼羞成怒,准备用他审讯女人的绝招——把她的衣服当众全部剥掉,使她不得不招供。
只听得徐远举朝江姐大吼一声:“给我把她的衣裤全部剥下来!”
话音刚落,一直闭口不语的江姐突然大喊一声:“不许你们乱来!”
徐远举一听乐了,以为这下把江姐吓唬住了,阴阳怪气地说:“你害怕了?还不快说!”
江姐怒目圆睁,指着徐远举厉声喝道:“我是连死也不怕的人,还怕你们用剥衣服的手段来侮辱我吗?不过,我要告诉你,你不要忘记,你是女人养大的,你妈妈是女人,你老婆、女儿、姐妹都是女人,你用这种手段来污辱我,遭污辱的不是我一人,而是世界上所有的女人,包括你母亲在内!你不怕对不起你母亲,你姐妹,那你就来吧!”
江姐一席话,大义凛然,只说得徐远举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只好作罢。
在一些工厂、企业里,经常会碰到一些“无理取闹”的人,如下面的事例。
某水泥厂有一工人长期旷工,并屡教不改,厂委会决定将其开除出厂。这工人一听急了。一天,手拿着寒光闪闪的斧头,冲进厂长办公室,杀气腾腾地找厂长“算账”。这一事件如何处理,将产生不同的反响。
这个工人质问厂长:“为什么开除我!”
厂长神色泰然,态度明朗。“凭你7个月不上班!”
“你开除了我。我的斧子也不是吃素的。”
他举起斧子恶狠狠地说。
厂长异静愤怒,毫不相让:“你要干什么?告诉你,你的斧子我见过,想用它吓倒我,那你就错了。要是怕,我就不当这个厂长!不过,我倒要劝你想想这样做的后果!”
在厂长义正词严的断喝下,这个工人被震慑了,斧子不得不放了下来。所以,刚言离不开嘴巴上的功夫。有的人思想虽硬,但一碰到这类人,心情激昂,横眉怒目,却说不出一些有威力的话来,或者说出来的话不痛不痒,起不到震慑对方的作用。
要使自己能有效地刚言震慑,首先要处世不惊,从气势上压倒对方,同时,应要抓住要害,攻其弱点,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
32.以逸待劳
要迫使对方陷入困境,不一定非采取直接进攻的办法,可以根据强弱转化的原理,实行积极的防御,设法调动敌人,使之由强变弱,最后消灭它:“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这就是三十六计中的“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也适合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适合应付那种敌强我弱的场面。
1946年初,李先念和国民党实力派人物郭忏分别代表己方就中原停战问题进行谈判。
郭忏在会上表现十分活跃。未等美方代表宣布第一项协议完毕,便不住地打着手势,要求讨论所谓中共中原军区部队继续挑起军事冲突的问题。
接着,他对我中原军区部队大肆攻击:在何时抓走了他们多少兵,打死多少人,占了多少的地方……并且手拿着编造的所谓证据,面对中外记者不停地晃动,故意虚张声势。
李先念的表情十分镇定,他不慌不忙地站起来环视一下会场,说:“首先,我想请教郭将军一个问题。有道是‘水有源,山有主’。抗战八年,你们的部队一直呆在什么地方?你们驻在黄波河口、塔尔岗、积阳山等地的部队,在什么地方和鬼子作战?你们从未去过什么地方,怎么说这些地方被我们侵占了呢?”
李先念巧妙的问话,使郭忏面有难色,无言以对。接着,在李先念列举的多数事实面前,更是无言可辩,不得不改口说,“李将军抗战有功!李将军抗战有功!”之后,再也找不到答话的机会,引起记者的一片嘘声。
“先为不可胜,以持敌之可胜”,“后于人以待其衰”。“以逸待劳”正是让其锐气自损自耗,然后“后发制人”。正如拳王阿里说的:“你不妨站稳了让对方打,等他打累了,他自然会倒下。”
有的人生性暴躁,难于相处,不定何时会来一颗“炸弹”,使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面对这种情况,千万不要与之针锋相对,与其相向“跳高”,不如“以逸待劳”,任其气,任其骂。待其平息后,找一适当机会,便可以“出击”了,或好言相劝,或沟通情感,或动之以情,转移或分解忧闷。这样做,就是“以逸待劳”,“候其气衰而去之”,待其气消而“治”之,一般均可奏效,全凭当场“对攻”的效果。
33.突发震人
如果你是领导,在主持会议时常因会场秩序不佳而大伤脑筋,这里介绍一种别出心裁的“突发震人”法。
有一次群众集会,听众情绪很低,一个个昏昏欲睡,这时,轮到肖楚女上台演讲了。
肖楚女走上台,往前一站,突然“哈哈”一声大笑,昏昏然的听众本能地一愣,从各自为梦的状态中惊醒过来,一个个交头接耳,打听是怎么回事,整个会场乱哄哄的。不科,又是“哈哈”一声大笑,这时不少人开始会意,但大多数的听众仍然晕头转向,不知所以然。片刻,肖楚女又是一声“哈哈”大笑,顿时,全场的人都跟着他訇然而笑。
就在这大笑声中,肖楚女开始了精彩的演说,于是,台下笑声戛然而止,静静地沉浸于演说之中。
对听众来说,这开头可是谁也没有料到,犹如晴天响雷。开始的突然一笑,使听众在昏睡状态中“本能”地震动,但似乎还没意识到“笑”的原因。而接下来的一笑,便不怎么突然,不少的听众已经开始揣度演说者的用意,但仍有大多数人却没有完全领悟。在接下来的第三声大笑中,全场听众都明白了他的用意,并会心地跟着笑起来,可见,听众已被演说者所吸引。肖楚女的目的达到了。
再看一个例子:
“同志们,今天我来到警察学校,一上台就发现一个秘密!(停顿)你们想过没有,全国10亿人口,只有谁有权利在头顶的帽子上顶上我们庄严的国徽呢?(停顿)你们!只有你们!人民的卫士!”
这是一位着名的演说家去警察学校演讲时的开场白。他走进会场时,发现秩序不佳。直到他登上讲台,依然有不少人说话、看书。于是他灵机一动,说了这么一席话。
在他第一次停顿时,场内嘈杂声消失,听众抬起了头,期望揭开这个“秘密”的谜底。第二次停顿时,听众陷入沉思,直至“真相大白”。这位演说家也是出其不意,先入为主一下子便激起了听众的自尊心,从而控制了会场。
这是采取一种突发性的言行来震动人的内心,以吸引人的注意力的一种方法。当你面对乱哄哄的场面,急于想控制它,不妨也学学使用“突发震人”法,给人一种震惊,迅速地掌握主动权。
34.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往往被认为是一种诡辩的伎俩,因而受到人们反对。但是在一些场合,如果你巧妙地利用语词的多层意义,能起到解脱困境的作用。
鲁迅在厦门大学担任研究院教授时,校长×××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刁难师生。
一天,×××把研究院的负责人和教授们找去开会,提出要把经费削减一半。教授们纷纷提出反对:研究院的经费本来就少,连研究成果的印刷费都付不出,绝对不能再减了。
×××却非常蛮横地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
他刚说完,鲁迅立即站起身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啪”的一声放在桌子上,铿锵有力地说:“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