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信息化年鉴(2011)
-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 5021字
- 2020-08-28 16:55:18
努力发挥创新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强调,要把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20多年来,取得了大量创新成果,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和高端创新要素的有效聚集,其创新发展对北京乃至对全国都具有重要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从发展优势看,中关村聚集了最为丰富的创新资源,率先形成了以创新为特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从发展阶段看,中关村凭借高素质的科教人力资源,正在加速承接国际技术转移和突破自有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有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突破。从发展环境看,我国面临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激烈竞争,特别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中关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承担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使命,迫切需要探索解决制约自主创新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进一步发挥创新资源优势,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大力聚集高端人才资源,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
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是推动中关村创新发展、支撑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的根本基础和不竭动力,是中关村实现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多年来,中关村始终坚持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海内外形成了一定影响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共有两院院士523名,北京市共有中央“千人计划”人才236人,其中85%以上在中关村地区。海归人才近万名,累计创办企业超过5,000家,是国内留学归国人员创办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被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授予第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成长出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新老企业家,探索建立了国内首家新型科研机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吸引25位海外高级科学家全职回国工作,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80余篇高水平文章。
为进一步发挥中关村的人才优势,构筑我国人才发展战略高地,今年,中央领导同志对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集聚政策,创建人才特区,形成以人才为主导的特区,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目前,《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已经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原则通过,明确了建设人才特区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支持政策。建设好人才特区的关键是推动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大力聚集拔尖领军人才与科技创新要素。结合中央“千人计划”和“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实施,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站在国际科技与产业发展前沿的高端领军人才,同时,发挥高端人才对创新要素的影响力,吸引拥有尖端技术的项目、企业进入中关村,促进国际技术转移。力争通过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带回一批高科技专利,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项目,带动相关产业的跨越发展。
二是要搭建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创新平台和创业支持体系。在创新方面,推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建设经验,建设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建立以自主创新绩效为导向的学术发展与资源配置机制,扩大科研机构在科技经费、人事制度等方面的自主权。在创业方面,创新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的运营管理模式,以北京科技大学建设的中关村高端人才大厦为代表,建立高端人才创业基础设施和项目孵化全过程服务体系,健全创业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引进和聚集天使投资、股权投资及管理公司等各类投资机构在中关村发展。
三是要创建具有国际水平的创业环境和服务体系。结合中关村地区的规划建设,激活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和活力,加速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促进新兴产业高速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全面增强产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吸附效应,促进高层次人才集群式发展。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优化海归人才的发展环境,在组织、资金、项目、奖励等方面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条件,解决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充分激发创新资源活力,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
高水平创新活动是创新资源密集分布的产物,国际一流科技园区都依托一流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环境。以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为轴线周边辐射区域形成的中关村科学城,是我国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研发成果最为丰富、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是中关村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区域内共有高等院校32所,国家及市级科研院所206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5个,学科和行业门类齐全,科研水平领先,共有世界500强企业分支机构187家,高新技术企业6,000余家,代表了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最高水平,是中关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强大基础。
为发挥创新资源的聚集效应,进一步释放区域内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建设高端研发创新基地和产业聚集区。目前,大学和科研机构积极性都很高,已批准挂牌了两批25个重点项目,将在区域内通过空间资源整合实现创新研发环境的升级。
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重大项目带动,聚集国内外高端创新要素,进一步激活存量资源活力,探索符合我国发展阶段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路径,为人才、技术、产业、金融等要素紧密结合提供空间载体,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阵地、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和区域创新的先行示范区。重点建设内容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激活科技资源。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协同创新,探索新型产业组织模式,搭建高校院所与市场需求联动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北航先进技术研究院、北理工国防技术研究院等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中央企业雄厚的产业组织能力和市场资源,建立市场、人才、技术、金融、产业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型企业孵化基地,建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技创新园、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航空科技园等一批高端产业园,聚集一批上市公司和高科技企业的总部和研发中心,形成高端产业集群。
二是依靠需求拉动创新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切入点,筛选和支持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实施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和关键技术示范工程,推动自主技术市场应用。
三是盘活存量空间资源提升创新创业承载能力。统筹区域空间资源高效利用,在不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合理调配空间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存量资源挖潜置换和规划调整,完善区域内产业布局,促进空间资源的集中开放和改造升级,为形成高端产业集群创造空间条件。
三、突破政策瓶颈,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高校院所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中关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先行先试,不断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示范区批复以来,先行先试改革试点取得重要进展,股权激励、科技项目间接经费、政府采购等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改革试点已进入关键阶段。目前,已有349家单位参加股权激励试点,252个重大项目开展科技项目间接经费试点工作,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研究制定支持创新创业的税收政策并出台4个政策文件,北京市分9批采购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76.7亿元。
近期,中央领导同志对中关村示范区发展,特别是加强与中央部门对接、推动体制机制先行先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关村示范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要求和希望,借鉴国内外现行做法,围绕科研投入和成果转化环节,正在开展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试点,进一步推动体制改革向深入发展。
一是从提升高校院所积极性方面着手,推动科研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试点。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国有事业单位作为项目承担单位,按照目前的规定,不能自主处置科研成果形成的知识产权并获得转化收益,既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时效性,也影响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财政部文件规定,中央级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时,价值在800万元以下由财政部授权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并报财政部备案,价值在800万元以上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同时,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应当上缴中央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为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提升高校院所开展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下一步,在中央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北京市将在中关村示范区内开展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试点。下放科研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项目承担单位在科研项目中形成的研究成果及知识产权,价值800万元以下的拥有自主处置权,不再由财政部授权主管部门审批。同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取得项目成果转化收益,在扣除奖励资金后,由转让单位主要用于教学、科研和事业发展。
二是从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方面着手,开展股权激励促进政策的试点。
对关键技术人员实行股权激励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是国务院批复在中关村示范区开展体制机制创新重要的试点政策。目前,中央单位股权激励试点方案审批难度较大,程序复杂,周期过长。为推动中央单位股权激励试点取得突破,中央有关部委将与北京市共同研究制订中关村示范区内中央单位股权激励试点方案审批实施细则,由中央和北京市开展联合审批。
同时,为积极推动非国有企业事业研究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股权激励,降低科技人员取得股权或出资比例时的纳税压力,将试点允许中关村示范区各类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在转化职务科技成果时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技术人员奖励的,技术人员在取得股份、出资比例时可以延缓5年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是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科研投入导向,推动科研经费分配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目前,我国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企业牵头联合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数量不多,科研经费向企业倾斜不足,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国家科技计划与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结合不够紧密,科研经费支出直接用于激励科研人员的支出不足;重大需求和应用对自主创新的直接拉动作用不够,制约了科技成果产业化。
为解决上述问题,建立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为主要标准的科研经费评价体系,围绕高端人才、创新型企业、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等要素和环节优化配置科研经费,北京市将率先在中关村示范区进行科研经费分配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解决国家、首都重大战略需求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支持以企业为主实施,由入选中央“千人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的创新领军人才或团队实施,以及面向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成的科研团队实行公开招标,给予资金支持,由有关单位自行投入实施的给予奖励。对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按阶段性目标和产业化进展程度考核合格后拨付,创新领军人才可以自主决定财政支持的科研经费使用。
为做好上述重点工作,整合中央和地方资源,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和政府六位一体协同创新,下好中关村创新发展这盘棋,在中央领导同志以及中央有关部委的关心和支持下,北京市政府会同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共同组建首都创新资源整合平台。创新平台下设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审批联席会议办公室、科技金融工作组、人才工作组、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和应用推广工作组、政策先行先试工作组、规划建设工作组,将涉及示范区发展各方面要素资源的管理协调职能集中设置,统筹服务。创新平台将在北京市政府和中央相关部门共同领导下,负责落实示范区建设的各项重大决策,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对跨层级审批和跨部门审批加强协调和督办,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构建有利于政策先行先试的工作机制,形成高效运转、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服务体系。
未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不断完善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发挥创新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首都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