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液晶行业发展概况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 高鸿锦 胡春明 姚 红

2010年,“液晶热”继续在中国大陆蔓延。“五进二”落幕,国内7条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布局完成。在全球TFT-LCD产业格局中,中国已占有一席之地。

全球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事实证明:在新型显示产业中,液晶显示技术尤其是TFT-LCD技术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在可预见的10年内,没有一种显示技术在应用领域、投资力度和市场竞争三个方面可与TFT-LCD产业相抗衡。

2010年11月17日,中国大陆首条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京东方合肥第6代线正式量产,填补了中国大陆32英寸以上液晶屏的制造空白,对整个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具有里程碑意义,充分说明了我国本土企业已经完全掌握了液晶显示的核心技术。

在TFT-LCD产业链建设上,经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我国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在产业链上游,随着中国TFT-LCD产业发展,国外原材料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大陆:玻璃、偏光片、背光模组等厂商纷纷大陆投资建厂;彩虹玻璃、乐凯偏光片等项目已经启动;国内装备厂商,如七星、清大天达等也具备了一定发展基础。随着平板显示产业规模化投资的加快,我国装备本土化率也会有所突破。

一、2010年行业总体情况

除本报告加以特别说明的以外,所有统计数据均来自行业协会

对于液晶行业年度发展状况,我们过去仅在会员单位内进行调研,2010年按照工信部的要求扩大了调研范围。参与调查的企业总计198家。其中,器件企业占37%(LCD器件企业63家,其他器件企业11家);原材料企业占46%(共91家);设备企业占5%(共10家);整机企业占12%(共23家)。

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行业销售总值为461.3亿元。其中,器件330亿元,占全年销售总值的72%;原材料111.3亿元,占24%;设备20亿元,占4%。

二、各主要部分的情况

(一)器件

我们对63家LCD器件企业2010年的经营状况进行了调查。从这些器件企业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最集中的地区是江苏地区,有26家企业;其次为广东地区,有13家企业;湖南有7家;大连、北京、福建、上海各有3家。按企业性质分类:内资企业有31家,占42%;合资企业有19家,占26%;外商独资企业有24家,占32%。按产品性质分类:TFT-LCD企业有52家,占70%;TN/STN企业有11家,占15%。拥有面板生产线的企业有31家,占42%;在建企业有13家,占18%。

2010年,上述企业的销售额约为330亿元。其中,TFT-LCD为275亿元,占83%;TN/STN为55亿元,占17%。

在TFT-LCD方面,我们对52家企业进行了调研。其中,内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各占38%,合资企业占24%。拥有面板生产线的企业有14家,占27%;其余模组企业占73%。

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大陆共有第4.5代线4条、第5代线5条(在建的厦门第5.5代线1条),已批准、在建及已经量产的第6代(含)以上高世代线总计共7条。按照日程,预计2012年年底全部实现量产(见表1)。中国大陆已经基本形成了四大产业基地,即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及中西部地区。

表1 2010年中国TFT-LCD液晶面板线分布

截至2010年年底,全球量产的第5代及第5代以上高世代线面板产线共有43条,中国大陆有6条(见表2)。

表2 2010年全球第5代以上面板产线分布

中国大陆地区已经成为全球产业布局的中心,2009年后大部分新线投资转移至中国大陆地区,预计新增的生产线中50%集中在中国大陆。2010—2012年全球预计新增产线如表3所示。

表3 2010—2012年全球预计新增产线

2010年,国内主要面板企业的销售额约为215亿元。其中,第2.5代线约15亿元;第4.5代线约27亿元;第5代线为171亿余元;第6代(含)以上高世代线大部分尚未量产,目前只有合肥京东方的第6代线在本年形成了不足1.4亿元的销售。以上这些面板企业的销售额中,也包括模组的销售额。但各企业面板和模组所占比例均不尽相同,无法进一步区分。

除14家面板企业之外,其余的38家企业主要生产模组。这些企业主要以外资企业为主,所占比例为50%,合资企业占26%,内资企业只占24%。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这些企业的销售额已经突破1000亿元。但这些企业绝大多数以加工贸易返销为主,而且相当一部分含有整机。如果扣除该因素,国内模组的销售规模约为60亿元。

2010年,国内主流彩电厂商继续投建电视面板模组生产线。随着电视面板模组生产线的不断建立,彩电厂商在液晶电视整机功能设计等方面的自主能力得到增强。与此同时,彩电厂商的成本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电视面板模组生产线的建立免去了昔日彩电厂商在模组部分寻求代工的环节,减少了中间成本,提升了彩电厂商的盈利能力。为将来液晶面板达产后,能够有效地消化液晶面板的产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TN/STN方面,到2010年,中国TN/STN-LCD的产量已占世界产量的90%以上,TN/STN面板生产技术业已成熟,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TN/STN-LCD已经由成熟期步入衰退期,发展空间正在逐步萎缩,未来产值大幅增长的机会不大。但是中国产品低廉的价格还会给企业一定的生存空间。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TN/STN的销售规模与2009年相比大约减少了5%,约为55亿元。

(二)相关材料

从表面上看,制约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效益问题,实际上产业链不完善是导致效益问题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数据表明,日本的产业配套率已达100%、韩国为82%,而中国仅为11%,尽管2010年我国在基板玻璃、偏光片、TFT液晶材料、上游薄膜材料等方面均获得较大的突破。在低端的TN/STN-LCD领域,我国的配套完善程度要高于TFT-LCD面板生产领域,ITO导电玻璃、液晶材料、偏光片等关键材料均能够实现本土化供应。在设备方面,清大天达、七星华创、太原二所等已能够提供相关的生产设备。但对于TFT-LCD,目前仍未形成完善的配套体系,上游材料厂商与面板厂商之间的整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例如,关键的建线设备及相关材料等还需进口,内资厂商提供的TFT-LCD重要配套材料还很少被采用。

2008—2010年液晶行业主要材料销量情况(见表4)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在上游配套原材料方面的进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液晶产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对于原材料的需求空前旺盛,对于上游材料厂商来说是难得的契机。上游配套产业的完善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相关机构人才的培养以及上下游厂商的通力合作。

表4 2008—2010年液晶行业主要材料销量情况

1.液晶材料

目前,国际上主要有四家液晶材料公司,分别是德国Merck公司、日本Chisso公司、大日本油墨和日本DIC公司。主要生产中高档产品,如TFT、中高档STN、TN液晶材料。

据我们对国内10家液晶材料生产企业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这些企业产量与销售额与前两年相比都有显著提高。2010年共销售液晶550t(其中单体500t,混合液晶50t),销售额约20亿元。

目前,尽管国内生产液晶材料的厂家越来越多,但大多以生产中间体、单体为主,具有混晶生产能力的只有极少数企业。最近两年,诚志永华、江苏和成、北京八亿时空TFT液晶材料的量产,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液晶材料生产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基板玻璃

基板玻璃作为TFT-LCD面板生产的关键材料之一,其技术一直掌握在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等少数厂商手中。随着2008年彩虹咸阳第一块合格的TFT-LCD基板玻璃的成功下线,打破了基板玻璃被国外厂商垄断的局面。随后,中建材、河北东旭等企业亦加入了建设基板玻璃生产线的行列,我国的基板玻璃生产线建设四处开花。与此同时,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等基板玻璃生产厂商也纷纷进军中国大陆地区。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已分别在北京、昆山开工建设基板玻璃生产线,扩大其市场份额。至此,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已投产或在建的基板玻璃生产线约为30条(见表5)。

表5 2010年我国基板玻璃生产线分布情况

我国基板玻璃当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投资分散的问题,二是市场准入的问题。在投资方面,当前的投资过于分散,很难有效利用现有有限的技术力量和资金,形成有竞争性的规模;在市场准入方面,当前受供应厂商与面板厂商签订的战略协议的影响,国内基板玻璃要想获得认证,难度很大。而没有认证就谈不上进入市场。这两个问题导致了基板玻璃难以形成规模,而越难形成规模,就越难真正打破国外厂商的垄断局面。另外,在专利方面,我国目前也处于弱势,全球基板玻璃的相关专利共有3 745项,其中日本占39%,美国占13%,而中国拥有的专利仅有153项,仅占4%。

3.ITO导电玻璃

ITO是目前LCD、PDP、OLED、触摸屏等各类平板显示器件唯一的透明导电电极材料,尽管TN、STN-LCD对ITO导电玻璃的需求有所减缓,触摸屏的快速发展趋势将拉动中高端ITO导电玻璃的需求。我们对业内7家ITO导电玻璃厂商进行了调研,包括芜湖长信、蚌埠华益、深圳南玻和深圳莱宝等。

目前,芜湖长信在ITO导电玻璃市场的占有率约为20%,是国内规模最大的ITO导电玻璃生产企业。该公司的STN玻璃产品产量位居南玻、莱宝之后的第三位,占STN市场份额的14%左右。

上述7家企业中除蚌埠华益和深圳莱宝外,其余5家企业均为外资或合资企业。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这7家企业共销售ITO导电玻璃约1225万m2,销售规模约14亿元。与2009年同期相比,数量和销售额分别增长36%和33%。

4.彩色滤光片

目前LCD用彩色滤光片的供应,普遍都采取在高世代面板生产线内,建设内置彩膜线。

我国为彩色STN-LCD配套的彩色滤光片企业2010年的销量和销售额均呈下滑态势,销量约为47万片,销售额约为1.8亿元。

能为第5代线配套的上海剑腾和广电富士这两家合资企业,上海剑腾一直停产,2010年没能形成销售;广电富士则成功进入市场,先后为昆山龙腾、上海中航光电及京东方北京的第5代线配套彩色滤光片,2010年的销售额接近3亿元。

在面板企业方面,京东方在北京的第8.5代线、合肥的第6代线、成都的第4.5代线,深圳华星的第8.5代线等都自建了彩色滤光片生产线,以为其自身配套。

5.偏光片

偏光片80%的生产依赖日本企业的技术,同时日本企业垄断着关键材料PVA膜和TAC膜的供应。

我国目前批量生产偏光片的4家企业,盛波、佛山纬达、温州侨业和深圳三利谱,目前主要生产窄幅产品,供给TN/STN LCD厂商。直到2009年,TFT-LCD用偏光片才获得突破。

2009年8月,深圳市三利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开工建设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宽幅(1490mm)TFT-LCD偏光片生产线,该生产线规划年产能为400万m2。产品主要运用于62英寸以下的电脑显示器、液晶电视面板等。根据相关计划,该公司还将投建3条同样的生产线,届时总年产能将达到1600万m2

2009年11月,深纺集团盛波光电(原深纺乐凯,以下简称“盛波”)TFT-LCD用偏光片项目奠基。该项目分为TFT-LCD用偏光片一期宽幅项目和TFT-LCD用偏光片窄幅项目拟建设一条幅宽为1330mm的TFT-LCD用偏光片生产线。深纺织2010年12月发布公告,将此生产线调整为幅宽为1490mm的偏光片生产线(四号线),年产偏光片600万m2,主要应用于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和液晶电视等液晶面板。TFT-LCD用偏光片窄幅项目拟建设一条幅宽为650mm的TFT-LCD用偏光片生产线(五号线),年产偏光片200万m2,产品定位为手机、MP3、MP4、PDA、数码相机(DC)、数码摄像机(DV)、车载显示屏(如GPS、车载DVD等)、笔记本电脑等液晶面板用偏光片,以及3D立体眼镜、高耐候性能等特种偏光片。两个项目总投资额为9.26亿元。预计四号生产线将于2011年年底投产,五号线将于2012年中期试运行。

此两家公司TFT-LCD用偏光片生产线的建成,将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2010年,上述4家企业在销售量和销售额上继续保持上升态势,总计完成800万m2的销量,销售额接近10亿元。除上述4家企业之外,国内目前还有3家外商独资企业也在生产偏光片,他们分别是南京乐金、无锡住友和深圳日东。这些企业的产品100%出口,2010年的销售规模约为70亿元。

6.背光模组

在我国液晶显示产业链中,背光模组是最具规模的。近年来,中国大陆地区的人力成本和相关产品制造的规模优势吸引了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的背光模组企业来中国大陆地区设厂(见表6)。我国本土企业已经进入背光模组领域并正向上游拓展。

表6 主要背光源厂商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本表由北京京东方茶谷提供。其销售收入及利润数据来源于元大证券网、公开资讯观测站等。

宜昌劲森、南京朗光公司生产的CCFL灯管已有相当规模。随着背光模组由传统的CCFL向LED的转变,雷曼光电、三安光电、长治光电等众多厂商纷纷投入LED背光领域,使得背光源供应的本土化进程脚步加快。

我们对业内17家背光模组企业进行了调研,这些企业主要以外商独资企业为主,占64%;其余合资和内资企业各占18%。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这17家企业的总计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如扣除加工贸易返销因素,这17家企业的国内销售额为3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内企业已经进入了背光模组领域且开始向面板厂或整机厂供货,但这些企业中大部分仅是进行组装,背光模组所需要的主要材料,如LED、增亮膜等目前还是大量依赖进口。

7.触摸屏

近两年,触摸屏的发展极为迅速,全球重要的触摸屏生产厂商集中于日韩、中国台湾地区,其次是中国大陆地区。

国内触摸屏行业早在1992年就上马过红外屏,1998年开始出现具备生产能力的触摸屏企业,随后国外厂商加快了技术移植和产业转移的步伐,国内触摸屏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国内触摸屏市场正逐步成熟。

目前,中国大陆生产触摸屏的厂家有将近200家(包括中国台湾地区在大陆投资的生产厂),第一阵营厂家有胜华、宸鸿、洋华、莱宝高科、超声电子、信利等,这些厂日产能达到100k以上(以2.4英寸产品尺寸为准),产品品质较好、较稳定;第二阵营厂家有华睿川、瑞阳、北泰、恒利达、晨兴、点面、牧东、合力泰、欧菲、键创等,这些厂的日产能在30k~100k,品质稳定;第三阵营生产厂产能较小,产品品质不太稳定。第一阵营生产厂家和第二阵营生产厂家的供给量占大陆触摸屏供给量的50%,剩下50%的份额由第三阵营厂所瓜分。

生产电容屏的台资厂家有胜华、宸鸿等,大陆的厂家有莱宝高科、超声电子、BYD、华意以及中南维达力。

在上述近200家企业中,绝大部分是台资企业,内资企业所占比例很少。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国内企业的销量约为3亿片,同比增长超过2009年的2倍。销售额约为15亿元。

8.其他材料

驱动IC涉及的专利较多,目前主要由Genesis、Pixelworks、Trident、PHILIPS、ST等国际企业控制,另外,中国台湾地区企业在部分大屏和中小屏市场也取得一定份额。中国大陆LCD驱动IC芯片研究起步较晚,企业大部分仍处于研发阶段。天利半导体设计的TFT-LCD驱动IC已被京东方、友达等厂商在大尺寸液晶面板上部分采用。

乐凯从生产彩卷转产TAC和PET膜,其TAC膜生产线的设备国产化配套率达到70%。自2008年试生产至今,设备运行良好,产品质量升级顺利,其产品已经应用到高端TFT显示领域。随后,苏州锦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太原天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欧得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南洋科技等厂商亦纷纷进军光学薄膜领域。

我们对涉及掩膜版、ITO靶材、取向剂、光刻胶、ACF材料及湿化学品、金属边框等其他材料的19家企业所进行的不完全统计表明,2010年这些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约22亿元,如扣除加工贸易返销的因素,则国内的销售规模在11.5亿元左右,跟2009年相比,增长了1倍。

(三)设备

除相关材料外,TFT-LCD涉及的配套产品还包括TFT-LCD制造设备。国内现有设备制造企业十余家,主要以内资企业为主。

北京七星华创的发展采用自主研发和国际技术合作的方式。目前已掌握了高世代TFT-LCD部分生产制造设备的关键技术,设备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同等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对中国大陆TFT-LCD生产设备的制造水平以及TFT-LCD显示器件的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北京清大天达在设备本土化方面正在积极开展工作,如干式清洗机(USC)第4.5代、第6代、第8代及第6代CF切割机、边缘毛刺检查机等均有供货业绩,并和日本、韩国厂商合作进行了RUBBINGMACHINE、INDEXER、WIRECST、ODF_INLINE等设备的制造。其中,USC从第4.5代的OEM到第6代的共同设计,再到第8代时的自主设计和接单,这是设备本土化中消化、吸收、创新的一个成功例子。

太原二所作为国家科学技术部“LCD液晶显示器生产设备”技术依托单位,现有新型平板显示器件TFT-LCD产业化等3个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立项,已初步形成了LCD后制程生产设备的全面解决方案并形成成套装备。产品广泛应用于夏普、日立、信利、京东方等国内外知名液晶生产企业,并出口国外。

2010年,我国在液晶设备方面的总体销售规模同比2009年增长1/3,达到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