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机器人的发展过程
其实人类很早就开始设计制造机器人了。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古代的人们很早就发明了一些简单的机械工具,如车轮、风车和水车等。但从这时起,人们就有了一种了解自身、重塑自身的强烈愿望,有不少科学家和杰出工匠制造出了机器人的雏形,它们具有简单的人类特点或动物特征。《列子》中记载,西周时期的能工巧匠偃师就制作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这是我国最早记载的有机器人概念的文字资料。据《墨经》记载,我国著名的木匠鲁班曾制造过一只能飞的木鸟。《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制造的木牛流马更是家喻户晓,木牛流马就明显具有机器人的功能和结构。
现在能看到的是1800年前东汉时代的著名科学家张衡发明的计里鼓车、指南车的复制品,这些发明都是具有机器人构想的装置。计里鼓车每行进500m,车上的木人击鼓一下,每行进5000m,击钟一下;而具有复杂轮系装置的指南车,若车上木人运动开始指向南方,则该车无论左转右转、上坡下坡,指向始终不变,可谓精巧绝伦。
图0.2是现在保留下来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纳切尔市艺术和历史博物馆里的写字玩偶,它制作于200多年前,是靠弹簧驱动、由凸轮控制的自动机器,现在还定期表演,供参观者欣赏,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
图0-2 18世纪瑞士的写字玩偶
但是,最早使用机器人一词的却是捷克作家卡雷尔·查培克,1920年在他的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中,使用了机器人(Robot)这个词。这个词的本义是苦力,即剧作家笔下的一个具有人的外表、特征和功能的机器,是一种人造的劳动力。他是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Robot”这个词。
继查培克之后,机器人成为很多科幻电影、科幻小说的主人公。纽约世界交易会上放映了德国电影《大都市》,其中的Eleitro步行机器人和机器狗Spardo,首次映入人们的眼帘。电影《星球大战》中的C3P机器人,使人们进一步加深了机器人具有人类一样的外形、情感的这种看法。人们对机器人寄予很高的期望,而这些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即使是现在,要造出具有类似人的智慧、感情的机器人,仍是科学家的梦想和追求。
进人20世纪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得到了更多人的关心与支持,一些实用化的机器人相继问世,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并在1939年纽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它是一个电动机器人,由电缆控制,装有无线电发报机,会说77个字,可以回答一些问题,甚至可以抽烟,不过离真正干活还差得远。但它让人们对机器人的憧憬变得更加具体。
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始研究能搬运核原料的遥控操纵机械手,如图0-3所示。
图0-3 遥控操纵机械手
在此期间,一些实用化的机器人相继问世,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样机“圆坐标”在美国诞生,开创了机器人发展的新纪元。
当今机器人技术正逐渐向着具有行走能力、多种感觉能力,以及对作业环境的较强自适应能力的方面发展。美国贝尔科尔公司已成功地将神经网络装配在芯片上,其分析速度比普通计算机快千万倍,可更快、更好地完成语言识别、图像处理等工作。
目前,对全球机器人技术发展最有影响的国家应该是美国和日本。美国在机器人技术的综合研究水平上仍处于领先地位,而日本生产的机器人在数量、种类方面则居世界首位。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机器人学的建立,许多国家成立了机器人协会,美国、日本、英国、瑞典等国家设立了机器人学学位。
我国的机器人技术起步较晚,约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90年代中期,6000m以下深水作业机器人试验成功,以后的近10年中,在步行机器人、精密装配机器人、多自由度关节机器人等国际前沿领域的研制,逐步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