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发展观与体育强国建设
- 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
- 284字
- 2020-06-24 18:57:02
关于我国羽毛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
作为我国竞技体育传统优势项目之一的羽毛球,虽赢得过很多荣誉和辉煌,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清醒地看到,羽毛球事业发展到今天,自身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国家羽毛球队的水平还远没有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地,2010年女队痛失尤伯杯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全面系统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客观看待和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如何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我国羽毛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羽毛球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本文拟从观察、分析我国羽毛球运动的历史和现状入手,提出羽毛球项目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我国羽毛球运动发展概况
现代羽毛球运动起源于英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传入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羽毛球运动很快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体育项目之一。
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已经享誉国际羽坛的王文教、陈福寿等青年华侨义无反顾地从印尼返回祖国,组建起新中国第一支羽毛球集训队,并在全国各地进行表演辅导,在他们的带动下,羽毛球运动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60年代初,汤仙虎、侯加昌、方凯祥、陈玉娘等一批优秀的羽毛球选手也相继回国。他们带回了先进的技术和打法,使我国的羽毛球技战术水平出现了一个新的飞跃。当年,汤仙虎、侯加昌等接连击败印尼等国的世界一流选手,他们的高超技艺震惊世界,获得“无冕之王”的美誉。
70年代中期,因“文革”停滞的我国羽毛球事业开始复苏。我国羽毛球选手登上了国际比赛的舞台,诞生了第一批世界冠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和国际奥委会以及众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恢复了我国的合法席位,我国的羽毛球选手也因此获得了在更高水平的世界大赛上展现自我的机会。80年代开始,以杨阳、赵剑华、李永波、田秉毅、李玲蔚、韩爱萍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选手活跃在世界羽坛,凭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精湛的技战术水平,开创了一个属于中国羽毛球的黄金时代,羽毛球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起来。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老将的相继退役,我国的羽毛球整体水平有所下滑。但是,在李富荣等老一代领导的带领下,以李永波为代表的一批充满激情的年轻教练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很快使我国羽毛球运动的整体水平再度在世界羽坛占据领先地位。
我国的羽毛球运动从艰难起步到攀登高峰,从经历挫折到重塑辉煌,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光辉历程。中国羽毛球队迄今已经获得了11枚奥运金牌,11次捧得尤伯杯,8次高举汤姆斯杯,7次收获苏迪曼杯。先后产生了115名世界冠军。
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国羽毛球界形成了以“快狠、准、活”为核心的打法风格,摸索出了一整套先进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借助举国体制的优势,建立健全了优秀运动队与基层业训两大训练体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教练员、裁判员、管理人员等羽毛球专业人才。在全民健身运动迅猛发展的今天,羽毛球已成为国内普及率极高、参与人数众多的一项健身运动。
几十年来,在出成绩、出人才的同时,羽毛球界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第一,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我国羽毛球工作者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甘于吃苦,勇于奉献,爱国主义精神已成为推动我国羽毛球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
第二,作风严谨、真诚合作、融洽默契、共同奉献的团队精神已成为我国羽毛球事业不断向前迈进的基石,是羽毛球界团结一致向前进的基本保证。
第三,不断摸索项目发展规律,完善符合中国运动员特点的训练指导思想和技战术风格,科学应对各种变化,是国家羽毛球队克敌制胜的法宝。
第四,坚持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配置资源,国内练兵,一致对外,是羽毛球项目保持高水平的体制、机制保证。
二、我国羽毛球运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几十年来,我国羽毛球事业发展迅速,但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今天,问题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严重阻碍羽毛球事业的发展。
(一)专业运动队的数量和规模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目前,全国羽毛球运动队伍建设情况不容乐观,省区市专业羽毛球队正在减少。因经费或全运会成绩不理想等原因,贵州、山西、河北、安徽、云南、海南等省,相继解散了羽毛球队,江西队和重庆队已在逐步缩小规模。到2006年,全国羽毛球专业队仅存17支,注册运动员人数仅1,100多人,专业运动队的数量和规模与我国羽毛球运动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极不相符,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专业队训练水平明显下降近年来,各省市专业队训练水平下降是不争的事实,突出表现在培养的运动员与国家队要求差距较大。无奈之下,国家队只好直接构建人才梯队,组建国家一队、二队、青年队,甚至少年队,一次又一次地扩编,形成了庞大的国家队阵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队对高质量后备人才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也给各省市队乃至业余体校的训练造成了较大影响。由于国家队从少年队抓起,各省队为了与国家队衔接,只得从年龄更小的选手抓起,而业余体校则要从年龄比省队还小的选手培养起,如此循环下来,接受羽毛球专业训练的选手年龄越来越小,过早的专项化训练又使这些尚未打好身体素质基础的小选手出现伤病,也影响了训练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后备人才培养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因经费等原因,地方业余训练明显萎缩。一方面许多羽毛球传统项目学校名存实亡;另一方面,孩子们参加羽毛球活动大多抱着“锻炼身体、掌握特长”的动机,“羽毛球锻炼人口”越来越多,而真正想通过训练成为专业羽毛球运动员的“训练人口”却越来越少,生源枯竭、选材困难的状况相当严重。很明显,经济因素已成为制约羽毛球后备人才发展的重要原因。当然,参训学生今后的出路也是影响羽毛球后备人才发展的现实问题。后备力量的薄弱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羽毛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四)运动队的教练员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偏低
地方队的大多数羽毛球教练员是从专业队退役后直接走上教练员岗位的,他们年富力强,有一定实践经验,有较强的事业心,但文化素质偏低,除会打球外,整体业务水平不高,综合能力有待加强,缺乏带队经验和科学管理能力,更缺乏创新意识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指导训练的主动性。训练中普遍存在着“两勤一懒”即腿勤、嘴勤、手懒的现象,做的比说的好,说的比写的好。因此,很难把一般的打球经验上升到技战术的高度,加以提炼总结,提高训练水平。
(五)羽毛球群众体育活动缺乏规范化指导与管理
羽毛球群众体育活动近年来迅速升温,据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统计,羽毛球是体育爱好者最喜欢的项目之一,但是各级体育部门和协会组织对中国羽毛球群体市场的发展势头估计不足。一方面发展势头火爆,而另一方面缺乏规范管理,尤其在如何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内在的协调发展上,缺乏研究,也无具体的实践经验可循。
三、关于我国羽毛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加强对项目自身的研究,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更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羽毛球工作者要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研究羽毛球项目国际、国内的发展现状,特别要着力研究羽毛球项目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应尽的责任,研究羽毛球运动在丰富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制定符合项目实际的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为羽毛球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二)继续坚持举国体制,锐意创新,保持国家羽毛球队在国际羽坛的领先地位
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飞速发展的根本保证。这一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羽毛球项目要继续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继续不断在世界大赛中夺得优异成绩,保持项目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竞技体育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国家羽毛球队要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保持技术上的领先,走在世界羽毛球发展的前列;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注重队伍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做好运动员、教练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打造一支水平高、能战斗、形象好的队伍,真正起到羽毛球项目发展排头兵的作用。
(三)完善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竞技体育运动的主体是运动员,一定规模的后备人才是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优秀的年轻运动员是项目的希望所在。如果运动员的输送源头枯竭,竞技体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持续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为保持我国羽毛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和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主动转变发展方式,拓宽和扩大后备人才的来源和培养渠道,使培养模式逐渐从单一模式向多元化转变。除依靠国家培养外,还要借助企业、赞助商、各省市运动队、家庭等多方式、多渠道的共同培养。要保持竞技后备人才的规模,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益,快出人,出有用的人,提高成功率,减少人才浪费。要特别注意借助教育部门的资源优势,在培养后备力量方面,更多地采取体教结合,以我为主、协调发展。
(四)切实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教水平
一个运动项目水平能不能上去,教练员起着非常关键、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好的教练员可以带出一批好队员,一批好的教练员可以把整个项目都带动起来。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建立健全羽毛球教练员培训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各级、各类羽毛球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教能力,特别要注重培养教练员勇于创新的意识,搭建国家队与地方队沟通、交流的平台,使地方羽毛球教练员能及时了解最新的训练方法和科研成果,努力培养一支作风正、业务精、有较强凝聚力的羽毛球教练员队伍。
(五)加强对羽毛球群体活动的管理和引导
重视对新时期羽毛球群众体育活动规律、特点及与专业羽毛球关系的研究,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制度、规定,发挥中国羽毛球协会和地方各级羽毛球协会的作用,加强对羽毛球群体活动的管理和引导,通过推行会员制、发展业余俱乐部、举办各级各类业余赛事、培训班等渠道,使群体活动健康、有序、蓬勃的发展。
(六)高度重视各类羽毛球专业人才的培养
羽毛球项目的不断发展对各类专业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进一步重视羽毛球专业科研人员的作用,调动院校、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科研真正为训练一线服务;进一步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加快年轻裁判的成长,培养出一批在国际上威望高、有影响力的裁判员;不断加大外事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加强与世界羽联、亚洲羽联的交流与合作,更多地参与国际组织事务,关注国际羽坛的动态变化,巩固在国际组织中应有的地位,强化话语权,为我国羽毛球项目的发展争取更好的国际环境;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使之做到面对复杂工作,既能统筹兼顾,会“弹钢琴”,又能抓住重点,会牵住“牛鼻子”。
(七)积极稳妥办好羽毛球俱乐部联赛,带动羽毛球产业发展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羽毛球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单靠政府已远远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级别的发展体系,是国际上体育项目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羽毛球项目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一项主要工作,就是要积极稳妥地办好羽毛球俱乐部联赛。在俱乐部建设上,要结合中国国情,允许多种体制的俱乐部并存,但必须坚持体育行政部门对俱乐部的绝对领导;在赛事安排上处理好联赛和训练、联赛和国际赛事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和其它项目赛事的关系;在发展理念上不求大不求全,只求稳,力争在不长的时间里,在学习其它项目联赛的成功之处和总结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找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羽毛球俱乐部联赛之路,并以此为契机,为运动队创造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带动羽毛球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羽毛球事业的发展开创新局面。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羽毛球项目只有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和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统筹规划,才能实现项目又稳又好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