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
- 黄才华 郭国侠主编
- 2474字
- 2020-08-29 00:21:59
二、我国及河南省中职办学水平现状
(一)我国中职办学水平现状
目前,随着我国中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的进一步落实,各项改革逐步深化。中职教育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推动办学思想和理念的转变,坚持就业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中职教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是中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持续得到改善。据统计,截止到2008年底,中央财政用于支持中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累计已经达到78亿元(仅2008年年一年就投入30亿元),重点支持了1400个中职教育实训基地、1900多所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以及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的建设。组织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完成骨干专业教师国家级培训1.2万人。这些为中职教育办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能力和条件。
二是中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不断加强。主要依托高等院校,建设了52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依托大型企业建设了6个中职教育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在国家建设中职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同时,各地也相应建立了一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初步形成了中职教育师资培训网络。通过教师在职“专升本”和攻读硕士学位等措施,提高教师学历层次。
三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积极促进办学模式、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和转变,开发具有中职教育特色的,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中职教育课程和教材,推行弹性学习制度,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结合能力。
(二)河南省中职办学水平现状
河南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农业第一大省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大省,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达2000多万人,城镇每年有140万名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和100多万名初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学的局面,省委、省政府把职教攻坚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促进农民增收、百姓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从2008年10月省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国家中职教育改革试验区开始,河南打响了职教攻坚战。郭庚茂省长一上任,就把中职教育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提出五年投入100亿元发展中职教育的规划并付诸实施。各级政府形成了“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就是抓发展”的共识,中职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目前,河南省中职在校生已达187.91万人,居全国首位。
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河南省通过不懈的努力,探索出提升中职教育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一是按照“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城乡联姻、校企合作”的原则,河南共组建了60个职教集团,吸纳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成员单位2054家,实现了校际、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把“职教强县(市)”创建活动作为职教攻坚的有力推手,采取以评促建,以奖代补的方式,给每个获奖县(市)100万元的奖励。现已创建“职教强县(市)”29个,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中职教育的积极性,提升了中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特别是自职教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各地多元化办学、多渠道筹措职教经费的新机制也日渐形成。河南省财政投入12.5亿元,社会融资23.74亿元用于职教攻坚。三是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近几年,以省级职教专家为龙头,培养和认定了50名省级职教专家、163名专业带头人、860名骨干教师,打造出一支职教领军团队。同时,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2009年一年培训职校教师1.5万名。河南省中职教育办学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制约中职办学水平的因素
一是社会对中职教育缺乏普遍认知和公平待遇。尽管党和国家一直强调中职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重视和支持力度呈逐年递增趋势,但中职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毕竟相对较短,社会上,包括教育系统内对其了解不多,重视不够。目前,中职教育虽然学生规模已经很大,但总体上仍是处于弱势群体,中职教育学校的学生长期以来被普遍认为不能考上高中或者是没有希望考上大学的低等生,这必然影响职业学校教育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信心,财政对中职教育的支持也远不能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相提并论,中职教育迫切需要关心和扶持。
二是中职教育投入机制单一,资金瓶颈严重。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中职教育的投入,但由于长期欠账,中职教育资金的匮乏是限制和约束中国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部分中职学校存在发展资金不足、教学设备较差和学生家庭承担额外成本较高等问题,这一方面导致了“学校办学条件差——老师和学生素质难于提高——学生就业难——学校招生情况不理想”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也阻碍着中职教育的推广和发展。
三是教育管理模式落后,缺乏适应中职教育的教学形式和评价体系。中职教育的管理模式主要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下达招生计划方式,教育的培训方式和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也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变动的需要,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能力方面受到的培训和社会实践明显不足。同时,当前职业院校考核教师的方式主要采用自评及领导、学生、家长等多种渠道进行评价,与普通院校的评价体系没有多大区别,符合教改方向的教育评价机制远未形成,这不符合职业学校操作性强的特点,也削弱了中职教育的生机和活力。事实上,相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中职教育与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市场需求的导向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是中职教育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中职教育的最直接目的是及时向社会输送劳动力市场所需的实用型人才,教育培训和就业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技能开发培训是为了推进其更好地就业,因此良好的就业服务是激发人们参加中职教育培训热情的“催化剂”。目前,我国中职教育的就业服务还不到位,教育和就业相脱节,由一种就业服务关系沦落为一种经济利益关系,或者更多的精力和关注放在教育培训,而对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中职教育就业服务体系的不健全,不仅影响了中职教育学生的就业发展,也制约着中职教育本身的拓展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