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大气环境质量与人们的健康及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使污染的空气成为威胁所有生灵的凶险杀手,使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影响。自1932年以来,全球曾发生了多次震惊世界的大气污染事件。例如1932年12月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由于SO2转化为SO3进入人的肺部,导致数千人发病,60人死亡;1943年5月到10月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由于石油工业和汽车废气在紫外线辐射作用下产生的光化学烟雾,致使大多数居民患病,65岁以上老人死亡共计400人;1948年10月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由于SO2同烟尘作用生成了硫酸盐,吸入人的肺部,四天内约6000人患病,17人死亡;1952年12月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粉尘中Fe2O3使SO2转变成硫酸,附着在烟尘上,吸入人的肺部,在5天内4000人死亡,历年共发生12起,死亡近万人。大气污染还可抑制植物生理机制,使其生长不良,抗病抗虫能力减弱,甚至死亡;大气污染还能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如降低能见度,减少太阳的辐射,导致城市佝偻发病率的增加;大气污染物能腐蚀物品,影响产品质量。数十年来,不少国家发生酸雨现象,雨雪中酸度增高,使河湖、土壤酸化、鱼类减少甚至灭绝,森林发育也受到严重影响等。以上事实表明:控制大气污染,预防污染事件的发生,开展大气污染评价及污染预测工作已迫在眉睫。

早在18世纪,世界上就出现了局部地区的大气污染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已呈现出严重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污染后的空气正威胁着所有生物。在一次次大气污染造成的灾害面前,人类逐渐意识到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意识也明显增强,对大气的环境质量也日益关注。20世纪60年代,国外开始大规模开展大气污染监测工作。我国从70年代中期开始按环境保护要求在一些城市进行大气污染监测工作,而开展大气质量评价和大气质量预测工作则相对滞后[1]。大气质量评价是根据人们对大气质量的具体要求,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大气质量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它是确定大气污染程度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故又称为大气污染评价。开展大气质量评价和大气质量预测工作,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未来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从而采取必要的控制和防范措施,对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分批组织46个重点城市陆续开展了空气质量周报,又分别于2000年,2001年组织42个重点城市开展了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并通过媒体(电视、报纸、电台、声讯台)向公众发布,由此,标志着我国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和大气质量预测工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