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免疫算法改进及其应用
- 韩旭明 王丽敏
- 10字
- 2020-08-28 15:59:44
1.2 大气质量评价与预测
1.2.1 大气与大气污染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大气和空气的定义:“大气(Atmosphere):是指环绕地球的全部空气的总和。”科学研究中,以大区域或全球性的气流为研究对象,常用大气一词。环境空气(Ambient air):是指人类、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暴露于其中的室外空气,环境空气所指的范围相对小一些。
大气是包围在地球周围的一层气体,大气也称为大气圈或大气层,它维护着人类及生物的生存,也是人类的保护伞。在地球表面之上80千米的垂直空间基本为均匀混合的空气层,称为大气层。对人类及生物生存起重要作用的是距地球表面12千米以内的空气层,也就是对流层。对流层中的干燥清洁空气由氮(78.08%)、氧(20.95%)、氩气(0.93%)等气体组成,这三种气体约占空气总量的99.94%,其他气体总和不到千分之一。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按照大气污染来源可分为自然过程排放污染物和人类活动排放污染物两类。自然过程排放污染物是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人类活动排放污染物是指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其中,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类活动排放污染物。随着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有害物质被排放到空气中,改变了空气的正常组成,使原有的清洁空气受到了污染。当我们生活在受到污染的空气中,健康就会受到影响。
为了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防止生态破坏,创造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定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这个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主要污染物项目和这些污染物在各个级别下的浓度限值等,是评价空气质量好坏的科学依据。它将有关地区按功能划分为三种类型的区域: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林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也分为三级,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衡量某个区域的空气质量达到几级标准主要是根据此区域空气中各种污染物如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浓度达到几级标准。
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三届第十次会议的决定,从1997年6月开始,中国47个重点城市将陆续分批开展空气质量周报工作。环境监测部门根据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对国家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的几种主要污染物已经开展了长期的例行监测,以掌握和评价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和污染变化趋势。开展空气质量周报是对一周的空气质量进行回顾性的评价,并以空气污染指数的表征形式定期向社会发布,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环境信息。随着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空气质量周报逐渐发展为空气质量日报,并进而实现空气污染预报,使得有关部门和广大公众对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做到与天气预报一样事先“早知道”,从而对可能出现的空气污染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