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上束為三約數攝  未排前後及同時  今約經文彰次第  不看經亦了然知  初之三段皆單一(初靜。名證渾息用觀。二幻。名庖丁恣刃觀。三寂。名呈音出碍觀)  最後一輪三總持(名如意圓修觀。以摩尼珠。為喻也)  中聞交絡三皆七  每七皆將一作基  三七既成二十一  前三後一數何虧  二十五輪今已配  大網開合只如斯  三單一總非難見(以上已注)  唯有中間要指揮  三七各皆分四節  三科類例不參差  根本三門依本次  各皆論次悉常依  今初靜觀為其首  兼於幻寂以相資  一二門中(初七中之一二。當大數第四五也。中後例而計之)皆次二(二二他合也。四先靜後幻。名運舟兼濟觀。五。光靜後寂。名湛海澄空觀)  三四門中三次之(六。靜幻寂名首羅三目觀。一靜寂幻。名三點圓伊觀)  五中先一後齊二(八。先後靜雙觀幻寂名品字單。雙觀)  六七先雙後獨為(九。先雙靜幻。後單寂。名獨足雙顯觀。十。先雙靜寂後單幻名果落華敷觀)  凡言次者皆先後  每言齊者即同時  此七輪初二各二  後餘五者各三支  幻寂二章全類此  皆將主首次餘知(以七輪〔以幻〕為首。十一。先幻後靜。名先武後文觀。十二。先幻後寂。名功成退職觀。十三。幻靜寂。名幻師解術觀十四。幻寂靜。名神龍隱海觀。十五。先幻後齊靜寂。名龍樹通真觀。十六。先齊幻靜後寂。名商那示。相觀十七。先齊幻齊幻寂後靜。名大通宴默觀。後七輪以寂為首。十八。先寂後靜。名寶明空海觀十九。先寂後幻。名虗空妙用觀。二十。寂靜幻。名舜若呈神觀二十一。寂幻靜。名飲光歸定觀。二十二。先單寂後齊靜幻。名多寶呈通觀。二十三。先齊寂靜後幻。名下方騰化觀。二十四。先齊寂幻後單靜。名帝青含變觀。二十五。已如前釋)  勢分自成二十五  無因增減使盈虧  最後一輪最要妙  文雖似易義玄微  今舉經文而解釋  至心聽受審思惟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第五 四

圓稱覺心而發慧  慧心非一亦非殊  同合色空性相等  如珠合影影和珠  合理理融金即事(靜即幻)  合事事空與理修(幻即靜)  中道義宗於是現(二空即寂之中觀)  始終三法互冥符  性相不離於覺性  一金千器入玄鑪  性即靜門相即幻  覺心寂滅體寧孤  融圓覺性舒而卷  合於一切卷而舒  卷舒無礙而圓覺  動靜同時御丈夫(同於佛也戒也)

寂靜(定也)思惟(惠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第六 六

若有欲依此法者  當持梵行靜思惟  戒定慧修而懺悔  於三七日絕塵機  二十五中隨所樂  當勤精進便修治  一心決定無餘念  不得於中有所疑  若疑機感相當否  何門勝劣又難知  即翦紙籤二十五  依籤標記莫令遺  置在道場依日數  精誠禮念至心祈  卜定應修憑聖力  懇求哀愍示相宜  信手結標勿揀擇  依結開看便用之  遇心即澄幻即起  若當寂滅即雙非  前後同時單與復  隨其頓漸便須依  一念疑心即永失  觀門成否驗於斯

南無大慈大悲(云云)(已下十二禮准上)。

至心懺悔

眾等相與即今身心寂靜。無誑無鄣。正是生善滅惡之時。復應各起四種觀行。以為滅罪。作前方便。何等為四。一者。觀於因緣。二者。觀於果報。三者。觀我自身。四者。觀如來身。

第一.觀因緣者。知我此罪。藉以無明。不善思惟。無正觀力。不識其過。遠離善友。諸佛菩薩。隨遂魔道。行邪險。如魚答釣。不知其患。如蠢作繭。自縈自縛。如蛾投火。自燒自爛。以此因緣。不能自出。

第二.觀於果報者。所有諸惡。不善之業。三世流轉。苦果無窮。沉溺無邊。巨夜大海。為諸煩惱。羅剎所食。未來生死。其然無涯。沒便報得轉輪聖王。王四天下。飛行自在。七寶具足。命終之後。不免惡趣四空果報三界。尊極福盡。還作牛領中蟲。況復其餘。無福德者。而復懈怠。不勤懺悔。此亦譬如抱石沉淵。求出良難。

第三.觀我自身者。自念我此身中。雖有正因靈覺之性。而為煩惱黑暗藂林之所覆蔽。無了因力。不能得顯。我今應當發起勝心。破裂無明顛倒重鄣。斷滅生死虗偽苦因。顯發如來大明覺慧。建立無上涅槃妙果。

第四.觀如來身者。如來之身。無為寂照。離四句。絕百非。眾德具足。湛然常住。雖復方便入於滅度。慈悲救攝。未曾暫捨。生如是心。可謂滅罪。之良津除鄣之要行。是故弟子。今日至誠歸依三寶。求哀懺悔。

弟子等上已懺悔種種鄣竟。今當次第懺悔業鄣。夫業能裝飾四生六趣。在在處處。隨繫受身。不得解脫。猶如工畵師。能畫諸世間五蔭。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故知三界形類不同。皆是業力所作。所以佛力雖尊不如業力。然所造業。上中下品。輕重不同。皆須先以自力。猛利悔恨之心。然後託於佛力。克己謝失。改緣懲過追變。往心預遏。未毗尼無悔重之法。方等有懺逆之文。以大收小罪。無不盡故。須至誠殷重。對三寶前。懺責先心。陳其所犯。上品罪者。方便心重。作時作已三時皆重。心境相應。復是逆罪謗方等經一闡提等作業數利。迷因謬果。不識於犯。又不識法。名為上品。中品罪者。方便正作。二時心重。作已心輕。境重心微。又非三極利。而不數。不迷因果。名為中品。言下品者。前後心重。正作是輕。境與心違。又非出眾之犯。數而不利。識法識罪。明信因果。最為下品。夫欲懺前三品。還有三種懺門。一者伏業懺。二者轉業懺。三者滅業懺。所言伏者。依二乘局教悔。初四篇但伏而不起。名之為懺。既經發露。本罪不增無隱過。以覆藏等。罪應生不生。名之為伏。二轉業者。以[仁-二+(儿/又)]時換長時。用輕苦偃重苦。於三惡道中。若應受報。願於今身償。不入惡道受。此明轉業懺也。三滅業者。心須觀解明白。深發大菩提心。無始已來。所造諸罪。猶如暗空。懺悔正慧。喻若明燈。明燈一照。昏暗皆除。不以暗多能拒燈也。迷因謬果。具造諸愆。佛性潛輝。故知如暗室發真慧火事等。明燈燈起暗除。解生惑喪。業無不滅也。

弟子等自惟。無始已來。至於今日。積惡如恒沙。造罪滿天地。捨身與受身。不覺亦不識。或造五逆深厚濁纏無間罪業。或造一闡提斷善根業。輕誣佛語謗方等業。破滅三寶毀正法業。不信罪福起十惡業。迷真反正癡惑之業。不考二親反戾之業。輕慢師長無禮敬業。明友不信不義之業。或作四重八重十重鄣聖道業。毀犯五戒破八齋業。五篇七聚多缺犯業。優婆塞戒輕重垢業。或菩薩戒不能清淨如說行業。前後方便汙梵行業月無六齋懈怠之業。年三長齊不常修業。三千威儀八萬律行不如法業。不修身戒心慧之業。春秋八王造眾罪業。行十六種惡律儀業。於諸眾生無愍傷業。不矜不念無慈悲愍業。不拔不濟無救護業。心壞嫉忘無度彼業。於怨親境不平等業。體荒五欲不厭離業。或因衣食園林池沼生蕩逸業。或以盛年放恣情欲造眾罪業。或喜有漏迴向己有鄣出世業。如是等業無量無邊。今日發露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懺悔。

懺悔已。歸命禮三寶。

至心發願

願弟子等。來是懺悔無間等業。所生福善。願生生世世。滅五逆罪。除闡提心。或捨離愚心。成就智業。如是輕重諸業。從今以去乃至道場。誓不更犯。恒習出世清淨理法。精持律行。守護威儀。如渡海者愛惜浮囊。六度四等常標行首。戒定慧品。轉得增明。速成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無畏。大悲三念。常樂妙智。八自在我。

發願已。歸命禮三寶。

○白眾等聽說此時無常偈

自後無始劫  生死數恒沙  積骨富羅山  積血如大海(如佛名經廣說)  譬如路傍樹  暫息非久停  車馬及妻兒  不久皆如是  亦如羣宿馬  夜聚且隨飛  死去別親知  乖離亦如是  唯有佛菩薩  是真歸伏處  依經我略說  智者善應思

(出無常經)

第二十上

歎佛

如來應正等覺音聲。非有方所。但欲隨眾生欲解緣出。其性究竟。不住方所。無有言說。為欲覺悟放逸眾生。出於無量妙法音聲。徧法界中。而令開悟無數眾生。聞此音已。皆生歡喜。勤修善法。於三乘中。各求出離。又於一音中。出無量聲。隨諸眾生心樂差別。皆悉徧至。悉令得解。道場眾會。皆無不聞。而其音聲。不出眾外。根未就者。不應聞故。其有聞者。皆作是念。如來世尊獨為我說。

至心歸命禮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問淨覺染汙淨諸業鄣菩薩。

第一 五偈 述問目

於是淨諸業鄣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汙。使諸眾生。迷悶不入。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

三觀諸輪前所說  脩行要道更無餘  然且眾生潛帶我  斯為一切妄根株  雖勤修習難成道  何曾得與覺心俱  淨業意圖佛顯示  所陣問目且伴愚  若此覺心本性淨  悟來與佛不應殊  何得每逢違順境  宛然增愛等凡夫  因何染汙令如此  強強除之不肯除  幾度將心欲比佛  因脩不覺已成麤  直心蕩蕩分明在  覺性昭昭事不虗  頻頻欲入皆迷悶  是何阻隔遣乖疎

七述第一總敘過由(文二)。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上過患本起也。下過患滋多中。一展轉生妄云)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虗妄體。重執虗妄(上皆惑道)。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業道。兼上總為集諦)。有妄業故。妄見流轉(苦也。即當苦諦。上明凡夫三道輪轉。故不入覺)。厭流轉者(道諦)。妄見涅槃(滅諦。上明二乘偏住涅槃。故不入覺。此下第二違拒覺心云)。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三動息俱迷)。 是故動念凡夫。及與息念(二乘)。皆歸迷悶(正明也)。何以故(上微。下釋。釋中初直釋)。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根本不覺也。二乘亦有未識此也。此下轉釋云)一切眾生生無慧目(釋根本所以)。身心等性皆是無明。(俱生惑也)譬如有人不自斷命(四結成鄣覺云)。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佛言諦聽吾今說  三界迷愚諸有情  無始已來妄想有  我人壽命及眾生  認此四般為實體  明中念念本無明(上過患本起也。下過患滋多中四。初展轉生起妄云)  由此便生憎愛境  妄中重執妄音聲  二妄相依造妄業  業招苦樂卵胎形  厭流轉者修偏道  妄見虗空似化城  前章為汝推窮了  汝等皆知假名囗  無始俱生猶闇執  潛流相續卒難停(此下第二違拒覺心)  由此不能入淨覺  非覺違拒使昏宜(三動息俱迷云)  是故生心及息念  皆歸迷悶不能醒  本起無明為主宰  生無慧目喻生盲  身心等性皆顛倒  如人護命恐臨刑(此下結成難覺)  當知愛我同隨順  非隨順者便增生  憎愛二心相愛育  故令脩道不能成

第二 別明四相中。即分為四

第三 當第一約事驗我

(因事引起。驗其任運分自他者。即知自中是我相也)。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支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初二句且都辨四相之體。

但生四相難明了(此四相無始已來。與身俱生。悲故生心起意。念念任運如此故生心難明了)  脩斷心中展轉因(此約修行人斷麤成〔約〕展轉因伏也)

次十句正明我相。

我是眾生心證者(證驗而已)  自他二相極難拘(自他既殊。自者是我也)  如人百體任調適  無記之間忽忘身  四支乖攝加針艾  方驗其中我甚親  脩道之流亦復爾  幽居離境似融神  違順礙心方覺我  即知所證未為珍(我相既在。設證涅槃。亦是我相。帶我之緣。還成我也)

第四 一偈 二悟我名人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悟我是空不認我  能不認者又名人  所(悟)既非(我)真能(悟)亦(知)妄  故知人相尚為迍(迍邅滯此不入淨覺)

第五 一 三了迹(故名眾生相也)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語。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