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论云现可得故者。现见薪为火依。火不能灭。何得将火为薪灭之因耶 变异生缘说有作用等者。但此火为薪之变异生因 问若火非灭因者。即此火所依之薪。为亦名薪。为从本为名为薪耶。若今名薪者。薪若未为变。可得名薪。既已为火之所变。即是异者。应不名薪。何得言火与薪俱生俱灭耶。若从本名薪者。此即所烧之薪。实非是薪。云何而言火与彼。能为变异生缘耶。若言此初刹那火。但与后念等。为变异缘。不与初念火所依。为变异缘者。若尔初念之火。应不烧薪。后念之煨常应生火。以所依非是薪故。答此中外人。约世人共所知。火能烧于薪。为灭之因。今论主返以共所知火。以为解释。如世间人。皆知别于余处将火以烧彼薪。论主云。将火烧薪。但能与彼薪。为变异之因。何者如世人共知。薪有故火有。则是与薪俱生。薪无故火无。得知与薪俱灭。又世人共知。薪由火故。则有煨烬之变。论主但约世俗道理。以通此救若约大乘实理。火等诸法才生即灭。无有将火能烧彼物。但由外火为缘。引起自心所烧变异之相故。初念火后才生。即时变异。为所烧相。不得言初念火为缘故。与后念变异为生缘也

论云又诸坏灭乃至过失者。此破萨婆多义。彼立四相中灭相。是色等灭因。然彼复立未来色等。生时虽生相用。仍至灭相体随。今论主。约生时得有灭故。大可以灭为色等灭因故言生。俱不应理也。应立量云。未来灭相应当有因。汝许已有体故。犹如生相。问如汝无为。亦已有体。有何等用。此已有体因。为如无为。已有体故无用。为如生相。已有体故即有用耶。解云萨婆多立三世名。自然不摄无为也。何者未来世名。已有。现在世名正有。过去名将有。但言已有体因。则简非无为故。不可将无为为不定过。亦不可将现在法。为不定过也。复应立量云。汝未来生相应当无用。未来摄故。犹如灭相。此比量与前比量因。互用皆得也

论云论由依处故或由相等。此中名下。次第广释至卷末。是如本地第三卷。此中色根诸不坏。谓由二因。由羸损等。如本地第三。翻根不坏。此中有障。非远勘本地第三。然彼有四障。有四种。与耳等根不同多少 又于一眼虽闇障色名现前等者。谓蝙蝠鸺鹠等。眼根中有障。如颇胝迦中亦见物等以明故 若圣慧眼一切种色皆是前者。此中即非五眼中慧眼。此是彼五眼中法眼。圣者以慧为道首故。言圣慧眼也

六种所行性。本地分中第三卷。列名未解。此即说前文云。依处故。相方故。时故。明了不明了。以实色名明了。不实名不明了。全分等实。谓青等明了。不实谓长等假之。不明了作意正起中。第三卷本地。由四因。欲力念力等。依欲界身。发起色界大种。此色为是第八缘不缘等。如第一决择抄解。此中护月义顺护法。虽解见分。依界系相。分色界故。准种子时亦得何妨第五十五卷

论云又如是言由一净心等。乃至当知此中依转所摄相续心由世俗道名发一心者。此中据缘事竟。随多少刹那量。名为一心。非唯一刹那心名一心。是此中意也。此即如本地第三卷云。起一心若众多心等是

论解有分别心无分别心同缘现在不中。云由三因故等者。如集量理门论云。五识唯现量。同时意识亦尔。今此中五识。虽明了现量。不名有分别。不与寻伺等相应故。第六虽与五同缘现量。名为分别。以与寻伺相应故。若同缘现在。可得明了。若彼五识后意识。则不明了。缘过去故。如缘百千劫事。则不明了。如第五十一卷中破。今此第一因。既言极明了。故知缘现在故得有明了。非五识有缘过去。复得明了。第二因与五同时。既于五境作意。故知亦缘现在第三因二依资养故者。眼识有四依根。意识有五依根。四与眼同。第五加自。此谓意识依。自根及眼根二依。资养方能缘现在。若唯依一自依。即缘境不明了。此据散非定境。因此依眼为门。取境名资养。非同眼识依根名资养。又如眼等善恶识起。必由意引方得。由意资眼识故。得有善恶。方知意眼同缘

论解心是相应故染中说。心生时自性清净者。此据非自性染名清净。非无漏故。清净如胜鬘经中同

论解三染恼中。云初二染恼唯欲界系。最后通三界系。初谓不善业。二谓忧苦。唯下界故。若据果者唯苦无忧。诸烦恼是第三故。通三界业中出离及喜乐。此是出家。若出家法。即是见道加行

论解遍行别境中。诸识诸门分别。如古抄会对法等抄。此简五遍行等。如第三本地分解

论云触为何业谓受想思所依为业。如余处对法等。唯是受依。何不言想思等。此彼别者。此据通论。皆依于触。触次作意后生故。若据相随转。虽即唯受。此据此不为例耶。如俱舍第一卷解 受为何业爱生所依为业。谓境界等爱。皆由受后方生

论云别境五由四境事生。谓所爱等。所爱谓欲依。决定谓胜解依。串习谓念境。观察为二依如论

论云诸名所摄与心相应所余蕴法当言率尔起耶寻求耶决定耶等者。此中间意。谓诸心所是不相应之余蕴耶。此法为率尔心时起。为乃至决定心时起。答云随心即起。此中何故唯言前三心。不言第四五。一云略准亦在问中。又前心性。决定唯无记。遍行别境不定四通三性。或有得俱起余善烦恼等。若起善恶心。必与此法俱。此义决定。其遍行等不唯一性决定故。此中唯问此故。故唯问前三心。不问后二。此中法师以诸门。或位次起是何心是。或乱生不乱生。或通三性等。或邻次久远。如是义。如第一卷抄。思之可知

论解心心所差别名言。何故名相应。答由一一事等处等等者。事等谓体也。体皆一故。无第二受等 处等者。谓同于一境处转故。又依缘处等故 时等者。同一刹那故 所作等者。同于一境行所作业。故知缘青者但为青也。又善恶无记所作等 问何故名有所依。答由一种类托众所依差别转故等者。谓心所等同一识种类。托所依。如眼识依眼根。俱时心所亦尔。余准可知。外人既亦难解。为伏难云。诸有为法谁无有依。何故心法等独得名耶。故论解云。虽有为法无无依者。然非此中所说依义。彼自分因。皆非恒依故。又相应共有法。非恒依故。唯恒为依者。为此中依量故。眼根等是识等所有。名有依。非余法。或言所依者。即六识类托众所依根。能依之识。得名有所依。故言恒依。此解为胜

论云何故不苦不乐望彼无明说互相对等者。谓由与诸受为助伴。是舍受。一切烦恼为助伴。是无明受。于受为助伴。烦恼于烦恼。为助伴故。故互相对。又受与无明皆能为受。烦恼为助伴故。二相对说。以此文证。第四禅中舍受。映正知支。不立为支也

论云云何建立四无色蕴为善无记性相等者。谓一切皆通三性。无有差别。有通不通者。颂中有九门。如文可知

论云善法有六依处。谓决定等下。解颂中第三门。相应中自辨。又初帙第三卷。此善等非一切耶。又下六十中云。于十境生勘。与此不同。至彼文自会。若在不定地。起善心时。必与十数俱起。若在定地。必与十一俱。谓轻安唯在定地起故。岂不与此相违耶。有义据实一切时。在不定地。起善心必十。若在定与十一为正。此处等据增上时得名非无余者。此不相违也

论云又诸善法或由加行力等者。谓今身起加行 由自性等者。谓前身多串习此善。善根增胜不由加行。串习名自性力 田士力者。谓于功德田中起。如供养佛等 或由清净力者。谓上二界所有善心。离欲染体。清净离欲者。体清净故。其善亦净。又有学无学所有无漏善心。皆名清净力

论云六余修所成。谓前施戒修修者四无量。今此唯取胜慧。是彼四无量修余故。无漏定慧名简择。所成事摄有情。是大悲

论云或有一种善或有十种善等者。谓一善总由无量义故。除不善名善。二生得加行等。三谓自性相应等起。乃至中十。此善业道等。五种十善增数门。如本地第三 或有对治杂染故者。谓无间道 或有杂染静息故者。谓解脱道。或前无漏。后有漏道 或有相续清净者。律仪戒善生二准知。或无学所依身清净故也

论云能尽生为上首所有众苦者。言此善能尽生。为上首诸苦耶。又上首苦。谓八苦中生苦为上首。善能尽生苦故。名尽生上首苦。又以生苦为初上首。所有八苦并尽

论云诸善对治有十五种中。所欲趣缠对治者。谓贪品所有非所欲趣。谓嗔品所有。又如下文。初是人天可乐非所欲。是三恶趣烦恼二种现行耶。随眠即二种种子。散乱定心治。谏诲是能治。谏令不造恶故。令恶羸劣。名劣对治制伏等。上四名损现行

论言烦恼有六依处。如下六烦恼。次第配之如余论文。即非此次第。既配已。寻文可知

论解烦恼相应中。无明与一切相应疑都无者。如对法第六。嗔不与贪慢见相应。不言嗔不与痴相应。又解嗔已云。如嗔疑亦尔。故知彼文嗔与疑相应。此中非一切者。此据多分。彼据久疑。不已生嗔。与疑相应。此论据初时。彼论据后时。此论据粗相。所以不相应。彼论据细相。所以得相应。彼论据真实理门。此中贪嗔相返不相应。贪余相应。彼论同之。此论嗔与慢见相应。对法不许。谓嗔不与慢见相应。此论据真实理门。彼论随顺理门。又彼据憎恚相语故。彼论云。若于此事起憎恚。即不于此生高举及能推求故。不得相应。然此论据细实理行相。若慢彼时推求故。不得相应。然此论据细实理行相。若慢彼时。推求彼时。容憎恚故得相应。然此据大乘理语无违。又解此文就彼贪言。如贪嗔亦尔。谓嗔不与慢见等相应等言亦尔。不亦其贪与慢见相应。但亦嗔不与贪相应。此论云。染爱憎恚亦尔者。不以嗔亦贪。得与慢相应。如贪不与嗔相应。亦嗔不与贪相应。如彼论同。即嗔不与慢见相应也。然前解为胜。余文同此。然此中贪嗔性相返。违顺不相应。违顺而相违乐罪嗔同起。乐通欣戚不同贪嗔。如下五十八云。五见互不相应。自性不相应故。贪恚慢疑更相违故。互不相应。并出所以。即此三处文不同彼。据行相粗。随转理门。亦不相违

论云安足处所烦恼者。谓年十五以去根熟者。性多上品 非处加行烦恼者。谓非可起烦恼处。是不可起加行处。而起烦恼也。即于三宝所所起诸烦恼。性多上品

论解贪中。云谓于己受用过去境界。谓过去上妙境界。覆心义胜故名盖。贪盖与覆义相同也。有无有爱。即常断二见贪也

论云嗔事有十种等。乃至依前六事立九恼事者。谓以三世历前三种。一一世中。皆有己身怨亲三种故。三世合有九恼害 缘彼一切嗔。皆名有情嗔。余名境界嗔。若不忍为先。亦有情嗔。若宿习嗔。若见嗔者。谓前六种应非总害事者。唯缘有情起故。名缘彼一切。皆名有情嗔。下之四种正起嗔时。皆于境界上起。以但缘有情起嗔。即前六种摄尽故。故余皆境界嗔。其下四种中。除嫉妒余。若先不忍有情。而于境界起嗔。名有情嗔。由先不忍故亦名宿习嗔。及名见嗔。其嫉妒所以不论者。以缘境界生。谓先要缘。或名闻利养。乃至种族等事境生嗔故。非此中论。又前六九恼害。总名有情。除此以外。缘山河大地起嗔。名第七境界嗔。缘第八嫉妒事生即名闻等。亦有情嗔摄。此中串习境见故。亦是见嗔。不然第九宿习通余九。此十中有三位。七是有情嗔。一是境界嗔。一是见嗔。宿习通三种

论解无明中。依于七事起七无知。或复十九。其七初门起三无知。谓三世无知。第二事亦三。谓内六处我外处。及俱计为我。于第三事亦三。谓于业一报二及俱。三种无知。由迷业故。起作者无知。由迷报故。起受者无知。由俱故起无因恶因无知。此与第九本地别。第四事有三。谓三宝。第五事有四。谓四谛。第六事有二。谓迷杂染因故。计作者受者士夫等迷愚故。诸行为受者等。清净之想而起欲解行。第七有一。谓六触处。如实通达增上慢。如文故有十九也。别分为十九如文。谓有七无知境界等故。勘第九卷本地。具有七无知。十九无知相摄等

论云见依二事。初增益事有四。除邪见等。次第配之。谓身边见戒等。第三名增上生 方便增益者。谓计上界生。为增上生。见取是彼方便也。计无想定等为涅槃。戒取为彼方便也。大乘中计身语恶戒。如计猪鸡等戒名戒。非胜见计胜见。缘见生故名见取。不同小论 损减事有四者。谤因中云。谓无施与等。乃至无妙行恶行等者。如对法。此中有五。谓施与爱乐祠祀妙行恶行也 谤果中。同谤作用中。对法云。谓无此世间。无彼世间。无母无父。无化生有情。名谤作用。此中有三结文。谓谤异世往来作用。即此彼世间二。谓任持种子作用。即父母三谤相续作用。即此中化生有情故 此论解士夫用有四中云。一往来。二持藏胎等。此论文开父母为二也。彼为一。依二见生六十二见。如对法。会长阿含梵网等。说本地第八等

论云烦恼差别有十五种者。如前善中十五种。次第配之。皆依一增上义立名。非克体。如内门名厌患。见道名持。修道名远分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