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石 磨
石器是指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类最初发明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初期。石器时代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即用石块打击而成的石核或用打下的石片加工成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种类。石器时代后期,地质年代进入全新世,这个时代人类普遍进入以磨制石器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为距今2000多年至5000多年不等。新石器时代石器制造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对石料的选择、切割、磨制、钻孔、雕刻等工序有了一定要求。石料选定后,先打制成石器的雏形,然后把刃部或整个表面放在砺石上加水和沙子磨光。
水洞沟遗址是我国最早发现、发掘和系统研究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之一,也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最有代表性的重要遗址,在水洞沟石器遗址文化层上部,则是新石器早期遗址。此外,在灵武临河三道沟、宁东鸳鸯湖等地区,也发现有新石器时代遗址。
三道沟新石器时代遗址
1984年,灵武文物工作者开展文物普查时,在灵武县城以北20公里处,临河乡下桥村三道沟地区3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一处面积较大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该遗址南起下桥村与红柳湾村接壤处,北至磁窑堡煤矿农场南部边缘,遗址范围东西宽1000米、南北长3000米,其间地表遍布石器、陶器、玉器残片等,尤其在北部三级扬水渠南边,遗址地表裸露石器比较密集。该遗址呈东高西低形状,背靠山面临河,阳光充足,这是古人类还处于不会掘井时期选择的最佳生息环境。
磨制石器
三道沟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马家窑文化”特性。石器通体磨光,有供生产用的石斧、石锛、石刀、石铲、石磨盘,还有刮削器、砍砸器等。石斧是挖掘植物根块或砍伐树木的工具,一般呈长条形,断面圆角呈方形,上端钝圆,下端经过磨制光滑锋利,斧首厚重,器物显得深圆光滑,刃部锋利,有使用痕迹,斧身有的经琢打,有的通体磨光,有的石斧正面有圆孔,为两面对钻压磨而成。石锛首部有穿孔,可以装入木柄,是松土的工具。石刀扁平刃宽,是收割的工具。石矛头通体磨光,灰色,器形呈三角形,犹如现在的梭镖,尖锋锐利,两侧边缘磨制薄而锋利,尾部留有长方形条柄,可以与木棒相连接,是狩猎或渔猎的工具。石铲通体磨光,色黑,刃部宽于上端,呈梯形,刃口较锋利,有使用痕迹。还有石磨棒和石磨盘,磨盘呈扁平状,磨面经过长时间研磨呈凹形,它和磨棒一起用于研磨谷物、草籽等植物果实。这些石器的制作材料大多选用质地坚硬且有韧性的变质灰岩、燧石等。
在长期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居民发明和掌握了烧造陶器的技术。陶器的发明不仅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而且扩大了人类生存的空间和地域,提高了适应自然的能力。在灵武新石器时代遗址,均发现有陶器残片遗存。陶器主要以红色胶泥为原料,部分炊煮器含少量沙粒,以防高温时破裂,器形有罐、碗、鼎、钵、壶等,均以泥条盘筑法或手捏法制成。
三道沟遗址遗存的陶片主要为泥制灰陶、红陶和夹沙红陶、黑陶,有些细泥红陶还施有白色陶衣。器物表面多饰绳纹、网格纹和指掐纹,也有少量的锥刺纹等。器形以炊煮食物的鬲和盛放用的罐、盆为主,还有汲水用的尖底瓶。陶器残片从内壁凹凸不平的泥圈痕迹、条棱痕迹分析,是采用泥条盘筑手塑法捏制而成,有罐、盆、鬲、瓶等,多为夹沙红陶和细泥灰陶,纹饰有指掐纹和细绳纹两种。据了解,当地群众早年耕种时,经常会挖出完整的陶罐,多数在出土后已被打碎。与“马家窑文化”不同的是三道沟遗址没有发现彩陶,这与当时不同地区居民生活习惯有关。
玉 璜
三道沟遗址还遗存有一些玉器,器形多为璜、璧之类,有粗质和细质之分,颜色有白、绿、墨绿等。其中一件玉璧直径10.7厘米,内径4厘米,厚0.7厘米,玉璧色青绿,不透明,玉质不纯。还有一件属装饰品的玉璜,长10.5厘米,宽4.4厘米,厚0.3厘米,色淡青,玉质较细,半透明,呈弧形,两侧有供系挂的3个钻孔。
三道沟遗址是被风雨冲刷而暴露出地面的一处原始村落遗址,经过多次调查和复查,均未发现文化层,也未找出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遗迹和墓地,仅在一条扬水渠南边发现灰烬遗迹。从已发现大量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表明,早在5000~7000年前,这里的先民已经开始了以农业生产为内容的经济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与水洞沟人单纯向大自然摄取生活资料的生活方式相比,显然是大大前进了一步。经济发展促使人口迅速增加,社会群体组织形式的原始氏族公社也逐渐扩大。
三道沟新石器文化遗址,是继水洞沟遗址之后在临河地区再次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如果说水洞沟人已经萌生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三道沟人则已进入了以烧制陶器、种植谷物和饲养家畜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创造的各式陶制品,是远古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1987年6月9日,我国著名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安志敏先生对三道沟遗址进行了考察,认为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在5000~7000年前,是我国黄河流域古人类居住地。三道沟遗址古代文化遗存丰富、特点鲜明,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
鸳鸯湖新石器时代遗址
鸳鸯湖位于灵武市区东36公里处的沙丘之中,因湖泊分为南北两处,故称鸳鸯湖。该湖形成的地质时代为第四纪更新世晚期或更早。明代地方志书记载鸳鸯湖曾是灵州八景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北湖稍大于南湖,湖水面积约700平方米,水质淡而能饮,东南两端有芦苇丛生。南湖为季节湖,有雨则盈,无雨则涸,湖内长有蒿草和芦苇,面积约400平方米。1984年,文物普查人员在两湖周围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3处,分别被编号为第一、第二、第三地点。
第一地点位于北湖西岸,这里沙丘起伏,毛柳丛生,地面散布有磨制和打制的石器及陶片。石器主要有双面磨制刀和打制的砍砸器、刮削器等。陶片有红陶和灰陶,器形主要以素面盆和罐为主,纹饰有网格纹、弦纹和条带纹,还有少量彩陶、人骨和灰烬。
玉 璧
第二地点位于南北两湖之间的高埠上,分布范围约900平方米,在此范围内散布有零星的石器和灰陶片。
第三地点位于北湖东岸500米处,分布范围约700平方米,在此范围内发现有磨制石斧、素面红陶、夹沙细绳纹灰陶和波浪纹灰陶片等。
三道沟和鸳鸯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地理环境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遗址背靠广袤的草滩山地,面临黄河而居,可直接从黄河取水,如三道沟遗址;二是遗址周围是荒漠草滩,居住地附近有湖水可提供原始居民饮用,如鸳鸯湖遗址。总之,原始居民生存的周围环境既能放牧狩猎,又能保证居民、牲畜的饮水需要,这是新石器时代居民选择居住地的首要因素。
以上文化遗存表明,早在5000~7000年前,三道沟、鸳鸯湖地区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掌握了磨制石器技术,这种磨制技术不仅使石器的刃部更加光滑锋利,而且石器成型过程稳定,比起打制技术制造石器不易掌握成型来说,显然是石器制造技术的一次重大进步。当时社会的农业劳动主要由妇女承担,男子则从事一些狩猎或渔猎的劳动。由于妇女从事的农业生产为氏族成员生存提供了可靠保证,因而决定了妇女有分配生活资料的权力。这一时期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
类似于三道沟和鸳鸯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临河镇临河村、白土岗乡红柳坑等地区也有发现,说明水洞沟原始人类从旧时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在灵武地区的活动区域比较广泛,他们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原始文化,丰富了西北地区远古文化内容,为人类文明到来奠定了基础。
鸳鸯湖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