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二道沟岩画
岩画是远古人类在漫长历史岁月里,用石器或金属工具,以写实或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岩石上磨刻或凿刻以反映当时人类活动及自然、社会形态的图画、符号等历史文化遗存,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岩画,也是世界岩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宁夏贺兰山是中国岩画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早在1500年前,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约472~527年)在《水经注》中,就有对贺兰山岩画的详细记载:“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若虎马之状,粲然成着,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这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记载岩画的重要文献。宁夏贺兰山岩画早已蜚声海内外,而黄河以东灵武二道沟岩画却一直鲜为人知。
古人类的艺术长廊
在鄂尔多斯台地西南部边缘,距灵武市区以北35公里的明长城南边,是举世闻名的古人类活动遗址——水洞沟文化遗址。在水洞沟文化遗址以南5公里处,有三条远古时代因山洪冲刷而成的河沟,这三条河沟常年无水,河底布满砾石。当地人自北而南分别叫作头道沟、二道沟和三道沟。1984年文物普查人员发现在二道沟3平方公里范围内,散布着大量古人类遗留下来的刮削器、砍砸器、石斧、石锛、石磨盘及陶器、玉器残片等。1987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民在二道沟考古调查后认为:这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在5000~7000年前,是我国黄河流域古人类的居住地。而在同一地带的岩画遗迹,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发现,因而鲜为人知。灵武二道沟岩画遗址、三道沟新石器遗址和水洞沟遗址相连成片,南北垂直分布在5平方公里范围以内。闻名区内外的千年古刹——马鞍山甘露寺也坐落其间。
2005年9月,宁夏岩画研究院与灵武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对该地区岩画进行了普查,发现岩画约300组,其中单体图案48幅,组合图案971幅。二道沟岩画与贺兰山岩画属同时期文化遗产,贺兰山岩画多刻制于悬崖的石壁上,而灵武岩画则刻制在河沟两岸裸露于山坡的石头上。这些岩石石质坚硬,不易风化。石面为十多厘米至两三米不等。据考证,数千年前二道沟一带,并不是如今砾石沙丘遍布的不毛之地,当时这里水草丰茂,森林葱茏,宽阔的湖泊中绿色的湖水荡漾着粼粼波光。岸边有一簇簇低矮的灌木,在丰茂的水草丛中,巨大的犀牛、野马、长角鹿、原始牛和活泼的羚羊悠闲地啃食着嫩草。那时居住在这里的“宁夏人”处于原始群居阶段。狩猎之余,他们用自己打制出的石器在岩石上敲打出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几千年后,这里先后成为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交替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共同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游牧民族文化。如今,沧桑岁月虽然已经远去,但遗留在这条古老河畔上的古代游牧民族艺术珍品--岩画,却成为历史的遗迹,悄然沉睡在这里。
岩画普查
岩画所处山体
远古人类生存的历史画卷
灵武二道沟岩画内容丰富,笔法简洁,造型粗犷,构图朴实,具有写实风格。根据画面内容可分为六种类型。
人物像 有单个的人物像,也有群体像;有线刻的人首像,也有磨刻的人身像。人物像画面简单抽象,形态怪诞奇异,有的五官俱全,有的仅有眉毛和鼻子,还有的人面长着毛,头上长着犄角。
动物图 岩画总体以动物图案最为出色。有家禽家畜,也有野生动物;有静态站卧的,也有动态跑跳的。如马、驴、羊、鹿、犬、虎、狼、驼等动物造型刻线有力,栩栩如生;也有一些抽象风格的作品,图形采取骨架缀连的表现手法,线条粗犷遒劲,洋溢出岩画特有的装饰美。
狩猎图 大部分是表现猎人引弓围猎的场景,人物往往画的比野兽还小。有的猎人骑马引弓射猎,有的徒步持器械狩猎。如在一幅《狩猎群牧图》中,众多的猎人手持弓箭,共同围猎几头野牛和长角鹿,野牛竖起尾巴,扬起犄角向猎人冲刺,又似伺机逃窜,情节生动有趣。画幅的顶部还饰以云纹图案,仿佛流动的云彩,使观者产生无穷的遐想。
刻有狩猎图案的岩画
驯养图 画面主要以马、牛、羊、犬等驯养动物为主,四周环刻欢快奔跑的人群像。如在一幅《双羊图》中,两只造型相似、形体较大的山羊,羊角长而弯曲,臀部呈直线状。形体采取花格图案表现方法,粗犷中见工整,自然中显优雅。两只山羊是用单线磨刻而成,周围人群像则采用通体敲凿的平面剪影法,对主体起到了衬托作用。在许多岩画空白处,还刻有大量日月星辰等图案,说明当时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太阳、月亮、星星已开始被人们视为畜牧业的保护神。
舞 蹈
文字符号 岩画中有一些神秘难解、造型独特的线刻文字符号。在这些符号中蕴藏着大量远古人类的文化信息,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尚未被人们破解。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些奇特符号的含义,但它说明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简单的象形文字的雏形已经出现。
交媾图 古代岩画的产生,与人类自身的繁衍有关,生殖是最令原始人感到神秘的主题。岩画中的人物交媾图,表现出人们对异性的追求、对子嗣生育的关心和种系繁衍昌盛的美好愿望。
原始社会的大百科全书
二道沟岩画具有北方岩画特有的凿刻特征:大多使用凿刻法。凿点密集而清晰,线条粗犷有力,呈U形,凹槽平整、光洁,部分使用的是磨刻法。画面凹陷部分是先进行敲凿,再用砂石类进行打磨。也有后人在前人刻凿的空白处,刻制新的内容。岩画因长时期暴露于地面,经风吹日晒和雨雪作用表面呈现黑色,很容易被误认为用火烧过。刻制时间较晚的,画面仍显露出石质原有的浅黄色。
二道沟岩画如同一幅反映远古人类生存的画卷,生动地记录了北方原始游牧民族放牧、狩猎、争战、娱舞等生活繁衍和与自然界搏斗的场景,表现出原始部落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崇拜自然的文化内涵,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西北地区古人类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提供了大量翔实而形象的图形资料。灵武岩画具有时间跨度大、文化内涵深厚、表现内容丰富、分布面积大等特点,堪称是一部原始社会的大百科全书。
装饰图案
岩画保护任重而道远
二道沟岩画除了长期风蚀、日晒、雨淋等自然因素破坏外,人为破坏最为严重。因为二道沟岩画星罗棋布于荒无人烟的沟坡,游人不需要攀崖就能到达。早先当地村民也不知道这些“石书”是岩画,许多容易移动的岩画,早被附近村民采去砌了羊圈、牛棚或做了宅基。20世纪80年代以前,二道沟岩画有数千幅之多,此后常有人驱车到二道沟盗撬岩画,一些有价值的岩画都被盗走。
在二道沟的一座山梁上,有一块岩画被“剥了皮”,以前这块石头上刻有一群岩羊,十分精美,但现在已经不见了!在不远处有两块刻着围猎场面的巨石被砸得四分五裂,显然这是偷盗者想剥离画面,但石头的纹理与画面不平行,重锤之下,石头震碎后被偷盗者丢弃了。还有一些游人用利器在岩画上随意刻画,使岩画变得面目全非。如一幅反映原始部落生活的岩画,空白处被人加刻了现代人物图案,还署上的名字,严重削弱了岩画的观赏和研究价值。此外,有一些“岩画爱好者”用错误的方法在岩画上拓片,致使画面剥落,损坏严重。
刻有羊、鹿、犬等图案的岩画
岩画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应当受到人类的保护。2003年,《银川市贺兰山岩画保护条例》经自治区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于2003年9月1日公布施行,灵武岩画保护迎来了曙光。愿灵武二道沟岩画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发出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