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破折号小史

中文里,破折号主要借鉴英文破折号的形状和用法,不过,中文的破折号占两个字位置,而英文的破折号比中文的破折号短,但比英语的连字号长。破折号在英文中的主要用途有:当后面文词或词组对前面的词或词组在意思上有所总结、扩大或反转,前后词或词组之间用破折号连接;在解释性插入语的前后用破折号将插入语和正文隔开;表示语言中的突然中断停顿或对话中的断续语气;表示说话被人打断或没有说完;表示引文的出处。标题中的副标题之前,也常常用破折号。英文破折号有一种用法中文没有照搬:在英文里,破折号有时也用来代表与上行相同的名字(两端不能与左右相连),一是因为中文当时是竖写的;二是中文中已有重文号,所以这种用法中文没有照搬。中文破折号的用法不仅吸收了英文的用法,而且有所改造、丰富和发展。在法文和俄文里,一般拿破折号当引号用,这种用法也被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作家所吸收,当时不少作家在人物对话前用了冒号,又用破折号,或只用破折号代替引号。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译文中的破折号比较多的一个原因,像中学语文课本中高尔基的《海燕》有好几处用破折号的地方照中文的习惯是该用引号的。

中国新式标点的倡导者很早就注意到要用破折号。早在1897年,广东东莞人王炳耀根据我国原有的句读符号并吸收外国的标点符号,在《拼音字谱·句义表》拟定的10种标点中,就有破折号,不过是一个短横,占一格,名为“接上续下之号”,这是破折号的雏形。

1909年鲁迅与周作人合译出版《域外小说集》,书前有鲁迅先生亲拟的《略例》,其中特别介绍了书中使用的标点符号,文中写道:“有直线代表略停顿,或在句之上下,则为用同于括号。”这个“代表略停顿”的“直线”和王炳耀所说的“接上续下之号”一样,都是一个短横,但又增加了一个新用途:“为用同于括号。”名称为“接续号”。虽然没有破折号这个名称,但向破折号用法的规范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

1918年中国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使用了一套新式标点符号,其中就有三处用了破折号。1920年9月《新青年》八卷一期上发表了鲁迅的著名小说《风波》,破折号的用法已经相当成熟灵活,有表转换话题的,有表总结上文的,有表解释上文的,有表暂时停顿的,不仅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也为破折号的用法规范奠定了基础。

五四前后,对破折号的讨论还是很热烈的,形式也很快得到了统一,形状为一条直线,占两格,但名称却五花八门。陈望道在《标点之革新》(1918年)中介绍的10种外国通行的标点符号中,其中就有“破折号”,称为“破折标”,因为他把所有的点号都叫做“×点”,把所有的标号都叫做“××标”,所以破折号的命名应当说是陈望道的功劳。不过,后来又称为“搭附标”(1919《新式标点的用法》):“文章的形式与内容不相连贯处,应该用搭附标做个界线。”又称“隔”“隔标”(1920年《化文点标论第二》),或称为“折标”(1921年《新式标点》),或称为“转变号”(1922年《作文法讲义》附录《新式标点用法概略》),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中仍叫“转变号”,直到1962年重版修改时才改过来。当时及以后出现过的名称尚有“转变标”“转折号”“变折号”“不尽标”“未尽线”“不尽线”“延折号”“引折号”“单横”等等,“达西”是英语Dash(破折号)的音译,过去为有些印刷工人所习称。

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修正案)》正式定名为破折号,遂沿用至今。“破”是暂时中断的意思,“折”是指语意有所转折。《议案》中概括破折号的用法主要用于表示转折、夹注和总结上文。

新中国成立之后,于1951年9月和1990年3月先后两次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中,破折号的用法远比20世纪二三十年代要丰富得多。可以说,在新式标点中,破折号的用法最为复杂,兼职最多,负担最重,引起的相关问题也最多。

连接号是一个短横,占一格,有些人喜欢用长连接号,实际上只能算与破折号同形,是连接号的变体,而不是破折号的功能。遇到用连接号的地方,要么用一个短横(—),要么用一个浪纹(~),一般不要用占两格的短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