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点,跳动的文字音符:你不能不知道的标点故事
- 武晓兰 江海燕
- 574字
- 2020-08-26 16:14:08
18 倡导新式标点符号的功臣
在没有新式标点前已有创议者,如清代文人唐彪曾在《读书作文谱》一书中云:“凡书文有圈点者,则读者易于领会。有界限断落,非画断,则章法与命意之妙不易知。在年号国号,地名官名,非加标记,则披阅者苦于检点,不能一目了然矣。”唐彪虽然说的不是新式标点,但公开提倡在书籍文章中标明句读,当时也是难能可贵的。
清末明初,随着派往外国留学生的增多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在汉文中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的呼声日甚一日。1897年,广东东莞人王炳耀在香港出版了一本《拼音字谱》(该书于1896年成稿),这是一本切音字读物,书中的“句义表”即该书的标点符号表,表中作者根据传统的句读方法,在我国原有句读的基础上吸收外国的新式标点,倡议采用自拟的10种新式标点符号。这10种标点符号是:“, ”一读之号,“·”一句之号,“○”一节之号,“√”一段之号,“:”句断意连之号,“——”接上续下之号,“!”慨叹之号,“”惊异之号,“?”诘问之号,“└┑”释明之号。
根据现有资料,这是最早由中国人自定的新式标点符号方案。可惜,王炳耀的方案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反响不大。
五四运动前后,随着白话文的兴起,汉字横排和使用新式标点符号被提到议事日程,全面系统地介绍新式标点并大力鼓吹的人是语言学家陈望道,还有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人。胡怀琛、高元也曾鼓吹了一阵,不过人们对他们不怎么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