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 两个命运之决斗: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纪实系列丛书(共7册)
- 陈庆喜
- 2981字
- 2022-07-25 18:27:53
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以“两个中国之命运”为题致开幕词说:“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现在日本帝国主义还没有打败,即使把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也还是有这样两个前途。或者是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就是说,光明的中国,中国人民得到解放的新中国;或者是另一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贫弱的中国,就是说,一个老中国。”所以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抗蒋介石国民党向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发动进攻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正是中国的两个命运、两个前途的大决斗。故本书定名“两个命运之决斗”。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也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自鸦片战争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几代相继奋起斗争,经历无数次挫折与失败,从失望、彷徨、摸索中,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三次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革命战争中,规模最大、最彻底、最全面,取得最后伟大胜利的一次革命战争。本书全面、翔实、生动地记录了这场伟大革命战争的全过程,体现中国人民英勇无畏革命斗争精神,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袖们出色地把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与东方这个古老文明而经济技术十分落后的大国实际相结合的独特创造与贡献。
人民解放战争不是单纯的军事斗争,而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的激烈斗争。本书按照事件、战役、战斗时序,以政治、军事为主线,展开全面、翔实、生动叙述,体现中共统帅部及其领袖们、将军们的领导才能与指挥艺术;了解当时中共中央每次所作重大决策,毛泽东等领导人发表的谈话、撰写的文章,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革命斗争实践重大指导作用;从正面或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以能取得人民解放战争最后的伟大胜利,蒋介石国民党遭到彻底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这场大决斗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道路。
本书以翔实历史资料阐述了在雅尔塔世界格局下,不仅美国统治集团对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紧密勾结、全力支持,企图消灭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把中国变成美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而且,当时社会主义的苏联政府及其领导人,也不相信中共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力量,能够打败蒋介石国民党,根据雅尔塔密约规定的自身利益,在这场大决斗中,采取中立立场,并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通过谈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正是在无任何外援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人民自己力量的基础上,战胜了强大于自己好多倍的蒋介石国民党。当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双方胜负已见分晓的时候,斯大林和苏联政府还是很不相信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否有力量能够统一全中国;同时,惧怕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由此引来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军事干涉,因而也倾向中国南北分治,甚至派米高扬来中国看个究竟,还是秘密到的西柏坡。所以,当1949年初,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国共北平和平谈判破裂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迁都广州,西方国家驻华使节均留在南京,而单单苏联驻华大使随去广州。因此,在当时毛泽东写下的著名《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诗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之句,就是劝告当时国内外主张中国南北分治这一类“好心肠人”的。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胜利进军,积极筹划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及中央人民政府,中共派刘少奇率代表团访苏时,斯大林和苏联政府对中国人民革命力量,才有了比较现实的认识。
人民战争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发展得更加成熟更加完善,这是本书的主线。诸如:在战胜强大敌人斗争中,人民军队和人民的鱼水关系、解放军官兵亲密无间关系,以及瓦解敌军等强有力的革命政治思想工作。在战略指导上,从敌强我弱的实际出发,首先是解放区军民以自卫反击作战歼灭消耗蒋军进攻的有生力量,继而以刘邓大军千里直趋大别山区,三军南下形成掎角之势逐鹿中原,展开外线战略进攻;在各个战区胜利基础上,实行战略决战。在战术上,每一战役或战斗,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六倍、五倍、四倍,至少三倍多于敌人)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防守或夺取一城一地为主要目标。开始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随着双方实力的变化而转为攻坚战与运动战相结合。在战役谋划上采取出奇制胜计谋,诸如:围三阙一、围点打援、声东击西等比较普遍运用;后来陕北的“蘑菇战术”,辽沈战役的“关门打狗”,淮海战役的奇兵切断徐蚌线和“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打法,平津战役的“分割包围”、“先斩头去尾,后吃中间,逐个解决”战法;渡江战役的先中集团突破,而后东西两集团对进,西集团渡江后千里追击直插浙赣线;向全国进军中,以陈赓第四兵团由江西出广东,直趋大西南,实行大迂回大包抄;第四野战军进军中锣鼓喧天,第二野战军进军大西南偃旗息鼓,等等。所有这些是人民解放军运用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几十年武装斗争的经验。体现在毛泽东所总结的十大军事原则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民解放战争就战争规模之大,战争激烈残酷之程度,战略战术谋划运用之巧妙高超,出奇制胜之效果,实古今中外所罕见,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毛泽东称之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是战胜蒋介石国民党的“主要武器”。就统一战线而言,在整个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过程中,充分体现中共对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进步人士的团结争取工作;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进步人士,由动摇、彷徨到逐渐靠拢中共,拥护中共的和平、民主、团结的建国方针,走上共同反对与打倒蒋介石国民党反动独裁革命斗争,患难与共,肝胆相照的情谊。本书均有翔实记载。
本书采用纪实写法,重史实,尽量不作烦琐空洞描述。为便于一目了然阅看,按照政治、军事斗争为主线的发展阶段,分为七集:第一集针锋相对的斗争;第二集自卫反击;第三集外线的战略进攻;第四集战略决战;第五集将革命进行到底;第六集向全国进军;第七集清匪反特。每集分别以事件、战役、战斗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时间、地域和相互关系,逐一叙述。
1945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最后阶段,德意日轴心国覆灭的命运已经注定,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指日可待。中国人民100多年来,几代人为之流血牺牲奋斗的民族自由平等,国家独立、统一、和平、富强已现曙光。与此同时,国际上苏美两大营垒已经形成,正在争夺势力范围;在东方,中国更成为争夺的重点,但为了最后消灭德意日,因而有了雅尔塔三巨头会晤和雅尔塔密约签订,形成主宰战后世界之格局。在国内,蒋介石国民党消灭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之心,丝毫没有改变,始终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特别在抗战后期,美蒋极力勾结,要挟中共交出军队和解放区,并养精蓄锐在战后抢夺胜利果实。因此,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解放区广大人民,为了保卫抗战胜利果实,为了国内民主和平团结建立一个独立统一富强的新中国,不得不与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事各个方面,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