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青年主流价值观

丁冬梅丁冬梅,女,回族,1970年12月出生于宁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现在的社会往往是好人不敢做、英雄不敢当,似乎得了“集体冷漠症”,这让我们感到很不解!怎样才能在做好事时没有顾虑,以做好事为荣,让社会更加阳光、温暖、和谐?当代青年真的患了“政治冷漠症”、“集体冷漠症”吗?

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你在天涯我在海角,而是你就在我面前,却在低头玩手机。”这句流行的调侃话,真实地反映了智能手机时代,有些人不自觉地被手机“绑架了”,成了“微博控”,成为手机的“俘虏”。据《城市信报》10月22日报道,山东省日照市的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各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目前,这一起生活小风波引发了全国网友、专家的热议。

过去那种理想的、奉献型的单一化人生价值观正在被一种现实的、具有明确功利倾向的、个人色彩突出的多样化人生价值观所取代。

一、梨虽无主,我心亦无主吗

仔细观察一下人们的社会生活就不难发现,我们总是依据一定的事实和观念来选择行为和判断是非的。而人们在判断某种行为或事物有无意义、有无价值时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价值观。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元代学者许衡一年夏天与友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道:“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答道:“梨虽无主,我心亦无主吗?”这里,如果让我们来评说一下这梨该不该摘,大家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深入地思考一下,我们究竟依据什么来做出判断呢?答案其实是明显的,就是我们总是依据自己所特有的价值观来判断事物和选择行为,在人们各种各样的行动背后实际上是不同价值观的差异。一个人有着什么样的价值观,对于其社会生活行为的选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一系列价值观念中,那些居于主导地位的、被社会大多数人认可并发挥重大影响的若干价值观念集合起来,并形成一个符合逻辑的观念体系,也就构成了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我们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根本的价值准则。

在中国历史上,以孔孟学说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经由从孔子到宋明理学的不断丰富和积淀,最终形成了维系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社会意识形态,形成了支撑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并由此创造出了世界历史上空前繁荣的封建文明。在中国古代,先秦典籍《管子·牧民》就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说融入儒家礼教思想之中;还有“忠心不二”、“千金一诺”、“天下为公”、“和而不同”,在传统文化中,荣辱观念几乎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论语·学而》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意思是,诚信,有礼,自然就远离耻辱了。“忠诚”,强调了一个人对责任的坚守,要求人们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人民、忠于信仰、忠于法纪、忠于职守、忠于家庭。“信义”,强调了一个人对承诺的坚守,要求人们对社会、对他人担负起应尽的义务,急公好义,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公正”,强调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了人类自古以来关于公平正义的向往和共同富裕的祈盼。“和谐”,强调了人与群体、人与他人的关系,要求人们为了共同利益舍弃小我、顾全大局,宽容礼让、求同存异。这些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庞大而严密的道德文化体系。在这个体系的有儒家道德哲学,它设定了中国人的道德理想、价值原则、人伦秩序和行为规范,执行着传统中国人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导向功能。应该说这种精神整合是有效的、成功的,它使中国人找到了心灵的归属,获得了安身立命的力量。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在长期农业社会中产生的保守主义、经验主义以及封建主义、殖民主义文化影响下产生的自卑情绪、依附思想,这些不足导致了中国传统社会科学精神、探索精神的缺失,在进入近现代以来无法解决中国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无法继续承载中国历史前进的车轮时,中国的封建文明也就无可挽救的走向衰败。

二、一个道德大国陷入道德危机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此带来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场,既有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也有主张改良、倡导民主和自由的民主社会主义。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攻势也向多样化、深层次拓展。他们不再限于兜售西方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生活价值观,而是向政治、哲学价值观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中既包含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积极因素,也包含逐利、拜金(一些人甚至称“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车上欢笑”)等消极因素,又包含由于社会分化、利益分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关心和维护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利益,并以此作为价值评判尺度,好坏优劣皆依主体自身加以判断。于是就出现了:第一,道德评价失范。它是人们对高尚的道德行为、优秀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理想因产生“敬意”做出肯定,对卑下的行为、“庸俗的品质、低级的趣味”因产生“耻辱”而做出否定。现在人们对于何者为荣,何者为辱,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何者为洁,何者为污,何者为美,何者为丑,何者为高尚,何者为鄙俗等,找不到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第二,价值取向糜乱。在多元化标准的社会评价系统中,任何一种行为,一种现象,都会因价值标准不同而得到不同评价。例如人们的职业选择、婚姻选择、人际关系选择、行为方式选择、理想人格选择,总难以找到一种最具充足理由的方向。选择失衡,使人们普遍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丧失信心和诚心,职业道德失去了昔日的稳定性,严重地干扰着人们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质量。第三,各种各样的非道德主义泛滥。非道德主义指这样一种行为取向,即反对任何道德约束,主张放任自流,用虚无主义来对待社会提倡的道德理想和行为规范。例如,职业道德削弱,行业不正之风泛滥,以权谋私、以职图利、收受贿赂、生活腐化,已成为败坏党风政纪的社会公害;商业活动中见利忘义、为富不仁,以坑、蒙、拐、骗等不法手段牟取暴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家庭婚姻方面的“第三者现象”、“性自由”、“形式夫妻”、“换一种活法”等失范行为往往受到社会舆论某种程度的宽容。第四,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道德评价和舆论监督是实施道德控制的重要手段。社会道德控制,一是要有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监督,二是要有每个社会成员的“良知自律”。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做好道德导向,赞扬有益于社会发展的道德行为,宣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人、新事、新观念、新生活方式,批评和谴责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结果舆论监督无法发挥其能,人们做了正义性牺牲和奉献,却得不到社会赞美,而做了道德上有歉的事,又受不到社会谴责,良心也感觉到羞耻。第五,道德教育扭曲变形。要使人养成优美的道德人格,离不开有效的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道德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人自我教育现在没有形成合力,有时出现相互矛盾、对立的东西一起向受教育者灌输的现象。比如现代学校教育,一方面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一方面又把斤斤计较的市侩习气带给了学生。家庭教育也是一样,对于独生子女,父母一边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格和爱劳动、爱他人的品格,另一方面又不知不觉地把自私自利、依赖他人的消极品格带给了孩子。道德教育的理想化与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会使人陷入深刻的情绪焦虑、失望感、认同丧失、信念危机和理想冲突。所以,我们常常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人们那么急躁,那么浅薄,那么急功近利、斤斤计较,于是把追求功利、成功等物质利益的有限价值当成了人生的全部意义。众多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甚至助长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对道德教育产生抵触或排斥。第六,网络信息污染严重,监管难度加大。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开放、隐身匿名和跨地域性,文化垃圾和有害信息乘虚而入。就当前情况来看,网络健康和网络文明并没有跟上网络的发展速度。许多青年都承认受过不文明网站的干扰或主动接触过不文明网站,许多青年对浏览色情网站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小部分青年还承认曾在网上传播过黄色或不法信息。但有些青年现实生活中由于遇到了某些挫折、不如意,恰恰在虚拟网络中找到了归属感,诚信意识淡化、纪律观念淡薄、自我约束不严、抗挫能力不强、性格孤僻怪异、情绪变幻不定、行为特立独行等网络成瘾障碍和并发症在青年中屡见不鲜,甚至犯罪、自杀等过激案例也时有发生。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不文明情况会越发复杂,网络监管任重道远。

三、中国青年“从指点江山到指点自我”

早在50年前,中国的一位伟人面对新一代的中国青年就曾经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显然,这位伟人所指点的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昨天的太阳决定了今天,今天的太阳则预示着明天、代表着明天的希望。今天我们如何科学地、全面地评价当今的青年一代,以至正确地、更好地引导他们在新的世纪有更好的作为。

今天青年在人生价值选择和评判上开始重新审视个人利益,重视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和自身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青年在价值目标的选择上明显地表现出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从总体上看,他们更加关注与其现实生活和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具体目标,如个人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房子及美满的婚姻家庭等,注重个人目前的生活质量,强调为了现在而活着。许多青年人同意“钱越多,人的价值就越大”、“有钱能使鬼推磨”或“财富的增长意味着美德和幸福的增长”等,在大学生中一半女生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许多大学生认为“竞争是残酷的,不能顾及良心和道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会越来越自私”,“考虑个人利益多,讲究实惠”等,甚至在已经入党或要求入党的学生中,主要动机是“能找个好工作”。可见,以金钱等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人的价值标准,在当代青年中有普遍的市场。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怀疑的一代”、“被抱大的一代”、“冷漠的一代”、“失落的一代”这些提法概括今日的青年,这样难免会以偏概全。应该说中国青年以他们独具特点的行为参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映射和结果。对于个人利益和需求的肯定,以及根据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进行自我价值实现的选择,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分析青年现象时,不应把研究的重点仅限于青年自身的表现,应着重从其表现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现实中去探寻其产生的原因。但是,由于过度增长的物欲,在青年中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加以有利的教育和引导。

四、让主流价值观“接地气”,做到“人人都能懂,人人心中有”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了全面论述,指出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认同。但核心价值体系不等于核心价值观,从“体系”到“观”,首先要做的就是降低身段,就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下“让人仰望的圣坛”,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实践中,让人们在亲身实践中感知、领悟和认同这一价值体系,让人们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每一方面,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念走入生活,必须让我们的践行变成大众化的践行,真正接上“地气”,才能够解决其在建设过程中的“官热民冷、政热经冷、外热内冷”的“两层皮”现象,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从而带动广大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分享并受益。主流价值观是在一定历史时期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所接受和认同的,而且能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价值观。它既有益于社会,也有益于个人。我们寻求主流价值观“最大公约数”,许多专家提出了“仁爱、廉耻、求真、创新、自强、开放、包容”等凝练的价值观。要让主流价值观入眼、入脑、入心,化为生活方式,要精英化、典型化与平民化、大众化相结合。

(一)用群众声音讲中国故事

主流价值观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2009年,美国电影《阿凡达》一个月票房收入21亿美元,而中国宝钢集团2009年的利润是145亿人民币。为什么很多观众喜欢看进口的美国大片?就因为它宣传的是美国文化。通俗的文化产品在以文化人居多的阵地上特别起作用,我们不占领,就会被别人所占领。“感动中国”已经打造了一种感动文化,1700万,8000万,这是郭明义的“微博粉丝”数量和网民覆盖数量。一方小小的微博,汇聚千万人的心声,郭明义的微博,以大众主动接受、主动追求的形态,使主流价值观以一个崭新的形式,成为了网上的热力之源。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一个依托于互联网新技术的无疆界、跨地域、大众化的开放性沟通平台快速形成,把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大众的期待相统一,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入基层、进入人们的心灵。

(二)治民不如治隶

隶就是官员。如果官员以其自身的正确行为来示范他人遵循社会公共价值体系,众人就会因服气而从之。否则,既不服,又效之。因此,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政府失去了公信力,政府官员缺乏诚信,欺上瞒下,言行不一,也就难以去要求其他社会主体做到诚实守信,这样不但将严重破坏社会的诚信体系,而且还将从根本上侵蚀个人诚信和企业诚信。重建政府诚信,首先要求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和水平,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其次是要发展和完善权力监督制度,把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和公民监督等外部监督和政府自身的内部监督结合起来,加大对政府及其官员的问责力度,坚决依法惩处政府官员的腐败、浪费和不诚信等行为。最后还要建立科学的政府信用考评体系,通过公开和公正的绩效评估来惩恶扬善,激励政府官员诚实守信。

(三)净化网络环境,抢占“网络道德高地”

第一,提倡遵纪守法。公安部第33号令《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五条明确规定,“捏造或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要受到相应的法律处罚或制裁。作为文明的网民,应遵循守法、公平、诚信的基本原则,自觉遵守国家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思想上自省,人格上自重,言行上自律,坚持依法上网、文明上网,坚持上网要健康,聊天讲文明,发帖遵法律,杜绝违规违纪行为。每一个有良知、有正义感的网民对不文明不道德的言行都应予以反击,坚决抵制各种蛊惑性谣言和各种不文明网络行为,构筑起自觉屏蔽不良信息的“防火墙”,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

第二,利用新闻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宣传网络道德,逐步设立公民的诚信档案。我们的青年不论在现实生活还是虚拟网络中,本来都应该做到知荣明耻,扬荣弃耻,慎守善德,树立高尚的人格,体现个人素养和品位,但事实上,中国亟待解决的是要从大学生青年开始建立诚信档案,有利于把诚信与个人利益相挂钩,有不良记录的人员将来在贷款买房子、就业等方面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强制让青年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提高网民的素质。

第三,提倡公开、言论公正。有的网民说,“网络是虚拟社会,可以信马由缰,放松心情,随心所欲”。但是,自由不是失控,放松更不是放纵。提倡思想与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任何信息的发布都可以不受约束。互联网应该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净化网络环境,网民是主力。因此,广大网民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做有正义感、责任感、上进心的合格网民,发表客观、真实的信息,揭露问题也要准确、客观、公正、善意,杜绝任何形式的虚假、侵权、低俗信息,尊重个人隐私权,用自己的行动在全民中形成文明上网、安全上网的良好风气。

第四,要进一步发挥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作用,拓宽群众举报渠道,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抵制网上的低俗之风,最大限度地挤压低俗内容的网上空间。抢占“网络道德高地”,因为你不占领总有人占领,共同建设绿色互联网,积极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虚拟社区的和谐家园已经刻不容缓。

(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女童、“最美司机”吴斌为保障乘客安全倒在岗位上……一个个平民英雄以平凡而感人的事迹,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近期自治区在全区中小学中开展的“日行一善”活动,是宁夏在新形势下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次有益尝试。“我帮妈妈倒水,不小心热水烫伤了我的手,可我没哭,怕妈妈伤心。”“爸爸加班到晚上10点才回家,我给他打好了热热的洗脚水。”银川市金凤区第一回民小学四年级二班班主任孟云虎收到了全班70名学生送给他的最好礼物——70本记录着学生们假期“日行一善”的笔记本。让学生将每天做的好事记在上面,让学生体验到做好事的快乐,逐步实现由“日行一善”到“日行多善”再到“天天行善”,最终达到“善行一生”的目的,让一个学校教育一批学生,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达到全社会参与,形成人人崇善、人人向善、人人行善的社会道德新风尚,推动全民道德水平的提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今天青年主流价值观主要的表现就是看它是否转化为“行”,或者说,是否转化为人民群众普遍的自觉自愿的选择和追求,是否真正融入渗透到人民群众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思想道德建设日常化、具体化,努力在做细、做小、做实上下功夫,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不需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这样增强人们的认同感,真正做到“人人都能懂,人人心中有”。

参考文献

[1]许明.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27个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2]金凤青少年日行一善塑品格.宁夏新闻网,2008- 12- 15.

[3]陈晓东. 宁夏百万名中小学生参与“日行一善”实践活动.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2- 09- 20.

[4]黄绍华等.网络发展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1).

(此文获2013年全区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