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民族学学科优势助力宁夏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任 军 李正东任军,男,回族,1970年7月出生于宁夏固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教授,硕导,宁夏大学政法学院院长;李正东,男,回族,1969年5月出生于宁夏海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高级政工师,宁夏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了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八大报告总结了十七大以来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进行了描述,并在报告第六部分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工作部署,号召全党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自治区党委十届十四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贯彻落实〈决定〉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推进现代文化传播能力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努力推动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宁夏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和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地方,因此,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推动我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要内容。众所周知,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2009年7月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2011年7月,自治区提出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意见》,明确了我区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决定》和十八大报告再次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繁荣带来宝贵的历史机遇,民族地区如何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全面推动本地区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有力支撑,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都对文化问题进行过独特而深入的研究,但就少数民族文化及其发展和繁荣问题而言,民族学学科责无旁贷。在我区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布局中,民族学属于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在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方面对我区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民族学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指出我区民族学学科应当把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建设具有宁夏特色、宁夏风格和宁夏气派的民族学学科,助力宁夏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文化是民族学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

1839年巴黎民族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民族学学科的诞生。20世纪初,民族学传入我国,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列有民族学课程。我国正式采用“民族学”作为学科名称始于蔡元培先生1926年发表的《说民族学》一文。自诞生之日起,文化就成为民族学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但是在我国民族学界,关于民族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倾向于将民族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民族,第二种观点则倾向于文化。前一种观点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发展延续性的影响下,将民族学定义为“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族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在这种倾向下,一些教科书认为:“一般说来,民族学是研究民族的科学。如说得更具体点,民族学是研究现代各民族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后一种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倾向于将民族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民族、族群及其文化。例如,钟年认为,“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文化,而不仅仅是民族,民族不过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因此,民族学研究的对象实际上是文化而非民族”。1997年林耀华先生主编的《民族学通论》(修订本)增加了有关文化的论述,“文化”部分增写了三章,即文化的概念和文化的性质、民族学文化研究的意义。尽管“民族学”、“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在学科名称问题上尚存在争议,但文化作为三者共同的研究对象在当今民族学研究领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21世纪之后,这一共识进一步得到了确认。杨圣敏认为:“在国际学术界,民族学(Ethnology),又称‘文化人类学’(Culture Anthropology)或‘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gy),是研究民族、族群及其社会和文化的学科。”张海洋直接将民族学定义为“通过研究文化来认识和理解民族特点,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可以说,民族学就是一门以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应用性学科。

民族学所研究的文化概念非常广泛。公认最早的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对文化的定义始于泰勒:“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19世纪后半叶及20世纪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学科的各个流派以及其他学科都给文化下过各种定义,对文化的外延及内涵有不同的界定。1952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1871年至1951年之间西方对文化概念的定义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共有6类(记述、历史、规范、心理、结构、发生)164种。近年来,民族学对文化较为通行的定义是:文化是一系列规范或准则,当社会成员按照它们行动时,所产生的行为应限于社会成员认为适合和可接受的变动范围之中。此外,文化还有着全体社会成员可共有共享、可用来相互沟通、可通过学习得到、以语言等象征符号为基础等特征。因此,民族学所研究的文化在概念上非常宽泛,同时包括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的内容。这种大文化的概念与《决定》和十八大报告所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事业建设、文化产业建设、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改革、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内容均有相合之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里的“民族”是指由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指由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和宝贵资源,在民族学学科中,文化是重要的研究对象,而少数民族文化则是研究对象中的重中之重。从历史上看,自学科初创时期开始,民族学就是在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起步、成长并发展的。可以说,没有少数民族文化这一研究对象,我国的民族学学科就无从谈起。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性因素,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之一就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状况的好坏,关系到我国一亿多少数民族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落实,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与进步,更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将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感,也将进一步巩固各族人民群众的国家认同意识。在文化冲突日益尖锐的国际环境中,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加快发展,还将有利于树立我国的大国风范,并最终拓展我国国家战略的发展空间。因此,民族学学科首先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地位。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里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必然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第二,哲学社会科学要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发挥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火车头,如果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就缺少了重心与动力。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学科,民族学应当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从民族学视角看宁夏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在我区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布局中,民族学学科属于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民族学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宁夏大学的民族学学科一枝独秀,实力最为雄厚。仅从学位点建设来看,宁夏大学现设有民族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有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民族社会学、民族心理与民族教育、中国少数民族史等5个民族学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共计19个研究方向;有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等4个民族学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人类学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共计21个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史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另设有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我国共有兰州大学、内蒙古大学、宁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南民族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9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了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宁夏大学独占一隅,跻身于我国民族学学科前沿,这足以说明这一学科在我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如果从整体实力、国内外影响力等方面来看,宁夏大学民族学学科可能比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等“985”高校要弱一些,但是从民族学学科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来看,宁夏大学并不逊色于国内其他高校。因此,以宁夏大学为代表的宁夏民族学学科能够为宁夏文化特别是宁夏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做出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在这一背景下,民族地区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正在被重新评价,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已经不是唯一的评价指标,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多样性的优势进一步得到凸显。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民族地区特别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今后一段时间的重大发展机遇,面对这一机遇,宁夏民族学学科理应有所作为。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发展,坚持“小省区办大文化”,不断加大投入,强化政策措施,全区文化改革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发展。仅以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为例,以民族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的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彰显,回族优秀文化得到深入挖掘和展示,西夏文物古迹得到发掘、维修、保护,以回乡风情和西夏古都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不断扩大,以回族优秀文化为题材的宁夏演艺精品不断涌现,以宁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特色文化为资源的影视产业影响广泛。《月上贺兰》《花儿》《回乡婚礼》等少数民族文化产品亮点纷呈,民族手工艺、民族医药、民族服饰等产品生产规模扩大。中华回乡文化实业有限公司等文化市场主体逐步培育壮大,中国西部民族(花儿)歌会等传播渠道不断拓展。可以说,在“小省区办大文化”的战略中,少数民族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自治区党委《关于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的决定》中,醇厚的黄河文化、光荣的红色文化、浓郁的回乡文化、神秘的西夏文化成为我区的四大特色旅游文化,其中与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直接关系的回乡文化和西夏文化独居其二,而在黄河文化和红色文化之中,少数民族文化成分也占有不小的比重。

目前,我区文化建设正在进行跨越式发展,但与中央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相比,与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文化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方面来看,主要存在着这样四个问题:

从发展条件来看,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一样,由于经济基础、区位条件、人口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宁夏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进步,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显著的差距。受收入水平制约,城乡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经济发展滞后也使我区教育、科学事业长期处于投入不足的状态,从根本上制约着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教育与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导致民族文化活力和竞争力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水平较低、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难以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需求等问题在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尤为突出。

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来看,随着现代传媒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不断加深,各种流行文化、都市文化使得我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活的结构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不断流失,许多重要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同时,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急功近利的开发手段也加剧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破坏与流失。

从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来看,我区有关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落实少数民族文化权益的政策原则与制度设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立法滞后;第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路陈旧、模式单一,无法充分满足民族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差异化需求,造成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率不高,制约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从民族文化发展理论创新来看,尽管我区民族学等学科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民族文化发展理论创新方面相对不足,从政策基础和战略规划层面无法较好地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发挥引领作用。一方面造成了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缺乏应有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的欠缺。理论创新滞后已经成为从政策基础和战略规划层面制约我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瓶颈。

面对以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我区民族学学科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助力我区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长期以来,我区民族学学科的专家学者充分关注到了我区的民族性特征,以本地区作为自己的田野研究对象,对我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有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方法。而且,加快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缩短和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始终是我区民族学学者的重要使命。民族学研究者针对我区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事业建设、文化产业开发、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具有长期的理性思考,具有独到的深入见解。这些特点,决定了民族学学科在我区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将大有作为。

三、民族学学科如何助力宁夏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如何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特色,找准学科定位,构筑学科高地,已经成为我区民族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面对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重大发展机遇,民族学学科应找准切入点、结合点,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把学术研究与社会文化建设相统一,积极探索学科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机制,引领和服务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繁荣,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学科建设工作:

第一,做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普查规划和信息化建设这一基础工作。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工作,把握文化资源是首要任务,文化资源的普查规划和数字化以及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民族学学科的传统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首先应当充分发挥作用,深入到少数民族当中去,获取第一手材料,为开展文化资源的规划工作提供基础性资料。因此,发挥民族学学科的专业特色,把握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这个源头是搞好文化建设的基础性任务。同时,在此基础上做好我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据统计,我国共有国家图书馆等7家公共图书馆建设了少数民族文化数据库,我区公共图书馆尚未建立;有中央民族大学等17家高校图书馆建设了少数民族文化数据库,我区只有宁夏大学图书馆建立了“西夏文化题录数据库”。《决定》指出,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少数民族文化数据库是涵盖少数民族文化生活各方面信息的资源库,涉及面广,建设难度大,但其意义重大。首先,这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需要,少数民族文化数据库的建立正是搭建一个保护和再现我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平台。其次,这是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需要,利用现代化手段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研究信息动态、最新研究成果,把握研究方向,引导民族学学科研究走向为民族地区服务的正确轨道。最后,可以为决策部门充分了解区情及各民族的发展状况提供决策信息保障,同时也可以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二,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谋划工作。这是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首要而重大的现实课题。无论是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影响力,还是提升我区少数民族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战略谋划都至关重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谋划首先要围绕一个“大”字来谋篇布局,这也正是“小省区办大文化”的战略出发点。民族学学科应当以一种“大视野”和“大格局”的思路,积极参与到我区“大文化”建设中去。众所周知,民族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它还涉及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问题。民族学长于文化比较研究,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研究以及社会评估和政策分析,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从全球视野、全国视野开展战略规划研究,从宁夏少数民族文化在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中应占有一席之地的思路去做好战略谋划。仅从全球视野而言,宁夏既不沿边也不靠海,但这并不意味着宁夏文化就无法实现国际化,无法“走出去”,《回族民俗学》等多种阿拉伯文、波斯文版图书面向海外发行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目前,我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中战略性研究还比较缺乏,这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不相适应。因此,我区民族学学科应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路径和规划,为我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领域的重大战略部署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第三,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理论创新工作。过去一提起民族学所从事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往往局限于生活文化、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信仰文化、工艺文化、节日文化等传统文化中,对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事业、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等问题研究较少,对文化产业化和资本化运作方式的研究则更少,这一点在我区的民族学学科研究中也同样如此。因此,今后至少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开展理论创新工作:首先是针对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分离,是我国文化建设领域的一项创新,在这种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少数民族文化如何协调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领域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将给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带来哪些挑战?我们应当进行怎样的政策创新?对这些重大问题开展及时、深入的研究,将为我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带来战略意义上的主动。其次是要强化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问题的多学科综合研究,进行协同创新。例如,民族学学科可以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在参与性的观察调查之外,开展小型试验开发的办法,运用社科实验实证方法,加大文化资源开发的实验,实证分析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文化资源开发的小型试验项目观察二者之间的关系,实地验证学术理论的正确性与政策措施的可行性,从而揭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内在要求,为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第四,做好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工作。《决定》和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建设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因此,抓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障和关键所在,培养一批覆盖范围广、结构合理、富于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成为解决民族地区文化发展难点问题的重中之重。就这一项工作而言,民族学学科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不仅要重视学生培养,也要重视教学科研人才队伍的培养;不仅要在校内培养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人才,也要在校外培养一批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在校内培养中,要密切结合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课题式、项目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引导研究人员和学生积极参与我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工作。在校外培养中,要发现培养一批民族文化人才,包括少数民族优秀民间艺人和传承人,少数民族文学、艺术、音乐、美术的创作人,推动少数民族文化走向全国和全球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在少数民族特定文化领域做出重大成绩的拔尖专业人才等。同时要引进和吸纳一批外来文化人才,包括热爱少数民族文化,有志于推进我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国内外人才。要注重协同培养方式,与文化企业、文化事业机构、学术机构及其他院校“结对子”,采取双向交流合作模式,协助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打造合作双赢格局。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要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根本任务,因此,我区民族学学科建设也要以建设具有宁夏特色、宁夏风格和宁夏气派的民族学学科为目标,以创新的理念、开阔的思路、严谨的作风和扎实的工作,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助力宁夏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星亮.关于“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问题[J].民族研究,2006(5):44.

[2]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民族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5]杨堃.民族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6]钟年.我国民族学应转向对文化的研究[M].民族学通讯(中国民族学研究会编), 1987.

(本文获2013年全区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