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医学全书(彩图精装)
- 张清
- 1603字
- 2024-11-01 05:40:50
呕吐
呕吐是胃内食物反入食管,经口吐出的一种现象。呕吐发作时常有出汗、心跳、面色苍白和腹部不适或疼痛的感觉,开始时吐出胃里的残渣,以后甚至可以呕出胆汁。
引起呕吐的常见病因
(一)中枢性呕吐
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血管疾病、脑肿瘤等。
(二)周围性呕吐
常见的有胃炎、胃溃疡、胃穿孔、胃癌、肠梗阻、腹膜炎等。
呕吐鉴别诊断表
诊断
(一)详细询问病史
(1)呕吐与恶心的关系:呕吐时没有感觉恶心,呕吐后并不感到轻松,常见于中枢性呕吐;呕吐时感觉恶心,呕吐后感到恶心暂时缓解,常见于周围性呕吐。
(2)呕吐物的性质:呕吐物有酸臭味及隔日的食物,见于幽门梗阻;混有胆汁或粪便,见于肠梗阻;混有血液,说明呕吐剧烈,使胃黏膜少量出血。
(3)呕吐物的量:少量呕吐可能是胃神经官能症及妊娠呕吐;大量的呕吐可能是幽门梗阻。
(4)呕吐与饮食的关系:如果食物尚未到达胃内就发生呕吐,多为食道的疾病,如食道癌;呕吐发生于饭后2~3小时,可见于胃炎、胃溃疡和胃癌;发生于饭后4~6小时,可见于十二指肠溃疡;发生于饭后6~12小时,并吐出前一日所吃的食物,常见于幽门梗阻。
(5)呕吐伴发的症状
①呕吐伴发热、头痛和喷射式呕吐,应考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或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②呕吐伴发腹泻,应考虑是急性胃肠炎、霍乱等。
③呕吐伴发腹痛,应考虑是溃疡病、阑尾炎、胆囊炎等。
④呕吐伴发昏迷,应考虑是尿毒症、糖尿病酮中毒、肝昏迷等。
⑤呕吐伴发神经系统症状,应考虑是脑血管疾病等。
⑥呕吐伴发黄疸,应考虑是传染性肝炎等。
(6)已婚妇女突然停止月经将近2个月,则应考虑是妊娠呕吐。
(7)如果服用氯化铵、氨茶碱、水杨酸盐、磺胺类和奎宁等药物后,出现呕吐,应考虑是药物反应。
(二)体格检查
1. 如果呕吐伴有发热症状,应详细检查抬腿试验和划足底试验;若皮肤上出现红色瘀斑,应该考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流行性乙型脑炎。
2. 注意腹部肌肉紧张度和压痛。腹软、上腹部多有压痛,常见于溃疡病;右上腹部有压痛,常见于胆囊炎或传染性肝炎;腹部若有块状物,应考虑是肿瘤等。
3. 剧烈呕吐后,会丧失大量水分,容易引起脱水,所以要及时地补充水分。
治疗
(一)西药
1. 阿托品,每次0.3毫克,每日3次。
2. 复方颠茄片,每日3次,每次1~2片。
3. 维生素B6,每次10~20毫克,每日3次。常用于妊娠呕吐。
4. 冬眠灵,每次12.5~25毫克,每日3次。有强烈的镇吐作用,可用于剧烈的呕吐,不可与苯巴比妥钠配伍。
5. 呕吐严重,出现脱水现象,可用5%葡萄糖液或盐水1000~2000毫升,加维生素C1000毫克,进行静脉滴注。
(二)新针疗法
主穴:内关。
备穴:中脘、足三里。
治法:针刺内关应捻转2分钟。如效果不佳,加备用穴或灸中魁穴。
(三)草药单方
1. 制半夏9克,生姜4片,煎汤内服。
2. 冲酱油汤内服。
3. 把生姜捣成汁,涂在舌尖上,或者直接服用生姜汁。
(四)中医辨证施治
(1)外邪犯胃:若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脉浮的现象,宜祛邪和胃。藿香9~15克,紫苏9~15克,厚朴4.5克,姜半夏6克,水煎服,每日1剂。
指压内穴止呕吐
因小恙引起呕吐,可用中指压内关穴止呕。内关穴在掌后(掌面方向)2寸处尺、桡骨之间,压至有酸胀感即说明已中穴位,约1分钟即止呕吐。
加减法:食滞加六麯9克,焦山楂9克;若口苦、胸闷加竹茹6克,黄连1.5~3克;若呕吐清水,苔白腻,去藿香、紫苏,加桂枝4.5克,白术9克。
(2)脾胃虚弱:若出现倦怠乏力、恶心呕吐、饮食不振、苔薄、脉濡、大便稀薄的现象,宜温中健脾。党参9克,白术9克,干姜3克,半夏9克,炙甘草4.5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法:吐清水加吴茱萸3克;若舌质红加淮山药9克,莲肉9克,去干姜。
(五)中成药
1. 藿香正气丸,每日2次,每次9~12克。适用于恶心呕吐、发热畏寒。
2. 纯阳正气丸,每日2次,每次1.5~3克。适用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3. 左金丸,每日2次,每次3~6克。适用于口吐酸水、呕吐物酸臭。
4. 木香槟榔丸,每日2次,每次9克。适用于呕吐、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