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经营人脉,是一门艺术(3)
- 处世:39个拓展人脉的实用技巧(书立方·心享悦读)
- 张丽莹编著
- 5602字
- 2016-06-03 14:48:28
周芳谨记教诲,对于拓展人脉这方面非常关注,可惜她却陷入了误区:她认为,仅凭经理介绍的几位成功人士来发展事业是不够的,自己应该认识更多的人,才能签下更多的订单。于是,她一有空就参加各种聚会,派发名片,收集名片,没事就拿着一张张名片打电话,约对方吃饭、娱乐。
半年后,周芳的确认识了各行各业的很多人,也签下几张小数额的订单,但更多的人,要么婉拒了她,要么就是口头应承着,行动上却是一拖再拖。而之前由经理介绍的几位成功人士,只有一个人签了单,另外几个因为她联系不勤,都跟其他业务员签单了。最后,周芳核算收入与支出,发现自己的收入有一大半都用在了请客吃饭方面……
以实为本,建立精华人脉
西方有句谚语说,“你认识的人决定你的未来”。是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认识的人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所以,从人生的角度来说,交友要慎重,不然一生都深受其害;从人脉的角度来说,同样如此。
经营人脉的关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不在于对方有多成功,而在于他会不会来帮助自己成功。只有那些能共享工作、事业上的各种信息,能互相交流工作经验、成功心得,在工作、发展事业方面能给予我们实质性帮助的人,才是值得用心培植的。这样的人脉关系,才是实心人脉。
诚然,人与人之间,认识很容易,然而要把认识的人转化为可用的人脉,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这里面固然存在着运气问题,但更多时候是与个人主观上的重视、实际操作的技巧等互相联系着的。
我们首先要端正经营人脉的态度,将人脉与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不要像患了社交强迫症那样漫无目的地四处社交;同时要学习相应的与人交际的技巧,以诚待人,多多关注人脉网络里的核心人物,与他们保持稳定、良好的交际状态。那么,不断积累人脉、拓展人脉,最终形成互利互助的实心人脉、精华人脉绝非难事。
交落难英雄,慧眼发掘潜力股
生活中,荣枯盛衰是常有之事,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人生的低谷。这时候,谁尊重他、帮助过他,必然会被他当作患难之交,终生不忘。
经营人脉有时如同买股票,如能在低价时购买潜力股,那么便可赚大钱;同样,在别人落魄时,露出笑脸、伸出援手,哪怕只是给予滴水之恩,那么待日后对方成功、我们有事相求时,对方也不会将我们视为趋炎附势之徒,而会念及昔日的情意慷慨相助。
雪中送炭才是大人情
古罗马寓言作家菲得洛斯曾说,与有权势的人交朋友是不安全的。不过,若有人在对方失势、困难时走上前去,就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对方视自己为患难之交。
是的,雪中送炭永远胜于锦上添花。在经营人脉关系时,向事业有成、春风得意的人靠拢,固然可以巧妙借用对方的成功来为自己造势,但对对方来说,我们很可能只是“锦上添花”的陪客,所以这样做很难培植可靠的人际关系。然而,当一个人遇到困难、处于人生低谷的时候,如果有人向他伸出援手,他必然会铭记于心,感恩不尽,那么日后对方有求于他,他也会倾力相助。
吕不韦就深谙此道,并借此为自己谋得了好前程。
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原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二十多个儿子中默默无闻的一位,其生母夏姬也不受宠爱。子楚年轻时曾经作为人质居住在赵国的邯郸,生活窘困,终日郁郁寡欢。
吕不韦去邯郸做生意时见到了子楚,认为他“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于是,吕不韦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日常支出,又拿了五百金买下许多珍奇玩物,带回到秦国送给安国君最宠爱的妃子华阳夫人。经过他一番周旋,华阳夫人扶持子楚成为安国君的继承人。当安国君继承秦王之位后,子楚自然也登上了太子的宝座;一年后安国君去世,子楚又顺理成章继承了王位,即秦庄襄王。
子楚即位后,并没有忘记吕不韦当初在自己落难时的扶助,当即任命他为丞相,封为文信侯,并赏赐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世袭的封地。
慧眼识得明日的贵人
“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很多人就好比是一条金鳞,在没有遇到属于他自己的风云前,只能暂时在深渊里蛰伏。这样的人不能小看,更不能忽视,如果他在我们身边,一定不要错过,因为他很可能就是我们明日的贵人。
清末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一生朋友遍天下,人脉关系十分充沛,但如果他没有遇到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他的巨大财富和成功,可能都无从谈起。这个人就是杭州的知府,名叫王有龄。
胡雪岩认识王有龄的时候,还只是阜康钱庄的一个出店(即旧时在商家担任接送货物等杂务工作的员工),并非老板。那时他25岁,有空的时候常会到茶馆坐一坐。那一阵子,他经常在茶馆看到一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对方的气质和褴褛的衣衫很不相配,王有龄觉得很奇怪,便找了个机会和对方攀谈起来。
交谈中,胡雪岩得知对方的名字和身世。原来王有龄出身于官宦之家,但到了他父亲这代却屡试不第。如果出得起钱的话,也是可以捐官的,不过只是虚衔,而要想虚衔补成实缺,就要花更多的钱,无奈王有龄父亲倾其所有也只能给儿子捐个虚衔。父子两人从福建北上,希望利用关系补个实缺,可到了杭州时已是囊中羞涩了,而父亲也因为积郁成疾客死异乡。
人在落魄的时候最需要帮助,胡雪岩懂得这个道理。更重要的是,他觉得王有龄不是等闲之辈,将来必定会飞黄腾达。如果自己现在帮他一把,为他筹齐银子补得实缺,那么以后他也会成为自己事业和人生的助力。
于是,胡雪岩私自挪用五百两银子交给王有龄,而且聪明的他并没有就此提出要求,说一些日后请多多关照的话。当王有龄问他为何对自己慷慨相助的时候,胡雪岩只是淡淡地说:“朋友嘛,你有难处我心里难过,不拉你一把我睡不着觉。”
果然,王有龄用这笔钱当上了浙江海运局坐办,后来又做了杭州知府,而胡雪岩就靠着王有龄这层关系,逐渐开设了钱庄、药铺、当铺等,走上了“富甲天下”的通途。
也许有人会觉得,胡雪岩的运气实在太好了,其实他靠的不是运气而是眼光。他之所以对王有龄这样倾力相助,不仅是因为他同情王有龄的遭遇,觉得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更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断,相信王有龄以其家族教育和本身的才华,将来必有所成,会成为自己的贵人。因此,与其说胡雪岩遇到了贵人,不如说他抓紧了贵人。
人脉中没有“小人物”,小兵常会立大功
经营人脉的误区之一,是只关注有名望、有成就的“大人物”,而常常忽略了那些没钱、没权、没地位的“小人物”。在人际交往中,很多人恰恰是因为轻视“小人物”的存在,结果吃了大亏。
其实,人脉中没有“小人物”,如果在平时尊重他们、帮助他们,不仅能为自己赢得人缘,某些时候,他们还可能出人意料地助自己一臂之力,对人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小人物也能发挥大作用
美国的一所大学里,曾发生这样一件事:
在博士班学生的毕业口试中,有一道题目是:“请问你认为在一家国际观光饭店中,哪一个人的工作最重要?”
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董事长”,还有一部分人回答“总经理”,或者“部门经理”。
然而,却有一个学生的答案是:“饭店的服务生,特别是那个站在饭店门口,为顾客开车门的服务生。”
教授问这个学生为什么,学生回答说:“当顾客要下车时,他开车门笑容可掬地迎接客人,道早问好致欢迎辞,然后亲切地替顾客提行李,并带到柜台办理登记。顾客对饭店第一印象的好坏,完全建立在这个服务生的身上,所以他的工作最重要。”
这个学生精彩的回答,为他赢得了所有参加口试的教授的满分。
是的,在很多时候,直面顾客的“小人物”比起坐在办公室里的领导阶层来说更为重要,更加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形象。如果将社会比喻成一架正在运转的大型机器的话,“小人物”们也许只是一颗不起眼的螺丝钉,但螺丝钉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机器的运转效率。
日本某财团的一次收购事件,同样证实了小人物不可忽视。
那次,财团想在东京银座地区的一块空地上兴建大楼,可是拥有部分空地的一位老太太却认为,财团炒地皮只会赚穷人的钱,所以拒不出售。财团多次派高级主管与老太太沟通,并且愿意出高价收购,都被老太太态度坚决地拒绝了。
这天清晨,老太太来到该财团的总公司,想来再次表明自己的决心,请公司不要再派人去打扰她。由于天在下雨,老太太没有带伞,来到公司时全身已经湿透了,当时公司员工还没上班,只有一个服务生在打扫卫生。他看到老太太走进来,并没有因为老太太穿着邋遢而轻视她,而是立即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取来一条干毛巾为她擦拭,还沏了一杯热茶让她驱寒。
服务生的热诚让老太太备受感动,那一刻她改变了心意,决定出售空地。她的理由是:有这么好的服务生,该公司必定也是有人性的好公司。
经营人脉,不要忽略小人物
诚然,成功离不开“贵人”的襄助,经营人脉要注意精挑细选找朋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带着势利的眼光,只和有钱、有权、有地位的成功人士交往,甚至阿谀奉承,一副小人嘴脸地伺候着,而对那些看上去普通的人就抱着轻视的态度。须知那些看上去平凡的“小人物”,往往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赖淑慧是中国台北“身心灵成长协会”的创办人,她在做房产中介时就很注重与“小人物”的交际。
当时,赖淑慧兼营所住大厦的房产中介。在仔细观察后,她发现那些对大厦有兴趣的买家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就是总会首先去找大厦管理员咨询房源和价格。于是,她特别留意与管理员们搞好关系:每天出入大门时,她总会和当日值班的管理员打招呼;如果她去出差了,回来时也一定会记得带一些当地特产送给管理员;她将他们当作朋友、家人般关心着,时间久了,大家也都把她当成了朋友。
正因为这样,在该大厦,谁要用钱急着卖房子的消息总是第一个被赖淑慧得知,而如果有买家向管理员询问,管理员们也一定会回答:“你去问住在八楼的赖小姐,她手里有很多房源,这样就不必去找其他中介商了。”赖淑慧仅在大厦这一个物业上就赚进了一千多万元。
显而易见,赖淑慧的成功离不开管理员的帮助,但更离不开她在拓展人脉上的智慧。正是因为她重视“小人物”的存在,才让自己的事业顺风顺水。同样,在生活中,我们也千万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只要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就常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经营人脉,小心社交强迫症
“宁可交错一千,也不放过一个”,许多人为了拓展人脉网,常常强迫自己去认识更多的人,无论是否有用,先拿到名片或联络方式再说;也有一些人无应酬不欢,终日沉浸在五花八门的社交活动中不可自拔,一旦独处就觉得空虚、慌乱。这些都是典型的社交强迫症的表现。
做人脉要顺其自然
和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不同,有的人并不怯于社交,却走入了人际交往的另一个误区:社交强迫。他们十分注重人脉资源的拓展,结果为了经营人脉,几乎牺牲了自我。“过节送礼,请客吃饭”,为了经营人脉,他们即使耗尽薪水和业余时间也在所不惜。然而,这种过度的社交热情,带给他们的不是人脉经营上的良性发展,而是更多的焦虑。
李露大学毕业后来到一家公司,为了尽快和同事们熟络起来,建立自己的人脉网,她下了不少功夫。她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每一个同事的相关信息,平时也特别注意观察同事的言行举止,揣测他们的性格、爱好等。她的薪水不高,但为了讨得同事的欢心,一到节日、同事的生日,她就会请客吃饭并准备礼物。而对于公司里的领导们,她更是不遗余力,找着机会就送上厚礼。
可是,事情并没有朝她希望的方向发展,因为她送礼太多太重了,同事们反而对她疏远起来。刚开始,是大家不知该怎么还她人情,她每次出手都太大方,可对于工薪族们来说,还礼给她所费不低,不还礼又失了礼数。因此大家渐渐对收到她的礼物感到害怕。时间久了,同事们开始觉得她这人太“假”,跟她没什么交情她也热情如火,肯定是不怀好意,背地里还送了个“马屁精”的外号给她。
而李露呢,为了搞好关系,耗费了金钱不说,还成日里忐忑不安,生怕自己哪里没做好。当察觉到大家对她疏远时,她只觉满腹委屈,认为是别人不懂感恩,一点也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其实,经营人脉也要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做作和强求。人脉关系虽然重要,可刻意为之,反而可能吃力不讨好。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广泛传播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那么自然而然会找到自己的交际圈。
避免无谓的应酬
为了工作或是扩大交际圈,我们难免要应酬。然而,如果应酬太多太滥,就会让人感觉不堪重负。所以,应酬也应有“度”,对于一些不那么重要的应酬,我们要学会拒绝。
曾国藩刚到北京时,没有什么人脉关系,便打算通过应酬结交朋友,为自己寻找机会。那段时期,他的应酬之多不胜枚举。
据曾国藩的日记记载,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初一,他先是来到杜兰溪家,接着又去了陈竹伯、陈源兖家,后来又和他们一起到吴蔼人家,最后几人决定公请黄矩卿老师吃饭。吃过中饭后,又走访梅霖生、曾梅岩。刚回到家休息了片刻,正准备看书写字,结果陈源兖等人又来了,大家聊天到深夜。
初三,陈源兖又来了,曾国藩和他步行至湖南馆、湘潭馆,饭后又去了宝庆馆,直到二更才归。
初四,唐鉴与曹西垣来邀曾国藩前往湖广馆,后又公请苏臬台,深夜才归,十分困乏,倒头便睡。
……
据统计,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一年的初一到二十三,一共应酬七十五次;道光二十三年十一月,一共应酬了一百零九次。这种频繁的应酬在经济上给曾国藩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按理说,曾国藩作为二品大员,收入不低,可事实上他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例如,他在家书中多次提到“借”、“欠”、“窘”等字眼儿,道光三十年(1850)的一封家书中,他说他欠了别人近一千两白银,连回湖南探亲的钱都没有。
与此同时,他的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他多次在家信中诉苦,说耳鸣令他很烦恼。不仅如此,他还时常在日记中用“甚倦”、“甚乏”、“人疲乏不清醒”等字眼儿,来描述自己过度的应酬。
曾国藩渐渐觉得自己在应酬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便决心改变这种交际状态,尽量减少那些可有可无的应酬。此后,他不再有请必去。一次,某官员的父亲来京,该官员摆了几桌酒席,曾国藩接到请柬后以公事繁忙为由没有去。还有一次,一位满族官员为姨母设宴贺寿,曾国藩也找借口婉言拒绝了。
经营人脉的重点是彼此间的价值交换、利益共享,因此持之以恒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才是真正有效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