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性情归婴儿——浮躁世界这样养心(1)
- 天下第一道术:老庄之道
- 慧钰
- 4823字
- 2016-12-02 13:46:28
竞争的激烈,人心的复杂,为了自保,我们往往越来越复杂,即便是路遇陌生人也不免筑起内心的围墙。世界的浮躁,使得我们的心也劳累不堪。婴儿单纯,一个笨拙的动作便能唤起哪怕陌生人的真心,所以,若是养心,我们不妨一起回归婴儿的本性!
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当身边的一些人在某方面超过自己,比自己强的时候,我们便会情不自禁地生出一种难受的感觉。比如,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聪明,别人的股票突然涨得厉害,又或者别人买彩票中奖了。这时候,我们总是会心里不舒服,可能会忍不住发牢骚,甚至在背后对别人肆意造谣、恶意诽谤。这是一种见不得别人好的思想和行为,往往因为忌妒而起,虽然不道德,但在这个社会上却普遍存在。
其实,上面所说的道理正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原因。正是因为大家都有这种思想,所以,一个聪明的人、品行出众的人容易受到大家的嫉妒和指责。
庄子说:“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意思是,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庄子认为,人不能太突出了,否则就不会有好下场。
庄子曾行于山中,见路旁有一棵大树,树干粗壮,枝叶繁茂。伐木工人都在树下歇息,但没有人砍那棵树。庄子问:“为什么不砍这棵树呢?”伐木者回答说:“这种树不能做材料,没有什么用,所以不砍它。”
不久,他又来到一个村庄,住进一家人家。这家主人很热情,杀鹅招待他。主人的儿子问父亲:“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杀哪一只?”主人回答说:“杀不会叫的。”
庄子的弟子问庄子:“山上的树木,因为不成材,得以保全。主人家的鹅因为不会叫,所以被杀。先生,您将怎样处世呢?”
庄子回答说:“我将处在才与不才之间。”虽然庄子也知道这样是很累的,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如果按照很高的道德要求,那就不应该这样。“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于时俱化”,也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处世原则。守规矩,但不受规矩的约束。
庄子认为,一个人再优秀也得学会适应环境,审时度势,不可清高自傲,一意孤行。应虚怀若谷,团结同事,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大家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你才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而恃才傲物者往往会成为大家攻击的对象。
杨修是三国时期非常聪明的人,而正是因为他的聪明,成为曹操向其下手的原因。杨修可谓学富五车,才智不凡,又加上他本人出身不凡,所以很受曹操宠信。杨修虽然很聪明,但不知道收敛,终于聪明反被聪明误。
有一回,曹操要建一座花园,工匠们将图纸拿给他看的时候,曹操什么也没说,只是图纸中的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解其意,于是就去请教杨修。杨修告诉他们说:“门中写个活,就是阔,是主公嫌门太大太奢华,你们改一改就好了。”工匠们大喜。后来曹操看了花园,也很满意,便问工匠是怎么猜出来的,工匠们自然说是杨主簿的赐教。曹操听了,口里对杨修很是称赞,其实心里还是有些忌妒的。
当然,曹操不会为了一点点的忌妒而去杀人,但是有一件事让曹操对杨修产生了反感。曹操行刺董卓之后就怕别人也在梦中行刺自己,所以,就自导自演了一部梦中杀人的好戏。大家也都知道了曹操有梦中杀人的习惯,不敢在他睡觉的时候靠近。杨修却口无遮拦,一语道破,说:“丞相非在梦中,而是汝等在梦中也。”这句话被曹操知道之后,自然引得曹操的反感。
杨修一直爱耍小聪明,在曹操儿子夺嫡之战的时候又犯下了大忌。因为杨修对曹操的心思很是熟谙,所以他便把一些方法教给了曹植,使得曹植在应对曹操提问的时候对答如流。曹丕和曹植因为夺嫡而不和,曹操见杨修屡次介入此事,更是加剧了对他的厌恶,从而起了杀心。
曹操在征讨汉中时,与蜀军相持不下。一天晚上,厨师进了一碗鸡汤,曹操有感而发,便对进入帐中讨求命令的军官说:“鸡肋。”于是,鸡肋就这样在军中传开,但大家都不解。杨修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吩咐身边的人开始收拾行李,将士们都不解。杨修就说:“所谓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当前的形势也是这样,进不能胜,退恐人笑,不如早归,魏王不日必将班师回朝。”大家听完,觉得很有道理,于是都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回去。曹操巡逻,发现大家都在收拾行李,很吃惊,于是便调查原因,后来知道又是杨修所为。曹操大怒,立即以蛊惑军心的名义把杨修给杀掉了。
杨修可谓就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典型,正是因为他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口无遮拦,到处卖弄自己的小聪明,终究死在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上。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意思就是说持有的东西达到了满盈的状态,那么就应该收手;锤炼得很尖锐的利器,是不能长久保持的。金玉堆满家中,没有人是可以守得住的;富贵加上骄傲,就会自招祸患。
其实,这一段内容,老子表达的正是不能做出头鸟的道理。《吕氏春秋》中也写道:“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题目为《乌衣巷》,其中有两句是这么说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两家是豪门大宅,此诗表达的意思就是对人世盛衰的一种感慨,原来就算你的家再富有,如今也没个影子,所以,不能因为得意了便沾沾自喜,而是应该居安思危,进一步考虑将来的事。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其实就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最好解释。一把刀越是锋利,那么就越容易变钝,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必然会成为大家攻击的目标,相反,则能够保全,成为大家眼中的楷模。太平天国灭亡之后,手握重兵,权倾一时的曾国藩却毫不迟疑地将兵权交了出去。这并不是因为他不懂得兵权的重要性,而是他明白只有这样才能够持盈保泰,能够不受大家的怀疑和妒忌,这就是聪明的体现。
能够懂得此理,并且照做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我们绝大多数人在获得一定的成绩时,总是会忍不住夸耀自己的功劳有多么大,恨不得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而这一行为本身也没什么,但是很容易招致别人的反感。人家会把你带来的利益置于一边,把你的功劳当成一种阻碍自己发展的借口,从而把矛头指向你。一旦大多数人都有这种思想和行为,那么你就离灭亡不远了。
有些人可能生来就是与众不同,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大家表面称赞你,暗地里却也忌妒得不行,可能会恶意中伤。这个时候,我们要知道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是否真的是“木秀于林”。如果是这样,那么就要收敛锋芒,谦虚谨慎一点,尽量让自己过得坦然真实一些,不让别人对你产生反感。
老子主张“无为”,主张“不争”,就是让我们放下心中的欲望,不要有攀比之心,如果自己太过优秀,那么大家难免会嫉妒,会仇视。所以我们要懂得将自己的锋芒收敛起来,大智若愚也是一种很好的处世技巧。如果你实在管不住自己,那么你干脆就把事情做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当你超出别人一点点的时候,那么自然出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现象,但如果你比别人高出很多,那么别人对你只剩下崇拜和尊敬,你的根长得深,足以抵御各种大风大浪,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这样的高度我们一般很难达到,所以还是应该保持低调。
天地万物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意义,我们不可强为,硬是比别人高出一截来。俗话说“枪打出头鸟”,便是这个道理。想要获得逍遥自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看自己内心的一种状态,万事莫强为,顺其自然一点,老是想着登峰造极,必然出现物极必反的结局。做一个普通人,我同样可以很快乐。平凡是真,平凡也是福!
2.安静胜于烦躁
是什么让我们的心灵难以平静?是什么让我们的情绪如此烦躁?竞争的激烈,人心的复杂,总是让我们的心筑起高高的围墙。我们劳累不堪,我们筋疲力尽,但是我们不得不咬着牙继续坚持下去。我们能坚持多久,谁也不知道,谁也给不出答案。
我们想追求答案,可是我们却寻不到症结,反而让自己更加痛苦。这个时候,你有没有让自己的心归于平静,认真思考过这个社会和自己的人生?事实上,风没动,树没动,动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正是因为我们的心受不了世俗的诱惑,受不了情绪的不安,所以,才会烦躁不安,才会蠢蠢欲动。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意思是,尽力进入虚无之境,安守于深静厚重。让万物自由生长,我从而观察它们往复的规律。万物品类芸芸总总,但最后都要落叶归根。归了根就叫作清净,而清净就叫归复其命运。归复命运是不变的规律,能认识到这种不变的规律的人,就是聪明人。如果不认识这种自然规律而胡乱做事的人就会遭遇凶险!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宽容的,宽容就会坦然公平,公平就能周全,周全才会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则能长久,就永远不会失败。
老子认为,守静致虚,排除一切杂念,就可以达到大通,大通乃可大化。通过持守内修,使认识主体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可见,安静胜于烦躁。对于浮躁的现代人而言,让自己的心归于平静,是成功的关键。
司马懿可谓是一个真正静得住的高手,正是因为他能够静得住,所以能够成为诸葛亮的唯一对手。而最能体现司马懿静的一面的则是他的隐忍,无论是在生活作风方面,还是战场上,他都将他的静发挥到了极致。如果不是静,那么可能早就成为曹操的下手对象了。在魏明帝时期,司马懿在阻挡诸葛亮北伐时,更是将这种静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可能也是他人生中最完美的一次“静”的表现。
公元234年,诸葛亮再次出祁山进行北伐,司马懿赴前线迎击,不久之后,两军相持不下。这对于蜀汉明显是不利的,因为他们劳师远征,消耗巨大,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那么粮食耗尽之后只能回去,而魏军则不然,他们只要守得住,便是赢,但诸葛亮智慧超群,所以一心求速战,很多魏军一开始不了解,所以被诸葛亮收拾了。
司马懿看破了诸葛亮的计谋,于是便守城不出,以逸待劳。蜀军一直在城门口叫骂,什么难听骂什么,司马懿手下的很多大将纷纷要求出战,可是司马懿却只是不许,对蜀军的叫骂充耳不闻。诸葛亮于是采用了激将之法,找了一件女人的衣服和挂饰给司马懿送过去,以此来讽刺他的缩头缩脑。司马懿当着大家的面解开物品之后,心里也很气愤。手下的大将更是要替司马懿去讨回公道,因为在那个时候,如果被别人比喻成女人是一件奇耻大辱。司马懿生气归生气,但还是知道这是诸葛亮的激将之法,他还是“静”了下来。
司马懿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这个时候静不住,沉不住气,那么很可能会落入诸葛亮的圈套,所以一直守门不战,整天很悠闲。诸葛亮却与司马懿相反,他日夜操劳,身体一天比一天差,变得很虚弱。两军相持了三个月后,司马懿仍然不肯应战,诸葛亮则因为操劳过度而病倒了,来不及撤兵,就直接病逝于军帐之中。
司马懿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就是凭借他的静,因为他知道如果出去和诸葛亮硬拼,虽然自己的大军占有优势,但还是会损兵折将,诸葛亮又才智超绝,很可能还会成为对方的手下败将。如果一直守城不出,以静制动,那么就算诸葛亮智慧再超群,也只是徒然,没有用武之地。终于,司马懿凭借他“静”的功夫再次取得了成功。
螃蟹长了八条腿,但是它却连自己的洞穴都没有,只能和鳝鱼挤在一起过日子。螃蟹浮躁,喜欢乱逛,腿多更助长了它的好动,所以它连一个安身立命的洞都没有。相反,蚯蚓没有牙齿,也没有脚,却能够安心地劳作,能够钻到地面以下很深的地方。这就是静而受益、躁而无功的道理。
其实,老子所提倡的“致虚守静”思想与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告诉人们,只有淡泊,才能够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宁静,才能使自己立身长远。
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事实上,从道的角度看,是不可取的,因为名利总会让一个人的心变得浮躁,如果太早成名,很容易就冲昏一个人的头脑,伤仲永的悲剧也可能因此重演。所以说,出名早未必是好事,宁静致远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