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性情归婴儿——浮躁世界这样养心(2)
- 天下第一道术:老庄之道
- 慧钰
- 4981字
- 2016-12-02 13:46:28
静和动是相对的,动是由内心的躁引起的。躁动不安必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烦乱,情绪不安。而静则是一种境界,无论是禅,还是道,都是提倡静的,因为静是长远的体现,静中拥有大智慧。当然,静指的是内心的一种静,而不是表面的,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就是说,内心的平静才能拂去外在的燥热和不安。成大事者,都是静得住的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或者宠辱不惊,这都是静的体现,因为静才能让一个人沉得住气,让他思维缜密,如果静不住,那么遇到一点事情就拿不了主意,必然不能有什么大成就。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老子在道德经中如此写道。静是躁的主宰,静能成事,躁只能坏事。一个性情急躁的人,必然缺乏主见,就算定下了人生目标也是不能长久的,因为他静不住。如果懂得安静祥和,那么做事必然沉着和富有信心,成功的可能性也大大增高。所以老子提倡静,在《道德经》中也多次提出这一点,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守得住静。
静是一种境界,静才能让我们长久,让我们得益,躁动不安只能让我们走向不好的一面。做人做事,一定要学会静,维持一种淡泊宁静的状态。一个人,要是总被贪欲、权欲、人欲所困扰,那么只能自取烦恼,得不到解脱,相反,如果静得住,那么世界再怎么浮华不堪,我们总是能够扫除一切烦恼和障碍,进而让自己获得一个逍遥自得的心境。禅宗有言,坐禅不一定要到宁静的山水之中,只要心中静了,那么就算身处火中,也能够一身清凉。修道也是如此,内心的静才是真正的静,只要我们内心能够平静,那么对于万事万物我们都能以静制动,超然应对。
3.接受事实遵天道
生活中经常有各种各样不公平的事情。也许你在公司里干得很多,拿的工资却比别人少;明明有了晋升的机会,却被那些溜须拍马的人钻了空子;你加班加点拼命地工作,老板却说你不充分利用上班的时间。总之,各种各样的无奈,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在我们的生活中舞蹈,我们却无可奈何,只能跟自己生气。
庄子说:“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意思是,有些事情人是不能按自己的意志来改变的,这就是万物之理。
庄子认为,万事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就像生老病死一样,非人力可以改变。因此,在无法改变的现实面前,最好不要太过于执着,太过于计较和追究,要学会接受事实,这样才遵从天道。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年纪才30多岁,可是她已经誉满全球,而且还是郎君如意,家庭美满,大家纷纷羡慕不已。
一次,她到邻国去开独唱音乐会。入场券早已在三个月前销售一空,当晚,女高音也为大家献上了优美的歌声,受到了大家热烈的欢迎。演出结束之后,歌唱家和丈夫、儿子从剧场里走出来,一下子被观众给围住了,大家七嘴八舌地与歌唱家攀谈着,其中不乏赞美和羡慕之语。有的人恭维歌唱家年纪如此轻就走进了国家级的歌剧院,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有的人恭维她有一个好丈夫,而膝下还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似乎天下所有的好事都汇聚到了她身边……
在大家七嘴八舌发表评论的时候,歌唱家只是听着,没有说什么。当大家把话说完,她才缓缓地说:“今天,我首先要谢谢大家对我和我家人的赞美,除了音乐以外,我也很希望把这份快乐与大家共享。可是,你们只是看到了我美好的一面,事实上,我还有另一面。你们看到的小男孩的确是我的孩子,但是你们知道吗?这个被你们夸奖的活泼可爱的男孩其实不会说话,另外,他的姐姐是一个被关在铁窗里的精神病患者。”
大家听完女高音的话,顿时愣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接话,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怎么也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这时候,女高音又心平气和地说:“这一切说明什么呢?恐怕只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上帝是公平的。”大家听完女高音的话,再次愣在那里。
生活之中,难免有一些令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何去面对?一位心理学家曾用一个实验告诉大家。这位心理学教授在上课的时候拿出了一只十分精美的咖啡杯,学生们不断赞美这只杯子。这时候,教师故意装出失手的样子把咖啡杯打碎在地。这时候,学生们不断发出惋惜的声音,教授说:“你们一定对这只杯子感到惋惜,可是这无法使咖啡杯恢复原形,如果今后你们在生活中遇到了无可挽回的事情时,那么就想想这只破碎的杯子。”
学生们听完,若有所悟。这是一堂生动的素质教育课,虽然咖啡杯碎了,但是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覆水难收,徒悔无益。在面对一些不可改变的事情时,就得努力去接受它、适应它,而不是在一旁抱怨。
生活总是现实的,我们身边抱着怨恨生活的人必定不少,当然,也有轻松快乐的人,为什么会有差异呢?很明显,抱怨的人接受不了现实,只能活在自己的情绪中,情绪占了主导地位,而积极快乐的人总是能很好地接受现实,已经发生了,能怎么办,把接下去的事做得好一点就可以了。
接受事实,是一种勇气。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是不懂装懂,不知道装作知道,其实这就是不敢接受事实的表现,大家都会我不会,大家都知道我不知道,那么就会对这种事实表示羞耻。
老子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意思就是说知道却自认为不知道,就最好了;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就是祸患。圣人之所以不存在这个祸患,是因为圣人把这个祸患当作祸患,正是因为把祸患当作了祸患对待,才没有了祸患。接受事实并不可怕,接受自己的缺点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连接受的勇气都没有,还在自欺欺人。只要你勇敢去面对,那么天下就没有可怕的事。
现在很多年轻人在提到房子车子的问题时总是会面露惧色,不知道将来怎么办,其实,这又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船到桥头自然直”,提前打算是有必要的,提前过分担心只能让自己更加不愉快罢了。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事万物都是靠积累的,就算眼前什么都没有,就算眼前的困难很令人不快,但是只要你敢于接受它,从点滴做起,就能搭起九层之台。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天下并不缺少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其实也一样,“天下并没有什么特别难的事,只是看你有没有勇气去接受,去面对”。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合理的事情,也有很多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如果我们都要求公平,那么一旦不公平发生,心里就会不开心。要求公平并不是一种错误的心理,但是,如果因为不能获得公平而产生消极的情绪,那就是有问题了。
成功学大师说:“有一次我拒不接受我遇到的一种不可改变的情况。我像个蠢蛋,不断作无谓的反抗,结果带来无眠的夜晚,我把自己整得很惨。后来,经过一年的自我折磨,我不得不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实。”
道法自然,既然自然,那么又有什么接受不了的呢?无论是生老病死,还是生活中的不如意,总是会存在,何必为之耿耿于怀,心中不快呢?勇敢地接受眼前的事,做一个依道而行的人。
敢于接受现实,才能对眼前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分析,自欺欺人只能“出师未捷身先死”。美好生活的钥匙在我们自己手里,只要你勇敢地往前走,快乐积极地面对生活,那么生活也必将用笑容来面对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切都只在你的一念之间。
4.回归自然净化心灵
加州大学柳博米尔斯基博士曾经说过:“快乐的人更快成功,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他们较之不快乐的人更加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快乐的人往往怀着积极的心态,当一个人积极向上时,他会更容易感觉乐观、充满活力,因为情绪是相互传染的,他周围的人也能在他身上看到自信,从而觉得他友善可爱、令人愉快。快乐的人于是从中受益。”
庄子说:“弃世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意思是,舍弃了世间的纷纷扰扰,人的身体就不会劳累;遗忘了生命的存在,人的精神也就不会亏损了。
庄子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合为一体的,人与我、人与物的分别,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人应该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本真状态。这样才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保持人性的完美,与自然和谐相处。
现代社会的人,总是被各种欲望所侵蚀,难以获得真正的内心平静,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很不利的。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即使生活困苦,但是只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平常心,就能获得快乐和幸福。
当年庄子垂钓的时候,楚王派人来请庄子出山。庄子知道他们的来意,于是便对来请他的大臣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死了三千年了,楚王将其装好,珍藏在宗庙里。你们说,这只神龟愿意为了尊贵而死呢,还是愿意在泥沼中活着呢?”两位大臣听完,便说:“当然是活着了。”
庄子说:“既然这样,那我也是这种选择,你们走吧。”大臣听完,只能回去复命了。
在庄子看来人的天性是一致的,人如无知无欲,就能保持本性的淳朴。庄子认为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人只有回归自然,在自然中,人的灵魂才能得到净化,思想才能充实,才能感到幸福。人也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身心愉悦。所以,庄子拒绝了楚王的邀请。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在老子看来,尚贤是一个引起社会不安的主要因素,其实,这就像当代社会人类对物质、名利的追求一样。很多时候,我们争得头破血流,但还是不断地在和别人拼,和别人抢。其实,退一步海阔天空,淡泊名利的人更容易体会到人生的快乐。
严子陵是两汉之交的一位高士。他年少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有名望,那个时代由于还没有科举制度,所以都是靠荐举来选拔人才的。但是严子陵对做官没有兴趣,一心寄情于山水,过着清贫、怡然自得的生活。
严子陵少年时有一位很好的伙伴,就是东汉的开国之君刘秀。两人交情非常好,但是分开之后就没有再见过面,所以刘秀很想念他。打仗的时候由于四处奔波,所以没有时间去看他,后来刘秀当了皇帝,天下安定下来了,便开始四处寻找严子陵,希望他能出山帮助自己。
严子陵知道刘秀当了皇帝,必然派人来寻找自己,一旦见到刘秀,难免会要求自己做官。但是由于自己不喜欢做官,于是就移居到富春山中,过起了隐居的生活,每天他都到溪边去垂钓,生活很是惬意。
刘秀找不到严子陵,于是就画了画像四处寻找。终于有一天,严子陵被一个农夫认出来了,于是便报告了官府,官府也立刻告知了皇帝。刘秀见有了消息,很激动,立刻叫人备了厚礼去请这位伙伴出山相助,但是严子陵说认错了人,自己不是他们要找的那个严子陵。多次交涉之后,没有办法,官府只能硬将严子陵拉上了车,送到了皇宫。
在得知严子陵到达后,刘秀立刻去拜访,可是严子陵仍然自顾自地在那休息。刘秀也没有生气,带着笑意走过去,说:“子陵难道不念旧情,真的不出山帮帮我吗?”严子陵正色道:“人各有志,我为什么一定要出来做官呢?我的个性,你还不了解吗?”刘秀听完,知道严子陵的心志无法动摇,便热情地招待了他,过了几天,送他回去了。
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严子陵显然就是这样一个人,心地虚澈,但求温饱,毫无贪欲,与那些追逐名利不择手段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老子的“使民无知无欲”曾遭到很多人的诟病,说是一种愚民的统治方式,其实,这是对老子的一种误解。当我们深入思考的时候,会发现老子不是真的让百姓变成白痴或者弱智,而是意在消除一些非分的“知”和“欲”。有些欲望是不能消除的,渴了就得喝水,饿了就得吃饭,困了还得睡觉,这样的欲望怎么能消除得了呢?老子所说的欲是非分的欲,是当时条件下不可满足的欲,所以,我们要除“欲”,要无知无欲,让自己的内心归于自然。
在老子看来,只有大家保持淳朴和天真,那么社会才会和谐,才会美好。庄子就说过,平民百姓有他们固有不变的本能和天性,织布穿衣,耕种吃饭,如此而已。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是浑然一体的,是自然淳朴的,大家都无私无欲,不争不抢,所以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回归自然,净化心灵还是人生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说:“田父野叟,语以黄鸡白酒则欣然喜,问以鼎食则不知;语以缊袍短褐则油然乐,问以衮服则不识。其天全,故其欲淡,此是人生第一个境界。”
意思是说与乡下老农交谈饮食,谈到黄鸡米酒的时候,他们会津津乐道,如果问他们一些山珍海味,则茫然不知。与他们谈论穿着,说到长袍短褂,他们就高兴起来,如果问起紫蟒玉带,则一点都不懂了。这些农夫保全了天然淳朴的本性,欲望较少,性情淡泊,这才是人生的第一境界。
如何回归自然,净化心灵呢?其实说来也简单,首先就是要有一颗平常的心,一颗自然的心。回归自然,不是说让你的身体到自然中去,而是让你的心回到自然之中,回到一种平常和平淡之中,懂得顺其自然,不杞人忧天,不斤斤计较,唯道是从,自然地活着,开心幸福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