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纯乎天理

【题解】

圣人之间、圣人与凡人之间有何区别,凡人能否成为圣人及如何修炼成为圣人,这两个问题是传统学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历代思想家曾经做出不同的回答。本文前半部分,王阳明认为圣人与圣人之间的区别在于才力大小不同,而“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则是相同的。凡人与圣人之别不在于知识多寡,而在于心是否纯乎天理,如果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文章后半部分,王阳明主张去人欲以使凡人之心纯乎天理。中国传统思想家大都遵循内圣外王的思路,主张学者修炼个人道德品质,王阳明照例因循。当前社会中的个人,在遵循法治原则的前提下,仍然需要修炼道德品质,提升个人和公共生活质量。

希渊①问:“圣人可学而至。然伯夷、伊尹②于孔子才力③终不同,其同谓之圣者安在?”

先生曰:“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④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尧、舜犹万镒⑤,文王⑥、孔子九千镒,禹、汤、武王⑦犹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犹四五千镒。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犹分两⑧虽不同,而足色则同,皆可谓之精金。以五千镒者而入于万镒之中,其足色同也;以夷、尹而厕⑨之尧、孔之间,其纯乎天理同也。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犹一两之金比之万镒,分两虽悬绝⑩,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11],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12]者以此。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犹炼金而求其足色。金之成色所争不多,则锻炼之工省而功易成,成色愈下则锻炼愈难。人之气质清浊粹驳[13],有中人以上,中人[14]以下,其于道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其下者必须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及其成功则一。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故不务去天理上着工夫,徒弊精竭力[15],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16],形迹上比拟[17],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正如见人有万镒精金,不务锻炼成色,求无愧于彼之精纯,而乃妄希分两,务同彼之万镒,锡、铅、铜、铁杂然而投,分两愈增而成色愈下,既其梢末[18],无复有金矣。”

时曰仁在傍[19],曰:“先生此喻足以破世儒[20]支离之惑,大有功于后学[21]。”

先生又曰:“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注释】

①希渊,蔡宗兖。蔡宗兖,字希渊,号我斋,浙江山阴人。②伯夷,商末孤竹国国君长子,《史记·伯夷列传》载,孤竹君死后,伯夷与其弟相互让贤,不受君位;周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伯夷“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伊尹,商汤大臣,名伊,尹是官名、右相,有莘氏陪嫁商汤的奴隶,后辅佐商汤灭夏、整顿吏治,后又放逐并辅佐太甲成为圣王。③才力,才能。④精金,纯金。⑤尧、舜,传说中上古时期的贤君。镒,音yì,古代重量单位。⑥文王,周文王。周文王(前1152—前1056),姬姓,名昌,又称西伯昌,季历之子,周王朝奠基者。⑦禹,夏禹。夏禹,姒姓,名文命,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主。汤,商汤。商汤,子姓,名履,商人部落首领,商朝的开国君主。武王,周武王。周武王,姬姓,名发,西伯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其妻为邑姜,西周王朝开国君主。⑧分两,轻重。⑨厕,置身于。⑩悬绝,相差极远。[11]无愧,不逊色。[12]“人皆可以为尧、舜”,语出自《孟子·告子下》,孟子认为常人按照尧、舜的品德行事,常人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人。[13]驳,混杂。[14]中人,常人。《论语·雍也》载:“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上,高深的学问。[15]弊精竭力,犹“疲精竭力”。[16]名物,事物及名称。考索,考察探究。[17]形迹,形式。比拟,仿效、模仿。[18]梢末,最后。[19]曰仁,徐曰仁。傍,同“旁”,旁侧。[20]世儒,俗儒。[21]后学,后进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