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隆中十年养精蓄锐(2)

人群中也包括诸葛玄一家人。几人来到了城外的空地,虽然平安无事,但都已是特别狼狈。诸葛玄担心其他人的安危,带着诸葛亮兄弟俩在城外守了半天,却只等来了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前来与他们会合,诸葛瑾、顾氏两人到底还是不见了踪影,与他们一行人走散了。想到那魔鬼般的青州军马上就要杀来,看着身旁毫无抵抗能力的几个孩子,诸葛玄忍着锥心的痛下了一个决定——不再找诸葛瑾和顾氏,他要带着诸葛亮和他的兄弟姐妹立刻启程出发避难,或许在哪个地方能够找到他们的安身之所。

隐居南阳

定于荆州

袁术曾委任诸葛玄为豫章太守(今江西南昌县),诸葛亮便依随他叔父来到任所生活,但不久汉朝却派朱皓来接替诸葛玄的职务,本来诸葛玄就任了豫章太守,他们的生活应该趋于稳定,但是这次意外又再一次打破了这份安宁,诸葛玄的身体也因为病伤交加而越来越差。百般状况的紧逼之下,诸葛玄想到了曾经有过交情的刘表,认为他身在富庶的荆州比较安定,又与自己有过几分交情,在思考了众多利弊之后,便决定带着几个孩子去投靠他。

刘表,字景升,山阳郡高平人,是当时有着很高威望的名士,同时也是汉室宗亲,盘踞在荆州一带,少时便知名于世,与七位贤士同号为“八俊”,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为辅,是当时得势的群雄之一。十七岁时,刘表就曾向自己的同乡兼老师——当时的南阳太守王畅提出:“奢不僭上,俭不逼下,盖中庸之道,是故蘧伯玉耻独为君子。府君若不师孔圣之明训,而慕夷齐之末操,无乃皎然自遗于世。”在董卓被杀后,其余部李傕、郭汜进据长安,想联盟刘表为外援,便以朝廷命诏封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他为成武侯,于是刘表在荆州八郡营造了一个相对中原来说比较安全的割据势力。刘表这个人城府极深,为人精明聪慧,招诱有方,恩威并着,爱民养士,待人处事都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并开经立学,传播文化。荆州在他有力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庶。然而不足的是他性多疑忌,处事只求自保,好于座谈,胸中只有自己眼下的一亩三分地,又非常宠溺后妻蔡氏,使妻族蔡瑁等人在荆州得权,放任他们为非作歹,在日后为自己埋下了巨大的祸根。

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及其弟弟、姐姐一路风餐露宿,因为各路军队正在混战,他们几个在路上根本不敢停歇,又疲惫又辛苦地走了好些时日,终于风尘仆仆地来到了襄阳城。

刘表和诸葛玄早年就交往很密切,一听说他带着孩子来投靠他,先是感到了非常吃惊,但是仔细一想诸葛玄现在的情况也就明白了,他没有犹豫地就派人给诸葛玄一家安排了舒适的住所,还热情地设宴款待了他们。就此,诸葛亮一家在得到了刘表的帮助后,这才算是真正的安定了下来。这时的诸葛亮已是一个沉稳的少年了,他经历了多年的磨砺已显示出了不凡的才能,他在诸葛玄的安排下,进了城南的学堂继续他的学业。

当时,荆州管辖南阳、南郡、江夏等七个郡,诸葛亮所在的襄阳是荆州的首府,因而那时的襄阳几乎成了当时南部半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地物产丰富,文化教育也相当发达,又因为中原地区几乎完全处于狼烟之中,很多能人异士纷纷逃到襄阳来避难,襄阳一时间文人荟萃,集中了各地的俊杰,这给诸葛亮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学习的空间。由于诸葛玄和刘表的关系,诸葛亮又先后认识了襄阳名士庞德公、黄承彦和中庐县的蒯良、蒯越等人,这样就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增长了他的见识,这为他未来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襄阳求学时,诸葛亮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三名学友非常交好,几个人常常会聚在一起探讨平定天下的道理,交流各自的看法。

有一次,几个人谈到了各自的才能和抱负,你一言我一语,场面好不热闹,唯有诸葛亮一人不说话,等到众人聊到尽兴时,才低叹一声,开口对其他人说:“以你们三个人的才能,以后可以官居刺史、郡守。”三人一听,觉得十分好奇,立刻反过来问他,“那你以后能做到什么官职呢?”诸葛亮笑而不言,他知道他的心里装的可是天下。

有一天,孟公威动起了思乡之念,很想回到北方的老家,看到他因为思念家乡而备受折磨的模样,诸葛亮就对他说:“中国之大到处可以遨游,老兄何必一定要回到故乡呢?”

在刘表的引荐下,诸葛玄很快就与当地的望族交往起来,念及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已是出嫁的年龄,又随着他们漂泊了多年,心想着她们早该稳定下来好好寻个人家出嫁了。在几个上好的人选中仔细地挑选后,诸葛玄就自己做主,将她们一个嫁给了房陵太守蒯(kuǎi)祺,另一个嫁给了当时最有声望的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房陵太守蒯祺是西汉大臣蒯通之后人,蒯良、蒯越、蒯祺兄弟三人都是智仁双全之辈,在刘表入主襄阳后,诏书拜蒯越为章陵太守,封樊亭侯。而庞山民,是名士庞德公之子,庞统的堂兄,也是贤士。至此,流离了数年的诸葛氏姐弟四人,就只剩下了诸葛亮和诸葛均两个人相依为命。

解读《梁父吟》

建安二年(197年),叔父诸葛玄病逝,诸葛亮按礼节守孝。

这些年来,叔父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孜孜不倦的教诲让诸葛亮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但是接下去的路,不论平坦还是坎坷,他都要自己一个人去尝试着走了。两个姐姐已经嫁为人妇了,叔父诸葛玄也去世了,诸葛亮找不到自己继续留在这里的理由,也不愿在此继续仰人鼻息。此时,他做出了他人生中第一个重大决定——带着弟弟诸葛均去隆中山南麓的隆中村隐居。

此时的诸葛亮年仅十七岁,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

考虑了众多的地点,诸葛亮最终选择了隆中村。隆中村自建立便被群山环抱,属荆州南阳郡邓州市管辖,整个村落清幽安静,男耕女织,与世无争,沿隆中山向东行,离隆中村不远的就是汉水南岸,而从隆中到荆州首府襄阳,只需要二十多里的路程,可谓是不远也不近的佳地,正合他的心意。诸葛亮向弟弟诸葛均说了自己的决定,得到了他的支持,便立刻着手收拾行李前往他所心仪的隆中村,开始了他所向往的隐居生活。

来到隆中,诸葛亮就把现在与曾经分割开了,但是他和弟弟两个人没有谋生的手段,现在基本是失去了生活来源,面临着异常艰苦的局面。诸葛亮和弟弟商量了一下对策,就上山寻了一些能用的茅草和树枝,就地搭了一座还可以遮风避雨的草棚,两个人凑合着在这草棚暂时住下,彻夜合计着以后该如何生活下去。耕种收割对从未接触过农活劳作的诸葛亮来说,无疑是相当繁重艰难的。他既没有像样的农具,也没有耕种的经验,只能靠着村民施舍的种子和简陋的工具,从零开始干起。

南阳隐居后,诸葛亮喜欢每日坐在田间地头,大声唱着音调悲切凄苦的《梁父吟》,声声哀婉动人,足矣催人落泪。

梁父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强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梁父吟》本是一支在齐鲁地区用作送葬的民间曲子,音调婉转凄切,其中饱含了沉重深刻的痛苦,写的内容是春秋时齐相晏子“二桃杀三士”典故,以对死者的惋惜来谴责谗言害贤的阴谋。

在齐景公时期,齐国有三个名为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接的勇士,他们三个人武艺高强,勇气盖世,都曾为国家立下了赫赫功劳,但是又因为自恃武艺高,功劳大,三个人非常高傲而且狂妄,做事也异常蛮横,尤其是对丞相晏子不够尊敬。

考虑到这三人意气相投,结为异姓兄弟,在朝中形成了一个非常有势力的小团体,晏子认为如果放任他们这群莽夫得权,必然会威胁到齐国王室的安全,便私下向齐景公表明了自己想要除掉他们的心思,在得到了他的首肯后,晏子就设计了一个陷阱——将两个娇艳欲滴的大桃子送到了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接三个人的面前,声称齐景公要赏赐他们三个人中最勇猛的两个。他正是利用了这三人恃才傲物的弱点,让他们三人内部彼此相互争功,离间人心,结果三个人果然激烈地争来争去。

公孙接、田开疆两个人抢先说了自己的功劳,一个人说:“我曾在密林捕杀野猪,也曾在山中搏杀猛虎,我是一个真正的勇士。”另一个人说:“我曾两次领兵作战击溃来犯的强敌,我保护了国家,保护了国君和人民,我难道不配吃一个桃子。”说完二人就大大方方地拿走了这两个桃子。而古冶子原本是想谦让一下,却不料一眨眼桃子就被人全部拿走了,一股怒火直冲他的头顶,古冶子厉声对他们说:“当年我护送国君渡黄河,有一大鳖拖走了国君的马,我下河与它搏斗,最终杀了这个怪物,难道我没有你们勇敢吗?我保护了国君,难道功劳没有你们大吗?”

他的一番话让另二人感到了羞耻,都想到了自己因为争功而丧失了君子之风,在极度的悲愤羞愧之中,他们举剑自刎,鲜血溅在了地上。古冶子见到二人竟然如此,心中感受到了丧失好友的切肤之痛,也开始痛悔自己的行为,便也舍生取义,随二人一起赴了黄泉。这就是《梁父吟》中所说的“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晏子只用了两个桃子就杀了三员大将的原委。

诸葛亮躬耕陇亩之日,“好为《梁父吟》”,用意深矣。世传诸葛亮好为《梁父吟》之所寄寓,一为士之道,一为相之体。

同时,对于《梁父吟》,他的感情也是很矛盾的,这份感情既有对齐国三士的同情,也期望着自己终有一日可如晏婴一般出人头地,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隆中自勉

在隐居隆中后,诸葛亮的生活重心就只剩下了三件事:白天躬耕陇亩;晚上挑灯夜读;闲暇之际就去拜会名士,结交朋友。

诸葛亮常常喜欢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但当时别人对他的态度大都是嗤之以鼻,更对他的才能不屑一顾,认为他这个人眼高手低,只是个不值一提的小人物,唯有他的几个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与他经常来往,愿意一齐共同探讨天下大事。

徐庶、崔州平等人都能读懂诸葛亮平静外表下的内心波涛,更是对他的才能佩服万分,认为他定会有一番大作为。几个人中,要算徐庶和诸葛亮的关系最为亲切。徐庶字元直,本名福,是姓单人家的孩子,早年为人报仇,被同党救出后改名徐庶,求学于儒家学舍,初平三年(192年),因董卓作乱京师而导致中州四处兵起,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这才与诸葛亮相识,并结为了挚友。

与诸葛亮交往、接触的众多隐士中,除去向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司马徽,对诸葛亮影响最大的当数庞德公。庞德公是诸葛亮二姐的公公,与诸葛亮既是师生关系也是姻亲关系,是在襄阳之南岘山躬耕的隐士,在襄阳地区有着很高的威望与影响,是当时的荆襄八俊之一,同时也是襄阳当地名士、隐士集团的自然首领。当初,刘表费尽心思,多次请他出山来做官,都遭到了他坚定的拒绝。有一次,刘表又一次找上门请庞德公出山,这时,庞德公正在田中辛勤劳作,刘表就与他在田垄间攀谈起来。“先生,您不做官就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但是天下的百姓又能被谁保全呢?你能给后代留下什么呢?”刘表苦口婆心地说。庞德公摇摇头,语气非常平静地回答:“世人留给子孙的是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我留给子孙的是耕读传家、过安居乐业的生活,所留不同罢了。”庞德公这人眼力超群,眼光还高,瞧不起酸腐的儒生,认为他们只是不值一提的小角色,而真正的能入他眼的只有那些德才兼备的“千里马”,其中就有诸葛亮。

庞德公博学多才,品德高尚,诸葛亮、庞统、徐庶、崔州平等都曾拜在他的门下学习,同时他和司马徽关系非常要好,两个人亦师亦友。诸葛亮也十分尊重他,觉得他为人忠贞,胸襟开阔,是难得的真正的有才之人,诸葛亮常常要走很远的山路来到他的住所求教,每次造访均拜于床下,他不辞辛苦地坚持了一年又一年。庞德公深知诸葛亮才华,怜惜他的品德,对他自然是颇为器重,给予他最大的关照,在概括、评价当地人才时,他称朋友司马徽为“水镜”,侄儿庞统为“凤雏”,诸葛亮则为“卧龙”。他知道,卧龙者就是盘踞在深渊中的猛兽——一条养精蓄锐、守候观望的真龙花费了漫长的时光用来等待,只是再等一个时机,时机一到,必定会一飞冲天、腾云驾雾、遨游八极,他的力量足矣搅动九州、撼动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