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是民企发展重大利好

周德文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能够更好地运用法律、制度、规章规范人们的生活,不仅使人民群众有安全感,还会让民营企业受益无穷,推动中国经济更快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得益于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民营企业虽然像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并逐渐枝繁叶茂,却总是有些“野蛮生长”的意味。民营企业在诸多行业领域中处于弱势地位,垄断型企业的强势地位还没有被打破,一些民营企业受困于行业准入、复杂的行政审批制度,只能眼睁睁看市场机遇“溜走”;一些民营企业为寻求发展空间,不得不“钻”腐败的“空子”,自然而然背负上“原罪”,最终可能走向非正常死亡;一些民营企业不具备创新能力,更愿意“山寨”其他企业产品,始终得不到快速成长……种种“怪现状”,究其原因,正是中国社会经济环境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执法不够严格。而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深入,法治体系建设的加强,有助于推进中国市场经济环境的公平、透明和规范化,对民营企业形成长期利好。

其一,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公平,市场空间更大。民营企业不怕竞争,就怕不公平。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在日趋公平的市场环境中,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站在共同的市场起跑线,享受同等的市场机遇,不必利用“打擦边球”或“送礼行贿”的方式,来获得“法外”的生存空间。因为市场准入的降低,民营企业可以自由出入自己“看好”的行业,经营的积极性被激发,民间资本的效能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其二,政府和市场的界限更加清晰,民营企业发展中的政策法律风险降低。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这项规定,为政府和市场划定了清晰的界定,能够有效防止此前行政权力对市场的过多干预。在此之前,在一些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根据自身好恶制定或改变经济决策,导致经济决策缺乏连续性,也对当地民营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带来沉重的压力和法律风险。随着依法治国的深入,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制定经济决策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民营企业对经济运行方向和市场趋势可以有更明确的判断,保持经营的连续性,违反政策和法律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其三,民营企业的违法成本提高,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十八届四中全会还提出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于立足创新的民营企业来说,其创新行为将得到更加切实的保护和激励。这种保护,比其他形式的补贴和奖励的激励作用都大。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法律对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无疑会在民营企业中,甚至全社会营造一种创新风潮。对知识产权和创新的保护,也就表示加大了对“山寨”行为的打击力度,无形中加大了民营企业仿冒行为的违法成本。在法律的倒逼下,民营企业或者知耻而后勇,由模仿转而进行创新,获得更强的竞争能力,或者因仿冒被法律制裁,退出市场。在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优胜劣汰,对民营企业来说,不是坏事。

其四,民营企业内部也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添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如果整个社会中形成依法治国的良好氛围,生存于社会中的民营企业,不可避免也会受此影响,其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可能也会更加科学化,即形成“依法治企”的现代企业制度。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发展受限,除了归因于外部环境的制约,还受困于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不科学。在很多民营企业内部,人治色彩浓厚,企业有规章制度而不依,给企业发展布上层层隐忧。如果民营企业想要持续发展,由国内市场走入国际市场,与国际企业展开竞争,就一定要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科学规范企业内部治理,实施依法治企。

总之,从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角度考量,依法治国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善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状态,而民营企业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也必将告别野蛮状态,焕发出更加健康、更有持续性的生命力。这是因为,首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然重构公权力,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更有利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其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再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政府部门依法办事观念将不断增强,通过法治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企业运营效率将显著提高。最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形成全社会法治环境,有利于培育民营企业的法律意识、制度意识,实现依法治企。

(作者系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