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夜寒风细(2)

事后,张说回朝任中书令,封燕国公,位极人臣。但他与姚崇有私人恩怨。姚崇回朝任宰相后,告发张说曾与岐王李范商议朝事。玄宗是大唐立国以来第一位以庶子身份即位的皇帝,心中颇多自卑之意,对其他郡王——包括自己的兄弟、儿子等,千方百计地提防,最忌讳皇族与大臣结交。张说本来难逃此劫,不死即流,但因公主出面求情,只被贬黜为外地刺史[1]。后因宰相苏颋居中斡旋,这才迁升为太原少尹,兼天兵军大使,摄御史大夫,兼修国史。他在边镇数年,熟知边防事宜,做了不少实事,精减边兵,裁军二十余万,又改革府兵[2],极大减轻了人民负担。

然张说一代文宗的身份,曾两任宰相,加上宿敌姚崇新近去世[3],自然期盼能重回中枢。他既不敢得罪杨思勖,亦不敢背后议论王毛仲,只勉强笑道:“王者之师,当行安抚和睦政策,用兵不过是迫不得已。”

杨思勖阴恻恻地哈哈大笑,还待继续说下来,他身后侍从已意识到不妥,忙上前低声道:“大将军醉了,小的扶你出去醒酒。”不由分说,将主人搀扶了出去。

杨思勖是皇帝钦使,亦是今日寿筵主客,他一走,宴席差不多就该散了。张说见辛渐连使眼色,又见外面天色不早,便以地方最高长官身份带头再次向辛渐敬酒祝贺,外堂寿筵就此结束。

后堂宴席早就进行的差不多了,李弄玉等人听说前院总算完事,也就此了结。王翰侍妾瑶花极为懂事,率侍女留下收拾残席,李弄玉扶着婆婆送女宾出来,婆媳并排站在大风堂大门前,向众宾客一一道谢。

辛渐见有母亲、妻子以主人身份相送客人,便不再理会,径直奔到张说身边,低声告道:“宋参军人不见了,我派人四下找过,不见人影。”

张说根本没有听出话外之音,皱眉道:“宋参军多半有急事先离开了吧。”

祝锐跟在辛渐身后,闻言忙告道:“问过堂前军士,不见宋参军出去。人应该也没有离开,他的车马侍从还等在村口。”张说道:“这可奇怪了。”

他是聪明绝顶之人,见辛渐师徒面色凝重,蓦然醒悟过来——大风村曾是太原括户重点区域,这里的一多半村民都是被宋希玉用武力强行驱走。宋希玉人不见了,多半是发生了什么事。不过张说自己亦不满括户之事。别的不说,他任边帅后精简军队,裁下来的老弱兵士大多就地安家,好不容易安定了下来,这次又有一大半被括了出来,弄得怨声载道。他知道民间不满,所以才令长子张均阳奉阴违,尽量不要参与括户,将具体事务让与宋希玉去做。不过他也熟悉中央朝廷运作流程,知道宋希玉只是奉命行事,真正该怨的是主领括户的长官宇文融。

张说心腹幕僚张观奔过来禀报道:“马匹已经准备好,这就请相公动身回城吧。”

张说一时有所犹豫。张观又催促道:“使者们已经动身,要赶回城中驿馆。礼节上,相公不能落在后面。”

正好张均凑过来问道:“出了什么事?”

张说着急送使者们回城安置,毕竟他还指着这些人回京城后帮他说好话,便道:“辛堂主,我留下均儿处理这件事。均儿,你和辛堂主负责找到宋希玉,我再留下郭子仪从旁协助。”

张均尚莫名其妙,问道:“宋参军怎么了?”辛渐道:“张参军,你和宋参军邻桌,可有留意到他是何时离开宴席的?”

张均一拍脑门儿,道:“哎呀,走了好大一阵子。宋参军起身时从我身边经过,我还多问了一句他出去做什么,他说去找个人。宋参军跟契丹使者可突干同桌,可突干宴席开始后不久就离开了,我还以为宋参军是去找他了,但竟没有留意到他一直没有再回来。”

唐代多行分案而食。大风堂中多是铁匠,五大三粗的汉子也没什么讲究,吃饭时多是会餐,一帮人围坐在大方案桌四周,各人面前摆上酒水食物,大快朵颐,自在逍遥。今日宾客众多,难以分案,遂也采纳会餐制。外堂男宾八桌,内堂女宾四桌,每桌十二人,有主客,有陪客。张说、张均、宋希玉是地方长官,都算是主陪。张说和辛渐一桌,主陪杨思勖等重要使者,算是首席。张均和地位相对次要的使者一桌,原本辛渐也被安排在这一桌,但首席主陪老堂主辛武忽感身体不适,由孙子、孙女陪着回房歇息去了,辛渐便临时改来了首席。宋希玉则跟契丹使者可突干及地方耆老一桌。

辛渐道:“可突干人呢?”祝锐忙答道:“可突干将军人在外面,一直在跟郭子仪郭将军闲聊,我刚才见到了。”

辛渐见宾客渐渐散尽,便出来寻可突干。李弄玉见丈夫出来,征询地望了一眼。辛渐摇了摇头,表示没有找到宋希玉。李弄玉当着婆婆的面儿不便明说,又因为天色不早,固安公主一行要留宿在大风堂,便自扶了婆婆进去安置。

出来大门,正好遇到契丹使者可突干。可突干道:“辛堂主,你来得正好,我有一事相求。”

辛渐忙道:“使者君但言不妨,只要辛某力所能及,绝不敢推辞。”可突干道:“我今晚可以留宿在大风堂吗?”

他本住在城中驿馆,但那里目下住满了京城来的贵人,他不愿意跟那些人住在一起,竟不顾礼制,主动提出留宿在大风村。

辛渐踌躇道:“使者君愿意留宿大风堂,辛某倍感荣幸。只是使者君身份尊贵,辛某怕有所怠慢。”

可突干道:“我性子直爽,也不拐弯抹角,我就看不惯那些人。住在这里,耳根清净得多。”又道:“辛堂主直接叫我名字便是,我们契丹习俗一向如此,就连称首领也是直呼名字。”

辛渐不敢擅自做主,问道:“张参军,这样可以吗?”张均忙道:“当然可以。辛堂主,尊母是契丹人,与可突干使者同族,他愿意留下来,不是正好可以跟尊母聊一些契丹旧事吗?尊母一定是极高兴的。”

辛渐便道:“可兄愿意留下来,家母一定求之不得。只是简陋之处,还望可兄不要嫌弃。”又问道:“可兄可有见过宋希玉宋参军?”

可突干道:“是跟我同桌的大唐官员吗?没有。我出来后四下逛了一逛,后来遇到郭将军,越聊越投机,竟忘了时辰。”

辛渐见他也不知宋希玉下落,便命祝锐先引可突干及侍从进去,好好安顿。

郭子仪奔过来招呼道:“张参军,辛堂主。”他新调来天兵军不久,在张说手下任职。

张均早先便与郭子仪相识,忙介绍道:“辛堂主,这位郭将军,与我同年中进士,不过他是武进士,我是文进士。”

郭子仪行礼躬身道:“小子后学晚进,久仰辛堂主大名。家父时常提起你。”

辛渐好奇问道:“敢问令尊高姓大名?”郭子仪道:“家父讳敬之,当年曾与辛堂主一道参加本朝第一届武举。”

自隋朝创立科举制度以来,考试以文为主,测试内容均为儒家经典、诗赋文章一类。武则天称帝后,多有创新制度,武举便是其中一项。考试科目有长垛、骑射、步射、马枪、翘关、负重、材貌、言语等项,以鼓励民间修习武事。郭敬之和辛渐均参加了兵部主持的第一届武举考试,郭敬之高居第二,辛渐则是第三,论起来二人也是同年武进士。

辛渐这才会意过来,朗声笑道:“你是郭公敬之的儿子吗?竟然长这么大了!好,好,果然是虎父无犬子。”

郭子仪谦虚了几句,这才提及正事,道:“张相公命我留下来协助辛堂主,辛堂主可有什么吩咐?”

辛渐道:“张相公没有告诉郭将军是什么事吗?”郭子仪道:“张相公着急离开,未及细说。”

辛渐道:“郭将军可有见过宋希玉宋参军?”郭子仪道:“宋参军人到时,我见他进去了,后来再没见过。刚才辛堂主手下也来问过。怎么,宋参军出事了吗?”

辛渐道:“宋参军人不见了。”郭子仪道:“是,我这就调派军士,往大风村里里外外搜查。”走出几步,又想起了什么,回转身道:“在筵席开始前,我抓到了一个可疑的人。”

辛渐忙问道:“什么可疑人?”郭子仪道:“他匆匆往村外跑时,被我抓住,问他是什么人,来大风村做什么,他怎么都不肯开口。我看他手上有血,就命人先将他押下了。”

招手命军士带过一名五花大绑的男子。那男子三十来岁,一张古铜色脸红得古怪,似是长期在太阳下暴晒所致。

郭子仪问道:“辛堂主认识他吗?”辛渐道:“不认识。”

张均道:“咦,我好像认得这个人。你不是那个……”

王之涣忽急奔过来,连声嚷道:“原来你在这里!倒叫我好找。”

辛渐道:“我一直在大风堂内啊。”王之涣道:“不是说你,是这个人。”

辛渐见好友居然指的是那名被绑的男子,忙问道:“之涣认得他?”王之涣道:“当然认得,他是我朋友。”

张均心道:“认得是认得,是朋友就怪了。”也不当面点破,只将王之涣扯到一旁,问道:“王公在搞什么鬼!那人不是我们之前在芳甸撞上的窃贼吗?他偷了辛堂主的家当,王公如何还庇护他?”

王之涣也不回答,只低声告道:“张参军,武灵觉被人杀了。”

张均吃了一惊道:“武灵觉?是当年的永年县主吗?”王之涣道:“不错,正是李蒙的妻子武灵觉。”

张均忙问道:“她什么时候被杀的?”王之涣道:“今日。”

张均立时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道:“今日发生之事,怎么能这么快传到太原?”王之涣道:“哎呀,张参军,你是怎么了?武灵觉人就在太原啊。”

张均“啊”了一声,骇然张大了嘴巴,半晌才迭声道:“武灵觉也来了太原?那怎么可能?她不是出家了吗?”

王之涣道:“那还能错吗?她的尸首目下就躺在大风村外的道路边。”

张均登时冷汗直冒,道:“那些朝廷使者岂不是都被惊吓住了?”

王之涣听他不关心人命,只关心使者,很不高兴,勉强答道:“尸首在后村外,上山的道上。”

张均这才勉强舒了一口气,道:“那就好,那就好。”

王之涣道:“张参军,你是太原府官员,目下出了命案,你职责所在……”

张均心中认定当年曲江沉船事件跟当今皇帝有关,之前王翰等人追问不已,多半是听到了什么风声,而武灵觉恰好在太原出现,尚未正式露面便迅即被杀,必是被人灭口,哪敢接手,忙道:“我还有公务在身,须得立即回城。家父既留了郭将军在这里,就由郭将军代他主事。”

他生怕被王之涣等人扯住,转身即招手叫侍从牵马,忙不迭地上马走了。

辛渐已解开那红脸男子绑缚,引着他走过来,道:“之涣,你有朋友来,怎么也不事先告诉我?”

王之涣不答,走到那男子面前问道:“你是什么人?”那人反问道:“我不是你朋友吗?”说得结结巴巴,语气很是古怪。

王之涣道:“哈哈哈,我好心救了你,你不感激,还拿话来咽我。郡主呢?快叫郡主出来。”

辛渐问道:“叫四娘做什么?”王之涣道:“这小子是四娘的客人。”

正好李弄玉出来,不待辛渐发问,便略微点点头,指着红脸男子道:“他是我朋友。”也不介绍其姓名来历,只问道:“宋希玉找到了吗?”

辛渐道:“他人应该还在大风村中,郭将军已经调派人手,挨家挨户去找了。”

李弄玉道:“郎君不妨亲自去后村阙新家看看。”辛渐道:“呀,我倒是没想到。”

李弄玉道:“如果郎君找到阎用之,先不要交给官府,问清楚情由再说。”

朝廷括户之前,阎用之时常来大风堂收取松烟,虽沉默寡言,却是勤奋本分。辛渐对他印象很好,李弄玉却一直不大喜欢他,但目下听妻子语气,竟似对阎用之颇为回护,不免暗觉奇怪。

王之涣不知究竟,更是好奇,问道:“阎用之是谁?不是要找宋希玉吗?”辛渐道:“你离开太原好些年了,大风村发生过很多事,说来话长。”

王之涣道:“行,这件事回头再说。”见李弄玉欲引着红脸男子进去,忙叫道:“等一下。”

李弄玉道:“做什么?”王之涣道:“郡主,请借一步说话。”将辛氏夫妇扯到柳树下,离那红脸男子远远的,这才道:“辛渐,你有没有将武灵觉来了太原一事告诉郡主?”辛渐点头道:“大致提过。”

王之涣道:“那好,对于我下面的话,郡主也不会吃惊了。武灵觉被杀了!”

辛渐道:“在哪里被杀的?”王之涣道:“后村山道边,尸首也在那里,现下阿翰和狄郊还守着呢。我们怕坏了贺大娘兴致,一直拖到寿筵结束才赶来告诉你。”

辛渐道:“刚才张参军急急忙忙走了,是因为不想接手这件案子吗?”

王之涣道:“正是。我估摸这案子除了我们几个,没人敢接手。”又问道,“郡主,你怎么看?”李弄玉皱眉道:“这下可麻烦了。”

王之涣道:“郡主,你那个红脸朋友是什么来历?”李弄玉立即露出了警觉之色,问道:“他怎么了?”

王之涣道:“我可就实话实说了。老狄已经验过尸首,从伤口形状推测凶器是一柄弯眉月形的短刀。我们中原男子多佩宝剑,只有胡人才爱佩那种短弯刀,叫什么来着……”

辛渐因掌管大风堂,对兵器极有研究,忙道:“常见的有鹿角刀,也有彩虹刀,视刀尖圆弧弯度而定。”

王之涣道:“对,就算是彩虹刀吧。”想了想,还是觉得之前见过的弯刀更像一只鹿角,他随口叫出彩虹刀,只是觉得“彩虹”的名字更好听,又改口道:“不,是鹿角刀。之前我们几个想借芳甸书房谈事,进去时撞见郡主的朋友,他招呼不打就翻墙跑了,腰间还别着一把短刀,看形状正是鹿角刀。”

李弄玉闻言,不由地转头去看红脸男子,却见他腰间空空如也,并没有短刀。

辛渐道:“或许是郭将军带人捉拿他时,将兵器收缴走了。”

王之涣道:“那就方便多了,只要验证刀上有血迹,郡主,你的朋友可难脱杀人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