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夺权之战 敢叫日月换新天(3)

相关链接:

唐朝另三起发生在玄武门的政变

从高祖开基到玄宗朝之前的93年中,共发生了四次宫廷政变,而这四次政变都牵涉到当时皇宫的北面正门——玄武门。除去最为著名的“玄武门之变”,还有“神龙政变”、“李重俊政变”和“唐隆之变”。

发生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一月,其时武则天称帝已经14年,年老病重,一些久已对她的武周政权不满、希望恢复唐朝社稷的官员,在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宰相)张柬之、崔玄的率领下趁机起事。张、崔与左羽林卫将军敬晖等带领左右羽林兵500多人占领玄武门,并把太子李显从东宫迎来,然后一同闯入皇宫,直至武则天所寝的迎仙宫,斩杀了武则天宠任的麟台监张易之、春官侍郎张宗昌,逼迫武则天退仙宫,拥立太子李显重即帝位,复唐国号。

是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太子李重俊发动的政变。唐中宗李显复位后昏弱无能,而皇后韦氏强悍,她与武三思内外勾结,把揽朝政。韦后因太子重俊不是自己亲生,很不喜欢他。武三思也很忌恨李重俊,并纵容其子驸马左卫将军武崇训和子妇安乐公主时常凌辱李重俊,甚至呼李重俊为奴。安乐公主还请求中宗废黜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李重俊终于忍无可忍,于景龙元年七月联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假称奉诏,率左羽林和千骑兵300余人冲入武三思和武崇训的府邸,杀了武三思和崇训,随即又发兵包围了皇宫,索要韦后和安乐公主。韦后闻变,和中宗登上玄武门门楼,调兵镇压。李重俊率军攻到玄武门前,中宗对军士宣布李重俊谋反,于是军士倒戈,杀了李多祚等,李重俊的党羽立时溃散,政变一下子土崩瓦解了。李重俊逃到终南山,被追获斩杀。

是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李隆基发动的政变。其年6月,韦后和安乐公主等密谋毒死了中宗李显,立温王李重茂为帝。韦后想效仿武则天,于是在京畿要害部门安插韦氏子弟,广聚党众,准备废黜重茂自立,但又害怕相王、太尉李旦反对,故欲寻机杀之。相王之子、临淄王李隆基接到密告,即联合太平公主等先发制人,假意传旨,羽林卫军统领卫军韦璿、韦播等出来应旨,哪知中计,结果被李隆基斩杀,李隆基占领了玄武门,随后纵兵闯入皇宫,斩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由相王李旦和李隆基父子二人掌握了军政大权,后来威慑少帝重茂让位,相王登基,是为唐睿宗。

这四次政变有个共同之处,就是各次政变成败的关键均在能否控制玄武门。在政变中,凡控制玄武门的一方即属胜利者,凡没能控制玄武门的一方最后都失败了。

要明白玄武门为什么会在唐朝前期历次政变中具有决定成败的地位,就必须知道唐代皇宫的规制。在唐朝,都城的皇家宫殿是帝王居住和听政的主要场所,亦即政治权力中枢,所以太极、大明两宫和洛阳宫城的宫殿建筑格局完全一样,都是沿着南北向轴线对称排列,分为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主要是皇帝听取朝政、举行宴会的宫殿和若干官署;内廷则是皇帝和后妃的寝宫和花园,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的场所。而最关键的是,外朝位于皇宫南部,内廷则处在皇宫北部。因此,皇宫城墙北面诸门就对内廷的安全起着主要的作用,这其中,作为北面正门的玄武门,就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唐代皇宫城墙各门都由宫廷卫军把守,而玄武门外就设有两廊,宫廷卫军司令部驻在这里,称为“北衙”,有着坚固的工事和雄厚的兵力。据此,政变发生时首先控制玄武门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控制了玄武门便可以控制内廷,而控制了内廷也就可以控制皇帝,从而控制中央政府,乃至整个国家。

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隋朝的兴亡,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戒自己及下属。他像孟子一样,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则载舟,亦则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征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征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魏征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

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在文化方面,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四方君长遣子弟到此留学。此外,太宗又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平东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丽、联姻吐蕃、和高昌,使唐之国威远播四方。太宗则被西北诸国尊为“天可汗”,成为当时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

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627—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601—636年),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宗室长。父长孙晟,隋右骁卫将军,有“一箭双雕”之美誉,母高氏。大业九年(613年),13岁嫁唐公李渊次子李世民。筮者曾预言她“贵不可言”。唐代隋后被册为秦王妃。武德末年储位之争期间,在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激励将士。李世民即位后,立为皇后。

长孙氏是一位有趣的贤后,自称不涉朝政,但时常以古事设喻劝谏皇帝,更留下以迂回策略保护大臣的美名;不允许自己的同母兄无忌为宰执,却因不愿留下“恃宠”恶名而请求李世民赦免其参与谋反的异母兄安业;性情不好奢靡,却有以丹羽金叶制作的“歧头履”传世;史载“造次必循礼”,却有活泼浪漫的《春游曲》流传;出生于崇尚佛教的家庭,却斥责佛道为异端,在重病时驳回皇帝为其大赦延寿的决定;对于自己掌管的宫人嫔妃非常仁慈,却敢于在其著作《女则》中毫不留情地指摘东汉明德皇后的过失。

长孙氏是一位十分令人玩味的历史人物,这样一位具备祸国妖姬特质及条件的女子却选择了一条往往令今人曲解为压抑刻板的道路。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位充满智慧、荣宠一生、优雅大气与妩媚活泼并存,且骄傲自负得可爱的贤后的真面目。

贞观十年六月己卯日(7月28日),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时年36岁。同年11月葬于昭陵,谥号文德。皇后入葬元宫后,太宗做了两件前所未有之事:他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这种对已逝之人却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几乎为太宗首创。可见在太宗心里,长孙皇后永远是活着的。

太宗还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昭陵,其实太宗作为封建帝王,对当时“夫不祭妻”的规则不可能不知,但他还是毫不避讳建层观,望昭陵,还拉着大臣一起来怀念。如果不是用情太深,情难自已,又怎么会明知故犯呢?在魏征的劝讽下,层观最终拆除了。但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发汹涌难以自控,以至于他在一次回诏中,公然向大臣诉说起了自己丧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佳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见《答魏征手诏》)。真可谓“一字一血泪”,看后令人不免唏嘘。

因为对皇后思念不已,唐太宗又做了一件旷古绝今之事——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幼女晋阳公主和幼子李治。为什么要留他们在身边亲自抚养,《唐会要》中是这样记载的:“晋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于后崩后累年,太宗怜之,不令出阁。”这同时可以在《新唐书·晋阳公主传》中得到复证。太宗亲自抚养幼子幼女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因为爱宠其母,所以亲养其子,并以子思母,借此来慰藉自己苦闷和空虚的心灵。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第三节 高僧私通动凡心——失宠高阳公主谋反案

永徽四年(653年),曾经显赫一时的高阳公主因谋反罪,被赐自尽。

人物小档案:

NO1.高阳公主(?-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排第十七位,本名不详。

NO2.房遗爱(?-653年),名俊,字遗爱,唐代名臣房玄龄次子,娶高阳公主为妻。

NO3.辩机(?-649年),15岁出家,师从大总持寺著名的萨婆多部学者道岳,并驻长安西北的金城坊会昌寺。后协助玄奘法师译经,成为玄奘的得意门生,高才博识、译业丰富,后又帮助玄奘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名噪一时。

高阳公主,是太宗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她美丽的容貌和率真的天性,给沉闷的皇宫和心身疲惫的唐太宗增添不少斑斓的色彩,《旧唐书》云:“初,主(高阳公主)有宠于太宗。”她从小生长于衣食无忧的宫廷之中,过着随心所欲的生活,也就养成了她骄纵自由、贪婪狂妄的性格。

长大以后,高阳公主被唐太宗赐婚,下嫁给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房玄龄是太宗朝的名臣、重臣,唐太宗将自己最疼爱的女儿作为平衡和房玄龄关系的筹码,这也是古代帝王之家所有公主的命运。她们享受了皇室带给她们的尊荣和富贵,就必须分担皇室的风险和危机,必要时还得作为一个政治筹码,去交换边界的安宁,笼络宠臣的忠心。

可惜,房遗爱虽出身名门,却和他以学识知名的父亲太不相同,他不学无术,为人懦弱,庸碌无能,高阳公主自是看不上眼,遂着力抵制这门婚姻。但显而易见是徒劳无功的,婚礼如期举行。高阳愤懑至极,新婚之夜将驸马阻于洞房门外,但也只能撒一时之气,却改变不了嫁为人妇的事实。

从小生活一向顺风顺水的高阳公主第一次遭遇到人生的挫折,也开始对太宗皇帝怀恨在心。婚后,她恃宠骄纵,极不安分。面对唯唯诺诺的丈夫,高阳公主满怀郁闷无处发泄,便经常去郊外游猎散心。一日,高阳出游,偶遇发奋苦读的辩机和尚,辩机彬彬有礼而又英姿勃发,俩人顿生情愫。那时,高阳公主16岁,辩机21岁。

《新唐书》曰:“初,浮屠庐主之封地,会主与遗爱猎,见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更以二女子从遗爱。”高阳的丈夫房遗爱窝囊地默许了妻子的出轨,并享用妻子赠予的两名宫女。

这个辩机,就是日后佛教历史上重要著作《大唐西域记》的作者,是高僧玄奘的高徒。辩机自小节操高洁,有志于学。15岁时出家为僧,成为大总持寺道岳法师的弟子。这样一个佛家英才,就这样被高阳公主拉下了水。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从天竺取经归来的高僧玄奘得到太宗支持,开始了经文的翻译工作。在举国选拔译经人的考核中,辩机被选中了,成为九名译经僧人中最年轻的一个。作为译经人,辩机将要去弘福寺长住。临别的时候,高阳公主将自己的“金宝神枕”送给情人,让他带在身边,睹物思人。灾难就随着这个奢华的枕头,被带进了弘福寺里。

转眼到了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的冬天。官员抓住了一个小偷,从小偷的住处搜到了一只镶满珠宝的玉枕。这只豪华的女用玉枕,绝非一般人所用之物,经过审讯调查,事情真相很快大白于天下,高阳公主和辩机惊世骇俗的恋情成了公开的秘密。

丢尽了脸面的唐太宗怒发冲冠,立即下诏将辩机处以最为残酷的腰斩之刑。辩机这个深受玄奘、道宣等其他大乘佛教界高僧期许的青年才俊,在群众的怒骂和嘲笑里,受尽难以名状的地狱之苦,在惨叫声中断气。高阳公主的数十名奴婢也被处斩刑。一场公主与和尚之间的畸恋以扑鼻的血腥收场。

高阳公主毕竟是太宗亲女,未受皮肉之苦,但愤怒至极的唐太宗下诏,永远禁止她入宫,这就等于断绝了与她的父女之情。此时的高阳公主不仅不反省自己的错误,反而对父亲恨之入骨了。

此时,唐太宗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几个月后,就在这年的初夏,51岁的唐太宗病死了。

唐太宗死后,高阳公主的私生活日渐糜烂,与僧人智勖、惠弘,道士李晃淫乱。而这三个人,都是唯恐天下不乱的小人,眼见高阳公主对太宗皇帝不满,想要依靠高阳公主,办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成就自己的功名。于是鼓动她推翻太宗选李治作继位人的决定,推举一位新的帝王掌政。

高阳公主相信了他们的鬼话,暗地里让掖廷令陈玄运去察看内宫的祥祸,推演星象。当高阳公主得到了所谓的确实答复以后,便开始涉足政事。

高阳公主、房遗爱联络与高宗不和的薛万彻(妻为唐高祖第十五女丹阳公主)、柴令武(妻为太宗第七女巴陵公主),密谋叛乱,打算发动政变,废掉高宗,拥立叔父荆王李元景为帝。

其实,唐高宗李治对这位异母姐姐的感情还是很好的。就在高阳公主密谋造反的同时,蒙在鼓里的李治还常常赐她赏物。在652年的冬天,李治还专程跑到姑妈同安大长公主和姐姐高阳长公主的家里串亲戚。

高阳公主最终大祸临头,说来还是要归咎于她自己的多行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