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夺权之战 敢叫日月换新天(5)
- 历史就是这么离奇(中外宫廷奇案录)
- 黄为
- 4958字
- 2016-08-16 15:41:48
然而,“金匮之盟”的真相到底如何?人们却疑惑重重。后人推测它是赵光义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传位光义之意呢?
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赵光义留守都城,而对于军国大事赵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太祖不听,赵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赵光义曾患病,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赵光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手足情深,颇令人感动。太祖还对人说:“光义龙行虎步,出生时有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连我也比不上。”有人便以此推测太祖是准备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的。但是,这样的说法难以经得住推敲,有可能是后人的臆测。
姑且不论赵光义是否杀死太祖,是否编造“金匮之盟”,这种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方式与传统的父子相传相比,可谓名不正,言不顺。因此,赵光义继位后首先要采取系列措施来安抚人心,巩固帝位。
赵光义一即位,就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他对于此次皇位更替中涉及的关键人物,都做了一番安排。他任命其弟赵廷美(即光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封赵德芳为节度使。太祖和廷美的子女均称为皇子皇女,太祖的三个女儿还封为国公主,太祖的旧部都加官晋爵,而一些太祖在世时曾受到处罚的人,赵光义也都予以赦免。
除此之外,赵光义更注重培养和提拔自己的亲信,扩大科举的取士人数,这些“天子门生”出任各种职务,无疑对赵光义心存感激,心甘情愿地为新皇帝效力。这样,即使当时朝野内外对赵光义的继位有诸多非议,赵光义也能够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将整个朝廷逐渐变成服从自己的机构,而“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则成为了后人永远猜不透解不开的谜团。
不管赵光义如何在文治武功上谋求超越太祖的地位,但终赵光义一朝,却始终无法摆脱太祖的阴影。赵光义继位之后,面对的一个头疼问题就是如何对待此后的皇位继承。所谓的“金匮之盟”可能是赵光义、赵普捏造出来的,虽然一时能掩人耳目,但最终限制了赵光义传子的愿望。这还得靠赵光义自己解开这道难题。
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是皇位第一继承人,并由廷美传回太祖之子德昭。这是赵光义所不愿意看到的。自古帝王传承多为父死子继,赵光义也不例外。为此,赵光义绞尽脑汁,力图一一排除传子过程中的障碍。为剪除后患,赵光义亲自导演,将侄子赵德昭、赵德芳和弟弟赵廷美一一逼上了绝路。
太祖去世后,还留有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赵光义继位之初,德昭被封为节度使和郡王。赵光义征辽时,德昭从征幽州。高梁河之战,宋军惨败,赵光义只身逃脱,不知所踪。这时有人商议立德昭为帝。后来,赵光义生还,此事便作罢。班师回京后,赵光义认为此次北伐不利,便很久不行此前平定北汉之赏,将士们不免议论纷纷。德昭便为将士们请赏,认为即使与辽作战失败了,还是应该赏赐平北汉有功的将领。赵光义听后很不高兴,就说:“待你做了皇帝再赏赐也不迟。”此言一出,德昭惶恐万分,低头垂泪,默然而出。
德昭所处地位本就微妙,而叔父那番话分明又是怀疑他有夺位之心,日后难全其身,又思及父母早亡,兄弟二人不得保,满腹心事竟无处诉说,顿生短念,回来后便自刎身亡,死时年仅29岁。两年以后,德芳又不明不白地死去,年仅23岁。于是,赵光义皇位继承的两大“隐患”被消除了。
德昭兄弟死后,对皇位能构成威胁的就只剩下秦王赵廷美了,赵光义只有除掉他,才能保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
过了几年,赵光义的亲信揭发秦王赵廷美阴谋造反。没多久,赵普就查到了卢多逊私遣堂吏交通赵廷美之事,说卢多逊盼赵光义早日晏驾,这样就能尽力侍奉赵廷美,赵廷美表示满意,还送卢多逊弓箭等物。赵光义大怒,勒令赵廷美回归私第,其儿女不再称皇子皇女。
但是,赵廷美的悲惨命运还没到头。开封知府李符落井下石,上言说赵廷美不思改过,反多怨望。于是,赵廷美被降为涪陵县公,安置到房州。赵光义命人严加监管。赵廷美气愤难平,两年后便死在房州,年仅38岁。
赵廷美死后,赵光义对外称赵廷美乃是乳母陈国夫人耿氏的儿子,并非杜太后所生,这样就彻底地将赵廷美排除在皇位继承系统之外。当时,杜太后早已去世,赵光义兄弟也只剩下他一人,赵光义所言无人能够反驳。因此,赵廷美到底是谁的儿子,恐怕也只有赵光义自己最清楚了。
使用了上述种种手段,赵光义终于清除了将皇位传给儿子的障碍。不过,赵光义对皇位继承人的挑选却并非一帆风顺,也颇多曲折。
赵光义长子元佐自幼聪明机警,长得又像赵光义,颇为赵光义喜欢。元佐有武艺,善骑射,还曾经随赵光义出征过太原、幽蓟。赵光义迫害赵廷美时,元佐颇为不满,力加营救,请免其罪,但未能成功。后赵廷美死于房州,元佐得知此事,悲愤成疾,竟然发狂。左右仆从若有小错,元佐即以刀棒伤人。赵光义命太医治理,才稍有好转。
雍熙二年(985年)重阳节,赵光义召集几个儿子在宫苑中设宴饮酒作乐,因元佐病未痊愈,就没有派人请他。散宴后,陈王元佑去看望元佐。元佐得知设宴一事,说:“汝等与至尊宴射,而我不预焉,是为君父所弃也。”忿气难平,一个劲喝酒。到了半夜,索性放了一把火焚烧宫院。一时间,殿阁亭台,烟雾滚滚,火光冲天。赵光义得知后,猜想可能是元佐所为,便命人查问,元佐具实以对。赵光义怒不可遏,欲绝父子之情。众人营救不得,元佐被废为庶人。
在元佐焚宫这件事中,陈王元佑是一个关键人物。宴会后,元佑去元佐府中,不知说了什么竟惹得元佐纵火焚宫,而后也不知元佑是否对赵光义说过什么,赵光义认为元佐宫中起火并非偶然,决意废元佐为庶人。只是雍熙三年七月,元佑改名元僖,并封开封尹兼侍中,成了准皇储,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然而,事不如人愿。淳化三年(992年)十一月,元僖早朝回府,便觉得身体不适,不久竟然暴毙。赵光义极为悲伤,罢朝五日悼念皇太子,并写下《思亡子诗》。元僖之死,据传是其侍妾张氏下毒所致。元僖不喜正妻李氏,宠爱张氏。张氏欲下毒毒杀李夫人,但误毒死元僖。张氏恃宠骄横,对奴婢稍不如意即予以重罚,甚至有棰死者,但元僖并不知情。张氏又逾越制度葬其父母。赵光义后来探知其事,大怒,遣使按问。张氏自缢身亡,左右亲吏都被处罚,其父母坟墓亦被毁去。赵光义又下诏停止元僖的追赠仪式,降低其葬礼的规格。元僖本得赵光义喜爱,又与宰相交好,朝中还有不少大臣建议立他为太子,本是春风得意之时,却死于非命,而死后又被赵光义所厌,实是可叹。
元佐被废,元僖暴死,储位空缺,冯拯等大臣上疏请早立太子。这是个敏感问题,赵光义正为此心烦,便将冯拯等人贬到岭南。自此以后没有人敢议论继承问题。不过,赵光义本人一直被箭伤所扰,也知该早立储君,便就此私下和寇准商议。在寇准的支持下,襄王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恒。
赵光义册立太子,大赦天下,京师之人见到太子都欢呼道:“真社稷之主也!”赵光义得知后很不高兴,马上召寇准说:“四海心属太子,欲置我何地也?”皇帝尚在世,太子如此深得人心,自然为皇帝所忌,有哪个皇帝不想权力为自己所操控呢?寇准深知赵光义心中不痛快。便劝解道:“陛下择所以付神器者,顾得社稷之主,乃万世之福也。”赵光义听后才消气。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赵光义驾崩,赵恒登基为帝,成为宋真宗。
160多年后的南宋,因南宋开国皇帝高宗赵构没有嗣子,所以只好从其他宗族中选择后继者。当时刚经历了靖康之耻,宋王朝的近支宗室几乎都被金兵一网打尽,流散在民间的都是远支了。当时的远支有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和魏王赵廷美的后代。赵构说,太祖皇帝神威英武,奄有天下,如今子孙零落,甚为可怜。有把帝位传回太祖一系之意,这个想法得到大臣们的支持。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让位于赵昚,赵昚源自太祖少子秦王赵德芳一支,是为宋孝宗。当时民间传说称,宋太祖并没有失德,但是其子孙却不能享国。特别是据说金的统帅金兀术长得很像宋太祖,是宋太祖托他来索取天下的。宋室南渡以后,普遍认为宋室的遭遇是由于天命所至,于是认为应该把天下归还宋太祖的子孙。而高宗的决定是否有民间传说的作用,就不得而知了。
但历史确实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宋朝的皇位在将近200年的旁落后,再次回到了宋太祖的直系后代的手上。
相关链接:
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虽然通过兵变登上了皇帝宝座,但他却不敢高枕无忧。通过这次兵变,他深刻地认识到,武将们在废立皇帝、改朝换代方面有着非常大的能量。他自己既然可以以武将的身份和实力去推翻国君,其他将领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推翻他。为了防患于未然,赵匡胤决计拿一些声望较高又握有重兵的大将开刀。
首先,赵匡胤废除了殿前都点检一职,接着就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喜剧。
一日,禁军太将石守信等奉召来到后花园,赵匡胤设宴相待。酒过三巡,赵匡胤故作愁眉不展状,开口说道:“我不是靠你们出力,到不了这个地步,但做皇帝太艰难了,实在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晚上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忙问其故,赵匡胤就说:“这不难知道,谁不想做皇帝呢?”石守信等一听,惊恐万状,纷纷表白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不然!”赵匡胤断然说道,“你们虽无异心,然而倘若你们部下希求富贵,一旦以黄袍加你之身,你虽然不想做皇帝,能办到吗?”众将一听,都吓得离席叩头,请求赵匡胤指示一条“可生之途”。
赵匡胤这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人生如白驹过隙,求富贵者,不过想多积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免遭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出守地方,多买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再同你们结为婚姻之家,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不很好吗?”众将明白了赵匡胤的意思,一齐下拜说道:“陛下关心臣等,真可谓生死而肉骨(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大)啊!”
第二天,众将领都称病辞职。赵匡胤大喜,安排他们到地方做节度使。赵匡胤几杯美酒,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大将专军权的问题,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成为千古佳话。
赵匡胤抓舞弊
开宝六年(973年)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在朝堂之上按照惯例会见当年新考上的进士。新录取的进士有11人,诸科28人。
在此之前,像这样的接见与谢恩活动都是程序化的,与考试本身并无本质上的联系,甚至连面试都算不上。但是这次与以往不同,赵匡胤格外地重视。在简单的试探之下,赵匡胤居然从中间揪出了两个“滥竽充数”的人。赵匡胤认为这两个人在新晋的进士中“材质最陋”,水平最低。这两个人,一个是叫武济川,一个是叫刘浚。
这让赵匡胤非常愤怒,难道堂堂帝国选拔来选拔去,就选出这样的人才?他当朝就撤去二人功名,退回原籍。打发完两人,赵匡胤开始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在随后的调查中,赵匡胤了解到被他除名的考生武济川与这场科考的主考官、翰林学士李昉有同乡关系,于是,赵匡胤作出了两项决定,一是重新考试;二是抹掉了李昉翰林学士的头衔。
有意思的是,赵匡胤重新组织的那场考试,除了之前已经除名的武济川,李昉所录取的其他10个进士再次被录取。尤其是从第一名到第十名,连顺序排名都原封不动。除了这10人又补录了26名进士,不过附名在此10人之后。这样看来,考场舞弊事件不过是赵匡胤借题发挥的由头,他最担心的是像李昉这样的在朝大臣之间或大臣和一般士大夫之间抱团的派系(朋党),成为中央集团的一股分割力量。他的真实意图很明确,就是要把官员的选拔权抓到自己的手里,借此削弱文人官僚的权力,来强化自己手中的皇权。而李昉不过是这场弈局中的一个棋子罢了。
这场似有若无的“科场舞弊事件”最大的得益者是宋太祖赵匡胤,他借着这样一个事件,为科举考试增加了一道新的考试程序,那就是让士子与皇帝面对面地殿试,这样,新科进士就不会把主考官,而是把皇帝作为自己的恩人,这样一来,皇帝就把对文官的选拔权牢牢地攥在了自己的手中。
第五节 英雄何必问出处——雍正是否伪造遗诏得皇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皇四子胤禛在激烈的皇位争夺中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是为雍正皇帝。
人物小档案:
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8岁登基,在位61年(1661—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年号康熙,庙号圣祖。他是一代英主,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