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夺权之战 敢叫日月换新天(6)

一代明君康熙帝,在执政61年之后,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驾崩。其后,第四子胤禛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雍正皇帝。但迄今为止,雍正皇帝是如何登上皇帝宝座的,是合法即位还是篡位,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一切要从康熙朝诸子争位开始说起。

康熙帝号称“千古一帝”,他8岁登基,在位61年,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剿噶尔丹,使国力空前强盛,中国成为万方朝拜的大帝国。然而,他在立储的问题上却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康熙帝生有36个儿子,除了夭折及过继出去的,还有26个。

康熙十四年(1675年),年仅22岁的康熙帝就谕礼部:“帝王绍基垂统,长治久安,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之祥,慰臣民之望。”在这道谕旨中,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皇二子允礽被册立为皇太子,康熙帝与皇后伉俪情深,而皇后在生育允礽的时候难产而死。康熙帝对这个儿子格外钟爱,立他为皇太子,对他进行不同于其他皇子的培养。康熙帝在政权受到西南藩王严重冲击的时刻建立储君,其根本目的在于将最高权力的更迭纳入既定的程序,同时排除在此过程中旗主、重臣擅政的弊端。

康熙帝想通过建立储君的方式,达到强化皇权、巩固统治的目的,但结果事与愿违,甚至非常的失败。皇太子允礽长大后,对于康熙帝迟迟不死感到着急,同时也怕康熙帝哪天变了主意,会立别的兄弟做皇帝。于是,他暗自培养势力,在其周围逐步聚集了一批以索额图为首的党羽。这无疑在皇权外形成了一个新的权力中心,皇帝与储君及其周围满汉臣工间的矛盾开始出现。这件事后来被康熙帝觉察,康熙帝一怒之下于四十七年(1708年),以皇太子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纠聚党羽,窥测朕躬起居行为……天下断不可以付此人”为由将其废黜。康熙帝废掉皇太子之后,储位空虚,这样诸位皇子之间争夺皇位的冲突骤然激化。后来,康熙帝曾一度恢复了允礽的太子之位,但是允礽不思悔改,又被康熙帝废黜。从此,康熙帝到死也没有再提立储之事。

在储位的争夺中,诸皇子中先后涌现出了皇八子允禩、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允祯三个热门人选。

皇八子允禩有才有德,很受康熙帝的器重,被康熙帝任命为内务府总管事,同时在他的周围还团结了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大臣阿灵阿等人。在太子允礽被废后,允禩积极谋划太子之位。但是,他的行动太过惹眼,经历过允礽事件后,康熙帝对皇子结党非常的敏感和反感。对于允禩,康熙帝不禁感慨道:“二阿哥悖逆屡失人心,允禩则屡结人心,此人之险实百倍于二阿哥也。”

允禩在储位争夺中处于劣势,几次遭到康熙帝的责骂,还曾被康熙帝削爵。康熙末年,允禩深知自己为康熙帝所厌恶,于是转而扶植自己集团中的皇十四子允祯,允禟也全力支持允祯谋夺储位。但是经历几番政治风波后,康熙帝变得疲惫不堪,再不轻言立储问题。康熙五十二年,户部尚书赵申乔陈奏应行册立皇太子以重国本时,康熙帝谕曰:“太子之为国本,朕岂不知。立非其人,关系匪轻。”

也正是由于康熙帝在建储问题上的消极态度,导致了其驾崩后,继任者的合法统治地位长时期内屡遭质疑,政局不稳。那么,在国本问题上屡受打击、犹豫不决的康熙帝,最后会选谁继承大统呢?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康熙帝在热河和南苑行猎之后“偶感风寒”,住在畅春园休息。十一月十三日凌晨,病情恶化,至夜间猝然逝世。随后,皇四子胤禛即位,他就是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雍正皇帝。

可是,关于雍正帝继承帝位,历史学界从来就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雍正帝是由康熙帝临终传位的合法君主;另一种认为雍正帝继位是夺权篡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说,在康熙帝继承人方面,最得晚年康熙帝赏识又众望所归的,是皇十四子允祯。

康熙帝晚年,因太子废立,闹得举朝不安,储位虚悬已十年之久。但康熙帝心目中似乎已将皇十四子允祯视为自己的接班人。允祯是雍正帝胤禛的同母兄弟,比雍正帝小十岁,胤禛生性淡薄,从小又被佟贵妃收养;允祯则被其他宫妃养大,所以兄弟二人感情并不深厚。

允祯聪明过人,才能出众,“甚有义气”,为康熙帝所厚爱,从少年时代起,就频繁地扈从其父出巡。康熙五十七年,准噶尔入侵西藏,清援军入藏战败,西线军情紧急。康熙帝任命允祯为抚远大将军,率大军西征。这次援藏之役,出兵多,任务重。当时,太子人选正待确定,康熙帝给允祯这一重大任命,似意有所属,大概是为了考验和锻炼允祯的才能。为了树立允祯的威信,此次出兵仪式隆重,规格甚高,康熙帝亲诣“堂子行礼”。准允祯可用正黄旗纛,称大将军王。随允祯出征的有一批亲王、郡王及康熙帝的几个爱孙。

康熙帝十分看重允祯的才能,对蒙古亲王说:“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即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允祯在前线二年内受赏赐物件食品达16次之多,允祯的几个儿子也被康熙帝带到热河施以“仁爱训育”,使他们时常依绕皇祖膝前。允祯的儿子和女儿结婚时,康熙帝亲自照料,赏赐财物妆奁。康熙帝给允祯兵权,且关系十分亲密,这在当时已给人以允祯将是接班人的印象。皇九子允禟说允祯“聪明绝世”,“才德双全,我弟兄们皆不如”,“十四爷现今出兵,皇上看得很重,将来这皇太子一定是他”(《文献丛编·允禩允禟案》)。连当时的(朝鲜)朝拜使者也说:“十四王拥兵在外,屡建大功,众心咸属。”(《燕行录》)

据说,在康熙帝患病的最后几天,曾经下旨要允祯回京城,但是胤禛的死党隆科多却隐瞒真相,压下圣旨。皇四子胤禛感到了情势危急,给康熙帝进了一碗参汤,康熙帝就晏驾了。康熙帝的遗诏上写的原文是:“传位十四阿哥允祯”。隆科多擅自篡改了遗诏,将“十四子”改为“于四子”,将“允祯”改为“胤禛”,雍正帝依诏登基,顺理成章。还有人说,雍正初年,雍正帝借口杀了隆科多是为了杀人灭口,让篡位之事变成永远的秘密。还推断,雍正帝之所以在皇十四子返京之前“谋父”,也是怕另生枝节,影响自己当皇上。

这种说法流传甚广,但是,篡改遗诏的说法,似乎并不合理。

首先,现存的康熙帝传位遗诏是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的,其中写明“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恐怕是雍正帝正当继承大统最有力的证据。繁体字中“于”作“於”,以“十”改“於”具有绝对的难度。更重要的是,满文的“十”和“於”没法互改。

其次,在清代“十四阿哥”称呼不对,而应是“皇十四子”,但如果称呼皇十四子,遗诏便无从改起了。

还有一些能证明康熙帝对胤禛信任,是有把皇位传给胤禛的可能的事件。

皇四子胤禛城府很深,他采取了不露声色,暗中发展势力,讨取康熙帝欢心的政策。在康熙帝面前,胤禛丝毫不露自己觊觎皇位的野心,对诸皇子之间的争斗也不露声色,巧妙地将自己隐蔽在皇子储位之争的暗处。与此同时,他又极力地在康熙帝面前表现自己的孝道。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受不了皇太子阴谋篡位的打击,在废掉皇太子之后,自己也病倒了。此时,其他的皇子们都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党争。而胤禛则不这么做,他处处避开皇子间直接的争夺。除了精心侍候病倒的康熙帝外,不管别的事情。同时,对于被废掉的皇太子允礽,胤禛也尽量地表现出同情,极力替允礽求情。从而,给康熙帝留下了一个极好的印象。康熙帝病愈之后还亲自下诏褒扬胤禛说:“前拘禁允礽时,并无一人为之陈奏,惟四阿哥性量过人,深知大义,屡在朕前为允礽保奏,似此居心行事,洵是伟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年老体衰的康熙帝感觉身体欠安,谕令皇四子胤禛到天坛代他行冬至的祭天大礼,这也证明了康熙帝对胤禛的信任和重视。

但是,雍正帝篡位的传闻之所以能传开,是有一定的客观基础的。雍正帝继位的合法性之所以受到怀疑,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以一纸遗诏传位这种做法与惯例不合,本身就引人生疑。且康熙帝是十三日病逝,遗诏十六日才拿出来公开。假如康熙帝生前即将继位人选明令发表,则一切都无话可说。

二是康熙诸皇子中并没有哪一位在康熙帝生前各方面都表现突出,形成众望所归的局面或非其莫属的地位,从而受到康熙帝格外垂青,能够顺理成章地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