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帝王末路 金玉满堂莫能守(6)
- 历史就是这么离奇(中外宫廷奇案录)
- 黄为
- 3086字
- 2016-08-16 15:41:48
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间,皇帝多在这里居住和进行日常活动。正厅设有宝座、御案。宝座后设有书架,藏有历代皇帝有关“治国”经验、教训的著述,专为给新皇帝阅读。一些官员在提拔、调动之前常被领到这里觐见皇帝,这种仪式叫“引见”。西间是皇帝批阅奏折,以及同军机大臣策划军政活动的要地。
为了改善采光,养心殿成为紫禁城中第一个装上玻璃的宫殿。皇帝的宝座设在明间正中,上悬雍正帝御笔“中正仁和”匾。明间东侧的“东暖阁”内设向西的宝座,这里曾经是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处。明间西侧的西暖阁则分隔为数室,有皇帝看阅奏折、与大臣密谈的小室,曰“勤政亲贤”,有乾隆皇帝的读书处三希堂,还有小佛堂、梅坞,是专为皇帝供佛、休息的地方。
养心殿的后殿是皇帝的寝宫,共有五间,各设有床,皇帝可随意居住。后殿两侧各有耳房五间,东五间为皇后随居之处,西五间为贵妃等人居住。同治年间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住在东侧的“体顺堂”,慈禧住在西侧的“燕禧堂”,随时登临前堂,处理政务,确实十分方便。寝宫两侧各设有围房十余间,房间矮小,陈设简单,是供妃嫔等人随侍时临时居住的地方。
从雍正皇朝开始到宣统皇朝为止,清代共有八个皇帝居住于养心殿。顺治、乾隆和同治三个皇帝死于养心殿。
同治帝的惠陵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的陵寝是惠陵,位于距离康熙帝的景陵东南三公里处的双山峪,载淳在位13年(1862-1874年),生前一直未建陵寝。死后,于1875年春,清廷选择双山峪为万年吉地,2月23日确定陵名为惠陵。自1875年动工,至1878年竣工,历时3年,共耗银4359110.89两。承修大臣有醇亲王奕譞、左都御史魁龄、户部侍郎荣禄、署理工部侍郎翁同龢等。
惠陵建筑规制依照清咸丰皇帝的定陵,除未建圣德神功碑亭和二柱门外,又裁了石像生和接主神道的神路。建筑布局从南往北依次为:五孔拱桥一座、平桥两座、石望柱两根、牌楼门一座、东西下马牌各一座、神道碑亭一座、神厨库一座、井亭一座、三孔拱桥三路、平桥两座、东西朝房各一座、东西值班房各一座、隆恩门一座、东西老燎炉各一座、东西配殿各一座、隆恩殿一座、琉璃花门三座、台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各一座,宝顶下为地宫。陵寝外围环以沙山。除东西值班房为布瓦盖顶外,其他建筑屋顶均覆以黄琉璃瓦。
该陵虽是清晚期营建的皇帝陵,但所用木料均为楠梃木,木质坚硬,俗有“铜梁铁柱”之称,因而大木构架至今保存完好。
第五节 巧合抑或是阴谋——光绪帝早慈禧一日身亡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傍晚,光绪帝突然驾崩,而就在第二天,慈禧太后也寿终正寝。
人物小档案:
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34年(1875—1908年),庙号德宗。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爱新觉罗·载湉出生在宣武门太平湖畔的醇郡王府的柳荫斋,这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可否知道,他将面对的是怎样不平静的人生。
载湉的父亲醇亲王奕譞,乃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之弟。载湉作为一个亲王的儿子,本来是和皇位无缘的。但是同治帝死后,无子继承皇位,本应由宗室内的下一辈,即“溥”字辈中指定一个继承人,当时王公们认为道光帝长子奕纬之孙溥伦依序当立。但慈禧太后有她自己的打算,认为如依序而立则自己便成了太皇太后,不能垂帘听政,因此在“载”字辈中留意。当时载湉刚刚四岁,容易操控,并且他的生母婉贞为慈禧太后之妹。他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和自己血缘最近,因而指定迎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是为光绪帝。
从光绪帝入宫的那天起,他的一切便都被慈禧操纵着。他是在孤独中长大的,繁琐的宫中礼节束缚着他,他得不到母爱,慈禧还经常严词训斥他,饮食寒暖没有人真心去细心照料,应倡导应禁忌之事,无人去指点揭示。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精神不快,造成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
六岁的时候,光绪帝开始上学读书。光绪帝还是比较聪明的,学习也很用功,不像同治帝那么顽皮,字写得也好,也能作诗文,尤其难得的是,他养成了“仁爱”之心。
等到光绪十三年,光绪帝已经虚岁17岁了,不能再拖了,慈禧才让光绪帝亲政。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光绪帝,慈禧太后把一个面长如驴的内侄女——都统桂祥女叶赫那拉氏硬塞给光绪帝做皇后,即后来的隆裕皇后。这个皇后容貌丑陋,马脸高额,瘦弱驼背,突眼露齿。光绪帝极为不满,但也无奈。
光绪帝的两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珍妃貌美端庄,性格开朗,活泼机敏,颇有见地。珍妃的入宫犹如一块石子投入一潭死水,她给予光绪帝的爱情和体贴,激起了光绪帝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
同时,珍妃又向光绪帝推荐了她的老师文廷式,他对光绪帝很有影响,引发了光绪帝要改革政治及摆脱束缚而有所作为的欲望。可这一点,是慈禧最不愿看到的。
“亲政”后的光绪帝仍未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遇到大事光绪帝仍要向慈禧太后请示,没有多少决定权。但是从一个帝王应该具备的素养上看,他能够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远见和抱负,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以迫切的心情了解世界情况,萌发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状况之志。甲午战争中,光绪帝主战。他多次下令加兵筹饷,停止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当不得已批准《马关条约》时,他以朱笔写下一段话,要求全国上下戮力一心,痛除积弊,改革自强,雪此大耻,表明他振兴国家的决心。
自甲午战败后,光绪帝锐意变法革新,不做亡国之君。他起用康有为、梁启超等,于戊戌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下《定国是诏》,开始全面推行变法,并以谭嗣同等四军卿架空原有的军机大臣,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当权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1898年8、9月间,由于两派斗争激烈,坊间盛传慈禧太后有借“天津阅兵”之机废弑光绪帝的阴谋。光绪帝打算让亲自提拔的候补侍郎袁世凯以新式陆军发兵,杀掉慈禧的亲信——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围颐和园囚禁慈禧,袁世凯满口答应,但旋即向荣禄告密。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逼光绪帝的寝宫,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失败。
从此光绪帝被慈禧幽禁在三面环水的南海瀛台,连自己的妃嫔也不得相见。对外则宣布光绪帝生病,由太后训政。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携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临行前还不忘处置珍妃,以“洋人入城,免受侮辱”为名,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推到宁寿宫外的井中害死。当光绪帝得知珍妃的死讯后,痛哭失声,精神彻底崩溃,旧病复发,日趋沉重。
光绪帝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在囚禁中度过的,这一囚便是十年。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傍晚,光绪帝驾崩,终年38岁,他悲惨的一生至此终于画上了句号。但是不可思议的是,第二天下午,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74岁的慈禧太后也断了气。因仅隔一天,时间竟然如此巧合,骤然引起了人们无数猜测。
官方文献记载光绪帝为自然病死,但光绪帝系遭杀害的说法也流传甚广,对于主使者,一种说法是慈禧太后,另一种说法是袁世凯。
清代官方文献和宫廷档案记载光绪帝为病死。光绪帝在被囚禁瀛台十年的漫长岁月中,一方面因前途渺茫悲观失望,一方面日夕担惊受怕,心情紧张,生活上更无人细心照料,使得他的病情不断加重恶化。他面色苍白,神经极度衰弱,抑郁;常遗泄、头疼、发热,脊骨痛,无胃口,腰部有病,尿中有蛋白质;肺部不好,似有痨病,终至不治身亡。
但民国之后,据光绪帝的御医透露,皇帝生前的确身体并不非常健康,主因是不见天日、身体欠运动、心情不佳导致的饮食不正常,却无病重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