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帝王末路 金玉满堂莫能守(7)
- 历史就是这么离奇(中外宫廷奇案录)
- 黄为
- 3509字
- 2016-08-16 15:41:48
2008年,在光绪帝去世一百年之际,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央电视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联合组成的“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确定光绪是因为“急性肠胃型砒霜中毒”而亡。研究人员通过现代法医学手段,对光绪帝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了反复的检测、研究和分析。专家发现,光绪帝的衣领部位及头发上均沾染有高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其袍服胃区的三氧化二砷源于尸体腐败时的体液浸蚀所致,而头发及衣领的三氧化二砷也是尸液浸蚀的遗留。常人口服砒霜60至200毫克就会中毒身亡。而仅在光绪帝部分衣物和头发上检出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201毫克。
但是,到底是谁毒死了光绪帝呢?
《崇陵传信录》和《清稗类钞》两书指出:慈禧太后病危期间,曾犹豫对光绪帝要如何处置,遂以自己不久于人世的消息透露给光绪帝知道,惟其近侍回报,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决意自己病终前,帝须先于自己命终,以免皇帝有再度亲政、否定慈禧生前之布局的可能。
清室后裔、书法家启功指出,其曾祖父、时任礼部尚书的溥良曾亲眼看到太监从病重的慈禧宫中传出一个盖碗,称“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塌喇”在满语中是酸奶之意。“塌喇”送达光绪帝不久,从未听说过有任何急症大病的光绪帝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张兰德)向太医院正堂宣布驾崩了。随后乐寿宫才哭声四起,宣布太后已死。慈禧与光绪帝素有嫌隙,况且当时慈禧已处于弥留之际,此时派人给软禁中的皇帝赠食,极不寻常。
但是,光绪帝毕竟是慈禧太后的养子,是在慈禧身边长大的,慈禧真的会如此狠心毒死他吗?
称光绪帝为袁世凯所弑者认为,袁世凯负恩反戈,陷光绪帝于万劫不复,光绪帝在瀛台,“日书项城(指袁)名以志其愤”。袁既知光绪帝对其深恶痛绝,则不能不惧太后死而帝独生,故加以谋害,光绪帝的侄子、清末帝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中即如是说。但当时袁世凯已被开缺回籍,远在河南安阳。且按照清宫内廷制度,任何从宫外送入御用的食物必须先经人试毒。因此即使袁世凯有动机,也不大可能有机会对光绪帝下毒手。袁世凯更不可能有权力、有机会篡改清实录和脉档,制造光绪帝病死的假象。袁世凯弑君说,似乎是站不住脚的。
光绪帝的死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谜案。但是对光绪帝本人来说,死亡,也许才是他真正的解脱。
相关链接:
光绪帝的归宿地——瀛台
瀛台,又名趯台。始建于明朝,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曾两次修建,是帝王、后妃的避暑和游览地。因其三面临水,衬以亭台楼阁,像座海中仙岛,故名瀛台。
瀛台上有翔鸾阁、涵元殿、香扆殿(即蓬莱阁)、迎薰亭等建筑,山石花草,楼阁亭台,拥水而居,秀美宜人。
南海瀛台,与水云榭岛、琼华岛分处太液池三海之中,象征东海三仙岛蓬莱、瀛洲、方丈。瀛台四面环水,只在北端架一板桥,通至岸上,板桥中间有一段是活动的,光绪被囚此之后,慈禧太后便命令人把桥板撤掉了,以免光绪帝走出瀛台岛,光绪帝此后的岁月,基本上都是在瀛台度过的。
瀛台的中心建筑为涵元殿,殿后为涵元门,门外为翔鸾阁,阁下即木吊桥。殿前为香扆殿,该殿从北面看为单层,从南面湖边看则为两层,名为“蓬莱阁”。光绪帝住在涵元殿里,太监每天送饭时架起桥板,走到瀛台来,用饭完毕,就抽掉桥板。光绪帝心情十分忧郁,万般无奈之中写下了“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等诗句。冬天三海结冰,从瀛台不通过木桥也可以从冰上到达岸边。据说有一次光绪帝带了小太监踏冰离开瀛台,被发现后,总管太监李莲英立刻下令凿冰,以防光绪帝离开。光绪帝十分想念心爱的珍妃,传言他让小太监暗中给珍妃送信,偷偷相会。
涵元门内东向为庆云殿,殿内挂有一副《宋司马光谕人君用人之道》立轴,跋文是:“光绪丙午(1906年)十月上浣录,臣全忠敬书。”还有一些匾额斗方之类,下款都写着“臣全忠敬书”。其实这都是光绪帝的御笔,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光绪帝试图以对慈禧太后称臣,表明自己忠于慈禧太后的心迹。由此可以想见光绪帝生存之艰难。
光绪帝的崇陵
崇陵是光绪皇帝的陵寝,位于雍正帝泰陵的东南面约4公里的金龙峪,它在宣统元年(1909年)破土兴建,民国四年(1915年)竣工。崇陵的建筑物数量与规模,完全依照同治的惠陵。地宫中合葬着光绪帝和隆裕皇后。崇陵之东1公里处建有崇妃园寝,葬着光绪帝的妃子瑾妃、珍妃姐妹俩。
崇陵是中国最后一座帝王陵墓。其规模虽不如雍正、嘉庆的陵墓那样庞大,没有大碑楼、石像生等建筑,但它除继承清代建陵规制,参照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的风格外,又吸收了古代建筑技术的某些精华,仍具有自己的特色。隆恩殿构架用质地坚硬的铜藻、铁藻木建成,有铜梁铁柱之称。特别是殿内四根金柱采用沥粉贴金的盘龙装饰,为清帝陵的独到之处。
整个陵寝根据守卫和祭祀的需要,建筑了五孔桥、巡房、牌楼门、神厨库、三路三孔桥、朝房、班房、隆恩门、燎炉、配殿、隆恩殿、三座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顶、地宫。为了增强排水性能,每个宫殿基部都建有2米宽的散水,明楼前和三座门前分别挖砌了御带河,地宫内凿有14个水眼与龙须沟相通。
百日维新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后来被称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全国人心激愤,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到政治实践。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做了直接准备。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诸方面实行变法,旨在挽救中国危亡。
光绪帝对维新派主要人物做了恰当的人事安排,允许康有为专折奏事,并任命他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以便于维新派上奏,提出变法方案。在短短的103天里,光绪帝颁布了100多条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光绪帝发布御令,企图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性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触及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辞抗命。这些人聚集到慈禧身边,请求她出面制止变法。于是慈禧太后决意破坏变法,发动政变。她叫荣禄调兵遣将,让翰林院编修李盛铎奏请光绪帝奉慈禧太后去天津阅兵,以乘机胁迫光绪帝让位。此时,宫廷内外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7月30日,光绪帝密诏杨锐,告以危局,命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等速议对策。但维新派既无实权,又束手无策,只得向光绪帝建议重用拥有兵权的袁世凯,以对付荣禄。鉴于光绪帝处境危险,谭嗣同于8月3日夜访在天津训练新军的袁世凯,要求他举兵杀荣禄,围颐和园以救光绪帝。袁世凯慨然应允,但当晚就密报荣禄。不知情的光绪帝于8月5日还召见袁世凯,袁世凯建议他召张之洞襄助。8月4日,康有为访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请英国公使相助,未获应允。
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帝寝宫,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维新派。
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谭嗣同,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他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9月28日,他与其他5位志士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临行前,他神色不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其后,所有新政措施,除开办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都被废止。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