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 吴虹 高泽金主编
- 5462字
- 2020-06-25 20:50:51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空前的经济危机,因此,经济周期及其波动就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基本问题,如总产出、总需求、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政府治理(宏观经济政策)等等,也就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从研究的具体问题看,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总产出
既然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它必然要分析与整个国民经济活动有关的一国的总产出,或与经济资源利用情况有关的最基本的总量: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以及相应的经济总量的决定与变动。因此,对总产出或国民收入水平的研究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宏观经济学就是要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角度出发,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的规律。在些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解释整体经济中的其他各种问题。
2.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就是价格水平的普遍上升。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价格水平不是单个产品或单个要素的价格,而是一国物价的总水平。物价水平为什么总是在变动?为什么通货膨胀始终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但人们仍不喜欢通胀,它到底造成了什么危害?因此,探讨通货膨胀的性质、种类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已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
3.失业
20世纪30年代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使西方世界的失业和半失业人口高达4000多万,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而传统的经济理论由于坚持市场经济运行是和谐的,市场可以完全出清而根本无法解释经济运行中的客观事实。凯恩斯对经济大萧条的分析及其就业理论的产生革新了经济学,失业成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经济问题,失业率也就成为反映要素市场和整个经济运行状况的主要经济指标。因此,研究失业的性质、特征、分类、原因以及解决方法就成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课题。
4.政府治理(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服务的。宏观经济理论要为这种干预提供理论依据,而宏观经济政策则是要为这种干预提供具体的措施。宏观经济政策是从全局上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的方法和手段,即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运行目标而采取的措施的总和,具体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收入政策以及各种经济政策的协调等。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
从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目标来看,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实现充分就业和保持物价稳定。
1.充分就业
这是从凯恩斯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人员一直关注的问题。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所说的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每个居民都能够就业,或那些愿意求职的人百分之百都能就业。因此,宏观经济学往往这样定义充分就业,即把某一水平的失业确定为“正常”的失业(可接受的失业)。现时人们把5%~6%的失业水平看作是正常的失业水平,人们仅仅关心超过该水平的失业。这就是说,充分就业也就是社会容许有一定数量或一定比例失业的就业。按照这一定义,一个经济,当有工作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有94%~95%就业的时候,就可以视为是实现了充分就业。
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失业率有逐渐提高的趋势,也就使衡量充分就业的正常失业率随之提高。以美国为例,其50年代的失业率为4.5%,70年代为6.1%, 80年代为6.3%,90年代前期则为6.6%。因此,目前世界各国的政府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其基本的政策目标。
2.保持物价稳定
在市场经济中,无论是个别商品的价格,还是平均价格水平,都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提高或者下降。但近年来,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大都经历了一个一般价格水平或平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即通货膨胀。衡量通货膨胀的尺度是价格指数的变化,一个价格指数指衡量某一年相对于某一基年的价格水平。众所周知的价格指数是消费价格指数(CPI),又被称之为“生活—成本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就是衡量人们每年在市场中所选择的一揽子消费品的价值。消费价格指数逐年的百分比变动就是通货膨胀率。以美国为例,20世纪70—80年代初期,通货膨胀率相当高,使得人们日益认识到许多经济问题是由于过高的通货膨胀率而引起的,特别是当通货膨胀率不可预料的时候更是如此。而20世纪80年代晚期出现的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又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通货膨胀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担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消除过高或者过低的通货膨胀率,维持物价稳定,便不但成为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同时也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至今仍然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其理论内容充满了争议,就具体的研究对象而言,不同经济学家的观点也大不相同。另一方面,由于新的分析方法和新的研究角度被不断地引入该学科,在宏观经济学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表达方式。所以,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注意并把握其研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一般认为,宏观经济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总量分析方法
总量分析是对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变动规律等进行的分析,如对国民生产总值、投资额、消费额、进出口额、物价总水平等问题的分析是总量分析。用总量分析方法分析问题时,着重于大的经济趋势和动向,整体的经济反映和效果,而不必过分关注具体的、个别的问题或经济变量。
宏观经济学中总量分析方法最典型的运用,是其在研究总体经济表现时所采用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分析。从图形上看(图1-2),总供给(AS)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总需求(AD)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它们的交点E同时决定了一个均衡产量水平(Y*)和一个均衡物价水平(P*)。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主线。
图1-2 总需求总供给曲线
2.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是经济学常用的方法,通过分析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均衡的实现及其变动。它包括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所采用的基本是均衡分析方法。
但是,均衡是相对的,而非均衡则是绝对的。现实生活中更多存在的是非均衡状态,即价格偏离均衡状态。一般来说,非均衡分析认为经济现象及其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不能单纯用有关变量之间的均衡与不均衡来加以解释,而主张以历史的、制度的、社会的因素等作为分析的基本方法。即使是量的分析,非均衡分析方法也不是强调各种力量相等时的均衡状态,而是强调各种力量不相等时的非均衡状态。可以看出,非均衡分析是对均衡分析的一种深化和发展。正因为如此,非均衡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学中也日益受到重视。
3.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
在经济学分析中,实证分析关注事实,并避免价值判断,试图建立对经济行为的科学描述。实证分析研究和说明的是经济事实上是怎样的,或者说“是什么”的问题。显然,实证分析完全以事实为基础,对于宏观经济学最终分析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十分重要。
与此相反,规范分析与价值判断相关。它研究经济应该是怎样的,或者为了达到这样,应该采取何种政策行为,意在说明“应该是什么”,或者强调“应该做什么”。规范分析法有时也会隐含着对某些特定经济政策的支持,但一般情况下,它主要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做出。
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在经济分析中都是必要的,并且相互补充。但是,目前的西方经济学,无论是宏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其主要内容的大部分都是实证经济学。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实证分析可以在经济学中能够替代规范分析,相反,不管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同样都还需要规范分析,这是因为实证分析中也无法完全回避价值判断。
4.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研究变量在同一时期内的相互关系,是对经济运行的一种初步的从而比较简单的分析方法。它是说明短期经济运行情况,不能说明经济运行的变化过程。在宏观经济学中,利用静态分析方法,可以使我们初步地掌握经济现象运动的规律,为深入经济学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较静态分析是从静态分析发展而来的,说明从一种均衡状态变动到另一种均衡状态的过程。即原有的条件变动时,均衡状态发生了什么相应的变化,并把新旧状态进行比较。
动态分析是研究经济变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动规律,是对经济运行的一种长期分析,说明长期经济情况并能解释经济运行过程及变化动因。在宏观经济学中,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等问题的分析都采用了动态分析方法。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不考虑时间因素,而后者考虑时间因素。换句话来说,静态分析考虑一定时期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动态分析考虑各种变量之间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也有一定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静态分析是动态分析的基础,它为动态分析提供基础数据,便于准确分析经济运行规律,而动态分析则是静态分析的发展和延伸。一般来说,先进行静态分析,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动态分析。
5.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
存量分析是指对一定时点上已存在的有关经济总量的数值及其对其他有关经济总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流量分析则是指对一定时期内有关的经济总量的产出、投入(或收入、支出)的变动及其对于其他有关经济总量的影响进行分析。
在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存量分析和流量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同时使用并相互支撑。过去的宏观经济学研究中比较侧重于流量分析,但是,当前宏观经济学越来越强调彩用存量分析方法,使之流量分析并重,并且着手用统计学来解决存量统计中的问题。
6.经济模型方法
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中,建立和运用经济模型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分析方法。在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层次上所用的方法当中充满了数学模型,数学模型表达的严密性与完善性是其他工具无法比拟的。
一般来说,经济模型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经济模型的建立,经济模型有效性的理论检验和经验检验,经济模型的运用。其步骤大致是:第一,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第二,选择已有的经济分析模型或者建立的新的经济分析模型;第三,以该模型对经济现象进行描述,以期得出其是否可用的初步绪论;第四,由该模型分析得出初步结论;第五,以现实数据进行必要的计量检验和分析;第六,决定其分析结论是否正确,并对其进行完善性补充和修改。
案例分析:2011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据人民网北京2012年1月17日(记者 李彤)报道,国家统计局与当日发布了2011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8.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
问题:
1.你如何看待2011年的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2.你能够查到近年来的国民经济各类数据吗?
【本章小结】
1.一般认为,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总量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研究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涉及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总产量、就业水平和其他经济总量的决定,要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宏观经济学又叫总量经济学。
2.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大宪章”(托宾语),也开创了经济学中的凯恩斯主义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3.在当代,经济学家们对于宏观经济政策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对于如何实现这种目标则分歧甚大。
4.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基本问题,如总产出、总需求、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政府治理(宏观经济政策)等等,也就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5.从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目标来看,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实现充分就业和保持物价稳定。
6.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注意并把握其研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课后思考题】
1.宏观经济学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2.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那些问题?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被称作( )。
A.大萧条
B.大灾难
C.大危机
D.以上都不是
2.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歇尔
D.凯恩斯
3.宏观经济的开山之作简称为( )。
A.《国富论》
B.《政治经济学》
C.《通论》
D.《经济学》
4.以下不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是( )。
A.经济增长
B.经济周期
C.充分就业
D.国家税收
5.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是充分就业和( )。
A.物价稳定
B.经济稳定
C.可持续发展
D.财政平衡
6.规范的方法研究的是( )的问题。
A.是什么
B.应该是什么
C.为什么
D.如何生存
7.实证方法研究的是( )的问题。
A.是什么
B.应该是什么
C.为什么
D.如何生存
8.我们通常说的三大市场是( )。
A.产品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市场
B.产品市场、要素市场、文物市场
C.产品市场、要素市场、货币市场
D.货币市场、要素市场、金融市场
9.以下属于流量的是( )。
A.外汇储备
B.存货
C.国内生产总值
D.以上都不是
10.四部门模型比三部门模型多考虑了( )。
A.企业
B.政府
C.外国
D.家庭
二、判断题
1.宏观经济的创始人是美国人凯恩斯。( )
2.1929年的大危机爆发于当时的经济中心英国。( )
3.宏观经济学的流派纷呈,主张类似。( )
4.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最基本问题是如何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问题。( )
5.投资是宏观经济变量。( )
6.当我们把研究对象延伸到国外的时候,我们研究的就是三部门模型。( )
7.在当代,经济学家们对于宏观经济政策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 )
8.宏观经济学更多的运用的是规范的研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