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探
- 唐晓鸣主编
- 1861字
- 2020-06-25 20:42:37
以人为本位,以职业为导向,改革中等幼师课程设置
目前,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职业技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党的十七大都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广东省召开的全省职教会议,广东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党代会都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已是大势所趋,这给幼师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作为中等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幼师教育,却由于近几年随着经济的转型、社会的变迁,特别是高校教育大众化,幼儿园改制等因素的影响,生源没有挑选的余地,生源素质每况愈下,学生的学习现状与目前的课程内容、课程方案存在巨大落差;2007年开始高职类高考招生人数又大幅减少,这对于在就业严峻的情况下把高考作为就业重要的选择的汕头考生及我校的办学都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必须进行教育的改革,尤其是课程的改革。因为课程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核心,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功能的发挥、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的正确定位与合理构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中职学校的办学定位,紧扣职业教育的特点、任务,结合时代发展、社会和幼儿园的需要、学生特点调整课程设置,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本文试以“以人为本位,以职业为导向”为切入点就课程设置展开研究。
一、改革中等幼师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以职业为导向”
1.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含义及意义
教育学中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如果说,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自觉自为,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教育则凸显出对这个自觉自为生命体的不断生成与和谐完整发展的一种动力特性。刘振洪在《人本教育略论》中提到,人本教育的前提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而不是当作物或工具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来看待。人本管理要求,即使要达到“为人”之外的另一个目的,也不是以人性的扭曲、屈从、改变为代价的,而是人的积极主动行为的结果。为此,我们可以理解“以人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自由、自主发展的人,“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归宿点在于将学生造就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之“才”,把学生塑造成为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之“人”。在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社会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提出“以人为本”理念,是解决中职学生如何提高职业素质,在掌握实际技能的基础上,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拥有可持续发展后劲等这些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在当今课程改革中有重要意义。
首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对教育个体的重视,它为构建有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运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教育价值理论和教育目的理论,必将会对职业教育这样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育类型提出新的要求,那就是职业教育不仅仅要研究社会的群体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人的发展的个体特征,要看到具体的人和充满个性的“人”。
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从本质上扫除学生能力培养的障碍。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比重小。教学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是老师们教学的主要方式,但这却成为中职教育教学的“致命伤”,它明显地阻碍中职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教师创新精神的发挥,尤其是严重影响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把握及职业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养成。
第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契机。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办学的首要问题,教育者不能只是实现目前短暂的目标,还要考虑学生今后的发展后劲、考虑社会变化对学生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合理构建起既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又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的课程体系,才能让学生及学校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课程改革,就是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就业和职业可持续发展。
2. “以职业为导向”教育理念的含义及意义
所谓“职业”导向性,是指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职业”的就职能力,并且在“职业”中发展职业能力。树立“职业”导向性的教育理念,可将中职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专本科及以上教育区分开来,它有助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在新形势下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范围及课程内容的深度。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所提供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论性的,其目的是为学生进入高级学术研究课程和高技术要求的职业作充分的准备,这种高技术的职业是专门职业,从事的是研究性、开发性的工作。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某个职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从事“一般职业”性的工作,它所培养的是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的从业人员。而中职教育它所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初级技能的从业人员。中职教育应从生产层次设置课程。
树立“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我们明确中职教育的性质和功能,从学生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设置合理的课程内容。中职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其次才是中等职业教育。而教育不仅受社会的经济发展制约,也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既要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也要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课程设置要有前瞻性,要超前于社会培养人才,满足社会经济结构改变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体现于其适应市场、适应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体现于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用人单位普遍看重的责任、敬业、诚信、友善、合作、团队精神、创造力等职业综合素质。通过接受中职教育,学生不仅要获得“第一职业”,更需要在未来职业中发展自己;不仅要有就业的能力,更要有开拓职业空间的能力。这一点正是“以职业为导向”与“以就业为导向”的区别所在。
二、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1. 要夯实基础,针对我校实际及中等幼师教育的特点调整通识课程和技能课程比例
中等幼师教育它首先是中等教育,其次它是幼儿师范教育。中等幼师培养对象的素质结构中,既要有达到中等学历程度的文化素质,又要有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在中等教育中,一方面,要开设一定比例的通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通识课程处于基础科学的地位,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认识事物、观察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处理社会关系及交流、协作的能力等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幼儿教师担负着对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通识课程的学习在拓宽幼师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文化素质的同时,对于其胜任多学科的教育活动有着极大的帮助。另方面,中等幼师教育担当着培养幼儿教师后备人才的任务,应为学生成为专业化的幼师做好准备,打好基础。为此开设适当比例的技能课,使幼师生获得一定的弹、唱、跳、说、画、做、演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定的艺术表现和表达能力并形成一定的特长,这不仅有利于推荐就业,更有利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但是,由于近几年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幼师教育的基本培养规格难以保证。学生文化基础差,艺术方面的基础更是欠缺,加之近几年我校大面积学生参加高职高考的需要,技能课的课时消减,从而导致目前毕业生的技能技巧较2000年以前的毕业生有较大的距离,为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幼儿教育发展需要,就必须适当调整通识文化课和技能课的比重,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既要学好基础文化知识,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夯实基础,又要突出技能课,使学生具有从业的必备技能和能力。
2. 要加强教学能力训练,根据职业教育的需要,注重实践性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幼师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是确定和巩固幼师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但是,根据广州幼教研会的调查:无论是教师个人还是幼儿园,都认为学校课程中虽然设置了大量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内容,这些内容对实际工作有着较大的指导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感到最为困难的项目是与这些专业学习相关的教学能力的欠缺,这说明专业学习与实践操作的要求还存在差异,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为此,满足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提高竞争力,就要注重实践性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加强学生教育教学能力训练。一是要在现有的见实习的基础上适当加大实践活动的时间比例,例如,将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结合,学生下幼儿园实习前可安排一周的校内试教,进行模拟实践,增加教学能力训练机会。二是要改革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加强实操练习,将集中实习与分散学习结合,在组织学生在示范性幼儿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之后,再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顶岗实习,加强学生教育教学能力训练,提高竞争力。
3. 加强职业生涯能力的培养,根据可持续发展需要,增设一些单元式课程或选修课
以“以人为本”的理论构建课程首先应满足职业教育“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性质,为所培养的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出合理规划,保证其可持续发展性。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就要通过职业分析对职业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进行充分的调查,对于现有课程没有涉及而幼儿园教育教学十分需要的内容,以及学生职业发展所需的内容,可增设一些单元式课程或选修课程,如《纲要》解读、应用文写作、儿童心理健康测评、社交礼仪、小玩具制作、家政等。在设置这些单元式课程或选修课程时,要根据课程在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及学生自身的素质与能力特点确定好每门课程的目标。此外由于学校之间存在差异性,所以课程设置还应考虑到国家及地方的教育方针与政策、学校的条件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增加就业的选择性,增强就业的适应性。
(作者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