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因素

韦瑞凯

在顺向、封闭的系统中,以本质主义及其认同性思维起点运行了近百年的我国高校体育课程,随着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在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体育课程改革具有了新的视野与选择。为了获得一个具有时效性的结果,最终确定在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具决定作用的影响因素,笔者试图从影响体育课程改革进程最重要因素之一的“教师”作为切入点,结合自身体育教育教学实践,找出体育教师在影响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具体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影响体育教师实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原因分析

1)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脱节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很快的适应体育课程要求,甚至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偏离新课程理念的现象。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课程标准需要教师去体验、去理解、去落实。什么是新的课程理念?如何将这一新理念融入体育教学实践中?不少体育教师对这样的问题首先缺乏一种理性的思考。因而当新课程走进校园后,仍然在长期形成的经验和习惯的支配下,进行教学的“改革”。

笔者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发现:有的教师将体育课程的理念理解为“学生中心”于是在体育课堂上,为了开展活动而活动,在强调学生参与的同时,却忽略了教师自身的参与;有的教师仍然按照“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思路理解体育课程理念,因而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依然是教师给予,学生接受;有的教师将体育课程的新理念理解教学形式,因而将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上;有的教师将体育课程的理念理解为“贴近生活”因而在体育课堂上过分地去“联系现实,联系生活”明显地削弱了学生对体育本身的学习。上述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新的体育课程在校园中真正落实。

2)教师知识结构更新滞后于课程改革实践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这种知识结构的状态与体育课程改革要求之间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差距。新的课程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都发生着变化,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期以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中相对固定的“经验”和“结论”过多,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欠缺。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知识结构具有一种过于固定化、模式化。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教师,其体育专业知识获得和更新,大都依赖于比较消极的外部给予。笔者在工作中接触到的许多体育教师,其体育专业知识的更新,主要是消极依靠各级教研活动中的专家讲座。这样的体育知识结构很容易造成教师知识面相对狭窄,知识内容容易陈旧,知识的运用比较僵化。在新的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如果简单依靠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就难免会出现各种困难和矛盾。

体育教育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它要求从“工匠型教师”转型为“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应当致力于通过“创新教学”的实施,摆脱“应试教育”和“最终技能评价”的束缚,创造出崭新的“素质教育”的“体育课堂文化”。

3)“教”与“学”的方式之间的矛盾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变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明显。体育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改变教学中长期形成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尽快形成学生多样化、主动的学习方式。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是以很高的热情进行着这方面的实验,但是总的来看,其效果大都体现在形式的变化上。究其原因,就在于要真正实现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就必须摒弃强行灌输——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建立积极引导——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改革实践中,不少教师已习惯了前一种模式,虽然努力在如何去教上进行探索。但很少顾及到学生怎样去学,这样一来,就很容易用习惯了的这种灌输方式,去培养学生探究,其实效也就不能够理想。因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更能否真正实现,一个关键的因素就在于教师能否彻底摒弃教学中的灌输方式,而这一改变又赖于教师自身能力结构的变化。教师怎么理解教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教学行为,“教学创新”基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扮演引导者、启发者、咨询者的角色。“教学创新”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教师团队”的形成。

4)教学的方法与新课程要求的差距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方法论水平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与体育课程的要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体育课程倡导学生多样化的主动学习,这对教师如何科学运用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大都凭借习惯和经验,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很容易随大流,缺少真正的创新。因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并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多样化主动学习局面的形成。其主要原因在于: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时,缺乏正确的方法论指导,甚至将方法论具体方法混为一谈;对教学方法缺乏必要的整体认识。新课程要求由作为“传递中心”的课程转变为“对话中心”的课程;由作为“技术熟练者”的教师转变为“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

只有领会了新课程中的教师权力与义务的根据性转变,才能把握世界最新课程发展动向。笔者认为学会反思、学会合作、是从“工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的关键点。

2. 相关对策

课程改革是开放的过程,为教师开辟了创新的空间。在教育教学思想活跃、举措新颖、策略多样的今天,我们必须看到新课程不是远不可及,其构建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内化沉淀的长期过程;其实践不是纸上谈兵的部署,需要广大的教师创新与实践。针对上述影响教师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的原因,笔者根据自身的体育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正确领会新课程理念与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有机地结合

新课程理念淡化传统体育教育的片面功利性,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并以此构建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从体育课程的特点出发、全面、准确地贯彻和落实课程理念,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尽快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体育学理论、学科教育理论及相关学科理论的综合修养。

2)更新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求

在新课程下,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必须更新。在更新知识结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三点;一是不断完善以体育专业知识为基础的跨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二是注意保持体育专业知识结构的活跃状态,避免僵化;三是改进获取体育专业知识的方式,从单纯接受式转变多途径的自主获取式。

3)“教”与“学”的互动

形成真正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教”与“学”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用一个教学模式中“教”的方式,去促进另一个教学模式中“学”的方式的发展,是完全不可能的。此外,新的体育课程突出了探究式学习,这必然需要老师教学方式随之转变,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又必然需要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变化与提高,一个自己不具备探究能力的教师不可能帮助学生形成探究学习方式。

4)体育教师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方法论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选择、运用教学方法,要贯彻“启发”、“发现”的原则,灵活选择具体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组合,并在教学中科学的运用,而不能简单地为了方法而方法,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要讲求实效,力求在教学中,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真正形成有自己特点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任慧莹.论课程改革与高校体育教师角色转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1).

[2]云鑫,杨法香.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展与反思[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8).

[3]刘春燕.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4).

[4]张劲松.新课程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2).

[5]黄强.对高校体育教师基本素质的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6,(10).

(作者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体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