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气血为人体生命健康的主力军,构成人体的两大基本物质,气血之间的关系为“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从中医的角度上说,气为阳,而血为阴,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气和血都是水谷精微化生而来的,气为动力,而血为基础,二者之间对立统一。机体中绝对不能仅有其中一样。

记得有一次,一位女士来到我这里看病,她说自己最近常常觉得胸闷、气短,走一小段路就会气喘吁吁,浑身无力。我对她进行了望闻问切的诊断之后,发现她这是气虚所致。我给她开了些气血双补的药材,那位女士拿着药方回家调养了一段时间,症状就痊愈了。

有人可能觉得疑惑,那位女士明明是气虚,为什么要开气血双补的方子?因为气血是不能分开的。血就是心脏的“饭”,血不足,心脏就会吃不饱,进而导致气喘,而血不能离开气,因此,中医治病时都是气血双补的。

血液的物质基础为精,可精不会自动化成血,它需要在气的推动下化为血。气充足,化血功能才能变强,进而使得血充;气虚,化血功能就会变弱,进而导致血亏。因此,气虚常常会进一步诱发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头晕乏力等。临床上,常常在补血药中添加益气之品。大失血时,也必须补气,气得生得固,血液才可渐生。

血液之运行要依赖心气之推动,肺气之敷布、肝气之疏泄。若气血功能出现障碍,气滞或气虚,就会诱发血行不利,甚至血瘀。因此,临床上治疗血瘀时,都会在活血化瘀药物中添加些导滞之品,疗效会更好。若因为气虚而导致血瘀,治疗的过程中应当以补气为主,之后配合活血化瘀之品即可。

气可摄血,即对血液有统摄之功,血液之所以在血管中规矩地循环而不溢出脉外,是因为脾气有统摄之功。若脾气虚弱,丧失对血的统摄之功,容易诱发各种出血症,从中医的角度上说,此即为气不摄入血或脾不统血。治疗的过程中以补脾益气为主,恢复其统摄血液之功,进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气存于血中而行血,意思就是说,血可载气;气的化生要以血为物质基础。气可行血,血可载气,气存于血液里。气不能离开血而存在。如果气不附在血里,就会漂浮无根。气存在血里,血以载气的同时,会不断为气之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使得血能够不断得到补充,因此,气不能离开血、津液存在。

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气起主动作用。不管是生理功能,或是病理变化里都可以体现得出,因此,气血同病之时,要采用气血双调之法,以气为主,治气为基本原则。

气血之间的关系为:气可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了解到气血之间的这个关系,就可以更好地补足气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