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老中医话说中药养生
- 毛德西主编
- 1216字
- 2024-12-21 02:27:50
人参——人参补气列第一
产地不同功各异
提起人参,人们都知道它是大补元气的名贵药材,由于它“形态似人,功参天地”,所以取名为人参。
人参,在古代有许多别名和雅号,如坤草、五精、地精、人精、血精等,满族人称其为“百草之王”;人参还有一个称号为“棒槌”,这是挖参人为了避免官府的限制,给它起的名字。上山挖棒槌,就是采挖老山人参。人参的味道是甜的,微有苦味,药性比较平和。它能大补元气,强心救脱,安神定志,增气力,生津液,是补心气、养肺气、健脾胃的要药。中老年人身体虚弱,或久病体虚不能恢复者,气血不足,脾胃不和,心肺肝脾肾诸病,不论男女,皆可服用。更有甚者,明代李士材称“古来人参为万病之灵药”。可以说,离开人参,其他补气药就显得苍白无力。
人参服用方法
怎样正确服用人参,这是关系到充分发挥人参作用的首要问题。现将服用方法介绍给读者,供参考选用。
1.煎汤:将人参切成薄片,放入砂锅中,加冷水浸泡,约30~40分钟后,即可放到火上煎煮,时间为30~50分钟,然后即可滤出药汁饮用,亦可兑入药液中饮用。
2.研末:将人参研成细粉,装入胶囊,每粒胶囊约装0.45克,每次服3~6粒,每天1~2次,温开水送下。
3.泡茶:将人参片5~10片,装入保温水瓶中,冲入沸水,焖盖30分钟左右,即可徐徐倒出,代茶饮用。泡后的人参片还可嚼服。
4.噙化:每次放入口中人参片3~5片,慢慢噙化,徐徐咽下口中唾液,并将人参片嚼服。
5.蒸炖:将人参片10片,放入搪瓷杯内,加水适量,放入加好水的锅内,用文火蒸炖60分钟左右,稍凉后即可饮用。
6.泡酒:取整支人参20克,放入500毫升白酒内,拧紧瓶塞,每天将容器振摇1次,半月后即可饮用。每次10毫升,每天2~3次。
人参虽为补气之王,但亦有禁忌证,如感冒发热、腹胀难忍,以及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病人,慎用人参。另外,在服用人参期间,不宜食用茶叶、萝卜、绿豆、螃蟹等。
人参药膳
1.人参莲子羹:生晒参5克,莲子(去心)10克,冰糖15克。将人参、莲子、冰糖同放入小碗中,加少量水,置蒸锅内,隔水蒸1~1.5小时即可;亦可直接用水炖。此羹有益气健脾、养心安神、和中涩精之功。中老年人出汗多、夜尿多、睡眠差者,用之较宜。
2.人参枸杞子酒:红参20克,枸杞350克,熟地、山萸肉各50克,冰糖400克,50度左右白酒9公斤。先将红参切片,用纱布袋将红参与枸杞、熟地装好扎牢,放入酒坛内,加盖封好。浸泡10~15天后,再加入冰糖,略加搅拌,再浸泡10~15天,即可饮用。每天饮1~2次,每次10~30毫升。此酒有益气养血、滋阴补肾的功效。中老年人肝肾气阴不足者,尤为适宜。
3.参归炖母鸡:党参、当归各15克,母鸡1只(约1500克左右)。将党参、当归填入已经处理干净的母鸡腹中,加入调料,而后将鸡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煨炖2~3小时,至肉烂汤浓。此鸡有补气养血、滋阴填精之功,用于中老年人和产妇的补养,以及久病体弱者等。
养生经验方
1.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人参5克(另炖),麦冬15克,五味子6克。此方三味药,一补一清一敛,共奏益气养阴、敛汗生津之效,为气阴两伤的通用方。凡见汗多体倦,气短喘促,舌干少津,脉象虚数,或久咳伤肺,气短自汗,口干舌燥者,均可服用。近年来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神经衰弱、低血压、心脏病心律不齐属于气阴两虚者。
2.人参三七琥珀散(《岳美中医学文集》):红参(或西洋参)、三七、琥珀。有益心气、通脉络功效。每次各服1克,每天2次。气阴不足者,用西洋参;喘者,此方加蛤蚧尾研末服用。用于冠心病的保健与治疗。
人参轶事
相传很久以前,山东云梦山上有座云梦寺,寺内住着两个和尚。老和尚无心念佛,常下山吃喝玩乐,且对小和尚百般虐待,小和尚面黄肌瘦。来了一个穿红肚兜的小童帮小和尚干活,天长日久,小和尚面色红润,干活也特别有力气了。老和尚非常纳闷,就逼问小和尚,方知有小童相助。老和尚怀疑是神草“棒槌”来了,就心生一计,叫小和尚将一根红线用针别在小童的红肚兜上。小和尚生怕师傅打骂,就照此去办。第三天清晨,老和尚找到了一棵红松树,树上有一缕红线,他就在树旁刨出一个“参童”拿回寺院,放在锅里,让小和尚加水烧煮。正巧,老和尚的朋友来邀老和尚下山,临行前,老和尚对小和尚叮咛道:“我不回来,不能揭锅。”老和尚走后,锅内香气喷出,沁人心脾,小和尚耐不住性子揭开锅盖,原来煮的是一个大棒槌,放在口中一尝,非常香甜,小和尚不知不觉就把棒槌吃完了,汤也喝光了。老和尚回来看到此情景,气得咬牙切齿,追赶着小和尚不依不饶。谁知小和尚跑了两步,悠悠忽忽地腾空而去,老和尚后悔莫及,知道这是“参童”在小和尚身上发挥了作用。原来红松树下长了两棵人参,被老和尚挖走了一棵,另一棵正在哭啼求救。老红松树说:“好孩子,不要哭了,我带你到关东去!那里人烟稀少,我会永远保护你的!”于是,“参童”随着红松逃到关东长白山的深山老林里安家落户了。从此,关内人参日渐稀少,而在长白山却繁衍开来。
西洋参——滋阴补气西洋参
健脑强心提精神
西洋参,药性特点为滋阴补气、清热生津,被视为补药之上品,主要用于气虚阴亏所致的心悸怔忡,心烦内热,肺虚久咳,健忘失眠,精神不振,咽干口渴,脉虚而数,舌苔少津等,如现代医学所谓的心功能不全、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亚健康状态及病后或化疗放疗后体力不支等。张锡纯说:“西洋参能补助气分,兼能补助血分。因其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蒲辅周则云:“益气生津,清热润肺,西洋参为好,但可用沙参、玉竹代替。”常用量为3~10克,大剂量可用10~30克。
西洋参药膳
西洋参的服食方法有几种,如含化法、冲粉法、炖服法、蒸蛋法、茶汤法、煮粥法、泡酒法等,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选用,但要注意3点:一是服用西洋参不宜饮茶,因为茶中有鞣酸,可降低西洋参有效成分的吸收;二是服用西洋参后不宜吃萝卜,因萝卜是破气的;三是脾胃虚寒,常有胃痛腹泻者不宜服用。
1.西洋参粥:西洋参3克,麦冬10克,淡竹叶6克,大米30克。先将麦冬、淡竹叶水煎,去渣取汁,加入大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西洋参共煮。此粥具有益气养阴、清热和胃的作用,用于气阴不足之烦躁、口干、气短乏力等症。
2.洋参龙眼饮:西洋参片3克,龙眼肉30克,冰糖5克。将三味同放入蒸碗中,加水适量,上笼蒸2小时,至稀膏状,起锅备饮。此饮具有益气养血、滋阴安神的作用,用于因气阴两虚或心脾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脑衰、面唇淡白等症。
3.洋参杞子炖水鱼:水鱼60克,西洋参10克,枸杞子15克,红枣3枚(去核),生姜1片。将水鱼洗净,剖开去杂,其他用料亦洗净,将全部用料放炖锅内,加开水适量,炖锅加盖,隔水文火炖2小时,调味食用。此膳具有补气养阴生津、降脂降糖的作用,用于糖尿病、高脂血症属气阴不足者,症见精神不振、语声低微、口干欲饮、容易疲劳或烦热失眠等。
4.洋参胡桃汤:西洋参15克,胡桃仁5个,生姜2片。先将西洋参制成粗粉,胡桃仁捣碎,用水250毫升共同煎煮为饮,睡前频频咽下。此汤具有补益肺肾、纳气定喘功效,用于因肺肾气虚而不能纳气归原所致的喘急气短,甚至不能平卧者。老年肺肾气阴两虚之喘症,尤宜服用本品。
5.福禄酒:西洋参50克,巴戟天150克,怀山药200克,黄酒3500毫升。将上四味药料捣碎,为粗末,用布袋装好放入瓶中,加入黄酒浸泡,夏浸1日,冬浸5日,日服2次,每次10毫升。此酒具有滋阴壮阳的作用,主治阳痿气弱、性功能减退、滑精、尿频等症。
养生经验方
1.参五胶囊(吕承全主任医师经验方):西洋参、五倍子、五味子各50克。共研细末,装0号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饭前服用。主治2型糖尿病血糖异常升高者。
2.洋参灵芝三七散(汤)(《中医补益大成》):西洋参、三七各30克,灵芝90克,丹参45克,共研细末。每次3~5克,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服。本方具有益气养阴、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冠心病气阴两虚夹瘀证,胸闷刺痛,心悸不宁,自汗口渴,神疲乏力,或五心烦热,头晕眼花,舌红少苔,舌下有瘀点。
3.五参顺脉方(笔者经验方):西洋参、丹参、苦参、三七参、北沙参、赤芍、水蛭、冰片,按一定比例制成粉剂,装入胶囊,每粒装0.45克药粉。每次4~5粒,每日3次,白开水送服。功效为滋阴补气、活血化瘀,可以纠正心律。主治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所呈现的气阴两虚兼瘀血不化证,可见心胸痞闷,或有闷痛,心悸气短,心律不齐,舌质紫暗等;亦可用于脑梗塞、脑动脉硬化症。
西洋参轶事
西洋参,因产于大西洋各国而得名,又因原产地在美国和加拿大,故又有美国参、花旗参、西洋人参等名。
西洋参传入我国,约在17世纪末期。早在1697年,有位叫鲍清伦的学者,在法国科学院首次宣读了关于中国人参医疗作用的论文,引起西方学者的注意。1714年,一位英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对中国人参极感兴趣,他将中国人参带回本国,并写了一篇《关于辽东人参》的文章,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报上,再次引起欧洲学者的重视。后来,这篇论文传到加拿大魁北克拉菲太神父手里,他仔细研究了中国人参的植物标本,认为当地森林与远东地区人参产地的自然环境相近,应当有人参存在。于是,他雇用印地安人在加拿大南部蒙特利尔的森林中寻找,终于在1716年发现了与人参类似的植物,这种植物就是西洋参。
一时间西洋参名噪北美,在加拿大东南部、美国东部以及北美大西洋沿岸的许多地区,掀起了一股采挖西洋参热潮。至1752年,仅法属加拿大专卖业每年就向中国输出价值5000万法郎的西洋参。我国最早记载西洋参的是清•吴仪洛的《本草从新》(成书于1757年)和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此后,西洋参逐渐被我国医学界所认识,并应用于临床。
据说,光续二十一年前后,慈禧常有脾虚夹湿之患,太医考虑调摄不宜燥烈,常以西洋参、党参同处一方。外感风热需用人参时,亦改用西洋参;拟香砂六君子丸时,有时亦以西洋参取代党参或人参。由于西洋参偏凉,所以,凡中阳衰微之人,不宜多用或久服。其益气养阴的作用,对中老年人有一定的养生保健功效。
黄芪——补气之长属黄芪
提高抗病免疫力
黄芪,古写“黄耆”,耆是老的意思。本品色黄,又为补气之长老,故名黄芪。清代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说:“黄耆,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
黄芪,在我国北方各省均有分布,以内蒙古、甘肃、河北、山西所产黄芪质量最佳,最著名的是山西沁州所产的黄芪,特称“绵芪”,因根折之如绵,故名。
黄芪,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其性味甘温,入肺脾二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消肿的功效。汉代张仲景可谓善用黄芪的大家。他立黄芪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至今仍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方剂。又如防己黄芪汤,是一首配伍严谨,药简效宏、治疗风水的常用方剂。现在常用于慢性肾炎、心源性水肿、风湿病等气虚湿滞之候。
黄芪药膳
1.芪归羊肉羹:黄芪10克,当归5克,羊肉200克。先将羊肉洗净,切小块,与黄芪、当归同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再下姜、葱、料酒。以武火煮沸,去上沫,再以文火煨炖至肉烂。此羹可以补益气血、滋补身体,用于因肾气虚所致的遗尿、遗精、夜尿频数等症,也可用于产妇和老年人保健。
2.黄芪粳米粥:黄芪15~20克、粳米100~150克。先将黄芪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浸泡30分钟左右,再煮1小时,滤去药渣,下粳米,再加适量清水,煮至粥成。此粥有补气养胃的功效,用于反复感冒而无上火症状的病人,也可用于老年人保健。
3.黄芪鸡:黄芪、冰糖各30克,小鸡1只(约600克)。先将小鸡的内脏挖去,黄芪用纱布袋装好,入鸡腹内,加清水文火炖煮,冰糖后下。待鸡肉煨熟为止,吃肉喝鸡汤。此膳有补中益气、润肺健脾的作用,用于中老年人的日常保健,也可用于病后及产后恢复身体。
4.黄芪红花酒:黄芪、党参、玉竹、枸杞各15克,红花9克,白酒500毫升。将前五味药物切碎,入纱布袋,扎紧口,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30天后,去渣即成。此酒具有补气健脾、和血养肾的功效,用于亚健康状态的气血不和者,如见四肢乏力、精神疲惫、思维减退等。
养生经验方
1.贞芪扶正胶囊或冲剂(当代科研方):黄芪、女贞子。此方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具有益气养阴扶正的作用。主治气阴两虚之眩晕、耳鸣、虚劳、乏力,常用于白细胞减少症,以及各种肿瘤、萎缩性胃炎、各种疾病引起的虚弱。每次6粒,每日3次。
2.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黄芪120克,白术180克,防风60克,共研细末为散剂。每服9~12克,日服2次。汤剂用量酌减。本方可益气健脾、固表止汗。主要用于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气虚感冒者。长期服用可增强抵抗力,预防气虚者感冒的发生。
3.补气升陷汤(经验方):黄芪、党参各15克,柴胡、升麻各6克,水煎服。本方是医家常用的验方,具有健脾养胃、升举清阳的作用,常用于慢性胃炎、胃下垂、子宫下垂、低血压、长期腹泻、体弱气虚等症,亦可长期服用作为习惯性感冒者的保健方。
黄芪轶事
据《新唐书》记载,唐代许胤宗在任参军之职时,遇柳太后病中风,口噤不能说话,脉沉不及。许胤宗认为,太后是阳气虚,气血不能流通。由于已不能口服药物,就用黄芪、防风二味煎热汤置于床下,以蒸气薰口鼻及皮肤,顿时满室药味弥漫,一昼夜许,太后苏醒,后来逐渐痊愈。这则故事说明,黄芪治疗气虚血滞的中风半身不遂,是很有效果的。
清代名医陆以湉在所著《冷庐医话》中记述一则病案:王某患肿胀病,自头至足,肿胀非常严重,气喘声嘶,生命垂危,求医于海宁许珊林。许氏依据病情,采用生黄芪120克,糯米30克,煎粥一大碗,令病家用小匙频频送服。不久,喘平便通,继而全身肿消而痊愈。
当代名医岳美中受此案启发,应用黄芪粥治疗小儿慢性肾炎取得良好效果。所用方药为:生黄芪30克,生薏苡仁30克,赤小豆15克,鸡内金9克(为末),金橘饼两枚,糯米30克。先用水600毫升,煮黄芪20分钟,捞去渣后,加入薏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加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此为一日量,分两次服用,食后嚼服金橘饼1枚。每日服1剂。
岳老用此方治疗小儿慢性肾炎迁延不愈者数例,均收到满意效果。
白术——白术健脾利水湿
补气降糖增体质
晋代葛洪在《神仙传》中说,南阳文氏,汉末逃难到山中,饥困欲死,有人教他食白术,他因此而不饥,数十年后还乡,貌似少年,所以有人把白术称为山精,并曰“子欲长生,常服山精”。白术主产于浙、赣、湘、鄂等地,被誉为“南方人参”。在清代宫廷长寿方中,白术使用率为69%,可见白术为补气强身之上品。生白术益气生血,活跃胃肠功能;炒白术健脾燥湿;焦白术助消化,开胃气;土炒白术补脾胃,止泄泻;还有麸炒白术,更宜于脾胃虚弱、慢性腹泻的病人。凡中焦脾胃气虚,水湿不化,食欲不振,运化不健,消化不良,而见痞满、腹胀、便泻、呕恶、泛水、四肢困倦等症,均可考虑用白术为主药治疗。临床证实,大剂量生白术可以益气生津通便,尤宜于老年人。笔者常用生白术30~60克,配合草决明、全栝楼、炒二丑等,治疗老年人便秘,常能取得良好效果。白术还有培土生金之功。脾气健旺,母能生子,则肺金充足,抗御外邪能力增强。本品还能益气安胎,为中医常用的保胎药物。
白术药膳
1.白术猪肚粥:白术10克,猪肚片50克,槟榔5克,生姜3片,粳米100克。先将猪肚片洗净,放入砂锅内;另将白术、槟榔、生姜用纱布袋装好放入锅内。加清水煮至猪肚片烂熟为度,捞出肚片,弃药袋。再将粳米入汤锅内,煮至米烂汤稠,少加佐料即可。此粥具有补气健脾、理气和中之功,对素体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后胃满、畏食生冷等患者较宜。每1~2日1剂,分次喝粥吃肚片,连续食用1~2周。
2.白术大枣饼(经验方):生白术、大枣各200克。将白术研为细末,焙熟。大枣煮熟去核,捣如泥,与白术混合,做成小饼,烘干后食用。每日2次,每次3~5个小饼。怀山药煮汤,以此汤送下。此饼有健脾胃、止泄泻的功效,主治由脾胃虚弱所致慢性腹泻。
3.白术煮酒:①白术200克,白酒700毫升。将白术压碎,置砂锅中,加水600毫升,煮至300毫升,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后滤出药酒。此酒有健脾益气的作用,适用于食欲不振、胸腹胀满、大便泄泻等症。每日饮2~3次,随量。②白术60克,黄酒50毫升。将白术研末。每取6克,加入黄酒内,同煮数沸,待温滤出药酒,分2次饮用。此酒有安胎理气的作用,适用于妊娠脾气虚弱、胎动不安等症。
养生经验方
1.疳疾散(《沈绍九医话》):白术、鸡内金各15克,猪脾脏30克,共为细末。每于饭后服1.5~3克,汤水送服。此散能补脾健胃消食,主治小儿疳疾症。
2.健脾除湿化痰丸(《蒲辅周医疗经验》):生白术30克,炒白芥子15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3克,白开水送下。此方重在健脾。脾虚则痰生,脾健则痰消。若加炒莱菔子15克,降气化痰效果会更好。
白术轶事
我国民间有一种习俗,即每于端午之日,到中药店买一些苍术、白芷,在室内焚烧,谓之可辟疫祛邪,杀灭蛇虫。无论贫富,年年端午如此,已经形成了流传百代的风俗。这是因为苍术较白术气味雄厚,芳香辟邪,能驱四时不正之秽浊。根据现代实验,用苍术、艾叶等量,烧烟熏屋,有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对结核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杀灭作用。
山药——山药健脾止泻良
虚弱体质可复康
山药,产于我国华中、华南、华东地区。主要产地在河南沁阳、武陟、温县、博爱、孟县、修武等县市。这一带古称怀庆府,故所产山药名“怀山药”,与所产的地黄、牛膝、菊花合称“四大怀药”,久负盛名,畅销海内外。
山药,是老百姓喜爱的药用食品,味道甜润,性平和,归肺、脾、肾三经。主要功效为补脾止泻,养肺宁嗽,固肾益精,养阴止渴。主治范围为脾虚泄泻,食少浮肿;肺虚咳喘,消渴;肾虚尿频,遗精,带下;外可治疗痈肿、瘰疬等。
《神农本草经》把它的作用归纳为“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本草纲目》说得更为贴切,“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皮毛”。可见它是一味直接益肺、健脾、补肾的药品。
山药药膳
1.山药羊肉粥:鲜山药200克,羊肉、粳米各150克。先将山药去皮切成小块,羊肉去筋膜切块,备用。将粳米下锅,加水煮之,待米开花时,先下羊肉,煮沸十几分钟后,再下山药,煮至汤稠肉香即可;或加调料食之亦可。此粥有益气温阳、滋阴养血、健脾补肾、固元抗衰的功效。可作为脾肾两虚的食疗补方,尤适宜于小儿、老年体虚气弱者。每日1剂,可间断性地长期服用。
2.山药黄芪炖鲤鱼:山药、黄芪各10克,鲤鱼350克,红枣3枚,生姜3片。先将鲤鱼去鳞、鳃和内脏,洗净血污。其他药物洗净,红枣去核。将所有用料放入炖锅,加沸水一碗半,把炖锅盖上,隔水炖之。待水开后,先用中火炖1小时,然后再用小火炖2小时即可。炖好后,除去药渣,用盐、油、味精调味,喝汤吃肉。此膳功效为补脾益肾、养气生血,主要用于脾胃虚弱、胎动不安等症。
3.山药炒蛋:鲜山药250克,鸡蛋2只。山药去皮洗净,切片;鸡蛋磕破,打匀。将锅内油加热七成热时,放入生姜丝,煸至香气大出,下山药片,炒至软,将山药拨向一边,将鸡蛋倒入另一边,待结成块,再与山药一并炒匀,放入盐和味精炒拌几下,即可食用。本品味美可口,健脾开胃,可增加食欲。
4.山药黄瓜粥:怀山药60克,黄瓜150克,糯米50克。先将怀山药加工成细粉;黄瓜洗净,榨汁;糯米加水煮粥,粥将成时,加入山药粉、黄瓜汁,搅拌煮沸后即可食用。本品具有滋润皮肤的作用,适宜于美容健身。
养生经验方
1.珠玉二宝粥(《医学衷中参西录》):生山药、生薏苡仁各60克,柿霜饼24克。上三味,先将山药、薏苡仁捣成粗渣,煮至烂熟,再将柿霜饼切碎,调入溶化,随意食之。此粥健脾养肺,主治肺脾阴虚,饮食懒进,虚劳咳嗽,并治一切阴虚之证。凡肺脾阴虚之人,可作为药膳长期服用。
2.六元解毒汤(经验方):怀山药30克,人参5克,莲子、薏苡仁各20克,芡实、茯苓各15克。将以上药物放入锅内,加水500毫升,煎取200毫升,滤出;再加水500毫升,煎取200毫升。将两次药液混合后分两次服用。本方功能健脾益气补虚劳。可用于慢性胃炎、胃下垂及久病身体虚弱、不思饮食者。
3.山药汤(丸)(《圣济总录》):山药、黄芪、熟地各15克,远志12克,石菖蒲10克。水煎服,每日煎服两次。亦可按此方比例酌情扩大用量,将诸药烘干,研为细粉,炼蜜为丸,每次8克,早晚空腹各服1次,温开水送下。本方具有补气养阴、宁神益智的作用。可以用于神经衰弱、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气短乏力等症。
怀药轶事
山药、地黄、牛膝、菊花,这四种药为什么冠以“怀”字?这首先是为了与其他地方所产的非地道药材相区别。早在夏商之前,现在焦作一带就被称为覃怀之地,以后又被称为怀州、怀孟、怀庆等。
到了公元前734年,诸侯卫桓公以怀地生产的四种药材进贡于周王朝,此后2600多年,直至清王朝灭亡,怀药一直是怀庆府官吏进贡的佳品。特别是明代以后,这一带隶属怀庆府管辖,当时经营怀药生产、销售的人越来越多,怀药的名声越来越大。
清代乾隆年间,沁阳籍进士范照黎写诗赞美家乡的怀药为:“乡村药材是生涯,药圃都将地道夸,薯蓣篱高牛膝茂,隔岸开遍地黄花。”这里说的薯蓣,就是怀山药;“篱”则是借用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取“篱”代表怀菊花;牛膝、地黄都是直呼其名。
民国三年(1914年)前后,在美国旧金山和马尼拉举办的万国商品交易会上,四大怀药作为国药展出,经国际专家认可,怀药一举传名海外,被誉为“华药”、“国药”。
怀庆古称怀川,这里北临太行山,南临黄河,像大自然营造的大花园一样,形成了广袤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水质奇佳,气候温和,由于大山的阻挡,冬季的北方寒流不能长驱直入,由于诸多河流的滋润,夏季的热浪也失去了酷热,这样冬不过冷,夏不过热,春不过旱,秋不过涝的自然环境,为四大怀药的生长创造了最为良好的条件。
国内外许多专家将怀药引进各自的地域种植,结果不仅品种退化,药力也大为降低。后来,人们虽然明白这是土壤和气候环境所致,但出于对四大怀药的钦敬,便引入了一句当地民谚来解释这种现象,即“不见药王药不灵”。药王就是曾在怀庆一带采药行医30多年的唐代药王孙思邈。
甘草——国老之称是甘草
健脾解毒百病知
甘草的别称较多,有国老、美草、蜜草、甜草、甜根子、粉草、棒草等。明代李时珍说:“甘草协和群药,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谓药中之良相也。”甘草,味甘甜,性平和,生用偏凉,可泻火解毒,缓急止痛;炙用偏温,能散表寒,补中益气;还善于调和药性,解百药之毒,同热药用之可解热,同寒药用之可除寒,补而不峻,泻而不速;其趋向可内可外,可上可下,有升降浮沉之势,堪称药中之良相。在中医界有“十方九草”、“无草不成方”之说,可见甘草应用之广。
甘草药膳
1.甘草蜜枣汤:蜜枣10枚,生甘草6克。将蜜枣、生甘草放入砂锅内,加水2碗,煎煮至1碗(约300毫升),去渣饮服,每日2次。此汤可补中益气、润肺止咳,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咽干喉痛及肺结核咳嗽等症。
2.绿豆甘草汤:绿豆100克,生甘草10克。上两味药加水适量,文火煎煮,任意饮用。此汤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的作用,夏季可作为清凉饮料。
养生经验方
1.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生甘草10克,大枣10枚(擘,去核),小麦50克。将上3味放入锅内,加水煮至小麦开花,去大枣即可食用。此汤可益气养血、清心安神,是治疗妇女脏躁病及更年期综合征的良方,凡心烦易躁、失眠多梦,甚至哭笑无常,或五心烦热、多言乱语者,均可服用。
2.甘桔汤(《伤寒论》):生甘草10克,桔梗15克,加砂糖少许,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滤汁。再加水煎煮,滤汁。将两次药汁混合,频频饮用。此汤清热解毒、利咽止咳,可以作为教师、演员等人的保健利咽饮料,亦可减轻急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
3.炙甘草汤(《伤寒论》):炙甘草、生地各15克,党参、阿胶、桂枝、麦冬、麻仁、生姜各9克,大枣6枚。水煎服。本方为治疗心律失常的著名方剂,适用于由气阴不足所引起的脉结代症,症见心悸气短,咽干舌燥,肺虚干咳,舌苔偏少、干燥等。
临床研究认为,本方有兴奋中枢神经、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纠正贫血的功效。现代主要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前收缩,对风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律不齐者亦有一定疗效。对顽固性频繁期前收缩效果较差,其原因与生地用量不足有关,当生地用量加大到45~60克时,用药10天后,即可收效。
甘草轶事
在中药圣地河南禹州,还流传着甘草解百药之毒的故事。
禹州是历史上全国四大药材集散地之一,素有“药都”之称。相传在禹州北街有一家老中药铺,对门住着一户姓刘的人家,刘家很穷,省吃俭用供儿子外出学医。有一天,儿子回来看望二老,只见对门药铺掌柜脸色发青,毫无光泽,便走过去对掌柜说:“大伯,您脸色不好,赶紧去看病吧!”掌柜听了不以为然,觉着自己干了一辈子药行,对自己的身体还是了解的,便没理睬年轻人。谁知第二天掌柜果真有了病,连床都起不来了。尽管他开着药铺,儿子又是当地名医,却对掌柜的病束手无策。这时掌柜想起了那位年轻人,赶忙让儿子拿着大礼去请。年轻人诊过掌柜的脉,开了一张处方,甘草200克,水煎服。第二天又把药量加到250克,第三天加到500克,三剂甘草汤就把老掌柜的病治好了。掌柜又感激,又惊异,非要年轻人说说其中的道理。年轻人说:“您开的药铺名扬四海,主要是药物炮制得好,每炮制一种药,做掌柜的就要亲自动手,亲口尝一尝。日子久了,就会中百药之毒,所以您的病,非用甘草不可。”一席话说得掌柜连连点头。
大枣——补脾养胃用大枣
养血安神除脏躁
大枣,甘润温和,为益气血、补脾胃的要药,也是安神健脑的佳品。早在汉代,张仲景就用大枣治疗“心动悸,脉结代”(心律不齐)这类心血管病。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大枣能够健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络,并能补血安神。
人们对大枣的喜爱主要是它的养生保健作用。民间谚语说:“天天吃大枣,青春永不老;五谷加大枣,胜过灵芝草。”
大枣药膳
1.大枣粥:大枣10枚,糯米100克,白糖适量。将前二味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水,待粥煮成时加入白糖。此粥可健脾养胃、补益气血,适用于脾胃虚弱之人常食。
2.大枣黑木耳汤:大枣50克,黑木耳10克,白糖适量。将大枣、黑木耳煮熟后加入白糖即可。此汤有健脾、补血、调经的作用,血虚及脾虚的人服用有益。此汤对于月经量多的妇女也特别有益,可在月经前1周到月经结束这段时间饮用,每天或隔天饮用。
3.红枣花生炖鸡蛋:红枣15枚,花生仁40克,鸡蛋2只,红糖20克。先将鸡蛋用慢火煮熟,剥去蛋壳。另将红枣、花生仁用温水洗净,红枣去核。再将三味放入炖锅,倒入沸水,隔水炖之,先用中火炖1.5小时,加入红糖,再炖30分钟即可。其功效为养血补肝、驻颜益寿,对慢性肝炎病人尤为适宜。
4.大枣乌梅汤:大枣10枚,乌梅5~10枚,冰糖适量。三味共煎汤,分两三次服用。此汤有滋阴补气、收敛止汗的功效,主要用于阴虚盗汗症。
养生经验方
1.甘麦大枣汤加减方(陈存仁经验方):大枣10枚,浮小麦15克,煲茶饮服,治疗盗汗轻者;出汗较久者,再加入稻根须、龙骨、牡蛎各12克,煎茶饮服;更重者,可用大枣10枚,附片6克,高丽参3克,同煲服用。连服10天,极为有效。
2.大枣花生汤(《中药与免疫》):大枣、花生、冰糖各30克,水煎,睡前服,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观察12例,有降血清转氨酶的作用。
3.大枣仙鹤草汤(经验方):大枣5枚,仙鹤草30克,水煎服,此汤具有强心补血的作用,脱力劳伤贫血者、中老年人体虚脱力者,可常服用。
大枣轶事
相传,隋朝时有一个女孩名叫罗素,年方十七,却面色苍白,全身溃烂,多处求医,难以治愈。她一天天长大,媒人却不登门。仙人听说此事,选了上好的大枣,还有桂枝心、白瓜子、松树皮等,研为细末,让她服下。三个月后,她面色红润,美貌如花,变成了天仙般的美人。《北梦琐谈》记载得更为神奇:“河东永乐县出枣,有苏氏女孩获而食之,不食五谷,年五十嫁,颜如初子。”
宋代名医许叔微曾用大枣治疗一妇女无缘无故的悲伤哭泣症,她发作起来像见了鬼神一样。许叔微诊断为“脏躁”。用汉代张仲景的方子甘草小麦大枣汤治愈。可见,大枣在方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刺五加——刺五加奔月飞天
状元阳健脑延年
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根皮。刺五加,味辛、微苦,性温,无毒,既能补先天之肾,又能补后天之脾,是健脑、强壮、轻身、耐老之良药。刺五加又入肝经,肝主筋,肾主骨,所以又可强筋骨、壮腰膝,老年人及体虚者,更为适用。临床上广泛用于神经衰弱、食欲不振、性功能减退、心脑血管疾病、急性闭塞性脉管炎、白细胞减少症、更年期综合征及病后体弱等症。
刺五加药膳
1.刺五加酒:刺五加200克,白酒或黄酒1500~2000毫升。将刺五加放入酒中,每日摇动数次,浸泡10~15日后饮用。每次服30~50毫升,每日1次。此酒有增强体质、润泽皮肤、振作精神、乌发美容的作用。
2.青龙衣刺五加酒:核桃青果、刺五加各100克,白酒500毫升。将前两味置容器中,加入白酒,浸泡20日后,去渣即成。此酒有抗癌的作用,适用于肠癌等消化道癌症。每次饮用10毫升,每日2次。
3.刺五加茶:刺五加、五味子各5克,枸杞子10克。用沸水冲泡饮用,有补气养阴、健脑增智的功效,适用于神经衰弱、健忘失眠者。
养生经验方
1.刺五加片(中成药):每次5片,每日服3次,预防急性高原反应236例,有效率为97.3%。(《中医杂志》,1983,9:25)
2.刺五加浸膏片(中成药):每片0.3克,每次5片,1日3次,用药3~15天,治疗白细胞减少症43例,总有效率70.4%。(《广西医学院学报》,1978,3:1)
3.刺五加注射液(中成药):20%刺五加注射液4毫升或10%刺五加注射液10毫升,加入5%~10%葡萄糖液5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14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1~3疗程,治疗脑梗塞15例,痊愈10例,显效4例,有效1例。(《中医杂志》,1980年,8:21)
4.刺五加降糖散(经验方):刺五加、泽泻、葛根各500克。共研细末,和匀,每次8克,每日3次。本方可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主治糖尿病,如口渴、多饮、多食或神疲乏力、舌淡苔白等症。
刺五加轶事
传说春秋时鲁定公的母亲服五加酒,以致不死。张子声、杨建始、王叔才等人也因饮用五加酒而房事不绝,得寿300年,足见五加皮有延年益寿之功。唐代《证类本草》云:“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银满车。”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道,服用五加能“进饮食,健力气,不忘事”。古人把五加视为强身补品长期服用,既能补气填精,又能强身增寿。
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喜欢饮用五加皮浸制的药酒,精神倍增,思路敏捷,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诗歌文章,因此古人把五加皮称为“文章草”,足见五加皮的健脑功能非同一般。
1969年7月16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经过153个小时的太空飞行,于7月21日11时51分登上了月球表面,他们随身带的一种神奇药物,就是刺五加。这与刺五加的非凡功效是分不开的。到了1980年,在莫斯科举行的23届奥运会上,原苏联运动员创造出了惊人的成绩,引起体育界的极大震动,认为苏联运动员服用了兴奋剂,但经过再三检查,并没有发现他们服用兴奋剂。原来,苏联运动员是服用了“棕红色流浸膏”。尽管苏联体育部门将它作为保密处方,但最后还是失密了,这种流浸膏,实际就是刺五加的新制剂。
绞股蓝——救荒本草有名篇
朱记述绞股蓝
绞股蓝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中草药,其别名甚多,仅《中药大辞典》上就记述有七叶胆、五叶参、甘茶蔓、遍地生根、公罗锅底等。绞股蓝多生长在山间阴湿处,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多有生长。药用部分为绞股蓝的根茎或全草。绞股蓝,味苦酸,性偏寒,以农历七八月采收为宜。其主要功效为养心健脾,益气和血,清热解毒,祛痰化瘀。民间有“北有长白参,南有绞股蓝”之称,将绞股蓝与人参的功效相提并论,可见绞股蓝的作用绝非一般。
绞股蓝药膳
绞股蓝抗衰老茶:绞股蓝全草可代茶饮用,有镇静、催眠、抗紧张、治白发、降血压的作用。
养生经验方
1.绞股蓝皂苷片(《中成药》):每服3片,每日3次。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的高血脂症34例,完全缓解10例,基本缓解12例,好转8例,无效4例。
2.绞股蓝口服液(《中成药》):每次2支,每日3次,15天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治疗血小板减少症36例,显效11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3.4%。
3.绞股蓝头痛方(《河南中医》,2000,3:37):绞股蓝、三七、全蝎等药。治疗慢性头痛100例,疗效较好。
紫河车——紫河车是人胎盘
大补气血疗虚羸
紫河车是人体胎盘,古称人胞,胞衣,混沌衣,混元母,仙人衣等。《本草纲目》转释为:“天地之先,阴阳之祖,乾坤之橐龠,铅汞之匡廊,胚胎将兆,九九数足,我则乘而载之,故谓之河车。”言胎儿始于胞宫,赖阴血以滋养,血犹红河,胎儿涵养其中,如车载物,故称之为河车。入药时将新鲜的胎盘去脐带,反复浸漂,洗净附着的血液,以整齐洁净紫红色者为佳品,故名紫河车。
紫河车,味甘而带有咸味,性温,入肺、肝、肾、心经。具有补肾益精,益气养血的作用,尤以补阴血之功为重。常用于治疗虚损、羸瘦、骨蒸劳热、咳嗽咯血、哮喘、盗汗、遗精、阳痿及妇女经血不调、不孕、乳少等症。据理推之,其他动物如牛、羊、猪、狗等的胎盘,亦有滋补强壮作用。
紫河车药膳
1.胎盘膏:胎盘2具,洗净切碎,加水熬成稀膏状,调入蜂蜜,再熬成膏,备用。每次服两汤匙,每日3次,温开水调服。此膏滋补作用较强,用于治疗肺结核、神经衰弱、身体虚弱等症。
2.河车大枣枸杞汤:紫河车30克,大枣10枚,枸杞15克。将三味药共同煎汤,取汤温服并食入三味药物,每日1剂。主要用于各种贫血症。
3.紫河车鹿角胶粥:紫河车1/3具,鹿角胶15克,粳米60克,生姜3片,葱、盐各适量。先煮粳米,待沸后放入鹿角胶、紫河车块、生姜、葱白,同煮为粥,加入盐调味。每日服1~2次,每次1小碗。此粥可益气养血、补肾填精。适用于男女虚劳、不育不孕、精神萎靡等症。
4.紫河车炖冬虫夏草:紫河车半具,冬虫夏草10克。将紫河车洗净,切块,与冬虫夏草同炖,加调味品,食药饮汤。此膳具有补肾填精之功,用于肾精亏虚之阳痿、遗精等症。
养生经验方
1.河车大造丸(《景岳全书》):紫河车1具,黄柏、杜仲各45克,牛膝35克,天门冬、龟版、麦门冬各60克、熟地75克。炼蜜为丸。每日服1次:水蜜丸,1次6克;小蜜丸,1次9克。适宜于肺肾两亏,虚劳咳嗽,潮热盗汗,遗精,腰膝酸软等症。药物研究证实,本药可增强机体的自稳状态,调节内脏功能。临床实验证实,凡阴虚之支气管哮喘、老年肺气肿、肺结核、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男女不育症等,均可用本药防治。
2.河车丸(《妇人大全良方》):紫河车1具,茯苓16克,人参33克,怀山药66克,共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以少许麝香为衣。每日服1次:每服30~50丸,用米汤或淡盐水或温酒空腹送下;嗽甚者,可用五味子煎汤送服。此方可益气填精补虚劳,主治虚劳咳嗽、骨蒸劳热等症,亦可作为精气不足者的补养之品。
紫河车轶事
紫河车在古代是一味神圣的药物。日本等国的古代妇女产子后,必自食其胞衣。先用米泔水浸泡,洗净血污,以竹篮盛之,在长流水中洗净,再以乳香酒洗过,用五味和之。或捣烂酒煮;或捣晒蒸之;或烘干火焙,和药为丸;或制成糕饼;或调味烹成菜肴。此物具有安心养血、益气补精的功效。
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妇女产子,也是把胎盘当成食物自用。紫河车作为食疗佳品,同猪肉共烹煮食,对病后体弱或肺结核病人,有明显补虚作用。医籍云:一位妇女年六十已衰惫不堪,服用紫河车后,九十岁犹强健。一个患痿症的人,足不能着地半年,服用紫河车后,却能远行。此物药用价值之高,可见一斑。
鹿茸——鹿茸甜咸性属温
气禀纯阳又生精
鹿茸,味甜中带咸,性温,入肝肾二经,为血肉有情之品,峻补肾阳,调通冲任,补髓养血,健骨强筋。凡阳气衰弱,精血两亏,冲任不固,肾衰不育,以及小儿发育不良,阴疽溃疡,久不收口等,均可选用鹿茸治疗。自秦汉开始,鹿茸一直作为壮阳抗衰老药物使用。据传说,清代咸丰皇帝为使自己精力旺盛,特地在承德避暑山庄养了大批东北梅花鹿,每年冬春两季取鹿血饮用,夏秋两季将鹿茸研末,放入小米稀饭中餐用。又传袁世凯晚年也效仿咸丰皇帝之法,晚餐用鹿茸拌食服用,但因用量过大,又与其体质不符,故而催其毙命。
鹿的药膳
1.鹿角蜜奶方:鹿角胶6克,牛奶250克,蜂蜜适量。先将鹿角胶放入开水中混合溶化,待用。再将牛奶煮沸,放入溶化的鹿角胶液,混合后加入蜂蜜饮用。此蜜奶具有补肝肾、益阴阳的作用,用于治疗肝肾阴虚的贫血、腰痛、早衰、精神不振等症。
2.鹿茸酒:鹿茸2克,怀山药20克,白酒500毫升。将鹿茸与山药片装入纱布袋内,扎紧袋口,将纱布袋装入酒瓶内,封口,浸泡7天后,即可饮用。每次10毫升,每日1~2次。此酒可壮阳补肾,用于治疗肾虚阳衰、腰膝冷痛、阳痿不举等症。
3.鹿茸枸杞猪腰汤:鹿茸6克,枸杞子15克,猪腰2个(去内膜,切碎)。将猪腰放入锅内,加生姜小炒即熟,再放入鹿茸、枸杞子,加水炖熟,调味即成。每周可食用1~2次,用于补肾填精。此膳可用于阳虚不育、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症。
养生经验方
1.鹿茸山药酒(《健康时报》):鹿茸15~30克,切片,山药30克为末。薄绢包之,用白酒1瓶,浸泡后饮用。每日3小杯为度,酒尽,再浸泡1瓶。饮后将鹿茸焙干,制成末内服,必效。此酒具有壮阳作用。
2.龟鹿二仙胶汤:生龟版30克(先煎),鹿角粉5克(冲服),人参、枸杞子各12克,水煎服。本方对治疗乳腺癌术后或放化疗期间机体抵抗力低下有效,见体弱少气,精神疲乏,头晕目眩,脉象细弱者。若配以健脾益气之品,不仅有助于保护骨髓造血功能,同时还可减轻放、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
笔者常用龟鹿二仙胶加减治疗贫血以及亚健康状态的患者,具体方法为:①贫血:龟版胶、鹿角胶、阿胶各50克打碎,龙眼肉50克切碎,黑芝麻、胡桃仁各100克压碎,冰糖适量,黄酒与清水适量,共和于搪瓷盆内,上笼蒸成粥膏状。每次10克,每日3次,直接食用,或沸水冲服。②亚健康状态:前方调整三胶比例:阴虚者龟版胶改为100克,并加入松子仁50克(压碎);阳虚者鹿角胶改为100克,并加入紫河车30克;气虚者加入大枣粉100克,黑米50克;血虚者阿胶改为100克,加入葡萄干50克,枸杞子50克。制法与服用方法同上。
鹿的轶事
古人常把鹿作为神的化身,说它能“救苦救难,免灾治病”,崇拜“福禄寿三星高照”,往往用蝙蝠、梅花鹿、寿桃来作为象征。其中“鹿”与“禄”谐音,所以“鹿”含有吉祥、幸福、仕途顺达的意思。人们还把鹿与仙鹤画在一起,称之为“鹿鹤同春”,南极仙翁身边的鹿童与仙鹤与此有关。
在东北流传着一则故事:说的是在远古的时候,关东大地没有江河,生活在这里的人类和动物饱受干渴的煎熬。王母娘娘知道了这件事,就派七名仙女下凡,凿开长白山天池,放出碧波清水,清水从山上云端垂直而泻,流成白河。白河之水又日夜向前奔腾,涌出松花江,人类和动物得救了,可是开凿天池的仙女却累倒了。这时从大森林里跑出一只梅花鹿,只见它一头撞断了犄角,用鹿血喂饮仙女,七位仙女得到鹿血的补养,转眼之间便精神焕发,顺利地回到了天宫。
仙茅——仙茅辛热补命门
祛寒除湿壮腰肾
仙茅味辛而性温,有小毒。主要功能为温肾壮阳,散寒除痹,用来治疗阳痿精寒,小便失禁,腰膝酸软,寒湿痹痛,脘腹冷痛,以及妇人崩漏等症。近年来在临床上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症、更年期综合征、血清胆固醇过高等。
仙茅药膳
1.仙茅酒:仙茅200克,白酒1000毫升。先将仙茅用黑豆汁浸泡3日,取出,九蒸九晒,然后放入玻璃瓶内,加入白酒,封盖,7日后即可饮用,每日2次,每次10毫升。此酒可补肾壮阳、祛除风湿,用于治疗肾阳不足之阳痿、腰膝冷痛、精冷不育、尿失禁、畏寒肢冷等症。
2.仙茅金樱子炖鸡肉:仙茅10克,金樱子15克,鸡肉250克。将鸡肉切块,放入砂锅内炖为半熟,然后放入仙茅、金樱子共炖,待鸡肉熟烂后,加入少许盐即可,食肉喝汤。此汤可补肾壮阳、敛精止泻,用于治疗肾阳虚弱之阳痿、滑精、尿频等症。
3.仙茅蛋:仙茅30克,新鲜鸡蛋3个,清水250毫升,用文火炖熟。吃鸡蛋喝汤,每天上午服1次,6天为1疗程,连服3~5个疗程,主治阳痿。
养生经验方
1.二仙汤(上海曙光医院):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知母、黄柏各9克,水煎服。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此方重在补肝肾、调冲任,主要用于治疗妇女更年期高血压。
2.仙茅三子汤(经验方):仙茅、枸杞子各10克,菟丝子、五味子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煎服。此汤可补肾壮阳、涩精强身,用于治疗肾气虚弱之阳痿、精冷、尿频、精神不振等症。
仙茅轶事
据北宋苏颂《本草图经》记载,唐开元元年,西域婆罗门(古印度)僧向唐明皇李隆基进献一方,唐明皇照方服用后,精力倍增,大喜过望,于是传旨下去不得向宫外流传这张方子。可惜好景不长,天宝年间因“安史之乱”,唐明皇逃离了长安,大量方书散失,那张不传之方也流传到了民间,由一个名叫不空三藏的僧人获得。这首禁方实际上只有一味药——仙茅。
仙茅是唐后期从印度传入我国的外来药。早在五代时期李珣的《海药本草》中已有记述,说它能“明耳目,益筋力,填骨髓,益阳不倦”,久服可以轻身,因其叶似茅,功神奇,故曰仙茅。
唐宋时期,服石之风在上层社会流行,也出现了许多毒副作用,仙茅的出现,使服石之风有所缓和。当时对仙茅的评价颇高:“十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明代弘治年间,有位名叫张弼的人曾写过一首《仙茅诗》,其中“使君昨日才持去,今日人来乞墓名”句,是告诫人们,仙茅是温热性药,借药纵欲只能是咎由自取,最后会阳败精竭而亡。
仙茅的补气助阳之力颇强,虽无“参”之名,却有参之效,所以古时人们称之为“婆罗门参”。但仙茅毕竟是辛温之药,惟有阳虚精寒者服之为宜。若体壮阳亢者,服之反能动火。
淫羊藿——淫羊藿性辛甘温
壮阳育子补天真
淫羊藿又名仙灵脾,《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了。根据梁朝陶弘景的说法,淫羊藿之名确与壮阳功能有关,他说:“服之使人好为阴阳,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食此藿所致,故名淫羊藿。”吃了这种草的羊,一日能交配一百多次,明显为夸大之辞,但吃了这种草能使性功能增强,却是勿庸置疑的。淫羊藿有两种功效:一是补肾壮阳,二是祛风除湿。作为补肾壮阳之品,常与仙茅、山萸肉、肉苁蓉等药同用;而治疗风湿痹痛,常与威灵仙、当归、杜仲等药同用。
淫羊藿药膳
1.淫羊藿酒:淫羊藿30克,白酒500毫升,浸泡7天后即可饮用。每次20毫升,每日2~3次。用于治疗肾虚阳痿,腰膝冷痛。
2.淫羊藿羊肝饮:淫羊藿、蚕蛹各15克,射干、炙甘草各9克,羊肝1具。将前4味焙干研粉混匀,羊肝洗净剖开,掺入6克药粉,用线扎紧,放入米泔水内,并加入100克黑豆同煮,熟后加入食盐调味。分两次饮汤食肝。可治疗小儿夜盲症。
养生经验方
1.补肾强身片(《上海中成药》):淫羊藿、菟丝子、金樱子、狗脊、女贞子。本方功效为补肾强腰,主治腰酸足软、头晕耳鸣等症。每次3~5片,每日服3次。
2.不倒丸或汤(《古今名方》):淫羊藿叶、蛇床子各75克,益智仁50克,制附子、甘草各30克。将以上诸药焙干,加工研细,炼蜜400克调和均匀,制丸60丸。每次1丸,每日2次,温酒或淡盐汤送下;亦可做汤剂用,每日1剂,分两次煎服。本方功效为温肾壮阳,用于治疗由肾阳虚亏所致的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
淫羊藿轶事
淫羊藿是肾经药,并不入脾,但为何又名仙灵脾呢?许多人解释不了这个名字。唐代大文豪柳宗元曾患足痿之疾,行走不便,服了用淫羊藿泡的酒,足痿便好了。兴奋之余,写了一首诗,名曰《种仙灵毗》,用毗代替脾,读音虽然相近,但蕴意更加贴切。毗,明显之义,也是形容他的功效。可惜仙灵毗流传不广,倒是仙灵脾直呼至今。
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谈及淫羊藿时说:“丈夫久服,令人无子。”后人怀疑他的说法有误,包括李时珍在内。淫羊藿确能增强性功能,如果性生活无度,也可导致精子质量下降,以致“令人无子”。
南宋初期,御医王继先与奸臣沆瀣一气,为早立太子,不让高宗再生儿子,竟然想出了一条杀人不见血的毒计,就是劝高宗长期服用淫羊藿。高宗不知是计,沉湎于声色,自然就不可能有儿子了。
巴戟天——巴戟补肾壮元阳
散风祛湿筋骨强
巴戟天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四川等地。全年均可采挖,去须根略晒干,润透或蒸过,除去木质心,切片或盐水炒用。
巴戟天,味辛而温,温肾助阳而强筋骨,可散风祛寒湿,其性柔而不燥,轻度的风湿痛一般不用,惟有肾阳虚而下肢寒湿痹痛者,始考虑应用。主要适用:中老年人肾虚阳痿,少腹冷痛,遗精,遗溺或尿有余沥;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神经衰弱,失眠,以及女子子宫虚冷、不育等症。
巴戟天药膳
1.巴戟杞子羊肉汤:鲜羊肉750克,巴戟天、杞子、大蒜各50克,肉苁蓉100克,生姜5片。羊肉洗净,切块,用沸水焯去膻味;与其他用料一同放入清水锅内,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3小时,调味后食用。此汤有补益肝肾、生精助阳的功效。其适应证为因肝肾不足的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夜尿频多,或阳痿精冷、妇女带下等。
2.巴戟猪脊髓汤:猪脊髓4条,巴戟50克,鸡爪10只,怀牛膝30克,生姜5片,大枣5枚。将用料全部放入清水锅内,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3个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此汤有补益肝肾、强壮腰膝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腰膝酸软,或中风后瘫痪,或先天发育不良、脑瘫后遗症等。
养生经验方
1.巴戟丸(《太平圣惠方》):巴戟、肉桂、羌活、干姜、五加皮各45克,牛膝90克,杜仲60克。将前几味药共捣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饭前温酒送下。本方主治风冷痹痛,腰胯疼痛,行步不利。
2.巴戟酒(《千金要方》):巴戟、牛膝各30克,白酒1000毫升,浸泡7日后即可饮用。每次30毫升,每日1~2次。本方主治肾阳虚弱,阳事不举,阳气亏虚之怕冷。
3.益寿地仙丹(经验方):巴戟天、菊花各100克,枸杞子60克,肉苁蓉120克。以上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早空腹服30丸,盐汤送下。本方用于老年人阴阳两虚及虚风上扰之头晕目眩、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以及男女性功能减退等。
巴戟天轶事
巴戟天以广东产的质量最佳,为著名的四大南药之一,是补肾助阳的常用药。正由于此,市场上常有假巴戟天出现,一般人难以辨认。
假巴戟天是用巴戢羊角藤代用的。
首先,真伪品外形不同。正品呈扁圆柱状,略弯曲,表面皮部多断裂,露出木部,形似连珠,表面为灰黄色或浅黄色;而伪品为圆柱状,表面有深纵皱纹或深横皱纹,皮部偶有断裂,表面灰褐色或黄棕色。
其次,正品质地坚韧,不易断裂,其断面皮质厚、紫色,木部略呈齿轮状;而伪品质脆易折断,其断面皮部菲薄、紫褐色,木部较宽并且粗糙。
第三,正品肉质厚,味甘略涩;而伪品肉质薄,味淡微甜无涩。通过以上外观与鼻闻口尝即可区分。
肉苁蓉——沙漠人参肉苁蓉
益精补肾疗阴冷
肉苁蓉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素有地精、沙漠人参、王府苁蓉、甜大芸等名称,主产于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地。该药味甘而咸,属温性药,归肾与大肠二经,在养生保健中,它是平补之药,温而不热,补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可温通肾阳补肾虚,润肠通腑疗便秘,为补肾之佳品。
肉苁蓉药膳
1.苁蓉羊肉粥:肉苁蓉15克,洗净切薄片,精羊肉适量,大米50克。三味共放锅内,加水煮粥,空腹食之。主治肾虚阳痿、面色黧黑、腰痛、遗尿等症。
2.肉苁蓉海参炖瘦肉:肉苁蓉、瘦猪肉各150克,海参100克,枸杞子50克。肉苁蓉洗净,浸软;海参泡发,切丝;瘦猪肉切块。将全部用料放入炖盅内,加沸水,盖好,隔水用文火炖3~4小时,调味食用。此膳可补肾益精、养血润肠。可用于治疗精血亏虚,以及大病之后、产后气血未复者,或消渴、肾虚阳痿等症。
养生经验方
1.苁蓉酒(民间验方):肉苁蓉60克,肉豆蔻、山萸肉各30克,朱砂10克,白酒1.5千克。先将朱砂研碎,备用。再将其余药物压成粗末,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置于坛中,倒入白酒,再将朱砂均匀地撒进搅匀,加盖密封,置阴凉干燥处,每日摇动数次,7日后即可启封饮用。早晚各服1次,每次15毫升。本方主治因脾肾阳虚所致的腰膝酸冷、遗精滑精、精冷稀少、食欲不振、脘腹冷痛、久泻不止等症。
2.苁蓉四倍丸(《圣济总录》):肉苁蓉60克,牛膝120克,菊花180克,枸杞子240克。上药四味,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温酒服。每次30丸。每日2次。此丸具有补肝肾、壮腰膝的作用,对于老年人肝肾虚的眩晕、视物不清、腰膝无力等症有效。
3.扶阳方(经验方):肉苁蓉15克,山萸肉10克,茯苓、菟丝子各9克,加水2碗,煎取1碗。每日1剂,连服1个月。本方主治性欲减退、神经衰弱等症。
肉苁蓉轶事
北宋史学家刘贡父请苏轼等文人喝酒,苏轼因家中有急事须回,刘挽留他说:“幸早里,且从容(还早哩,不要急)。”苏轼信口答道:“奈这事,须当归(怎奈这事,必须回家)。”二人均用三个果名和一个药名对答。刘用的是杏、枣、李和苁蓉,苏用的是柰(又名沙果或花红)、蔗、柿和当归,在座的宾客无不交口称赞。
明代医学家缪希雍为耄耋长者唐震山治病。唐的面容苍瘦,憔悴枯槁,大肠燥结,数日不得大便,用苁蓉治之而愈。后病复发,唐拿缪的药方求诊于另一位医生,医生摇头说:“肉苁蓉温燥,助火劫阴,岂能通便?”改用他方,结果病情加重。唐又改用缪方,服之即愈。后问缪何故?缪说:“苁蓉滋补精血,唐年迈力衰,精血不足,运化失常,肠燥便结,胸闷不舒,大剂量的苁蓉能补精益血,填虚润燥,故服之必效。”
锁阳——锁阳是药又是粮
补肾助阳润大肠
锁阳为锁阳科寄生植物锁阳的肉质茎,分布于我国西北沙漠地带,常寄生于蒺藜科植物白刺的根上,有不老药、锈铁棒之称。
锁阳温而不燥,补力和缓,安全无毒,有阴阳双补之功,是补肾助阳,润肠通便的佳品。治疗由肾阳亏虚,精血不足所致的阳痿、不孕、下肢痿软、筋骨无力等症,常与肉苁蓉、鹿茸、菟丝子等配伍使用。另外,本品常制成蜜膏剂,治疗血虚津亏的肠燥便秘症。《本草衍义补遗》称其:“大补阴气,益精血,虚人大便燥结者,啖之可代苁蓉,煮粥弥佳。”近作《内蒙古中草药》还称此药可以治疗阳痿遗精、腰腿酸软、神经衰弱、老年便秘等症。阴虚火旺者不宜服用。
锁阳药膳
1.锁阳茶:锁阳,冬季采集,用猪油炸后冲茶饮用,具有补气强心作用,可作为心脏病人的茶饮料。20天为1疗程。
2.锁阳酒:锁阳80克,白酒1000毫升。将锁阳切碎,装入干净瓶中,倒入白酒,加盖密封,置阴凉干燥处,常摇动之,10天后即可开封饮用。此酒可补肾壮阳。用于由肾阳亏虚所致的阳痿不举或举而不坚、腰膝酸软、滑精早泄等症。每早晚各服15~20毫升。
3.锁阳壮阳粥:锁阳10克,精羊肉(切成肉末)50克,粳米100克。先将锁阳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适量,煎煮1小时,弃药袋留汁;再下粳米煮至米烂;下羊肉末,继续煮至汤稠肉香,加调料即可。此粥可滋阴壮阳,益气养血。用于老年人的肾虚腰痛,恶寒肢冷,便秘不通;亦可用于男性性功能低下等。每日1剂,分2次饮食,可以常食。
养生经验方
1.锁阳麻仁汤(经验方):锁阳、黑芝麻各15克、火麻仁12克,炒枳壳、怀牛膝各10克。以上5味药共用水煎,每日1剂,空腹服用。其功效为滋阴润肠通便,主治阴虚燥热型便秘。
2.锁阳菟丝子汤(经验方):锁阳、党参、金樱子各12克,怀山药15克,菟丝子、巴戟天、五味子各10克。以上7味药共用水煎50分钟,取汤温服。每日1剂。此方可补肾止遗、强身提神,用于肾虚滑精、腰冷酸痛、神疲体弱等症。
3.锁阳苁蓉蜜膏(经验方):锁阳、肉苁蓉各500克。将二味药洗净,用砂锅加清水煎煮至浓,取汁待用。药渣再浓煎,取药汁。两次药汁混合后,再用砂锅熬成膏,加入蜂蜜250克,调匀,放入陶器中贮藏。每日早饭前服用,每次5汤匙,用温开水调化服用。本方可治疗老年性肾虚肠燥便秘,亦治疗肾虚遗精、腰膝酸软或阳痿等症。
锁阳轶事
相传唐代的薛仁贵率兵征西途中,不幸中敌埋伏而被困于苦峪城,部队供应中断,危在旦夕。为了挽救败局,薛仁贵身先士卒,带头挖草根,剥树皮,当粮充饥。怎奈苦峪城处于大漠之中,绿色植物匮乏,难以为继。后来有人在城郊荒漠里,发现一种形似胡萝卜的紫红色寄生植物,味道甜美,既能解渴,又能充饥,饱食之后精力充沛,要比草根、树皮强得多。薛仁贵听说后十分高兴,就向当地人请教,人们告诉他那就是“既是粮又是药”的锁阳。于是薛仁贵传令下去让士兵们挖锁阳当粮食吃,这样坚持到敌人退却。为纪念锁阳解救大唐征西军,人们遂将苦峪城更名为“锁阳城”。至今在玉门关内外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锁阳,锁阳,既是药,又是粮,病时采它治,饿时充饥肠。”
补骨脂——辛温壮阳补骨脂
脾肾虚寒无逾此
补骨脂是以功效命名的一味中药,味辛苦而性温,补肾健骨,温脾止泻,固精缩尿,是治疗脾肾虚寒的阳性药物。其主治黎明泄泻,阳痿遗精、尿频、滑精、腰膝冷痛、头晕健忘等症。李时珍将它的功效概括为:“治肾泻,通命门,暖丹田,敛精神。”可谓要言不繁。
补骨脂的温肾作用比较突出,古诗有“夺得春光来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须”名句,说的就是补骨脂丸壮阳扶衰的良好功能。
补骨脂药膳
1.补骨脂鱼鳔汤:补骨脂15克,鱼鳔20克。二味共煮汤,汤沸50分钟后,即可饮汤食鱼鳔;也可加少量调味品。此汤可补肾并固涩精气,主治由肾虚所致的遗尿、遗精、夜尿多等症。
2.补骨脂炖猪腰:补骨脂10克,猪腰1个。将猪腰洗净切碎,与补骨脂共炖,待炖熟后,加入调料,即可食用。此汤主治肾虚久泻、腰痛、遗精、耳鸣耳聋等症。
养生经验方
1.四神丸(《证治准绳》):补骨脂120克,肉豆蔻、五味子各60克,吴茱萸30克,生姜240克,大枣100枚。前四味研末,姜枣同煮烂,枣肉和为丸。每服9克,睡前服用。此丸具有温补脾肾、固涩止泻的作用,用于脾肾虚寒泄泻,症见黎明前泄泻、食不消化、腹部冷痛、腰酸肢冷等。
2.补骨脂杜仲丸(经验方):补骨脂、杜仲、胡桃仁、小茴香各等分,共研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日3次,每次服1丸。此丸温肾壮腰止痛,主治肾阳虚之腰痛。
3.补骨脂酊(《上海中医药杂志》):补骨脂15克,研末,放入95%酒精200毫升内,浸泡7天,滤过其药液,用小棉球蘸药液外搽,每日3次。本方主治白癜风,4个月后即见疗效。
补骨脂轶事
相传,唐代元和年间,年已75岁高龄的相国郑愚被皇上任命为海南节度使。年迈体弱的郑相国只好马不停蹄地去赴任。由于旅途劳累和水土不服,使得他“伤于内外,众疾具作,阳气衰绝”,而一病不起。
后来,诃陵国李氏三番豋府推荐中药“补骨脂”。郑相国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按照李氏介绍的方法,服用七八天后渐感应验,再连服十日,竟霍然而愈。后郑相国常服此药,82岁时辞官回京,将此药广为介绍,并吟诗一首:“七旬对节向边隅,人言方知药物殊;夺得春光来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须。”
菟丝子——平补之品菟丝子
补肾固胎并育子
菟丝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的成熟种子,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长。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打下种子,生用,或煮熟捣烂制成饼用。由于菟丝子在煮沸破裂后有丝吐出,故又名吐丝子。
菟丝子,辛甘柔润,性平偏温不燥,补而不腻,既能补肾阳,又能补肾阴,是常用的保健中药。主要用于肾虚阳痿、遗精、早泄、耳鸣、小便频数、腰痛、宫寒不孕、带下等症;又能治疗由肾阴不足所致的两目昏糊、视物不明,以及肝肾不足引起的胎元不固、胎动不安、滑胎;也可用来治疗慢性肾炎、糖尿病等症。
菟丝子药膳
1.菟丝子炖猪腰汤:猪腰1个,菟丝子、韭菜子各15克,桑葚子5克,生姜3片。先将猪腰剖开,去白脂膜,洗净,切薄片。将全部用料放入炖锅内,加适量沸水,盖好,隔水用小火炖3小时,汤成调味即可食用。本汤具有补肾填精的功效。
2.菟丝子红糖粥:菟丝子30克,粳米60克,红糖适量。先将菟丝子放入清水中浸泡15分钟,换水洗净,捣碎,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煎煮半小时后取汁,去渣。再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洗净的药锅内,加菟丝子汁与水,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煮30分钟,待粥将成时,加入红糖,稍煮片刻即成。此粥补肝肾、益精血、安胎气,非常适合孕妇食用。每日食1次,以7~10天为1疗程。坚持服用,自然有效。
3.菟丝巴戟炖鹿鞭:鹿鞭、瘦猪肉各100克,菟丝子、枸杞子各10克,巴戟天5克,红枣5枚,黄酒适量。先将鹿鞭用热水浸透开边,刮洗干净,切段;猪肉切成中块。鹿鞭和猪肉放入水中煮沸,然后捞出。将菟丝子、枸杞子、巴戟天、红枣,用黄酒浸透,红枣去核。将所有用料放入炖锅内,加沸水一碗半,盖好,隔水用大火炖30分钟,改用中火炖50分钟,再用小火炖100分钟。炖好后,去掉药渣,用油、盐、味精调味,服汤吃肉。本膳具有壮阳补肾、涵养阳气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肾虚腰疼、阳痿不起、性欲减退等症。
4.菟丝子饮:菟丝子50克,红糖60克。将菟丝子研细,加入红糖,水煮30分钟,可当茶随时饮用。本饮适用于腰膝酸痛、遗精、早泄、眩晕、目暗等脾肾虚亏症。
养生经验方
1.茯菟丸(《和剂局方》):菟丝子150克,茯苓90克,石莲子60克,共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克,1日2次,空腹淡盐汤送下。本方主治因思虑太过、心肾虚损、阳气不固所致的小便白浊,遗精或梦中滑泄等症。
2.三子散(民间验方):菟丝子、车前子、枸杞子各30克,共为细末,每服6克,每日2次。本方用于治疗目暗不明或老年性白内障早期。
3.菟丝子酒(民间验方):菟丝子30克,五味子30克,好米酒或黄酒500克。将菟丝子与五味子一同放入酒坛中浸泡,封紧口,7日后即可饮用。此酒可治疗因肝肾精虚所致的腰痛、头晕、目花、遗精、失眠等症。
沙苑子——补肾固精温元阳
养肝明目沙苑子
沙苑子又名沙苑蒺藜、潼蒺藜,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扁茎黄芪的成熟种子。秋末冬初果实成熟但尚未开裂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后再晒干。种子形状如肾形而稍扁,表面光滑无刺,呈褐绿色或灰褐色。主产于陕西、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之所以称沙苑蒺藜,因为陕西同州(今大荔县,古为同州府所在地)沙苑地区出产者优良,故依此名之。
沙苑子既可以补养肾精,又可以温养肾气,还可以养肝明目,是补益类药物。
沙苑子甘温而带有涩性,似菟丝子平补肝肾而以收涩见长。具体所治之症:肾虚腰痛,肾虚遗精、多尿,肾虚带下;目暗不明,头昏眼花等。医学家说它是“和平柔润之剂”。但本品偏温,所以阴虚火旺之人要慎用。
沙苑子药膳
1.沙苑莲须酒:沙苑子90克,芡实20克,莲须、龙骨各30克,白酒1500毫升。将前4味捣碎,装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每日振摇数次,浸泡14天后去渣,饮用。每次20毫升,每日2次。此酒可补养肝肾兼固精,用于肝肾亏虚的腰膝酸软、遗精、早泄等症。
2.沙苑子菊花茶:沙苑子30克,白菊花10克。二味同入锅内,加500毫升水煎煮至300毫升,当茶饮。本膳可平补肝肾、降压明目、降低血脂。主治高血脂、高血压之头晕目眩及腰痛与尿频等症。
养生经验方
1.养肝明目方(经验方):沙苑子9克,研末,饭后开水冲服,每日服2次。此饮品可养肝明目,治疗头晕眼花,目暗不明。
2.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沙苑子、芡实、莲须、龙骨酥炙、煅牡蛎各60克,制成水丸。每服9克,每日2次,空腹以淡盐汤送下。本方具有补肾益精、固涩止泻的功效。主治滑精梦遗、目眩耳鸣、腰膝酸软、四肢无力、烦躁多梦等症。
3.沙苑杜仲强腰汤(经验方):沙苑子15克,杜仲、狗脊各10克,共煎,取汤温服。此汤可补肝肾、强腰膝,用于治疗亚健康状态的腰膝酸软,也可以作为补益肝肾的保健处方。
沙苑子轶事
唐玄宗有一女儿,名叫永乐公主。她自幼体弱多病,骨瘦如柴。年15岁时发生了安史之乱,永乐公主被奶妈带出皇宫,流落到陕西沙苑一带逃生。当地农民见她很瘦小,就用当地所产的蒺藜子(潼蒺藜)当茶让她长期饮用。两三年后,她竟然变得挺拔健美,简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后来,永乐公主重返皇宫,将她带的蒺藜子送给多病的皇兄唐肃宗服用。肃宗服后,耳聪目明,于是赐名蒺藜子为“沙苑子”。并下令沙苑一带广种此物,年年向皇室进贡。此后,沙苑子的功效才被人们所认知并广为流传。
核桃仁——天然补品核桃仁
益肾温肺化结石
核桃古名胡桃,又称羌桃。它是世界四大干果之一(核桃、腰果、杏仁、榛子),与龙眼、红枣俗称三果。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核桃树种,首先在中原栽培,后遍布全国,主要产地在河北、山西、河南、山东与新疆。
核桃作为药用,始于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已有记载。历代医家都将核桃作为一种天然补品,它具有补肾固精,温肺定喘,润肠通便的功效。凡属肺肾虚弱引起的咳喘腰痛,脚弱,阳痿,遗精,遗溺等,均可食用。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记述一例洪氏幼子痰喘治验案:凡五昼夜不能食,医已告危,后服人参胡桃汤,即取人参寸许,胡桃肉一枚,煎汤灌之,喘既定。第二天,以剥去核桃皮者用之,喘复作,仍连皮用,数日而愈。此方不载书册,盖人参定喘,核桃连皮有敛肺之效。
核桃仁药膳
1.核桃芝麻糖:核桃仁、黑芝麻各等分,炒熟拌匀,加糖。每日早晨用1~2匙,开水调服。既能补脑聪耳,又能养血润肠,乌须黑发,一举几得,且香甜可口,性甚平和。本膳可治中老年人肝肾虚、耳鸣、须发早白及慢性便秘等症。
2.核桃人参汤:核桃肉10克,西洋参3克,生姜5片,一同放入瓦罐中,加水适量,煎煮1小时,去渣取汁。此汤有益气壮阳、温肾补肺、纳气平喘的功效,多用于肺肾两虚的咳喘及便秘,亦可作为老年人日常保健之品。每日1剂,于临睡前温服。
3.核桃粥:核桃仁50克,粳米100克。将核桃仁加水捣研,磨成糊状,沉淀后滤取其汁,将汁与粳米一同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煮成粥。此粥有温补肺肾、健脾和胃、纳气平喘、润肠通便的作用。用于治疗肺脾肾虚的久咳气喘、气短自汗、大便秘结等症。每日1剂,分两次食用。
4.核桃全蝎酒:核桃仁10克,全蝎3只,黄酒150毫升。将前2味焙干研末,加黄酒煮沸1分钟,去渣待温,即成。此酒可壮腰补肾、通利小便,用于治疗腰膝酸痛、小便淋漓不止。
养生经验方
1.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青娥丸下列有核桃丸方:用核桃仁四两捣膏,入补骨脂、杜仲、萆薢末各四两拌匀,丸如梧子大。每晚空腹温酒或盐汤服50丸,有“益血补髓,强筋壮骨,延年明目,悦心润肌,解除百病”之功效,并能治疗因房欲无节所致的肾消病。
2.近代名医张锡纯云:古方治虚寒喘嗽,腰腿酸痛,用核桃仁二十两研烂,补骨脂十两酒煮为末,蜜调如饴,每晨酒服一大匙,不能饮酒者热水调服。张氏常用以治疗下焦虚寒之症,诚有奇效。张氏还认为,前方加杜仲一斤,生姜炒蒜四两,同为丸,名青娥丸,治肾虚腰痛,并能治虚寒腿痛,极有效验。
3.名老中医蒲辅周在谈到核桃时说:“前人经验,(核桃)食之令人肥健,养血润燥,润肌黑发,温肺化痰,补下焦,益命门,利三焦,润肠,通便,利尿,又能固肾止泻,治腰痛脚气,治疝痛、铜毒等。我用生核桃(连衣),每日一个,每年秋后用至清明,消食化痰,治喘。心肾两补之法,用人参一钱,核桃五枚,煮服或煎服,乃平补也。”
4.古人用核桃润肌法:凡服核桃,不得并食,须渐渐增加,初日服一颗,每五日加一颗,至二十颗止。周而复始,长服令人能食,肌肤细腻,须发黑泽,血脉通润。
核桃仁轶事
中医学素有天然食物“以形补形”的学说。核桃仁形状似大脑,故补脑;豆类的形状似肾与睾丸,故补肾;杏仁形似心脏,故补心;百合、栝楼形似肺,故补肺;芡实形似乳房,故对妇女有补益作用。中医认为核桃仁可以“补五脏,益气力,强筋骨,健脑髓”。不难看出,“以形补形”的学说并非空穴来风,它是有科学依据的。
冬虫夏草——药食两用有虫草
甘温滋补虚劳好
提起冬虫夏草,人们都知道它是一味高档滋补品,素与人参、鹿茸并列为三大补品。据了解,目前大规格的冬虫夏草每克价格已高达200多元,高于黄金数十元。
冬虫夏草,也叫虫草,味甘性温,主要功能为补肺益肾,秘精益气。本品适用于肺肾虚劳,精气不足者,临床可见咳嗽、气促、自汗、盗汗、劳嗽痰血,阳痿遗精,腰膝酸软,牙齿松动,耳鸣失眠,发育迟缓等。由于它是一味平补阴阳的药物,所以民间常作为病后调补之品。现在生产的保健品如虫草酒、虫草精、虫草蜂王浆、虫草速溶茶等,已远销海外。
冬虫夏草主产于青海、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和甘肃,以生长在海拔3500~5700米的高寒地带者为佳。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和西藏自治区曲那地区所出产的冬虫夏草,个体大,体重,外观好,品质好,在市场上最受欢迎,有“天下第一草”之称。
冬虫夏草药膳
1.冬虫夏草瘦肉粥:冬虫夏草10克,瘦猪肉(切片)50克,小米100克。先将冬虫夏草用布包好,与小米、瘦猪肉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煮至粥熟。此粥具有润肺滋肾、补气生精、纳气定喘的功效,用于肺肾亏虚的咳喘劳嗽、自汗盗汗、阳痿遗精、腰膝酸痛,也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食品。每日1剂,分次食用,需连续食用20~30剂方会有效。
2.冬虫夏草炖老鸭:民间对虚损病人,常用冬虫夏草3~5支,置老雄鸭头内,用线扎牢同煮。虚喘者,用15~30支,与老雄鸭蒸而食之。阳痿、遗精者,则用20~30支,炖肉或炖鸡食用。本品具有补气养阴、益肺补肾的作用。
3.虫草附子羊肉汤:冬虫夏草15克,炮附子、肉苁蓉各10克,羊肉500克。将羊肉切成块,与药物一同放入炖锅内,待肉熟后离火,加入调料,即可食用。此汤对老年人阳虚肢冷、精力不足有温补作用。
4.虫草牛髓补肾汤:冬虫夏草15克,核桃仁50克,龙眼肉10克,牛骨髓250克,猪腰1对,生姜2片,红枣5枚。先将猪腰对半剖开,去净筋膜,洗净;核桃仁保留核桃衣;生姜去皮,洗净;红枣洗净,去核;牛骨髓、龙眼肉洗净。将所有用料放入煲滚的水中,用中火煲3小时,以盐调味。本汤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可作为放化疗后与病后康复食疗或日常保健食养之用。
养生经验方
1.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在《蒲辅周医疗经验》中介绍了他应用冬虫夏草的平补经验方:冬虫夏草20根,以水100毫升,随饭蒸食,3日1次,服后能促进消化,增加饮食,主治喘嗽虚损。
2.冬龙汤(郭士魁经验方):冬虫夏草、蝉蜕、防风各10克,连翘、广地龙、金银花各12克,水煎服,治疗过敏性哮喘。凡遇花粉,灰尘或食鱼虾而发者,可用此方。
3.金水宝胶囊:金水宝胶囊的成分为发酵虫草菌粉,它是通过人工发酵培养的虫草菌丝体,其化学成分与青海产天然冬虫夏草成分相似,已成为冬虫夏草的代用品。由于该品以补肺益肾为主,在五行学说中,肺属金,肾属水,肺肾双补,故取名“金水宝”。它是肺肾气阴两虚的补益上品,可以长期服用。一位从事中药化学研究的老教授,患慢性支气管炎二十余年,用多种方法治疗无效,后服金水宝胶囊20天,咳喘痊愈。
海马海龙——海马海龙披铠甲
阳虚不育必用它
海马与海龙都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动物,均属海龙科,其外壳都由骨质环所包,如同铠甲,且其功效近似,故在同一篇介绍。
海马有一对深陷的眼睛和细长管状吻,活像马头,故名海马;而海龙的吻较长,像龙嘴,体形又长,如同无肢的小龙,故名海龙。二者均为甘咸味,性温,而且都具补肾壮阳之功,但海马还有调气活血的作用。虽然它们的体积都很小,但在临床上的作用却不容忽视。
海马海龙药膳
1.海马酒:海马2只,白酒500毫升。将海马放入酒内,封口,两周后即可饮用。每日临睡前饮用1小盅,用于肾阳虚衰、精冷不育等症。
2.海马壮阳汤:海马2只,九香虫9克,菟丝子12克,熟地15克。以上4味放入锅内,加清水共煮60分钟,取汤温服,每日1剂。此汤有补肾温阳的作用,主治肾阳虚的阳痿、尿频、腰痛等症。
养生经验方
1.阳痿方(经验方):海马6克,淫羊藿、蛇床子各9克,生地20克,石斛10克,巴戟天、锁阳各15克。每日1剂,分两次水煎服。本方主治性功能减退。
2.气喘方(经验方):海龙6克,枸杞、山萸肉、麦冬各10克,当归9克。每日1剂,分两次水煎服。本方主治肾虚气喘,或兼有遗尿者。
丁香——名医吟诗忆丁香
芳香暖胃温肾良
丁香是丁香树的花蕾,形似丁,气香,故名丁香。其干品似鸡舌,故又称鸡舌香。丁香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木,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向西至新疆乌鲁木齐,向南至江、浙、湖北等省区;约在1620年前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丁香是辛温药,主要归于脾胃和肾经。它的主要功效为补肾助阳、温中降逆,是治疗脾胃虚寒的要药,同时也是温肾助阳的常用药品。临证所见为食少吐泻,心腹冷痛,以及肾虚阳痿等。常用于胃肠炎、胆汁反流性胃炎,也可用于治疗疝气疼痛、心血管疾病及寒性腹痛等症。
丁香药膳
1.丁香煮酒:丁香2粒,黄酒50毫升。将黄酒放入瓷杯中,加入丁香,再将瓷杯放在蒸锅内蒸炖10分钟,趁热饮用。本膳可治疗寒性腹痛、腹胀、吐泻等症。
2.丁香梨:丁香15粒,大雪梨1个,冰糖20克。将梨洗净,用竹签在梨上均匀地扎15个小孔;将丁香逐个插入孔内,再将梨装在盅内,盅口盖严,放入笼内蒸30分钟;另将冰糖溶化为汁待用。取出梨盅,将梨倒在盘内,去掉丁香,浇上冰糖汁即可食用。本膳有理气化痰、益胃降逆之功,用于胃阴亏虚之噎嗝、吞咽困难、反胃呕吐等,可以作为胃癌、食道癌的食疗方。
养生经验方
1.丁香外用便方(民间验方):丁香、肉桂各等分,研为末。用时取豆粒大小敷于穴位上,外贴胶布固定,贴敷12小时(最好在晚8时到次晨6时)后取下。可连用3~5天。①胃脘痛:贴中脘、梁门、痛点;②慢性胆囊炎:贴右侧阳陵泉、痛点;③肋软骨炎、肋神经痛:贴痛点、相应的背部俞穴,如心俞、膈俞、厥阴俞、肾俞等。
2.丁香柿蒂汤(《证因脉治》):丁香3克,柿蒂、党参各9克,生姜3片,水煎服。本方有益气温中、祛寒降逆之效,主治体虚胃寒所致的呃逆、呕吐、腹胀、舌淡、脉迟等,常用于膈肌痉挛、慢性胃炎等。
丁香轶事
唐代武则天掌朝时,诗人宋之问曾是文学侍从。宋以为自己仪表堂堂,诗文出众,应当受到武则天的宠爱,谁知一直被武则天冷落。宋的心里很不平静,他期待着能得到武后的重视,然而武后对近臣说道:“宋卿哪方面都好,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知道后,羞愧难当。从此,便口含丁香以解口臭。
北京中医施今墨,曾被毛泽东称为“南北驰名的中医”,在“文革”期间被诬陷为“老反动权威”而备受迫害,更有甚者,还被赶出私人住宅。他曾作诗“忆绒线旧院内丁香花树”:“丁香花开今年小,人比去年老多了。年年依旧花自开,道自花不随人老。花开花落几度春,人间往事已前尘。遥知庭院还如昔,不见当时树下人。”聊借中药丁香花开花落的自然景象抒发自己的内心痛苦和悲愤心情。
乌头附子——大辛大热乌附子
温阳散寒慎用之
附子为毛莨科草本植物乌头块根上所附生的小块状子根,如子附于母,故曰附子。其味辛甘,性大热,温通十二经脉,纯阳无阴,燥烈有毒,具有温补脾肾,助阳消水,逐寒祛湿,温经止痛的功效。为救治元阳衰微,阴寒内盛,风寒湿痹,水湿肿满之要药。对于虚寒体质者,也是温阳健身的佳品。
作为附子之母的乌头,味辛苦,性热,有大毒,归心肝脾经。其用量一般在9克以下,主要作用为温经止痛,祛风除湿,且有麻醉功效,养生保健很少用之。
附子虽然是临床常用的要药,但也是一味峻药和猛药。历代医家将它视为起死回生的主帅,认为要想成为名医,就必须学会运用附子。有的医生因善于应用附子而得名,如称吴佩衡与祝味菊先生为“吴附子”、“祝附子”,有的人竟直称他们为“附子先生”。但要安全有效地应用附子,就必须懂得附子的炮制、配伍、煎煮、用量等方面的知识。
一般情况下,附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应用于临床。加工炮制后的附子为盐附子、黑附片、白附子、淡附片、炮附片等。附子禁用生品,人们也不得随意服用含有附子的单验方。附子在应用时,常与干姜、甘草同用,这样可以在充分发挥功效的同时,减少其毒副作用。煎煮的时间依据用量而定,一般10克以上要先煎30分钟,30克以上要先煎60分钟,60克以上要先煎120分钟,90克以上要先煎更长的时间。
附子的中毒解救
附子的毒性主要由乌头碱类生物碱所引起,人若口服乌头碱0.2毫克即可发生中毒反应,2~4毫克可致死亡。乌头碱的毒理作用主要是先兴奋后麻痹感觉神经和中枢神经。中毒表现以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有人将临床表现概括为麻、颤、乱、竭四个字。麻,即麻木,中毒后先见口、舌、唇麻,继而面麻,最后全身肢体皆麻,而痛觉减退。颤,即颤抖,表现为唇、舌、肢体的颤动,语言断续,含糊不清,肢体无力,不能持物、行走,重者不能起床。乱,指意识障碍,心烦意乱,躁扰不安,检查可见心律失常,时快时慢,或有间歇。竭,指衰竭,可见心源性休克、心房纤颤、呼吸衰竭,甚至死亡。体检可见血压降低、体温下降、心律不齐、心音微弱、腱反射迟钝、瞳孔散大或缩小等。中毒的直接原因是生用、过量及饮用附子酒。
对于附子中毒,目前还没有可靠的解毒药物,现将常用的方法介绍如下。①用高锰酸钾或浓茶洗胃。②以迷走神经兴奋为主要表现者(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用阿托品;对异位心律失常(室早、室速)明显者,应用利多卡因;如两者皆有,则同用之。③电击转复。④对症治疗。⑤中药解救方:金银花30克,绿豆100克,生甘草60克,水煎内服;或蜂蜜内服,每次120克~500克;其他如肉桂、双黄连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可辨证选用。
附子药膳
1.附子炖羊肉:鲜羊肉250克,炮附子10克。将羊肉洗净,切块,与附子同放砂锅内,加入清水,大火烧开,再改为小火炖煮1.5~2个小时,去其药渣,分数次喝汤吃肉。本品有温经散寒、祛风胜湿、补养气血的作用,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所致的肢体冷痛。
2.附子酒:炮附子30克,白酒500毫升。将附子捣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周后,即可饮用。本品有温经、散寒、止痛的作用,用于四肢不温,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呕吐冷泻,畏寒怕冷,腹中冷痛等。
附子药膳在南方部分省区较为常用,但附子是有毒药物,服用或制药膳,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擅自行事,以免中毒。
养生经验方
1.附子天门冬散(《圣济总录》):炮附子60克,天门冬、炮干姜、石菖蒲、桂枝、木香各30克,共为细末,每服3克,1日2~3次,温酒服下。本方主治老年人心肾阳虚有寒痛症状者。原书云:“益气补不足,却老延年。”
2.日本汉医学家大冢敬节认为,肾气丸(内含附子)用于幼年及青年人较少,而在中年以后尤以老年应用机会较多。此方常用于老年腰痛、糖尿病、慢性肾炎、肾萎缩、脑出血、动脉硬化症、膀胱炎、阳痿、妇人产后或妇科手术后发生尿闭、脚气等。此外,女子带下多者有时亦用附子。
附子轶事
附子作为一味回阳救逆的中药,早在汉代张仲景就委其以重任,在《伤寒论》113方中,有20个方剂用附子,若加上加减法中用附子者则有23方。明代张景岳将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清代名医陆懋修则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唯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当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列为中药十大主帅之首。国医大师颜德馨回忆他的老师曾说:“要想成为一个名医,必须学会用四味药,即附子、大黄、犀角、羚羊角。”上述诸说法,只有附子与大黄每被提及,足见附子是名医的常用之药。
近几年,国内兴起附子热,并名之为“扶阳派”、“火神派”,称清代四川名医郑钦安为“火神”之首。凡善用、大量用附子者多冠以“某附子”,有关学会还举办了“扶阳派”学术会和学习班,这对推动中医学界特别是基层中医人士认识附子、应用附子和开发附子的科学研究是有一定帮助的。但应注意的是,对附子的应用不能盲目地随从,更不能认为只有大量应用才是正确的。附子同其他药物一样,其用量亦应严谨,凡有助于祛除病因、恢复正气的用量,才是可取的。否则,一味地加大用量是不可取的。笔者曾亲眼见到用附子60克、80克、100克者,几乎都有毒副作用,如头晕、心慌、胸闷、烦躁、汗出、心律不齐等,严重者经过抢救才转危为安。附子用量应当在5~15克之间,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用量,而且先煮之后再入其他药,从未出现毒副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附子的科学用量逐渐会被人们所认知,其“起死回生”的作用也会被大家所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