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两袖清风去,一杯淡水归
- 刘晏:大唐财相和他的国富论
- 余耀华
- 3784字
- 2017-04-06 17:16:21
转眼间,刘晏到夏县任亲民之官两年有余。在此之前,如果说夏县的赋税繁重,苛政猛如虎,县太爷同老百姓的关系是狼与羊的关系的话,刘晏到任后,自其首次升堂,义正词严地劝诫僚属,剖肝沥胆地畅谈自己的治政方略时起,他便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留下了一个较好的形象;而当他竭尽所能地扶持地方生产,且还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时,老百姓便在心中接纳了他;再当他英明果断地带领全县人民疏通了青龙河的河道,解决了夏县农业生产的用水问题时,夏县的老百姓衷心地感激他、拥戴他。百姓们一致认为,刘晏是一位千载难逢的清官、能吏,是一位货真价实的亲民之官,只要是刘县令交办的事,百姓都会乐意地去办,因为他们知道,刘大人交办的事,都是好事、实事,都是对百姓有利的事。因此,此时的夏县真正是政通人和,县太爷同老百姓,是亲民之官同温顺的子民的关系,是家人式的关系、朋友式的关系,夏县充满了祥和之气。这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当时是一种极少见的现象,可惜这种和谐的景象仅现于夏县一隅,如果当时的唐王朝多有一些像刘晏这样清正廉洁的能吏,也许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势头要缓一些,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可能会更长一些。可惜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一种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因为,在吏治日益腐败,郡县官吏贪污受贿,营私舞弊、盘剥百姓成风的当时,像刘晏这样亲民之官可谓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了。
七月初的一天,刘晏同姚师爷在县粮库巡看百姓缴纳赋税,他来到一位老汉的身边,伸手抓了把粮食看看说:“老人家,交了朝廷的赋税后,家里的粮食还够吃吗?”
“自从疏通了青龙河解决了用水问题,粮食收成一年好过一年,乡民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越过越好了,今后朝廷的赋税不须县衙派人去督促,我们都会按时缴纳,绝不会让县太爷操半点心。”老大爷又是高兴又是感激地说。
“乡里有特别困难交不出赋税的人家吗?”刘晏关切地问。
“东村的宋寡妇孤儿寡母的没有劳动力,她的田地都是乡亲们帮助耕种的,里正将情况报给了县衙,县衙已将他家的赋税全免了,我们村的王四家里发生火灾,家产多被烧毁,县衙也将他的赋税减了一半。其他的都还过得来。我代表乡亲们感谢县太爷的关怀。”老大爷恭敬地说。
正在这时,衙役班头李克龙匆匆忙忙赶来说:“大人,朝廷钦差秦大人和运城知府吴大人到了县衙,请您马上回去。”
刘晏告别了老人,边走边说:“不是说月底到的吗?”
姚师爷说:“会不会是突击检查钱粮之数?”
“是吗?有道是心底无私天地宽,什么样的检查咱夏县都经受得起。”刘晏一脸轻松地说。
刘晏三人从偏门进了县衙,刘晏在一张纸上快速地写了几行字递给李班头说:“你同刘安到集市去将这些菜买回来,待一会儿本官亲自下厨招待客人。”然后换上官服,急匆匆地来到大堂。
大堂上,运城知府吴大人同钦差秦大人正在闲聊,看到刘晏回来了,钦差忙正襟危坐,刘晏上前,向钦差行了三跪九叩之礼。古时之钦差出巡,是代天子巡视,钦差所到之处,如同皇帝亲临,各地官员要向钦差行觐见皇帝之礼,钦差是代天子受礼。
钦差秦大人代皇上受礼后,从袖中拿出一本册子面对刘晏说:“皇上口谕!”
“臣恭聆圣谕!”刘晏跪在地下毕恭毕敬地说。
“皇上说:刘晏,尔到夏县已近三年,夏县之吏治如何?有何感受?”
“臣认为,一方吏治之好坏,系于最高行政官员于一身,若最高行政官员清正廉洁,则一方之吏治必当清明,势必是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若最高之官吏贪污腐化,或态度暧昧,则一方之吏治必当败坏,官与百姓必将是水火不容。臣上任之时,即当着同僚与众百姓之面承诺,本官是两袖清风而来,一杯淡水而去,绝不徇私舞弊,绝不贪赃枉法,愿意接受同僚和众百姓的监督。臣认为,夏县之吏治尚属清正,官与民形同家人,上下一心,政通人和,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景象。”
“皇上说:尔到夏县近三年,夏县之生产可有发展?”
“臣认为,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臣到夏县近三年,虽不敢说夏县在臣的治理下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作为一方亲民之官,三年来,臣都在竭尽全力地扶持地方的生产,疏通河道,兴修水利,为地方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抓地方土特产的生产,兴商贾之利,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夏县三年任上,臣上对得起皇上,下对得起夏县的黎民百姓。”
“尔在夏县,财政状况如何?朝廷之赋税都及时完纳否?”
“臣认为,理财当以养民为先,王者爱人,当为老百姓创造一个良好和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使之男人有田可耕,女人有布可织,生产发展了,朝廷的税源自然也就有了保障。臣自治理夏县以来,以扶持、发展地方的农业生产为首务,宽惠以待民,虽不曾督赋,然百姓却输无逋期,朝廷之税粮,夏县尚不曾拖欠分毫,户部皆有档可考。”
“好了,好了,刘大人,起来吧,皇上要问的话已经问完了,我的五脏庙也已闹翻了天,快拿点东西祭祀一下吧!”钦差笑哈哈地离座而起,扶起刘晏。其实钦差秦守用同刘晏在秘书省时曾共过事,两人是很要好的朋友。官场公事已了,彼此之间说话也就随便多了。
“请钦差秦大人和知府吴大人稍坐片刻,下官亲自下厨,做几个地道的本地美味佳肴请你们品尝!”刘晏转头对姚师爷讲,“姚先生,你在这里好好地招待钦差秦大人和知府吴大人,我去下厨操勺,马上就好。”
餐厅里,姚师爷将钦差秦大人及运城知府吴大人请上餐桌,安排在客位坐上,钦差旁边留下一个空位,这是刘晏的位子。
刘安手托一个方形木托盘,盘中放着一盘还在冒着热气、刚出锅的菜肴,来到桌边,他学着店小二的声音说道:“第一道菜肴,‘高风亮节’!”
姚师爷站起来,从刘安手上的托盘中将菜端起来放在餐桌上,大家举目一看,原来是一盘爆竹笋,大家脸上露出会意的笑。
大家脸上的笑意未尽,刘安的第二道菜肴又端了出来,他仍然是刚才的腔调:“第二道菜,正宗的夏县青龙河特产:‘出淤泥而不染’!”
大家再举目一看,原来是一盘清炒藕片。菜肴虽也平凡,菜名却别具一格,大家不由得都笑了起来。
第三道菜肴端出来,刘安还未报菜名,运城知府吴大人见是一盘凉拌豆腐,地道的家常菜,故意笑着问:“这又是一道什么菜?”
“阳春白雪!”刘安笑着说。
刘安将第四道菜肴端出,一盘水煮茄子,钦差秦大人抢着说:“不要说这盘菜叫‘下里巴人’吧?”
“正是‘下里巴人’!”刘安笑着说,大家也跟着大笑不止。
刘安端出第五道菜肴,也不待别人问,直接说道:“瑶峰一绝!”原来是一盘蕨菜。
刘安端出第六道菜肴,一盘红烧全鱼,知府吴大人说:“猜得不错的话,这道菜应该叫‘鲤鱼跳龙门’!”
本来都是一些家常菜,但每盘菜都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大家为这新鲜的创意大笑不止。刘晏亲自端了一盘菜出来,对钦差和知府说:“这是下官根据杜工部的四言绝句取名的四道菜肴,请品尝。”
“第一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两个用蒸熟的红苕雕刻成两只鸟伴以几根绿叶小葱。
“刘大人真是别出心裁啊!”钦差秦守用大笑着说。
刘晏接过刘安送来的第二道菜:“一行白鹭上青天!”按顺序排列而成的凉拌菠菜,菜上面匍着一行鸟状的蛋白。
刘安将第三道菜放在桌上,刘晏报道:“窗含西岭千秋雪!”一盘白花花的炒蛋白。
“门泊东吴万里船!”一碗银鱼汤,汤面上漂着几块船状的洋葱片,这是最后一道菜。
“刘大人真乃文人雅士,连做菜也这样有诗情画意。”知府吴大人笑着说。
“在京师为官多年,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如此美味佳肴,本官此次来夏县,真是不虚此行了!”钦差秦大人笑哈哈地说。
刘晏端起酒杯说:“都是一些家常菜,取个创意而已,以博一笑,实在是慢待了,为钦差帮会大人和知府吴大人洗尘,请大家干一杯,下官先干为敬!”说完,率先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席上,宾主间边喝边吃边聊,显得非常的热闹。
第二天,刘晏陪同钦差和知府大人巡视了县库钱粮库存情况。
在巡视的路上,钦差大人悄悄地对刘晏说:“刘大人,圣上从山西的廷报中已知你在夏县的政绩卓著,这次本官到山西巡视,皇上特地叫本官到夏县来实地考察一下。想不到在短短的三年里,你将一个有名的穷县治理得这么好,百姓有饭吃,有衣穿,且赋税缴纳还输无逋期,本官真是替你高兴啊!”
“下官也只是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刘晏谦虚地说。
“你在夏县三年任期届满,不日便有圣旨到,你还是提前将手头未办完的事尽快办完,做好交接的准备,嫂夫人还在家望梅止渴啊!”说完,钦差向刘晏做了个调侃的怪脸。
送走钦差和知府大人后,刘晏便着手清理手头还没有办完的事情,嘱咐刘安悄悄地收拾行李。
是日,刘晏正在同姚师爷商量政务,忽见李班头来说:“大人,圣旨到!”
刘晏赶忙穿好官服来到大堂跪接,宣旨官手持黄绫圣旨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刘晏在夏县三年任期届满,即日卸任,回京师听调。钦此。”
“臣遵旨!”刘晏跪接了圣旨。
姚师爷看到刘晏接圣旨,连忙跪在钦差大人面前说:“钦差大人,我们夏县的老百姓离不开刘大人这样的好官呀!求大人您替夏县的百姓在皇上面前求求情,不要调走这样的好官啊!”说完,姚师爷不住地磕头。
不知消息怎么传得这样快,顷刻间,全城的老百姓都知道刘晏要离任了。老百姓蜂拥而来,跪在县衙门口高喊:“钦差大人,求求您呀!在皇上面前讨个情,替我们留下这个好官吧!夏县的老百姓离不开刘大人!”
钦差感慨地对刘晏说:“本钦差宣了无数的圣旨,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刘大人果然是名不虚传哟!”
刘晏为了避免离开时因乡民的挽留而难以脱身,将平日所用之公物填好清单放在桌上,连夜同家人刘安坐上马车,悄然地离开了夏县。出了县城后,他从庄稼地里捧起一把土,用布包好放在车内,然后向着夏县县城深深地三鞠躬,踏着夜色离开了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