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真情的雁儿心里应该知道,此去,自己形孤影单,万里前程路渺茫,每年寒暑飞万里越千山晨风暮雪,失去一生的至爱,形单影只,即使苟且活下去又有什麼意义呢?
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汉武帝巡幸处,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每当武帝出巡,作仪仗的音乐是排萧与建鼓合奏,乐工们坐在鼓车中演奏,乐声响彻云霄。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
汉武帝已死了,招魂已经无济于事。女山神因思君而枉再悲啼,而死者依然不会再归来!
双飞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一样,死后化为一抷尘土。将会“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
千秋万古后,也会有像我和我的朋友们一样的“钟於情”的骚人墨客,来寻访这小小的雁丘坟,纵情高歌,尽情的喝酒,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
当然,词人是在写尘世间的感情,但天底下的男女真情大多相似,无论结局如何。仓央嘉措,历史上仅有的活佛和情歌王子,用他的诗歌,不仅把那些美好难忘的情感写得感人至深,也让红尘里的男男女女们真切认识到:其实佛门内外没有什么两样,每个人面对的只不过就是自己的心灵,有过至真的感情,也就参悟到了至真的禅意。佛门中人,虽然都在追求着六根皆净,却每日里离不开人间烟火。
五 菩提本无树
1.菩提本无树
佛的根本涵义是指已经大彻大悟的修行人。仓央嘉措,这位活佛,以他天生的浪漫才情,对佛法做出了独特理解。在为他人超度和祈福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幸福和欢乐。他把那些佛理和参悟写进了自己的情歌里,并勇敢而坦率地唱了出来。
据说,释迦牟尼曾经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贪、嗔、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这标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为觉者、知者。这一年释迦牟尼三十五岁。
佛教传入中国,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反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
身是菩提树,
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是一种出世的态度,大意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由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十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2.回头是岸
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这是一些特定的人群,超度同时,也在修炼着自己,只是个人的修为不同,对佛性真意的理解也就不同。有时可能南辕北辙,有的则可能是缘木求鱼。
特定人群,和特定的自然环境谐协在一起,又会生发出错落萌动的多样景观。而且,由于在佛门里对于生存意义的不同理解,也就必然会出现高低不一的佛门众生相。
就有如同是儒门中人,孔子取仁,孟子取义;同是道家人物,老子钟情于众妙之门的玄想,而庄子则像一只南飞的大鹏,逍遥放旷。同样,在庙宇深深的佛门里,我们也看到了奇异迷人的独特霞光。
或许,佛门的博大精深,正表现于此。仓央嘉措,是一个不合作者吗?
据说,当年老子留下洋洋五千言之后,西行未归,正是在此时,释迦牟尼拜老子为师,在菩提树下终于悟得真理。其实,佛祖的本意,不过是要人超脱,而不是禁锢,是要还世间里的众生以自由,而不是约束。这一切,正是每一个生命个体与生俱来的应有之义。仓央嘉措的智慧就在于,他对于佛性的理解,正源于他对于个体生命的天真认知。今天,我们回头谈论仓央嘉措,似乎评判的逻辑起点应该由此开始。
如何让生命的瞬间,追求生存价值的永恒?把持着一种对生命和现世人生的执著,带着对自己和俗世众生的关心,在佛门教义的理解上,使仓央嘉措已经远远异于他人。
于是,一切,从生命意识的底蕴出发了。仓央嘉措的心里轨迹应该是:对内,营造了一片心灵的广阔天宇,以超越于佛门里的清规戒律;对外,衍生为肆意酣畅的行为,以率性无障昭示了本能的反叛。
生命之可爱,正在于个体可以尽情享受这生命。因而生命的价值,正在于生命本身,而非生命之外的什么功名利禄。
自然,自由而又自如的放达,其实有时是学不来的。对生命的理解不同,对那些繁缛的佛门教义的理解也就不同。真正的放达之人,他们关于现世人生的苦痛,关于尘俗的龌龊,关于乱世的荒诞,关于宇宙的空寂,均来自于个体对生命的真切感受与孤独体悟。
早年的世俗生活,天生的过人才情,对生命认知的彻底体悟,让佛门里的仓央嘉措终于越过了横亘在尘世和空门之间的障碍,从而把那些情歌唱得真切动人。
3.结语
最后,还是让我们用这些禅意无穷的文字,来结束对这位佛门里的情哥哥的解读和参悟:
我问佛: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
佛曰: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
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经意的夜晚?
佛曰: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
我问佛: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
佛曰: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明年才懂得珍惜。
我问佛:如何能静?如何能常?
佛曰:寻找自我。
我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我问佛:你多大?
佛曰:我就算一岁,我也是佛,
你就算100岁,如果固守自己的心灵,那也是人。
我信缘,不信佛。缘信佛,不信我。
佛曰: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
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将生命结束在爱人面前,瞬间的痛苦,
永恒的幸福,无法抵挡的诱惑。
在体验痛苦的过程中,只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
佛曰:万法皆生,皆系缘份,偶然的相遇,
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
佛曰:缘起即灭,缘生已空。
你们只有思之苦,无姻之缘,未看破红尘方为上岸。
于是,佛曰:苍生难渡……
是的,世间有许多事,“缘起即灭,缘生已空”,有缘,无缘,不过只在一念之间。佛是什么,佛并不高深,也并不神秘;“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无论在尘世,还是在佛门,都不过是要我们的灵魂得到宁静和安稳。更多的时候,我们的痛苦,不是来自于肉体,而是来自于灵魂:人生如梦,禅意如水,我们需要这样的解脱和参悟,也需要这样的照顾和安顿。
仓央嘉措,身为佛门至尊,却只要凡人的生活;他短暂的一生,如白圭无玷,却又艳如玫瑰,像极了高山上的那一枝圣洁的雪莲花。他是一种迷失,更是一种超脱;这是一种逃脱,更表现为一种征服。
他心无挂碍,完全抛弃了那些清规戒律,正是以出世的顿悟,来对待入世的修行。正如藏传佛教高僧对其评价为,“六世达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特立独行让我们领受到了真正的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