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晚清的两本工业著作

我手边有两本晚清工业方面的著作,一本是张锳绪的《建筑新法》,一本是张青选的《制丝新法》(上编)。

网络时代,我们对稀见历史人物的了解,确实多了一点办法。这两本书的作者,我们如果不是生活在网络时代,想要找到他们的相关史料真是非常不容易。我平时对1949年前的各类人物辞书很留意,也略有收集,但如果不是在网络时代,要找到一些不知名的历史人物,我还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我们了解一个时代,除了常见的史料以外,对于那些散落在民间的东西也不能忽视,特别是对于史学研究者来说,每一项研究工作都应当以提供一点新材料为追求。张锳绪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我不清楚。网上有一则史料说他生于1876年,殁日不详,字执中,天津府天津县人。1893年入北洋水师学堂读书,1899年留学日本日华学堂,同年入东京帝国大学工学科读机械专业,1902年毕业后回国任平江金矿局总工程师,1904年任保定师范学堂教习、总斋长。1905年,殿试及第,进士出身,任商部主事,在北京、保定等地监理工程。1910年,在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讲授建筑课,同年调任南洋劝业会审查员。在日本留学期间,曾“稍治建筑之学”。1910年7月著《建筑新法》一书,该书于当年10月出版。

从这则史料看,见过这本《建筑新法》的人不是很多,因为书在手边,我可以判断一些情况。网上的史料大体是准确的,只是出版时间稍有差异,应当是6月印刷,9月发行。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商务早期出版物,开本宽大,用纸精良。封面题字是当时在天津颇具声望的严修所写。书前有两则序言,一为杨士琦所写,一为唐文治所写。杨士琦是袁世凯旧部,在中国早期交通史及工商业史上有重要地位,唐文治就更是知名历史人物了。书中还有大量插图,主要是工程设计方面的图案,插图作者孙嘉禧,是张锳绪的学生。这本《建筑新法》虽然是一本偏重专业和使用的著作,但其中对英国和日本建筑的风格与规格也多有记述,特别是对与现代建筑有关的技术史料,书中保留比较完整。比如关于中国早期学校、剧场和医院等建筑的标准以及采暖通风方面的标准及设计,书中有比较详细的设计图纸和计算统计。这些史料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建筑风格如何受英美及日本影响,可能都有参考作用。杨士琦在序言中评价该书:“凡建筑之原理材料、空气光线以及绘图布局之法,条分缕析,贯举靡遗,类皆按切现时之需要,不为空言高论,而一以毗于实用为归,盖吾国前此所未有也。”

张青选的《制丝新法》(上编),宣统三年在日本出版,是自费印刷的出版物,以后是不是还有下编,我不清楚。张青选是河南成皋(今荥阳)人,网上有关于他的零散材料,但很简单。他也是留日学生。《制丝新法》(上编)前有他一张照片,非常清晰,也属难得。书名由胡惟德题写,胡惟德是晚清外交界的重臣。另外一篇序言是王印川所写,王是河南修武人,是北洋时期非常有名的人物。

关于《制丝新法》(上编),张青选在书前“凡例”中说:“书中所述学理及方法,概系日本农商务省所立高等蚕业讲习所讲堂之教科。然本书不取名教科书者,盖教科之次序,当先技术,次经营,次管理,而以经营贩卖终之。而作者之次序,则首经营,次管理,次贩卖,而以技术贯之。著者鉴于日本明治维新初年所立之制丝工场,全国大小以千数计,因不谙经营管理之故,以致失败者,不知凡几。故将经营管理,列入上卷,尽先出版,乃谋国之苦心也。”

《制丝新法》(上编)一书中,保留了许多中国近代以来关于蚕桑工业方面的史料,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制丝工作和日本的关系,书中史料相当丰富。这两本书出版较早,坊间已不易得到,所以特别介绍,以备将来想使用者可以方便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