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从记忆、思维与意识到建构自我主观世界(第2版)
- 席有
- 4518字
- 2021-03-24 02:33:04
第1章 记忆功能是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激发及其特性的展现
第1节 大脑记忆功能的建构
1. 大脑建构记忆功能与大脑内在性生理结构基础
为了给网络神经系统传输信号提供必需的能量,大脑本身具有很强的、高度不同的复杂的生物场域,生物场域内有着各种不同形态的能量(包括化学能、电能、热能、热电效应、人体动能,还有线粒体提供的综合能量和血流量、耗氧量变化产生的能量,及它们之间转化发展过程产生的各种形式和体态的能量等),不同形态能量在不同生物场域内各自地存在,但更多的是彼此之间处于转化发展状态之中,简称生物场势。这种生物场势可能与概率场最类似,随着大脑神经活动的变化,这种生物场势及其各种形态能量,永远处于随机涨落的态势。大脑生物场势也称作大脑级生物场势,是人身体生物场势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大脑级生物场势又由不同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等各级生物场势(简称大脑中各级生物场势)所构成,小的生物场势可以建立在脑细胞级(神经元)、突触结构水平之上。大脑凭借基因遗传所决定的生理结构和特性及其神经活动产生的大脑级生物场势和大脑中各级生物场势及其各种形态能量的支撑和供给,才能保障网络神经系统发生神经事件。
网络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二者占人体神经元90%以上)和周围神经系统构成。其中大脑是人身体神经活动的指挥中心,有100亿~150亿不同类型神经元(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科学教授戴维·林登认为大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有的科学家认为有2000亿个神经元),分别或共同分布在大小不同的功能区内,与细胞柱、各种胶质细胞、多种突触、树突棘、神经纤维、不同受体与相关化学物质等,共同构成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初生婴儿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具有许多特性,对主客观事物多种多样规定性与不断变化情境模式特征(以下简称情境模式)刺激需求具有迫切性、敏感性,同时产生可塑性、联合性、协同性等特性。在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下,以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为主,包括相关脊髓、周围神经系统中不同的神经元等参与,与突触、受体、化学物质等共同建构巨大数量生理结构连接模式,不断使大脑庞大复杂网络神经系统得到质的建构和提升,于是“大脑神经系统里满是错综复杂的连接,这些连接产生了无穷尽的反应。”只有大脑网络神经系统建构能力提升,大脑才能“以一定的神经活动动态模式对周遭环境作出应答”,从而展现出记忆功能。
记忆是个体一生中大脑至少一次或多次重复某种事物经验而出现的表象或想象,反射在身体效应器上做出对应的言行表情。记忆是人的大脑最低层级,也是最基础的功能之一(人类大脑第一功能),也是维持人的生存必不可少的基础。记忆是大脑大量后天经验和理论知识的积累,并保存在生理结构连接模式建构过程中。在实践活动中,大脑对知识和经验不断地回想和反射,记忆功能是生理结构连接模式建构并激发表现出的一种特性及其展现出的能力。
记忆是建立在学习基础上的。学习是大脑经过不同感觉系统,各自不断地接受客观事物多种多样规定性及其变化过程的情境模式特征(简称情境模式,或者称作情境模式特征)刺激,建构大量各种各样生理结构连接模式,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的行为过程。任何情境模式都是通过个体感觉系统,对新生婴儿及其个体大脑终生产生刺激。情境模式刺激促使大脑相对应网络神经系统发生分化,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建构大量各种各样生理结构连接模式,这就是大脑学习的开始。“学习本质上是大脑生理结构受情境模式刺激,建构动态生理结构连接模式的存储过程,记忆则是从大脑存储的动态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库中开启、恢复的过程”。没有知识学习的保存过程,就没有记忆的开启、恢复过程。当然没有记忆开启,无法检验学习的效果及其存在的价值,二者对应统一。在大脑生物场势支撑基础上,大脑生理结构微观形态改变、重新塑造和建构,产生新特性并展现向功能转换的过程。
学习是建立在人的感觉系统及其对应的大脑本身生理结构和特性基础上,大脑建构新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及其特性的展现,才有生理结构功能转换活动过程发生。个体有五种感觉系统和本体感觉系统(主要是大脑本体感觉),各自有独特的或综合的生理结构及其神经连接传输方式,将感觉到的情境模式特征产生的刺激转换成信号,传输到中枢神经系统中相关功能区。不同感觉系统感觉器连接着对应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连接和信号传输过程高度复杂。中枢神经系统多次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传来的信号,使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发生微观改变并且相互之间连接成一个整体,整体就是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需要身体效应器言行表情表达时,有关脑功能区和中枢神经首先将加工基本完成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激发,通过神经连接路径传输并反射到身体可以活动的肌体部分,即对应的效应器上,做出对应言行表情表达。大脑加工基本完成的神经结构连接模式,是动态活动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使大脑有关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和肌肉细胞之间组成序列的连接结构,构成了多种多样不规则,甚至是多形多态、多重多维循环反馈式的神经回路。其中神经元、突触、受体是感觉系统和神经回路中最重要的信号传输和转换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在大脑记忆功能中起关键作用,也是神经系统遗传、结构及其具有的特性的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通过其树突接收其他(一个或上千个)神经元轴突传来的神经冲动,然后神经元加工神经冲动信号并产生神经递质,再通过轴突传递到轴突末端,轴突末端与下一个神经元树突连接,形成突触的结构,突触通过多种方式释放神经激素,“以量子水平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轴突与树突连接中间有一个微小间隙,信号到达轴突末端,由末端多种神经激素泡囊,根据不同神经事件释放不同的神经化合物递质,跃过间隙,到达下一个具有特异化功能的神经元树突并被接收,这是化学突触传递信号的方式。突触前的电脉冲可以直接传递到突触后部,称为电突触。电突触“是缝管连接(gap junction)样的桥状结构”,是电突触传递方式。神经冲动信号将不断传递下去。可见突触的精巧微观结构对信号传递非常重要。神经元、突触的形态结构与其特性和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神经元的形态决定树突、轴突的形状和结构。树突的形态多种多样,表现出不同神经元类型的主要特征,不同类型神经元是大脑建构不同记忆功能的关键因素之一。突触的分型导致其功能的不同,具有重要的意义。如电突触、化学突触、混合突触等,每种突触之间存在较大的结构、特性、功能的差异。
2. 大脑建构记忆功能过程与对应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的反应
伦敦大学对刚出生的婴儿所做的一项试验证明,“最先使婴儿做出反应的刺激之一就是目光的接触。研究人员利用传感系统记录初生婴儿的脑部活动情况,他们发现婴儿从出生第二天开始,对接触他人目光很敏感。”他人目光对婴儿而言也是情境模式,其他科学家的研究也表明,比起其他刺激性情境模式,刚出生的婴儿更喜欢人的面孔(或者类似面孔的物体),不过这种对面孔的偏爱在1~2个月的时间内就会很快消失。还有科学家观察初生婴儿大脑,认为婴儿在睡眠时可通过声音情境模式刺激学习。对应声音情境模式刺激,大脑相关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之间发生微观形态改变并留下印迹,印迹相互建立联系路径,这正是大脑重新塑造的开始,建构对应声音的动态生理结构连接活动模式,这种模式建构证明婴儿大脑在学习这种声音并记住了对应的声音。
新生婴儿大脑重360克(有的资料介绍为390克),出生后大脑继续生长发育,包括神经纤维的迅速生长和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增多,“出生后,最终控制走路、说话的神经网络将飞速生长”。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进一步分化并向成熟发展。初生婴儿大脑除少量遗传的生理活动天然连接模式,即几种本能反射功能外,华生(John B.Watson)和洛克(John Locke)认为“婴儿大脑是一张白纸,要由经验来书写”。所谓经验对大脑开始书写,就是情境模式对大脑刺激,使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开始重新塑造。重新塑造使大脑相关生理结构组成部分的结构发生微观形态改变并发生联系或连接,连接后形成某种动态活动生理结构模式,并产生某些新特性,这就是婴儿大脑建构大量新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的过程。出生婴儿本我即先天遗传的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从第一天开始,“言语的声音已能引发大脑左半球较多的电活动”,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重新塑造。新建构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激发,展现许多新的特性,包括大脑形成表象产生的记忆功能。
刚出生的婴儿大脑因其遗传性而具有生理结构和特性,但功能几乎是一片纯真空白,或者说一片混沌(表现在脑电波维度不同程度的混沌)。混沌状态的脑细胞,处于被把握和被重塑(主动接收信号刺激)的待激状态,能够随时接收情境模式刺激传来的信号并做出反应。接受情境模式刺激是神经系统的本质需求。这种待激状态,是大脑生理结构中十分重要的特性之一。情境模式微弱的信号刺激,就会使大脑有关脑功能区信息量大增,从而促使大脑功能区、功能细胞柱(亦称细胞群,以下称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神经纤维等发生微观形态改变。其中“树突棘是树突表面的芽状或刺状小突起”等,“树突在信息传递过程同时改变自身形状”。“功能细胞柱概念的建立,使人们对大脑皮质功能研究从区的水平提高到‘柱’的水平和细胞水平。”
当婴儿第一次看见他人的脸形,即接受他人脸形情境模式刺激,通过复杂视觉感受器加工,包括两种感光器参与,首先扫视他人脸上具有强刺激特征的眼睛图形和眼光,接受眼睛图形和眼光情境模式刺激并转为信号,又将信号通过对应类型神经细胞转成电脉冲,神经细胞以百万分之几到千分之几电子伏特电脉冲形式传输,使接受电脉冲的细胞感应并发生自身特异化,激化后释放神经激素或递质,通过该细胞轴突前端形成的突触释放,传递给大脑有关细胞柱中下游不同类型神经元,它们接受并激化,分泌激素,同时传递给其他一个或几个脑功能区中不同类型神经元,它们同时接受并激化。如此“接力”传输下去,是程序化、有选择性的传输。传输的过程同时建构为视觉路径,视觉路径包括大脑枕叶纹区皮质优势柱(它们是视野内某点的代表区)中所有不同类型神经元、突触,其中大部分发生了微观(或超微观)形态改变,还有神经元、突触的空间生物场势同时发生调整(包括血液和脑脊液的增多等)。20世纪50年代杰勒德R.就提出“神经纤维也因传导冲动而稍微增强”,这一现象只能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受体和化学物质发生微观形态变化,生物场势调整,神经纤维活动稍微增强,是不同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使其生理结构改变后留下的印迹。
纽约科尔德斯普林实验室神经科学家卡雷尔·斯沃博达早先发现,老鼠大脑内40%的突触在几周的时间内发生了改变。老鼠仍保留了早些时候的记忆,只是科学家不知道怎么回事。神经元之间突触因传输信息而发生形态改变是学习和记忆的基础。美国莱维坦I.B.和卡茨玛克L.K.合著的《神经元: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对突触“长时程增强”(long term potentiation, LTP)这种现象提出看法,“它出现在几种不同的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的突触中,但研究得最多的是海马。”经过短暂的强直性刺激,突触强度增加可持续数周。上述所有观察和研究说明,通过人体感觉系统接受情境模式刺激,在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尤其神经元、突触等之间)具有联合性与协同性等特性的基础上,上述有关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形态改变留下的印迹之间彼此因传输信号过程发生联系,因此留下的印迹之间建立高度复杂的连接路径,称作印迹路径。大脑接受情境模式刺激后,有关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之间都会建立印迹路径的联系。更多的印迹路径的建立,是大脑新建构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的基础。从情境模式刺激到大脑有关生理结构和特性,建构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相对基本完成,这一过程称为神经事件。参与神经事件的多数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微观形态发生改变并相互连接,同时有相关受体和化学物质参与,生物场势调整过程发生,尤其突触(目前对突触研究比对其他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研究更容易)改变最为明显。
其实,目前科学水平已经能观察相关的神经元、突触,包括相关肌肉细胞局部的微观空间,在电信号或化学信号的强直性刺激下,神经事件多数参与者要发生微观形态改变。“已有报道发现,在LTP(长时程增强)出现后几分钟,神经元发生了超微结构改变,树突棘数量增多,以及树突棘和树突干突触增多”等。
从生物学角度看,生物体任何局部的形态改变,主要是微观或超微观的形态改变,是生物体局部、微观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发生了物质重组的结果。物质重组就是重新塑造,印迹路径正是物质重组结构最简单的基础性产物,最终大脑建构的是生理结构连接模式。建构生理结构模式时,对应大脑级或大脑中不同级生物场势同时发生调整(二者也受神经激素生理调控)。情境模式对个体感觉系统产生刺激,通过感觉系统细胞表面分布的不同种类受体(据报道科学家估计仅G蛋白偶联受体就有1000种,对光线、味道、气味以及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十分敏感),相应的神经元局部发生微观物质变化,目前已经可以确认突触囊泡数量和密度的变化、线粒体密度、突触终末面积和长度的变化、突触之间连接界面曲率变化等,突触可塑性就是对外界信号的回应,尤其是树突的侧棘对外界反映更具可塑性。“近50年来已有大量证据证明神经系统有较大可塑性,这种可塑性表现在神经系统某部位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排列方式、神经元树突数量、突触连接神经元的受体与功能方面。”还有因电信号或化学信号的参与和刺激,神经元冲动,突触囊泡释放神经激素或递质,与突触后细胞的特异受体结合,因化学分子弥漫,突触后细胞引起一系列分子级化学反应。突触是电信号或化学信号传递的关键,“如突触囊泡、突触膜和突触间隙随着神经系统的活动发生一定的变化,说明突触不是固定静止的,其结构和功能可以发生变化。”
卡雷尔·斯沃博达观察的老鼠大脑40%的突触在几周内发生的改变,是老鼠在情境模式刺激下发生微观形态改变而留下的印迹,说明同突触LTP形态改变已保存在大脑有关神经元生理结构当中。老鼠仍然保留早些时候的记忆,与早些时候突触发生的形态变化有着相对应的关系。“实验证明,对视觉和听觉路径几分钟的刺激便可使其突触形态发生变化,同样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引起其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味觉、嗅觉和触觉及其他感觉系统受到的情境模式刺激,与眼睛看见情境模式受到刺激的机理大致相同。突触以及神经元形态的变化,尤其是突触形态长期改变留下的印迹路径,似乎成为信号(不止一种信号)传递专用的印迹路径资源。这些印迹路径资源,还包括增加树突长度、增加或减少树突棘(spine)的密度、突触的形成、增加胶质细胞的活动等。因神经事件而留下的种种印迹路径,是大脑产生生理活动的反映和学习记忆的基础。
人的眼睛图形和眼光是外在性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不同结构部分的光亮度反射频率不同,刺激婴儿视感觉器时,会引起婴儿视神经不同频率的冲动,以电信号或化学信号传递到大脑有关突触、神经元、细胞柱、大小功能区。“目前已知大脑皮质中有16个脑功能区与视觉有关”,有的资料认为大脑皮质中有32个脑功能区与视觉有关。用神经科学专业术语讲,传递冲动或叫传递信号,需要多个功能区之间建构印迹路径,它是大范围、结构复杂的印迹路径,神经科学称之为大回路,实质就是生理结构连接模式。各自功能区内、外之间建构的印迹路径数量更多,小范围相对短的印迹路径,称作小回路或微回路。大回路、小回路或微回路既分工又协同作用,甚至反馈式地传递与接收,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连接的过程,建构的是不同复杂程度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神经科学把它称作神经回路。
一次神经事件,或者说一次简单的情境模式刺激,大脑不同功能区有相当数量的不同类型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发生对应的形态改变。但是,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形态改变也不是神经事件对客观事物情境刺激反应的唯一表现形式,同时也会有神经元、突触以另外一种相对隐性(异突触LTP)改变形式参与。卡雷尔·斯沃博达文中提到,40%突触发生形态改变,还有60%的突触没有观察到形态改变,可以推想这60%突触以隐性形式参与:第一,大部分没有参与因对应的客观事物情境刺激而发生的神经事件;第二,有的突触参与神经事件,但“没有被激活的突触不会出现势差增长”,而不需要以形态改变的形式参与;第三,即使参与神经事件,肯定发生物质重组,但不知道是否通过电突触缝隙将神经激素以离子和小分子(最小量化分子水平)从一个神经元直接转移到另一个神经元,这是目前技术水平无法观察的;第四,“即突触后神经元接受突触前传来的冲动,仅有电位等级的变化,并没有发放(firing)发生。”在大脑记忆机制中,就存在这种神经元膜的电位变化。上述情形除未参加神经事件外,所有未观察到的形态改变,称作隐性形式改变。
不管显性(同突触LTP)形态变化,还是隐性(异突触LTP)形式表现,它们都有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物质(包括离子和小分子水平级)重组和必然的生物场势调整。尤其每个神经元都是一个由分子构成的控制系统,它们的物质结构改变会达到分子水平、量子水平(神经递质释放量子化),生物场势达到细胞级空间水平的调整,储存在极小的空间生物场域内的各种形态能量发生了调整,这时量子物理学过程就会起重要作用,并由此可能悄然地调整了局部结构的物质重组。例如,突触后细胞接受了突触传来(或弥散过来)的神经递质,突触后细胞肯定有分子水平化学物质反应,导致突触后细胞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不管发生形态,还是以另外形式表现的神经元、突触,只要参加神经事件,总是被电信号或化学信号作用过,或者说被情境模式刺激过。刺激使相应的神经元、突触和树突棘在几小时或几周内保持较高敏感性。第一次刺激就是第一次训练那些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等,有关细胞柱、功能区也有连带反应。第一次建构印迹路径时被刺激并发生过微观形态改变的神经元、突触、树突棘,以后即使微弱的相同情境模式刺激都会使微观形态重复改变,或加深改变,并使之进一步巩固加强。不论第一次还是以后多次,相同情境模式强直性刺激还是长时程刺激,通过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等进行物质重组和新的形态表达,但空间生物场势调整程度不同,后来多次调整比第一次建构消耗的各种形态能量要少并且供给迅速。
大脑经过神经事件产生神经回路,或者说建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信号显性或隐性传导涉及肌细胞、神经元、突触、细胞柱、大脑功能区,其生理结构连接模式有多种形式,并分布在不同脑功能区,主要是将不同类型神经元、不同种类突触、树突棘及有关大分子(如蛋白质,包括将情境模式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的那类G蛋白偶联受体和化学物质等)组合连接为一体,由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构成大集合体(集群)。大集合体实质是新的多套生理结构连接模式的建构。新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特性激发,展现出记忆功能,产生一定智力。“同样,智力活动也不是个别分子、神经元、离子通道、突触的行为,而是对不同层次关联而建立起来的复杂而精细的神经回路网络系统整合的行为。”
生物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学和图式观点认为,神经事件使大脑建构了印迹路径。印迹路径具有多种形式,以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之间的连接为基础。印迹路径在大脑空间以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形态分布,形成一种图式并保存。所以,印迹路径是一种图式,称作印迹路径图式。不同大小和复杂度的印迹路径图式,在大脑空间呈多种多样的形态分布。图式可理解为对印迹路径的形象描述,印迹路径产生的许多特性来源于图式,也可以理解图式专指情境模式刺激与印迹路径的中介;从神经系统信息传输路径观点出发,神经科学认为神经事件使大脑产生了神经回路,用澳大利亚诺贝尔奖获得者、生理学家约翰·埃克尔斯话说,使大脑产生了“设计精巧的神经回路”。神经回路同样在大脑空间中都呈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形态分布;约翰·埃克尔斯更关注的是,神经事件使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之间形成了生理结构连接模式,不同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在大脑空间同样呈多种多样的形态分布。
印迹路径图式、神经回路与生理结构连接模式这三种称谓,是从不同学科角度提出的不同专业术语,意义大体上相同,可以说是同义词,都是在基因遗传决定的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感觉系统接受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在大脑不同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发生微观形态改变后,相互联系,彼此协同作用,联合互动,并超越临界点而建构的产物。
从生理结构学观点来讲,这种产物的结构在大脑空间可以从理论上分为不同层次,它们相互之间永远处于转化发展过程中,分别激发,展现出各自不同的特性和功能。所以,约翰·埃克尔斯提出大脑生理结构连接模式的概念,比印迹路径图式、神经回路更有意义。从大脑功能研究角度出发,皮亚杰的建构论观点认为生理结构连接模式是大脑自身建构完成的,是艰难的建构过程。因此,下面用建构、大脑生理结构连接模式(以下简称生理结构模式,以套计)概念,作为本书广泛应用的概念。
情境模式刺激,通过大脑中电信号或化学信号,使大脑结构组成部分发生相互联系,彼此协同作用,联合互动,转化发展,并超越临界点,这个过程称为建构。大脑建构完成的生理结构模式激发并展现,使大脑产生记忆功能。
大脑生理结构模式虽然在大脑空间呈多形态分布,如隐形墨汁在一张白纸勾画出淡淡的高度复杂的图形,在纸的不同部位之间有了印迹路径的联系,隐形墨汁干了以后,看似无痕,但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基本完成,不激发时处于湮灭(静息)状态,有关仪器很难发现其存在。
3. 基因遗传的婴儿大脑“本我”是“自我”建构的起点
婴儿出生,基因遗传决定了大脑生理结构发育和空间分布,包括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胶质细胞、突触、树突棘、神经纤维及其各种受体和相关化学物质等,简称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本我”(不是弗洛伊德所指的“本我”),都是先天基因遗传决定、生来存在的“本我”。“本我”可以理解为由身体与大脑两部分构成,二者都具有生理结构和特性,但大脑“本我”的生理结构和特性尤其特殊。随着身体和大脑二者“本我”的生长发育,通过后天新陈代谢物质置换而不断地趋向生理成熟,身体和大脑都会向自我成熟方向发展。身体“自我”的大脑,是将来基本完成“自我”建构的寓所,也是“自我”的物质载体和展现的平台。美国心理学家David R. Shaffer在《发展心理学》中描述,“在生命的第一天,言语的声音已能引发婴儿大脑左半球较多的电活动”,从此大脑的“本我”(先天出生的大脑具有遗传决定的生理结构和特性)开始演进、分化,并逐步不断地发展升华,又被不同程度地扬弃,再演进,再分化。
遗传基因决定的不同种类神经元具有许多特异性,其中之一就是不断地接受其他神经元神经脉冲,汇聚到一个神经元的突触而激活该神经元。而该神经元选择性接受神经脉冲后,分泌不同种类神经激素或递质,紧接着发放一个神经脉冲,沿着轴突分支或出芽放射,激活下游几个或几百个神经元,从而使神经元之间形成冲动。接受神经脉冲的神经元及其突触,发放神经脉冲的神经元及其突触,都会发生微观形态改变,传递不同情境模式刺激信号(包括不同光波、味道等),是神经元、受体、相关化学物质特异化生理特性的具体展现。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具有联合性、协调性、可塑性等特性产生的生理学基础,使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重塑并建构生理结构模式。在建构生理结构模式过程中,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不断地被冲动并传递冲动,正是被选择、加工而参与建构的过程,有的被淘汰或被扬弃。其中一件神经事件,可以使神经元之间,甚至参与建构的每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与几百或上千神经元、突触连接,建构不同的生理结构模式时,建构过程使大脑本我不断被改造,从此本我的大脑及其生理结构组成部分,成为向自我建构转化发展的起点。以具体的“本我”为起点,建构巨大数量各不相同的生理结构模式以后,本我大脑最终转化发展为自我大脑。
如果说,自然界客观事物结构和特性可以称为资源,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人类的需要的东西,必须经过人类不断地转化加工,改造形态,细致雕琢,重新组建,为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而展现其新功能,世界才会如此多姿多彩!基因遗传决定的婴儿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尤其是神经元、突触、受体等具有的特异化特性,包括对情境模式刺激需求的迫切性、敏感性、可塑性、联合性和协同性等,是高度复杂的具有生命特征的人类最宝贵资源。同自然界客观事物一样,经过自然发展、生命进化、选择造就等,成为本我大脑宝贵的生理结构资源。通过感觉系统接受情境模式刺激,自然信号在大脑转化使其宝贵资源的结构微观形态改变,将宝贵的本我的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资源,重新塑造并建构为具有新特性的生理结构模式,从而形成新的资源并具有某种功能,这是大脑本我转化为自我的开始。如铁的分子结构和铁的延展性、导电性、坚韧性和抗压力等特性的存在,并不等于铁具有了这些功能本身,只有经过人为加工和改造,制造成导线、铁皮、钢筋、钢管、轨道等各种形态以后,新的形态具有各自新的特性,各种特性展现是对应的各种新功能产生的基础和根据。同样,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必须通过刺激、信号传输、转化发展即加工改造,发生微观形态改变和重塑,改变后新的形态之间再连接,联合协同,大脑才能建构新的生理结构模式。新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特性展现,才是大脑具有相对记忆功能的基础和根据。从情境模式刺激到感觉系统接收信号,信号传输到大脑相关生理结构组成部分,相关生理结构发生形态改变和重塑,建构新的生理结构模式,这是一个完整的建构过程。所以从建构学意义上讲,大脑重新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产生记忆功能,是大脑本我向自我转化的开始。
总之,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过程,说明本我不能自行转化发展为自我,它依赖于以下因素:第一必须在基因遗传基础上,婴儿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的存在是建构生理结构模式的内在性根据;第二必须有情境模式刺激,这是大脑建构生理结构模式的外在性根据;第三通过感觉系统接受不同情境模式特征刺激,对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选择性地加工,或淘汰,或扬弃,再加工等多次中介改造过程,才能转化为自我。其中本我的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是基因遗传的产物,但大脑自我的各种功能是后天大脑本身建构的产物,不是基因遗传的直接产物,因此自我大脑的各种不同功能(包括记忆以及后来建构的思维、意识等)不能遗传,只能自身建构。
4. 大脑生理结构、特性发生转化发展的过程是建构记忆功能的根据
从哲学角度看,任何客观事物情境模式都具有结构和特性,特性展现产生对应功能。经过人类大脑适当合理地把握和改造,使其发生形态改变,产生新的结构和特性,新的特性展现产生对应的新功能。这一原理也适用于人类大脑,美国认知科学家Michel S.Gazzaniga说:“功能基于结构,这是生物学的一个核心原理。”基因遗传决定的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经过可塑性改造,大脑建构新的生理结构模式。新生理结构模式产生新的形态,新的形态具有许多新特性,新特性展现产生新的功能即记忆功能。整个过程都是在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发生转化发展过程中完成的。
大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胶质细胞、突触、树突棘、受体、相关化学物质、神经纤维等,都是基因遗传决定的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都是具有生命的物质,这些生命物质各自具有生理结构和特性。这些特性由不同类型神经元及分布在细胞表面不同受体决定,“一些受体分布在鼻子、舌头和眼睛当中,让我们具有嗅觉、味觉和视觉。”人体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受体,仅G蛋白偶联之类受体就有1000种,受体还有助于加强细胞之间的联络。这些具有生理结构和特性的生命物质,受到具有物理信号的情境模式刺激,大脑通过不同的感觉系统接受不同的物理信号,并转化发展为生物信号,传输到大脑相关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会感受到不同情境模式的刺激。例如,“我们如何感受气味呢?研究发现鼻腔黏膜分布的嗅细胞上存在能与气味特异性结合的膜蛋白,叫做嗅受体。嗅受体结合了气味分子后能够通过胞体内信号转导激活一种环式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后者介导的阳离子流能够引起嗅细胞兴奋。兴奋的嗅细胞神经末梢能分泌一种信使分子,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释放,下游神经元接受并激活相应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引导阳离子流,导致下游神经元兴奋。”这样由兴奋——胞外信使——兴奋的交替“接力”,导致大脑建构与气味对应的完全崭新的生理结构模式。在相同情境模式即相同气味刺激下,由物理信号转化发展为生物信号,使大脑已基本完成的新建构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激发,大脑立即展现对应情境模式,即相同气味的感受性表象。又例如,情境模式中光或声音的刺激,眼睛和耳朵复杂感受器分别接受光或声音的刺激后,经过各自复杂的感受器层层加工,将物理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通过对应神经通道,又将神经信号传导给多个相关脑功区,脑功能区存在对应的化学物质与传导来的神经信号反应,产生新的信号。新信号被对应受体接受转化为生物信号,传输到对应神经元胞体内。神经元之间以生物信号传导并相互“接力”传递,使相关神经元之间连接,并建构崭新的、含有对应光或声音特征因素要求的生理结构模式。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激发,大脑产生对应光或声音表象。大脑内在性表象展现,证明新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激发,具有对应情境模式的记忆功能。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内在性激发产生记忆功能,终归以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发生、转化、发展的过程为根据。如照相机与人的眼睛感受器一样,照相机功能最终展现在内装的胶卷上,而人的眼睛功能最终反映在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上。所以科学家说,人用眼睛接受刺激,究竟看到了什么样的情境模式,取决于大脑是否建构了与情境模式对应的生理结构模式。
首先,因基因遗传决定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生理结构高度复杂又多种多样。尤其人类大脑,由弓形束连接的布罗卡(Broca)区和韦尔尼克(Wernike)区及其所属小区,是人类大脑产生语言功能的特殊功能区。语言功能区对人类大脑建构语言记忆模式有特殊作用。因为基因遗传决定的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有很多重要特性:接受相对情境模式(通过感觉系统传递过来的信号)刺激本质需求的迫切性和敏感性、生理结构之间永不停歇地转化发展的特性、产生信息传导性(包括导电性)、被把握和被改造后的可塑性、相互之间协同性(cooperativity)和联合性(associativity)、神经元系统中存在很多不同的发散或聚合的联系方式等。由于这些特性的存在,大脑相对应不同的生理结构组成成分分别接受不同的情境模式刺激,才能建构不同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并内在性激发,展现不同的记忆功能。不同的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空间呈多形态分布。另一方面从哲学角度看问题,“整体事物由各级它事物构成,由精确平衡、特殊定量的、运动发展的它事物构成。”说明不同生理结构模式建构需要大脑相关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参与,不同功能区、不同类型神经元、胶质细胞、不同种类突触和受体是主要参与者。参与者的数量、质量、程度不同,会有不同深刻程度、不同记忆及不同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参与者的多样性是建构不同整体性、系统性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的基础,也是其在大脑呈多形态分布的根据。参与者多样性,是建构整体性生理结构连接模式的它事物,或者说,分别是生理结构连接模式建构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情境模式刺激下,所有它事物或环节各自发生物质形态改变,尤其是参与者中不同类型的神经元、不同种类突触、树突棘形态改变最为明显。多数参与者发生形态改变(物质重组),经过多次精确平衡地联系,建立特殊定量关系,建构具有新的生理结构和特性的连接模式。
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参与者及其微观形态改变,成为整体性生理结构连接模式建构所需要的它事物。大脑在情境模式刺激以前,即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在相互联系以前,各自保持着自我特性。产生联系,协同作用,联合互动,建构生理结构模式,其中参与的有关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神经纤维、信号和化学信号生理活动发生协同性质变,这种质变要符合生理结构连接模式整体联合性功能展现的要求。
相同情境模式多次重复刺激,大脑生理结构连接模式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建构达到相对稳定化,这样大脑相关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常态化,彼此作用的路径固定化,生理结构连接模式会产生系统性、整体性、物理实在性、信号传递快速准确的特性、开放性等。由于大脑建构的新的生理结构模式具有许多新的特性,从而应对情境模式刺激,生理结构模式本身会产生相应的灵敏快速的“应激特性”。生理结构模式产生的“应激特性”,正如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混沌待激状态,随时瞬间可以再次接受情境模式刺激,所以生理结构模式对情境模式刺激需求,更具迫切性、敏感性等。生理结构模式是动态的具有新质的、特异的生理结构建构模式。
整体性生理结构模式结构和特性,大脑有关生理结构组成部分、生理结构特性和功能,都发生较大变化。自身产生相应的变化,被整体性生理结构模式部分地选择、接纳、利用,并发挥各自功能性作用。这就是高度复杂神经网络系统“自组织”行为必然产生的缘由。
其次,“除了乙酰胆碱与单胺类神经元,目前又发现几十种神经肽及氨基酸类神经元”。有科学家估计,人的大脑有上万种类型的神经元。不同的感觉系统、不同的受体、不同种类的神经元对不同的情境模式刺激,可以分别或者相互共同综合性地接受不同信号的刺激,促使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转化发展,基本完成生理结构连接模式建构,成为大脑记忆功能产生的基础。任何一种感觉系统及其对应大脑生理结构组成的每一细小部分,各有不同的特异性,如视网膜上的两类感受器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也不一样,按接收长、中、短波长光波的不同,又分为三类功能不同的视锥细胞。例如“Hubel和Wiesel(1979年)发现初级视觉皮质的感受野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神经元,即简单细胞和复杂细胞。”它们分别被一定朝向的刺激和几个相同朝向偏好所控制等。因此“Zeki(1992,1993)提出了一个功能特化理论(functional specification theory),视觉皮层的各个部分分别负责不同的视觉能力。”不同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要求不同种类的神经元参与,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具有不同新的特性。大脑以多种形式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分别传输特殊信号的特性,是建构完整的与其他生理结构模式不同但又有联系的开放模式的基础。开放的生理结构模式具有灵活自主性和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有机相对稳定性。灵活自主性表现为:根据不同情境模式刺激,在大脑不同空间建构不同的生理结构模式,并自主对应激发或关闭(湮灭或者叫静息)。激发也好,关闭也罢,都是指情境模式刺激下生理结构模式呈现的主动性、自觉性。一旦客观事物情境刺激出现时,这一生理结构模式立即激发,产生对应情境模式表象;如果情境模式刺激消失了,这一生理结构模式也就关闭或湮灭(不是消失而是静息),有关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立即恢复到原初状态,并且为建构其他新的生理结构模式做好了准备;有机相对稳定性指大脑是人的身体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大脑生物场势也与全身生物场势处于随机涨落转化过程当中。生理结构模式与生物场势紧密地互相联系,调控人体“三大”调节系统(免疫——神经——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保障生理结构模式和生物场势达到自稳平衡状态,保证了生理结构模式的保存和运行,同时能与其他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连接关系并共同展现功能。
再次,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对应的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都具有生命活力,并具有可塑性的特性,这是生理结构和特性转化发展的重要基础。生理结构模式建构使大脑原初网络神经系统增加了新的结构,新的结构成为网络神经系统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并产生新的特性,这是促进婴儿大脑尽快分化的基本途径之一。其中产生的相对“应激特性”,是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而产生的特性。这一特性不仅可以敏锐地接受情境模式刺激,通过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达到认识对应情境模式的目的。“应激特性”具有控制生物场势运转的功能,促进大脑其他相关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活跃起来,有利于大脑接受其他情境模式刺激,以便建构其他生理结构模式。生理结构模式由许多不同类型神经元参与,如果某个神经元某一突触LTP产生作用,就会引起其他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并激发。不管关闭还是正在激发,因其他情境模式刺激,大脑还可以建构其他大量的生理结构模式并展现其对应功能。新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不但不受已建构旧有生理结构模式保存、激发或关闭的影响,而且新、旧生理结构模式之间,部分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可能成为共同路径,起到新、旧生理结构模式相互联系,甚至彼此交互激发或断裂的桥梁作用。新、旧生理结构模式建构是网络神经系统重要构成部分,新、旧生理结构模式可以广泛地与其他生理结构模式相联系,于是“神经系统里充满错综复杂的连接”,说明网络神经系统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广泛的联系性。
最后,对应情境模式刺激,大脑建构生理结构模式,如果建构基本完成、相对稳定并在大脑中保存,以后第二次或第n次接受相同情境模式刺激(人一生当中无数次面对相同情境模式刺激),该套生理结构模式立即激发(即皮亚杰所称的套用),在相应的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尤其神经元)的协同性和联合性支配下,重复选择原来参与建构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从而重复加深同一套生理结构连接模式建构,不需要在不同功能区、不同神经元之间建构另一套新的生理结构模式。同一套生理结构模式重复加深建构并激发,使人认识相同的情境模式,这是婴儿大脑牢记妈妈整体形象的基础。重复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稳定后,在大脑基本完成,即婴儿大脑建构好的妈妈形象的那套生理结构模式激发(或者叫同一记忆模式开启),通过套用同一套生理结构模式并激发,认识妈妈的整体形象。如果婴儿受他人整体形象情境模式刺激,婴儿大脑会建构新的生理结构模式,婴儿就是通过新、旧两套生理结构模式,通过大脑本体感觉对比,将妈妈与他人区分开。套用是同一套旧有已基本完成的生理结构模式并激发,对比主要是通过新建构的,包括旧有多套生理结构模式联合激发,任何个体识别情境模式都是以内在性新、旧生理结构模式为基础。面对相似情境模式刺激,大脑会通过修改、调整已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相似的生理结构模式。面对相差较大的情境模式刺激,大脑在激发相同的生理结构模式的同时,也会建构对应的完全不同的新的生理结构模式,新、旧不同的生理结构模式综合激发,进行全方位套用与对比,即可进入分类认识情境模式(详见第3章)。这就是人类个体识别不同情境模式的基本原理。
神经元的协同性与联合性,与不同种类神经元(含乙酰胆碱与单胺类、几十种神经肽及氨基酸类等神经元)有密切关系。不同种类神经元在各个脑区广泛分布,不同脑区除了含主要种类神经元,也有其他种类神经元的广泛分布,而不同种类神经元结构、特性、分泌神经激素或递质不同,接受外界情境模式刺激(包括信息强度、频率等)不同,产生的功能也不同,这就为大脑接受某种特定情境模式刺激,在大脑有关脑区之间建构对应的不同生理结构连接模式,提供了生物学基础和根据。有关神经事件产生某种生理结构连接模式的论述,是一种理论性的设想。
5. 记忆功能原本是大脑不同类型神经元、突触、受体等之间建构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激发和特性的展现
他人的眼睛图形和眼光情境模式,第一次对婴儿产生刺激时,婴儿通过视觉系统接受,再经过复杂的感受器(眼睛)加工,将物理信号转化为一种神经信号,再通过对应神经通道将神经信号传输到有关大脑功能区及其相关的神经元群、突触群、树突棘和受体等,使其发生微观形态改变,释放和传输相关的神经激素或递质,使接受神经激素和递质的下游神经元、突触等同样发生微观形态改变,并释放和传输神经激素或递质,相关的神经元群、突触群、树突棘之间依次程序化形成(程式)“接力”并传输下去,相互联系,协同性彼此作用,联合互动,转化发展并超越临界点,大量相关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参与,在大脑中建构一套新的整体性的对应他人眼睛图形和眼光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见图1-1。获得诺贝尔奖的澳大利亚神经生理学家约翰·埃克尔斯,用神经科学概念神经回路来描述,不过他更关注生理结构连接模式的概念。用神经科学家鲍姆·加特纳的话来讲:“以一定的神经活动动态模式对周遭环境作出应答。”德国马普学会人类认识和脑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同样认为,“脑活动有不同的空间分布模式,如果看不同的事物,人脑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活动模式。”
图1-1 受事物刺激的有关神经元、突触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作用、互动转化建构的初级记忆模式示意图
大脑生理结构连接模式建构,通常需要多次重复建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建构达到相对稳定化程度,才能算作基本完成,相对完善。大脑通过接受情境模式刺激建构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在大脑空间是实体存在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只要激发,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到相关神经元群形成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的激发状态及其所在大脑区域的位置,并观察到其所在脑区相对的血流量增加或耗氧量增加时的图像。
不同的情境模式具有多种多样规定性特征,包括不同的外表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特性和功能形态特征和时空特征。对个体而言,他人也是情境模式刺激,他人对个体最先产生情境模式刺激的是他人的眼睛图形和眼光模式组合展现的形态。他人的眼睛同样具有多种多样规定性及其变化的特征。婴儿最早接受他人眼睛情境模式刺激,是通过大脑本身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微观形态改变,建构与他人眼睛对应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他人眼睛情境模式多次重复刺激,婴儿大脑相对应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多次重复发生微观形态改变,婴儿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基本完成,相对完善,并在大脑中存储。大脑中存储的实体性生理结构连接模式,只要受到相同或相似眼睛情境模式刺激,立即在个体大脑激发,他人眼睛图形和眼光的情境模式形态瞬间展现,大脑出现他人眼睛的表象(见图1-1(a)),这说明大脑建构的新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具有记忆功能,并成为大脑的内在性情境模式。
不同功能区的多个相同或不同种类神经元相互联系、彼此作用构成的神经元群(以下简称神经元)和突触群(以下简称突触)、不同受体及相关化学物质之间相互协同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转化发展,超越临界点之后,从本质上讲,在不同外在性情境模式形态特征刺激下,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是建立经验和学习的存储过程,是物理实在情境模式直接刺激,或者说直观条件反射刺激,大脑产生物理实在的具有记忆功能的生理结构模式的过程。以后在相同的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下,大脑第一次基本完成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被激发,在大脑立即展现对应的情境模式形态表象,证明这套生理结构连接模式具有记忆功能。这套具有记忆功能的生理结构模式,称作记忆模式。大脑因受不同直观情境模式刺激,会建构不同的对应的生理结构模式,即大脑会建构大量不同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
他人眼睛图形和眼光情境模式再次刺激,大脑第一次基本完成建构的那套生理结构模式被激发,大脑出现他人眼睛表象。具体地讲,是第一次参与建构的相关的大脑功能区、各种类型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突触、树突棘、受体、相关化学物质等生理结构组成部分相互连接,共同活跃,使整体性生理结构模式激发,成为一种脑电活动模式,也是生物场势相关的各种形态能量活跃展现的模式,大脑展现对应情境模式表象。
激发的生理结构模式,也是脑电活动或其他生物场势某种形态能量的综合活动模式,成为大脑产生表象的基础,大脑因此具有记忆功能。生理结构模式激发或被激发,产生记忆功能,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只要大脑相关生理结构组成部分之间,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建构达到相对稳定化,就成为大脑内在性自我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是整体性建构。以后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建构的那一套生理结构模式受相似或相关外在性情境模式刺激而激发,或者大脑建构的内在性情境模式(想到的)激发,大脑展现出与情境模式刺激对应的表象(图1-1(a))。个体大脑因他人眼睛图形再刺激而激发的一套生理结构模式,正是他人眼睛情境模式刺激时建构的那套生理结构模式,二者是同一套生理结构模式。“神经心理学研究为表象(展现)和知觉(记忆模式建构,作者注)有共同加工过程提供了最可信的证据。”不论建构基本完成,还是形成表象时,相关脑区及其相关神经元的血流量或耗氧量会相对增加,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完全可以测试。表象的展现是大脑建构的内在性虚拟实在情境模式的展现,是大脑具有记忆、想象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二是生理结构模式被情境模式刺激激发,无论通过表象形式展现与否,都会与大脑相关功能区建构的其他生理结构模式,包括在辅助运动脑区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直接联动,综合反射在身体效应器上并做出言行表情,言行表情是外在性情境模式展现,属物理经验实在的模式展现。其中“辅助运动脑区许多神经元(参与建构生理结构模式的神经元,作者注)会在运动皮质神经元发放脉冲,导致运动动作之前发放脉冲。辅助运动神经元电位比运动肌肉动作电位发放要早250毫秒。”说明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或者说内在性建构的记忆模式首先开启并整体性发放脉冲,才能产生反射并导致人体效应器做出外在性运动,展现言行表情模式。言行表情模式展现是证明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具有记忆功能的又一重要标志。例如,大脑建构的眼睛相关的生理结构模式,经韦尔尼克区(及其相关小区)诠释其含义,并传输给布罗卡区和颜回区,这一通路同样是相关生理结构模式建构与激发路径,颜回区开启发音系统器官(嘴、唇、舌、咽)活动模式及其喉部肌肉使用模式,最终以表象形式在大脑中展现,同时嘴里可以发出“眼睛”二字的声音模式。从他人眼睛刺激大脑到建构多套生理结构模式再到激发,又到反射在本人身体效应器(嘴)上讲出“眼睛”二字,这一过程就是大脑建构相对他人眼睛的全套动态生理结构模式的展现过程。动态的生理结构模式激发,大脑出现表象或已有相关建构的其他生理结构模式,心理学讲的大脑提取信息过程就是记忆。记忆与个体大脑内在性建构的具有记忆功能的生理结构模式激发有着必然的一致性对应联系。
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不是外在性情境模式本身,似乎是外在性情境模式在大脑中建构的专门代理者。相似情境模式刺激下,生理结构模式这个代理者被激发,通过各种形态能量转化发展并产生反射作用,反射在大脑本身,大脑立即展现出上述情境模式表象,或反射在效应器,展现对应言行表情模式,上述两个重要特征标志展现,证明大脑深刻建构的对应的生理结构模式具有了记忆功能。把具有记忆功能的生理结构模式(以套计),称作记忆模式(以单元计)。前者生理结构模式是反映内在性建构实体及其在大脑空间存在与分布的形态,记忆模式是前者实体形态激发后展现的具体功能,二者具有前后因果关系产生的完全的统一性,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同义词,具有相同意思。本书生理结构模式与记忆模式两个名词具有同等的含义,但“套”与“单元”不同量词的使用,反映的是前后不同过程的发生和真正意义上的差别。
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激发形成表象,即大脑建构的记忆模式开启形成的表象。哲学家弗雷格认为表象有四种特征:一是表象不能被感知;二是表象可以被拥有;三是表象需要一个承载者;四是每一个表象只有一个承载者。这里应该这样理解:一是表象不能被任何感觉系统感知,但大脑可以产生想象;二是表象可以被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本身所拥有;三是表象必须由大脑建构的具体生理结构模式来承载;四是各自的表象由各自的生理结构模式所承载,各自的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存在公共拥有的神经元及其公共路径,因此,表象与表象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发展。表象实质是大脑内在性虚拟实在情境模式的存在。
这里提出大脑具有记忆功能,以一种记忆模式概念代替,其中模式用来指代任何一种与时空相分离的没有出场的事物中具体的情境及其模态化形态,也指代同时空范畴内分别具有某种特殊象征意义或价值的事物中的具体情境,以区别其他事物中具体情境。既指代客观事物具体情境,又指代个体大脑建构的主观具体情境(如大脑新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及其激发后形成的表象),并指代客观事物具体情境之间、主观事物具体情境之间、主客观事物具体情境之间转化发展过程和程序,及其产生的新情境等,也可以理解具体情境由模式构成,任何具体情境形态都是由模式指代。所以,大脑记忆功能本身展现各种具体情境与形态,以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来指代记忆,称为记忆模式,相对合理。
情境模式特征,这一概念是一个笼统而抽象的提法。其实每一情境模式(形态)都很复杂,都是由部分情境模式特征构成。根据其外表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特性和功能形态特征、时空特征等复杂程度不同,每一部分情境模式可以分为相对初级、中级、高级情境模式。例如,从外表形态上可以相对分为大眼睛、普通眼睛、小眼睛。不同等级情境模式刺激,大脑会分别建构比较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称作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对应初级、中级、高级情境模式特征刺激,大脑建构的不同复杂程度的生理结构模式,可以分别称作初级记忆模式、中级记忆模式和高级记忆模式,反映的是情境模式不同特征刺激,所以又称作不同种类记忆模式。更重要的是情境模式不同等级特征之间不断地转化发展,包括不断由相对初级复杂特征向中级或高级复杂特征发展等。大脑建构的初级记忆模式在其情境模式刺激下,也会不断地转化发展为中级记忆模式,甚至是高级记忆模式。其中初级记忆模式是大脑建构中级和高级记忆模式的基础性资源。另一方面,人类个体大脑在情境模式刺激下,还可以直接建构中级记忆模式或高级记忆模式。不论哪级记忆模式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达到稳定化以后,都是整体性建构,在大脑中以整体性存储,开启或被开启都会以整体性形态展现,会产生许多新的特性。同样道理,不同种类的记忆模式在情境模式进一步刺激下,会不断地转化发展为思维模式和意识模型(见第2章、第3章)。思维模式建构和意识模型产生也会出现许多新的特性和功能,其基础来源于不同种类记忆模式建构产生的新特性。大脑建构不同种类的记忆模式,其特性和功能对个体大脑不同梯级功能性建构而言,具有基础而关键的价值,具有长期、深远的影响。
因情境模式刺激大脑建构记忆模式过程的同时,有关功能区、神经元、突触等生物场势不同形态能量同时进行着不同的调整过程。
6. 大脑相关生理结构组成部分是程式模态化地参与记忆模式建构
因大脑网络神经系统还未很好地分化,婴儿对他人眼睛图式和眼光情境模式刺激建构的记忆模式,不会因一次情境模式刺激就完成建构。一次情境模式刺激只能建构比较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常常也不够完善,需要第二次或多次相同情境模式刺激,才能基本完成、相对稳定、完善建构比较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他人的眼睛图形和眼光第二次刺激婴儿大脑(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次相同情境模式反复刺激)时,同样转变为相同的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再次经过那套第一次没有完成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即基本印迹路径传递(重现第一次的经验)。凡是曾经正式参与过第一次基本印迹路径的神经元、突触(甚至树突棘),再次发生相同或相近形态微观改变,都会在第一次相关大脑局部空间未完成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基础上,发生第二次生理结构模式重复建构,重复建构具有加强生理结构模式建构的作用。如果第二次建构速度与第一次建构速度相当,就是记忆模式重复再建构。如果生理结构模式达到稳定化,第二次建构比第一次建构要快而准确,实质是套用第一次建构已经基本完成的生理结构模式激发,即开启记忆模式,不是重复再建构。不管是记忆模式重复建构,还是套用激发,都是第一次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再次被程序化(最大限度程序式地展开)地建构。程序化形式(简称程式)建构,就是所有不同脑功能区的有关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受体、相关化学物质等参与者,又一次按照程序,产生相互联系、协同性彼此作用,联合互动,转化发展并超越临界点,重复建构或激发第一次的生理结构模式,第一次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得到加强和巩固。这种程序化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只要重复建构过程发生一次,记忆模式建构过程就会加深一次。这一过程不仅记住了情境模式曾发生过的刺激,重要的是大脑建构记忆模式的过程得到加强,重复记住了相关情境刺激产生的结果,即重复记住了他人的眼睛。
同一情境模式不同特征发生变化,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参与建构生理结构模式的,相关大脑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有所调整和修改。例如,第一次接受情境模式刺激,通常是情境模式几何形状主要特征刺激,当然也有相关特征参与刺激。第二次在几何形状特征基础上,又发现情境模式颜色特征变化产生刺激,同样有相关其他特征参与刺激。虽然两次是同一情境模式刺激,但大脑里前后两次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存在几何形状和颜色的差异。第一次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相关情境模式基本几何形状特征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大部分参与者的神经元、受体、相关化学物质等,不论从类型还是数量来看,不会有大变化,它们之间联系和建构达到稳定化后,成为生理结构模式建构的基本路径。但是,后一次建构生理结构模式,会有一定数量与不同颜色相关的神经元、受体、化学物质参与建构,在第一次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基础上,参与第二次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会发生变化和调整。具体表现在,第一次参与建构有关几何形状的不同类型神经元、受体、相关化学物质等,有的继续参与建构,有的被淘汰或被扬弃,或者相同类型神经元在数量上有所调整,与颜色相关的神经元、突触、受体等得到加强。总的来说,前后两次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以后多次重复建构,虽然情境模式相同,但特征有变化等,不同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或调整,不仅仅是神经元的变化,其他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如突触、受体等,都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说明随着情境模式特征刺激的变化,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参与生理结构模式建构的过程是模态化参与的建构过程。就是在相同或相似情境模式刺激时,情境模式不同特征刺激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参与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同样存在变化调整,是必然性、偶然性、或然性和可能性地参与。其中的必然性、偶然性、或然性和可能性等属哲学范畴,理解为动态的模式化,称作模态化。所以,因情境模式特征变化的刺激,大脑不同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参与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始终存在必然性、偶然性、或然性、可能性的参与,即模态化的参与。例如,一个人喜怒哀乐时眼神的变化(即不同表情),个体大脑生理结构模式建构的参与者,主要包括不同的功能区、不同种类神经元、不同种突触、树突棘及其数量、受体和相关化学物质,都是必然性、偶然性、或然性和可能性地模态化地参与。
不管哪种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只要是相似或相近情境模式刺激,大部分主要的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受体等不会发生改变,是必然性地参与,成为生理结构模式中基本路径建构的主要参与者。情境模式刺激虽然具有相似性,但情境模式中某些特征总是有一定的变化,这样又有生理结构模式中非基本路径建构部分存在。有的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第一次眼睛情境模式刺激时没有被选择,在第二次相似情境模式特征变化刺激时被选择;有的第一次被选择、加工,第二次被淘汰或扬弃;在第三次相似情境刺激又被选择、加工等。说明相似的情境模式刺激,大脑建构相似的对应生理结构模式,参与的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类型,总是存在确定和不确定性两种情形。这个模态化过程的发生不仅仅是不同类型神经元、不同种类突触等反复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的结果,还包括同类型不同数量神经元、不同程度地多次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的过程。神经元、突触等参与的数量多少,能证明情境模式刺激的深刻程度,也能说明生理结构模式建构的深刻程度。从记忆模式建构的参与者种类、数量、程度,建构的记忆模式的功能效果,可以判断大脑记忆是短期记忆,还是长期记忆。
大脑记忆模式模态化的建构过程是大脑多次学习的过程。大脑生理结构基本路径参与者是必然性参与,更多的大脑生理结构参与非基本路径建构,是偶然性、或然性和可能性地参与。这样个体大脑建构的关于眼睛的生理结构模式,既有不变的基本路径建构,如眼光和孔状眼睛图形,人与人大体上相同。又有不断调整和重新匹配的非基本路径建构,如眼光亮度、眼睛大小和睫毛长短等,人与人有较大变化。因此,婴儿才能对许多人各不相同的眼睛情境模式刺激,建构对应不同眼睛的相关记忆模式。大脑生理结构参与者既稳定又不断地调整建构的记忆模式,大脑生理结构不断调整,对应不同的记忆模式开启,大脑才能认识许多人的眼睛。其实婴幼儿识别任何言行举止的动作,其大脑建构的所有记忆模式都要经过这样模态化建构过程。例如,婴幼儿大脑(包括小脑)建构的高度复杂的记忆模式,反射在身体运动上,产生坐、爬、抓、拿等行为动作,大脑和小脑建构的记忆模式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不是一次建构就能使爬、坐、抓、拿等动作准确到位,是大脑和小脑模态化建构有关行为动作运动记忆模式的过程,“小脑对运动的控制也属于一个学习过程。”多次重复练习动作的过程,正是与动作相关的大脑与小脑生理结构模式多次模态化建构的过程,是建构记忆模式一般(也是基本)的过程,多次模态化建构,婴幼儿捉拿东西才能相对准确到位。这就是婴幼儿第一次或多次拿东西不准确,经过反复训练后才能准确到位的大脑内在性根据。人们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等都会有这个模态化过程发生,只不过不同的人对不同情境模式刺激,模态化过程发生次数和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这个模态化建构过程说明大脑建构的是具有记忆功能的生理结构模式,其建构和发展过程相对并不稳定。程式模态化的重复建构过程使生理结构模式中基本路径建构得到进一步巩固,另一方面因相似或相近情境模式特征变化刺激,生理结构模式中某些参与非基本路径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发生修改和关系的调整,以便生理结构模式建构更好地适应事物情境模式不同特征的变化。在巩固基本路径时,其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有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参与者随着情境模式特征刺激发生小的变化,使生理结构建构既有记忆功能,又有相对适应环境变化的自主灵活性。
在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中,有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始终参与建构过程,保障生理结构模式基本路径稳定性;根据情境模式变化,有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需要调整修改,在大脑不同功能区建立新的联系,构成不同的生理结构模式,才是保障生理结构模式具有自主灵活性的内在性根据。所以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不完全是固定的、僵化的,而是变化的、发展的,通过生理结构模式模态化建构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中呈多形多态的分布,说明生理结构模式对应情境模式特征刺激,由不同功能区,尤其由不同类型神经元、不同突触、不同受体及相关化学物质等承载。反过来讲,生理结构模式中不同生理结构的复杂组成部分,分别呈现情境模式的不同特征(因素)。这一点很重要,只有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能自主灵活地参与生理结构模式建构,才能使人类对情境模式变化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对主观事物情境(如想象等情境模式)刺激同样具有适应性。
情境模式不仅具有多种多样规定性特征,还有不断变化的特征,因此情境模式刺激具有不确定性,经常会有相似的又是变化的情境模式特征刺激的发生,因其刺激程度和方式不同,参与基本路径的神经元、突触等也会有所调整,甚至多数神经元、突触等都处于模态化建构过程中,这说明基本路径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基本路径模态化过程,不仅涉及不同数量、不同类型神经元、不同种类突触等参与者的调整,而且涉及不同的脑功能区的调整。参与者的加入与退出,随着情境模式刺激变化调整。如婴幼儿认识不同的情境模式,因其大脑极度地分化,大脑建构的记忆模式丰富多样,到成年甚至老年,相同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有的发生根本性变化,婴幼儿时建构基本路径的不同的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等不是可能、偶然、或然性地参与,而是被更替或重新建构,从更大范畴灵活地、必然地参与不断变化的生理结构模式的建构过程,人的一生会有多次生理结构模式彻底颠覆性的模态化程式建构过程发生。人的大脑模态化程式建构生理结构模式的过程终身都会发生,模态化程式建构过程发生的程度和能力,是人类个体大脑终身适应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变化的反应能力产生的内在性根据。
对他人眼睛情境模式刺激,婴儿在大脑建构相对眼睛图形和眼光的内在性生理结构模式。该生理结构模式激发并出现表象,即记忆模式开启,属大脑内在性建构的情境模式,是婴儿大脑形成他人眼睛和眼光图式内在性表象的基础,见图1-1(a)。婴儿大脑中建构了相对情境模式的特定的生理结构模式,基本完成、相对完善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并达到稳定化,婴儿才记住了产生刺激的相对的情境模式。以后,相对情境模式再次在婴儿眼前出现并发生刺激,婴儿通过眼睛接受刺激,第二次看见他人眼睛,记忆模式整体性被快速准确开启,形成表象,这才算作记忆模式基本完成,相对完善,达到稳定化程度,才算认识他人眼睛。记忆模式开启和生理结构模式激发,是生理结构模式整体性、系统性激发,不会再有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过程重复发生(注意:这一点很重要),所以形成的表象比第一次建构过程要快而且准确,这就是相对完善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稳定化的意义。
记忆模式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达到稳定化后,即使没有看见他人眼睛,建构的记忆模式内在性开启(如想象妈妈的眼睛),即表象在大脑转化为内在性情境模式并产生刺激,记忆模式也会自行整体性开启,大脑中同样会出现妈妈眼睛的表象,这个表象同样是妈妈眼睛图式和眼光在大脑中再现。时空分离的外在性情境模式不再直接产生刺激,个体大脑中也有表象的展现,证明记忆模式建构基本完成,而且表象展现会加深记忆模式建构程度。同样说明,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也会产生刺激,属大脑内在性情境模式刺激。
对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而言,既是相关生物场势各种形态能量转化发展的载体,也是具有记忆功能的载体,前者激发,才有后者记忆功能结果的产生;反过来讲,记忆模式功能展现本身就是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激发。每个神经活动模式在大脑不同的多个功能区之间联系,又会展现出多样性的特性,所以大脑具有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和特性,“大脑几乎有无数种不同的神经活动模式”,“神经活动(模式)的这种极端多样性”,是任何记忆模式建构的基础,可能需要多个或更多功能区、不同类型神经元成百上千或者上万地参与,生理结构模式之间信号联系复杂,甚至反复循环传输,图1-1中几个神经元是不能基本完成相对完善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的。尤其是认知心理学中称作认知记忆模式(思维模式转化而来,见第2章)建构,比直观条件反射建构的物理记忆模式更复杂。例如“顶叶和颞叶的感觉联合区,综合了来自触觉、听觉和视觉的刺激输入,对认知记忆起关键的作用。首先感觉联合区和颞叶皮层有着紧密的双向联系。第二感觉联合区有重要的神经通路下行到边缘系统的海马回和其他结构。从边缘系统又经正中背侧丘脑核的神经通路投射到额叶皮层。”“作为条件作用持续刺激,除了上述同突触TLP外,也存在其他突触的TLP(异突触长时程增强)参与”,建构如此复杂路径,绝不是简单的几个神经元、突触连接的生理结构模式所能完成的。
记忆模式可以说是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发生形态变化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生理结构模式是一种能说明大脑生理、反映记忆功能的指标性模式,从中寻找可以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反映大脑记忆功能最低复杂度的简约生理活动模式。
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大脑直接建构的记忆模式也是直观条件反射建构的记忆模式,不论初级、中级和高级记忆模式,统称为物理实在记忆模式(有别于第2章思维模式转化发展的虚拟实在认知记忆模式)。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反映在大脑里,保存的是实体性的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激发形成表象却是虚拟的图像。科学家通过对动物嗅觉系统的实验证实,“当动物吸入熟悉的气味时,脑电波变得更为有序,形成一种特殊的空间模式。当没有气味输入时,嗅球系统的脑电波就表现出低维混沌状态。”人的大脑各种感觉系统(包括视觉系统)接受相同情境模式刺激,有关生理结构组成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在大脑会建构多种形态的有序而特殊的空间生理结构模式,建构的正是记忆模式,其空间脑电波相对有序。在建构大量记忆功能生理结构模式之前,婴儿大脑功能几乎空白,脑电波总是处于不同程度混沌状态。如上文所述,混沌状态正是随时准备接受刺激的待激状态,随着年龄增加,建构的记忆模式越来越多,建构不同复杂度的生理结构模式越来越多,网络神经系统结构发育越来越复杂,“神经系统里充满错综复杂的连接,这些连接会有无穷尽的反应。”各种信息传输通道建立趋向完善,大脑电波也趋向规律,频率升高。
大脑记忆模式建构、开启和展现,即生理结构模式激发,通过脑电图可以记录其大脑电波活动,检查出情境模式刺激对应建构的大脑生理结构模式多形态分布区域,即大脑中有相关的神经活动模式、相对的图像及其所在区域;通过多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同样可以显示与记忆模式有关的脑部区域及其神经元联系活动图像;还有热感机、红外线光谱仪也可以记录记忆模式相关脑部神经元活动的图像。目前这些技术只能对记录记忆模式的相关脑部区域和整体图像进行观察,甚至能观察到哪个区域、哪些神经元处于活跃状态,但不能记录记忆模式所在的具体神经元、突触及其模态化变化,更不能具体地确定哪一类(乙酰胆碱类、单胺类、神经肽类、氨基酸类等)特异性神经元参与建构。
美国和以色列科研人员有关“捕捉记忆过程的细胞活动”的研究成果,发表在2008年9月4日美国《科学》杂志上。让被试人员观看5~10秒的短片(比较复杂的情境模式刺激),微型电极记录了他们100个左右很活跃的神经元活动状况,构成了比较复杂的图案。过后,要求他们回忆刚刚看过的内容,此前观看短片时异常活跃的那部分大脑神经元,此时再度活跃起来,形成相同图案。第二次图案展现,实质是大脑建构基本完成的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激发的结果。这个报告证明图1-1(a)所描述的记忆模式,就是生理结构组成部分有关神经元群和突触群构成的生理结构模式的建构、储存和激发。前一个过程是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记忆模式建构和存储的过程,后一个过程是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激发,即记忆模式被开启、恢复展现的过程,通过生理结构模式展现,证明了记忆功能的存在,前后过程反应的是同一套生理结构模式,前后具有一致性。看短片(情境模式)刺激,100个左右神经元群(包括突触群)建构生理结构模式,回忆观看的短片时,原初异常活跃的那部分神经元群和突触群建构的生理结构式激发,大脑形成短片表象,说明记住了短片内容。大脑显现的表象,正是大脑建构的记忆模式激化的产物。这证实了实验与理论论述正确,“神经心理学研究为表象(展现)和知觉(记忆模式建构,作者注)有共同加工过程提供最可靠的证据。”证明表象(展现)与知觉(记忆模式建构)是大脑相同功能区域同一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和激发的结果。
情境模式外表形态特征、内部结构、特性和功能特征,在大脑不同功能区分别建构的多元记忆模式之间,相互协调、彼此对照后的模态化,逐步接近真实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整体,这个过程说明记忆模式因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的影响,虽然是程序化地重复着,但也在模态化地变化着、发展着,不是僵化的、固定的。例如,不断地认识不同人的眼睛图形和眼光,大脑建构对应的生理结构模式,不断地相对地变化、完善、调整、巩固……最后达到对不同人眼睛的认识,记忆模式相对程式模态化建构过程逐步完善,反射在效应器上的行为活动基本准确。
最大的模态化来自原来建构的记忆模式,在情境模式大的变化(不仅特征变化,包括形态变化,甚至情境也发生变化)再次刺激下,有相当数量参与基本路径的神经元、突触、树突棘需要更新,甚至细胞柱和脑功能区都需要更换,原来的记忆模式已经是不完整建构和存储,需要重新建构与原来记忆模式意义完全不同的新的记忆模式。这正是人类个体将错误记忆模式改为准确或正确记忆模式的过程。但原有记忆模式在神经元、突触上发生的形态改变不会很快消失,那种习惯性路径联系不会很快消退,尤其经过强直性刺激建构的旧的记忆模式更是如此,往往造成大脑新、旧记忆模式建构表象混淆。有时建构的旧记忆模式很深刻,使人忘不掉旧的记忆模式,一提到新的记忆模式的有关情境模式,大脑首先开启的仍然是旧的记忆模式。如某人姓李,但一开始就错记成姓张,后来知道记错了,但一想到此人或见到此人,总是觉得他姓张。不用心的人和老年人更容易犯这种错误。
受情境模式刺激,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的形态改变。如果以后不再受到相同情境模式刺激,大脑不再重复建构或激发相同的生理结构模式,相关的神经元、突触和树突棘形态的改变和生理结构模式会渐渐消退,甚至彻底消失,这是人忘记许多往事的主要原因之一。
模态化不是硬性的模态化,是在大脑生理结构和生理活动前提条件允许情况下可规范的、有弹性的模态化。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其脑功能区、细胞柱范围大体一致,但因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不同刺激、不同情境模式的先后程序化形式刺激不同,形成的生理结构模式连接方式又是独特的,所以程式既不是强规范,也不是无规范的。这样建构的记忆模式,在相对固定的范围和前提下,具有可塑性、可选择性、可修正性。弹性的可规范性模态化程式建构,是生理结构模式建构既有灵活自主性又有生物有机相对稳定性的根据。其他任何物质和事物不具备这个特点。
7. 记忆模式建构与不同级的生物场势及其各种形态能量支撑有密切关系
大脑所有正常生理活动都会得到大脑级生物场势和大脑中各级生物场势的各种形态能量全面的支撑和供给。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占据大脑一定的生物场域,在一定的生物场域范围内,同时生理结构模式相对应会产生和保存相对独特的特殊生物场势。特殊的生物场势同样存在各种形态的能量,它们不断地相互转化发展着。任何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过程,都要直接消耗相关特殊生物场势的不同形态能量,并促使大脑级与大脑中各级生物场势不断地发生变化和调整,以便直接供给生理结构模式建构或激发时所需的对应的特殊生物场势中各种形态能量。这种特殊生物场势只存在生理结构模式建构涉及不同的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对应生理结构模式的特殊生物场势各种形态能量,一方面来自于大脑级或大脑中各级生物场势转化来的形态能量,另一方面自身产生不同的形态能量。不论哪种来源,总是一份一份地产生和供给,共同产生由特殊形态能量构成的特殊生物场势。大脑记忆模式建构对应的部位,例如“突触是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发生通信的位点,尤其是完成具体运作的微位(假说)。”在特殊生物场势各种形态能量转化发展的支撑下,必定会有独特的各种信号传输过程发生。这里讲的特殊生物场势,应该说与量子力学概率场类似。大脑中相对空间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有关生理结构组成部分构成的生物场域,有特殊形态能量产生和转化发展,各种特殊形态能量供给和支撑,构成相对独特的特殊生物场势,确保对应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或激发。特殊生物场势以大脑级整体性生物场势和大脑中各级生物场势转化发展供给为主,以生理结构模式自身产生的特殊生物场势各种形态能量供给为辅助。大脑级生物场势、大脑中各级生物场势和特殊生物场势,三种生物场势分别发生在大脑不同时空的场域,产生不同形态能量,分别支撑着大脑整体性生理结构、各级生理结构和不同生理结构模式建构或激发。
特殊生物场势中包括各种形态能量,各种形态能量不可能同时在同一特殊生物场势展现和供给,一种形态能量展现和供给后,才能有另一种形态能量展现和供给,这样多形态能量相互转化,一份一份地供给,特殊生物势势也一份一份地产生。由于大脑级生物场势和大脑中各级生物场势是有限的,其中生理结构模式所需各种形态能量不能也不可能提前存储,更何况不同生理结构模式建构所需要的能量形态也不同,所以大脑级生物场势和大脑中各级生物场势转化发展为特殊生物场势,提供不同形态能量,产生一份一份的特殊生物场势,只能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转化。所以不同的情境模式刺激建构不同种类的多单元不同级的记忆模式时,只能是前后有序地分别建构。大脑可能会产生一个综合各种形态能量的特殊生物场势,供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之需,建构一单元高级记忆模式。即使相同形态能量大量聚积在同一生物场势,也不会在同一时间建构不同质的多套生理结构模式。因为不同质的多套生理结构模式,需要不同质的形态能量供给,不同质的形态能量在特殊生物场势中不能同时转化发展,所以不同质的生理结构模式只能一套接一套建构,并不断地转化发展着。何况大脑生理结构活动(包括神经激素或递质分泌)也不会在整个大脑全面展开,也不会使多个生物场势同时产生。大脑建构不同记忆模式需要各种不同形态的能量供给,各种形态能量又是在不断变化状态下发生,前后相继地供给,各种形态能量供给总是存在转化发展过程,所以不同形态能量是一份接一份的供给。这就是大脑建构记忆模式,一次只能建构一个单元整体性记忆模式的基本原理。即使相当复杂的记忆模式也同样具有整体性,也只能一份一份供给各种形态能量,产生综合性特殊生物场势。不同种类的记忆模式建构需要供给不同的形态、不同量的能量。与此相关的记忆模式的开启,同样是一单元一单元整体性开启,只不过一单元记忆模式与一单元记忆模式之间,瞬间完成转化发展,也许只有几十毫秒,以至于人类大脑没有感觉在转化,但可感觉到开启的表象在一幅一幅地变动着。在特殊生物场势中,各种形态能量相互转化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又无法准确测量。
参与的神经元信号异常活跃,可通过仪器测量特殊生物场势能量形态变化。如红外线光谱仪可测量大脑血流量变化,多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可观察功能性耗氧量状况,通过置于头皮表面的电极测到大脑内部非常微小的电活动脑电图等,根据特殊生物场势中不同种类能量变化确定哪些神经元处于活跃状态,确定部分脑功能区中不同类型神经元活跃状况。特殊生物场势各种形态能量支持和供给,使化学信号或电信号序列地传输,才有神经元神经激素或递质的分泌和传输,进而促使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发生形态改变,并发生神经元之间“接力”式的协同性作用和联合互动。
不论婴幼儿、青少年或老弱患者,如果说都在同一情境模式刺激下,建构着同一单元新的记忆模式,只从特殊生物场势范围内多种形态能量的转化发展和支撑这一角度来看,由于青少年大脑生物场势处于强势时期,各种形态能量都很丰富,记忆模式建构一次就可以基本完成而且深刻。老弱患者,大脑生物场势处于弱势状态(包括大脑供血不足等),通过几次重复建构,也不一定达到完成的程度。另一方面青少年建构的初级记忆模式,可以与其他记忆模式重建构为高级记忆模式,以后发展为思维模式,会有不同类型神经元、不同种类突触等参与,或有更多数量的神经元参与,建构记忆模式、高度复杂或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可以一次基本完成,相对完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达到稳定化。同时参与建构记忆模式的神经元,尤其是前额叶皮层神经元保持高频率的“放电”,所以记忆模式建构过程的参与者形态改变彻底,快速而深刻,多次重复记忆模式会成为长期记忆,成为以后回忆往事的基础。但老弱病人,重复几次情境模式刺激,好不容易建构的记忆模式,却不能与其他记忆模式重构,尤其耄耋老人,因年迈而产生大脑供血、供氧不足等问题,建构高级复杂的记忆模式是比较困难的,甚至早年建构过的记忆模式,除最基本的生活上经常开启的记忆模式外,大部分记忆模式也会因潜在能势不足,比年轻人消退快(疾病等其他原因参与印迹路径图式的神经元死亡)而忘记,或叫记忆模式断裂。这里不排除脑细胞“程序性死亡”(也叫凋亡)导致生理结构模式之间连接决裂,使记忆模式消退发生。消退或者说生物场势不足与记忆模式长时程抑制(long term depression, LTD)有一定关系,当前正在开展这方面研究。
婴幼儿大脑中的神经纤维、突触不断形成和增加,包括轴突不断分支和出芽,参与记忆模式建构的神经元、突触之间特殊生物场势不断增强,空白而混沌的大脑建构简单的记忆模式既容易又重要,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的生长发育不断地分化、完善,大脑的生理结构和特性的展现使其神经网络飞速生长中,见图1-2。不同种类记忆模式建构既容易也必然大量建构,点点滴滴不同种类记忆模式建构是促进神经网络系统相对飞速生长的主要基础和原因之一。同时不同种类记忆模式大量增加,对大脑网络神经系统飞速分化,也有很大促进作用。不同种类记忆模式大量建构,是促进大脑快速生长发育和演进分化的重要基础,这些都需要不同形态能量的供给和支持。婴儿最初建构的记忆模式,对人生尤其重要,尤其童年到少年,大脑有两个显著发育高峰期,大脑需要建构大量的不同种类单元的记忆模式,常常是个体一生言行表情模式展现的基础,包括个体爬、坐、走、跑、跳、语言表达等,看似平凡,却是大脑生理结构模式最基础、最关键也是最多的建构。某些记忆模式大量深刻建构和经常开启,产生一定的综合效应,这些综合性具有发展倾向性。倾向于建构不同种类、式样、单元的记忆模式。各种记忆模式,婴幼儿建构得越多、越丰富,对婴幼儿大脑网络神经系统演进和分化越有促进作用,这是智力开发的开始,反过来为更多、更快建构记忆模式提供生理上的基础性资源。对婴幼儿心理特征和言行表情模式展现,如讲话声调和语音(如乡音、习惯性发声大小等都是模式建构),有绝对的影响,甚至对人生大脑生长发育过程建构的六大总目标模式(详见第5章)都产生影响,对意识模型形态展现影响最明显。这些全都需要特殊生物场势的参与和支撑才能完成。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物场势最旺盛时期,也是人建构各种各样学习记忆模式的黄金时期。
图1-2 人类大脑皮层的局部示意图
人类刚出生时,大脑还不成熟。随着儿童逐渐成熟,神经网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8. 记忆模式建构是外在性情境模式刺激对大脑内在性生理结构和特性把握和改造的结果
基因遗传决定的大脑具有生理结构和特性,其中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大脑接受情境模式刺激后具有更强的迫切性和敏感性,可以说接受情境模式刺激,成为大脑的本质需求(详见第4章第2节)。还有一个重要特性,就是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等接受情境模式刺激后,具有极大可塑性,“对周遭环境以一定的神经活动动态模式作出应答”。上述两个重要特性紧密相关,反映的是一个统一的记忆模式建构,需要以内在性基础特性为依据。上述两个重要特性展现的同时,大脑级和大脑中各级生物场势也在进行转化和调整,以供被情境模式刺激的大脑对应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和激发之需,特殊生物场势同时提供必要的各种形态能量。
人出生以后,大脑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不同的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模态化程式建构,即不同单元记忆模式程式模态化建构直观物理实在记忆模式。相关的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具有可塑性是记忆模式建构的内在性根据,外在性情境模式对大脑产生刺激,因大脑本身可塑性而发生形态改变和生物场势调整,内在性、外在性两个根据结合,大脑才能建构记忆模式。当然内外根据结合,必须有中介的参与,那就是各种感觉系统及其信号传输过程的存在。对情境模式刺激,通常大脑相关生理结构组成部分会建构相应的不同复杂程度的记忆模式。人人都是这样,无一例外,也是个体建构物理(经验)实在记忆模式最原始的方式。先天性双目失明的人的大脑只能建构黑暗中各种客观事物情境记忆模式,不可能建构五彩缤纷的记忆模式,对情境模式的认识只能由听觉、触觉等其他感觉系统替代完成,通过他人语音介绍、“盲人摸象”等行为活动对情境模式建构零散而模糊的记忆模式。“如果早年没有视知觉经验,那么除白内障复明,永远不能获得正常的视知觉。本来分配给视觉的大脑细胞已经死亡或转作他用。要获得最适宜的大脑发育,早年接受适当的刺激相当关键。”
个体大脑的布罗卡区和韦尔尼克区是建构语言模式的功能区,因听觉器官失聪,大脑得不到语言声音情境模式刺激,上述两个功能区域即使存在,因受不到声音情境模式刺激而不会激活,不能参与建构语音记忆模式,也不能输出语言声音记忆模式,更不可能传输到颜回区,颜回区无法将记忆模式反射给身体(效应器)发音系统的器官(嘴、唇、舌、咽)以及喉部有关肌肉,因此,终身失聪的人,不会有与语音表达记忆模式建构相关的声带调整张力产生(声带张力由喉部肌肉收缩和扩张产生)。听觉正常的个体大脑,其他的脑功区也参与了与听、说有关的记忆模式建构。天生耳聋的人,分配给听觉的大脑细胞已经死亡或转作他用,所以终身聋哑。最好的例证,“如果贝多芬(Beethoven)不幸在出生时就已失聪,那他将不太可能成为一名作曲家。”
正常的婴儿,“人类的语言区在婴儿出生前已经形成,”经过妈妈多次喂奶时亲昵地诱导和训练,婴儿要花6~8个月时间才能说出“妈妈”的语音模式。幼儿一般要用四年时间完成喉部肌肉训练(包括乡音练习),才能基本完整表达语音。天生耳聋婴幼儿接受不到语音情境模式刺激,不能建构对应的生理结构模式,大脑不能建构相应语言的记忆模式,大脑没有反射驱使效应器做语音练习的能力,这是“十聋九哑”的成因。其实人一出生,由基因遗传决定的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通过自身感觉系统被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一生不断地被把握和改造,大脑本身才会建构丰富多彩的不同种类的记忆模式。在被把握和改造过程中,大脑先天的自然的生理结构和特性被改造而发生微观的形态改变,甚至通过新陈代谢置换和扬弃,最后完全成为“他者”的组装的集合体,才能成为真正的初步的自我。
在最简单的“妈妈”记忆模式建构以前,婴儿大脑通过不同感觉系统接受了许许多多不同情境模式刺激,已经在大脑建构了相当多的生理结构模式,而这仅仅是自我主观世界建构的开始。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对大脑把握和改造,不管主动还是被动的被把握还是被改造,实质就是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被把握或被改造。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在《心理学》中写到:“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承认经典性条件反射作用是一种基本的学习形式,所有的有机体都通过它来适应其环境。”所以情境模式刺激,把握和改造个体大脑,对一般动物脑同样有效,动物脑生理结构进化,同样具备这种直观感觉记忆模式建构的生理结构和特性。动物脑会分别对应地建构比较复杂、复杂和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不过低等动物脑只能建构低级(感觉)记忆模式,中等动物脑只能建构(由感觉向知觉转化的)中级记忆模式,高等动物脑达到建构高级(知觉)记忆模式程度。宠物狗具有建构高级记忆模式的功能,但幼儿前期就可以建构高级记忆模式,所以维也纳兽医大学莉萨·霍思因调查研究发现,“宠物主人和宠物狗之间的关系与幼儿与其父母之间的深厚关系极为类似。”包括人类个体不同感觉系统,接受不同直观物理条件反射的情境刺激,通过建构这些比较复杂、复杂和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也是初级、中级和高级的不同种类记忆模式,才能适应丰富多变的环境。人脑与动物脑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脑不断地分化演进,可以建构比不同种类记忆模式更加细化的不同式样记忆模式,及将不同种类和不同式样记忆模式转化发展为思维模式(见第2章)。而狗脑分化只能到此为止,建构的不同种类记忆模式不能转化发展为思维模式。
通过感觉系统接受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并转化为某种信号,把信号通过神经传输到有关功能区,功能区有关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等发生形态改变,同时相应生物场势发生调整,是人类记忆模式建构最基本、最原始的方式,迟缓而艰难。例如婴儿叫声妈妈,需要几个月的训练。不过,因大脑网络神经系统分化演进的发展,人类大脑会开辟高级复杂的新途径,使人类记忆模式建构速度越来越快。只要学会了叫妈妈,经过短暂训练,很快发出叫“爸爸”的声音,接着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叫声随之而来。还有更新的途径,就是在思维模式建构和意识模型突现的参与下,记忆模式建构速度更快,记忆模式质量更好,记忆模式成为虚拟实在而且具有更为复杂的多样性,第2章和第3章将分别介绍这些内容。
人出生后,每时每刻通过感觉系统接受不同情境模式刺激(包括睡觉时大脑的自我生理活动)。有的科学家已经观察到,初生婴儿在睡眠中,大脑开始接受声音的刺激,就是在接受不同声音情境模式刺激,建构对应声音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个体一生大脑都在不断接受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情境模式刺激,建构大量的各种记忆模式。直到成人以后,接触某些专业工作,在思维模式和意识模型的参与下不断地建构专业知识记忆模式,即专业知识相关的生理结构模式,只不过多数是由大脑建构的思维模式转化发展而来的虚拟实在记忆模式,是大脑建构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心理学称作认知记忆模式)。在相关的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建构专业记忆模式,只要任何专业知识情境模式刺激发生,都会在网络神经系统建构、存储或激发。英国《新科学家》周刊刊登的海伦·菲利普斯的文章中写到:“数学家与物理学家的顶叶较大,该部分对空间表示很重要,而作家的前叶和颞叶分布着更广泛的语言区,有的甚至两侧大脑都有延伸,虽然语言区通常只存在于左脑”。“天才音乐家、运动员和外科医生投入超强度训练,这种训练使某种技能成为第二天性”。专业工作者经常接触专业的情境模式刺激,而大脑建构相对专业的记忆模式(包括直观记忆模式和认知记忆模式)越多,会促进大脑有关功能区生长发育,经常活动的脑功能区皮质,通常厚重,神经元密度大。动物实验表明,即使基因可能提供了大脑该如何被塑造的粗略的指导信息,但早期的经验和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脑的具体生理结构,促进其相对的生长发育,决定大脑生理特性,促进其尽快转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9. 大脑内在性建构的记忆模式与外在性情境模式刺激保持一致性对应原则
任何客观事物情境存在本身,何尝不是建构性意义上的某种“模式、模型、符号(符号系统)、图式等”的存在,所以把客观事物具体情境称作情境模式,用模式描述情境,是一个相对恰当的称谓。另一方面情境具有多种多样规定性和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的特征,将情境存在的特征,用模式加以合理概括,用情境模式称谓,是对情境真实含义全面的称谓。
用模式来描述或理解情境,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情境认知的一种称谓。通常人类对客观事物情境以模式、模型、图式或符号来识别情境,情境模式应该成为习惯性称呼。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把客观事物情境的存在说成是“在世的一种存在方式”,其中包括模式这一较为普遍的方式。哲学家巴门尼德的名言,“存在与认识是一回事”,如果把情境视为模式和模型,这样模式和模型与事物存在是一回事,认识情境指大脑通过建构对应的生理结构模式和模型来认识情境。德国哲学家石里克也认为,“书写、计算或说话,如同编号一样,都是同符号打交道,思考也是如此。”说明记忆是大脑建构的符号或模式。美国著名学者西蒙说,“所谓符号就是模式(pattern),任何一个模式只要能和其他模式相区别,它就是符号。”这种存在的符号、模式、模型,也可以将客观事物情境的外表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特性和功能性特征等分别揭示出来,所以海德格尔说“认知是植根于在世的一种样式”。海德格尔对具体的情境以模式、式样图像等作过多次的描述,“它们本身就是某种特定的存在者的存在样式”,“世界成为图像”等。“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关于‘图式论’的那一章表达了这种含义,他说,实在性的图式就是在某一确定的时间中的存在。”不少哲学家也经常使用“范导式样”、“生活样式”、“概念图式”等来描述不同的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浙江师范大学郑祥福先生在《论不确定性与理论定律适用性的理解问题》一文中介绍,“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家主张采取语义学的理论观,把自然规律看作是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可以用来说明世界”。科学理论是框架模型,模型对于理论来说是本质的。霍金也认为,“每一个物理理论或世界图景都是一个模型。”西方美学研究领域有影响的代表人物阿多诺把艺术视为模式等。尤其当今科技书籍、流行话语中,广泛使用甚至可以说普遍应用模式和模型描述主客观事物情境。例如,行为模式、网络模式、发展模式、认识模式、框架模式、家庭模式、时空模式、学习模式、理解模式、经济模式、解读模式、(社会)存在模式、(辩证法)斯大林模式、生活模式、生态社会主义模式等,还有特定模型、不同模型、确定模型、建构模型、竞争模型、概率模型、结构模型、认识模型等,目前有关书籍直接用思维模式描述思维也很普遍。所有模式或模型普遍应用,说明所有情境在客观环境中作为模式、模型、符号或称图像(简称模式)而存在,被现代人广泛地承认和接受。模式这一指代不仅用在客观事物情境的描述,也可以用在主观事物情境的描述上。
模式二字指代的意义,其中之一就是指代大脑新建构的不同的复杂生理结构模式,称作不同种类记忆模式。模式还指代同一时空范畴相分离的、没有出场的事物情境,也指代同时空范畴内分别具有某种特殊象征意义和价值的事物情境,以区别其他事物情境。所以把主客观事物情境用模式来指代,不仅仅有描述作用,其中还有中介环节的意义。模式(包括模型),既反映客观事物情境刺激产生的一种结构性描述形式,也反映大脑受到外在性情境模式刺激形态特征改变后,大脑建构新的具有内在性代表特征的生理结构模式,即不同种类记忆模式,都含有情境模式不同特征(因素)记忆性功能。外在性情境模式与大脑建构内在性情境模式,二者模式形态本质各不相同,但通过人体感觉系统这个中介(或桥梁),把二者联系起来,模式这个抽象的词汇成为外在性情境与内在性建构情境模式共同的描述性用语。共同描述用语成为内在性与外在性情境模式沟通的桥梁,从而使外在性情境模式与内在性建构情境模式具有了一致性的对应关系。
情境模式与大脑建构生理结构模式是两个质上完全不同的模式,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不同含义的模式作为中介,使内外沟通具有整体一致性、逻辑合理性。当然情境模式是外在性模式,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记忆模式是大脑内在性建构情境模式,二者不是一回事。各自模式形态展现(包括物质、结构、特性、外表特征等)完全不同,但二者都用模式来描述,首先通过个体感觉系统联系起来,其变化内外呼应。模式是事物情境与大脑记忆的产物之间的中介桥梁,起语义相互理解和沟通作用。
这种本身具有模式特征的客观事物情境以模式形式输出而产生刺激,以模式形式对人的感觉系统产生刺激,马克思说“只有当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时,才能在实践上按人的方式同物发生关系”,客观事物情境以模式刺激性输出,被人类个体大脑以模式形式接受并建构对应的新的模式,按人(主观)的方式同客观事物发生关系。客观与主观,二者建立模式输出与模式接受、模式刺激与模式建构的关系。具体来讲,客观事物模式刺激性输出,人类个体通过感觉系统接受这种客观事物情境模式输出,并传输给大脑并对其进行把握和改造,进而建构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相一致的生理结构模式。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过程,首先是客观事物情境模式输出对大脑刺激进而被接受的过程,接着是大脑相关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发生微观物质重组和生物场势调整,并产生了新的复杂生理结构模式,新的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的特性、功能统一于大脑中而形成整体性记忆模式,实质是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对大脑把握和改造后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大脑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具有相对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的记忆功能。大脑建构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就是建构对应情境模式的记忆模式。
具体客观事物物理性情境模式,与大脑产生内在性生理结构模式,二者结构、形态完全不同,但具有互为一致性对应原则,即具体的外在性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与大脑内在性具体建构的记忆模式之间,通过人的感觉系统这座桥梁,具有内外呼应的一致性。
情境模式输出——产生模式刺激——感觉系统接受刺激性模式——大脑建构新模式。大脑建构的新模式反映在大脑生理结构连接上,就是新的生理结构模式。这说明,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存储,是情境模式在大脑中建构的代理模式。后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激发或开启,大脑出现情境模式表象或反射在身体效应器展现对应的言行表情模式,大脑这种新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功能性表达称为记忆模式就顺理成章。人的一生是通过不同的或综合的感觉系统一一对照地接受许许多多客观事物情境模式输出的刺激,并在大脑对应建构各种各样记忆模式的一生,大脑会建构大量的记忆模式,又不断地接受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再刺激并进一步建构和转化发展着。
大脑建构的记忆模式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具有一致性,二者可以关联但不是等同,是在各自的形态变化范围内,“隐喻性”地各自表达一致性,又通过人的感觉系统和神经传输这个特定的中介,使二者发生联系,称为一致性的(同步的)相互对照联系。例如,金属对温度的记忆,只要温度达到一定高度,金属就发生形态改变,金属与温度之间形态改变具有一致性的联系。最好的例子,如温度计中水银柱与空气温度的关系,空气分子运动对装水银的容器壁冲击,与水银柱高低之间形态变化相关一致,但各自形态表述却不同,也可以视为表述不同的两种模式,但空气分子运动激烈程度与水银柱高低两种模式有一致性对照的联系。
水银柱是无机的,高低变化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不能自行保存或维持。大脑是有机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尤其是突触、树突棘,其形态改变后不会随着客观事物外在性情境模式刺激的消失而立即消退,可以保持一定时间,心理学称感觉后象。强直性或长时程外在性情境模式刺激,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微观的形态改变可以保存数周时间,这一点很重要,为记忆模式建构稳定和进一步转化发展提供了时空条件。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是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通过感觉系统对大脑的把握和改造,建构的记忆模式,用心理学术语讲,建构的是相对感觉记忆和知觉记忆,可以称为感(知)觉记忆模式,统称为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都是物理实在记忆模式。
人的感觉和实践活动都具有局限性(不仅仅是时空维度的局限性),通过某一感觉建构的每单元记忆模式,大脑对具有多种多样规定性和不断变化的情境模式产生的刺激,只能接受局部的、暂时的某些特征刺激,建构对应的记忆模式,不可能包含对照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包括背面外表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形态特征及其当时或以后发生的相互联系等)所有的特征,即使建构的高级记忆模式也不可能接受其所有特征中隐藏的、感觉不到的和暂时未展现出的全部特征刺激。不管大脑建构多么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产生的记忆功能,相对完整的情境模式而言,都是不全面的。这是人类建构的记忆模式具有可信而不可靠性的外在性根据。可信而不可靠性还有内在性根据:一是我们的感觉系统对客观世界感觉具有局限性,如我们的眼睛只能接受波长370~740纳米光波刺激,我们眼睛无法接受超过或低于这段波长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信号刺激,不同的感觉系统对刺激接受都存在局限性;二是我们感觉系统不是完全按照客观事物原貌认识它,而是按照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当时局部特征展现来认识它,如客观事物通常给予我们正面情境模式刺激,对背面情境模式则无法认识。正如苏格拉底所说,“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除此之外,我们不能知道它还有什么样子;三是不同的人感觉系统接受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的能力不同。上述现象的存在,说明记忆模式与对照的外在性情境模式之间,人类自我感觉系统存在选择性、偏见性和不可靠性。德国哲学家石里克讲:“……我们的记忆功能,是一种心理功能,它的不可靠性总是受抱怨的对象。”他还说:“与认识的许多别的先决前提一样,记忆的可靠性纯粹是建立在相信上,‘建立在对常识的自然信念上’”。所以,记忆模式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之间的关系,只能说二者保持着一致性原则,而不是绝对完全的一致性。又因客观事物环境局限性,人类感觉系统具有选择多元性,建构的记忆模式具有不确定性,例如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客观事物会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和看法;“此一时,彼一时”,情境模式随时间而发展变化,大脑实际建构的记忆模式存在差别,所以说,大脑建构的记忆模式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之间的一致性,只能讲原则性一致。人类个体建构记忆模式,既存在可信性,同时又存在不可靠性和不确定性。哲学家笛卡儿认为,感觉是不可靠的,具有欺骗性。
通过感觉系统建构的记忆模式,是可信而不可靠性的生理结构模式,甚至可能是欺骗性的错误的生理结构模式,只要建构基本完成,它会成为大脑内在性经验的情境模式。通过感觉建构的经验,正如德国哲学家石里克讲的:“因为经验只是告诉我们是什么,而不能告诉我们必定是什么”。这就是人凭感觉直观判断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大脑建构的记忆模式虽然可信,但从哲学角度判断其大脑建构的记忆模式又存在不确定的道理。经验有较广的含义,这里所讲的经验,应指物理客观情境模式直观刺激,大脑感知觉直接建构的经验性记忆模式,即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可以称为初级经验。人类个体大脑还有一种高级经验,属于第3章第1节介绍的经验,就是无意识模型反射产生的那种僵化的模式展现,第6章第2节也有介绍。
大脑长时期建构的记忆模式更具有可信而不可靠的特性,或者说记忆往往不够准确。这是因为旧的记忆模式,即旧的生理结构模式某些片段,会被以后建构的新生理结构模式干扰甚至修改,尤其相近似的新、旧生理结构模式某些片段会错误地嫁接,而发生“张冠李戴”的现象,正如奧威尔所说,“记忆并不总是准确的,即根据我们的记忆并不保证能够准确推出‘过去真正发生的事情’,因为事件在发生后可能遭遇无数次新经验对旧经验的修改与覆盖,这种经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
记忆模式与情境模式既有统一性,又有不确定或不可靠性。要想将记忆模式转化为真正具有实在意义的记忆模式,必须进一步建构为思维模式,记忆模式才能成为认知。例如,婴儿最初建构妈妈的语音模式,虽然与客观妈妈情境模式有着一致性关系,但婴儿大脑根本不知道妈妈语音是什么意思,婴儿大脑必须建构许多与妈妈喂奶、抚摸、说话等情境模式相关的其他记忆模式,这些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转化发展为思维模式(详见第2章),婴儿才初步理解妈妈语音模式建构的含义。其实个体一生只要遇到外在性情境模式刺激时,大脑首先建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大脑建构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只知其外在性情境模式的存在,这种存在具有外表形态特征,但根本不知其情境模式内部结构等特征是什么,更不知其他特征存在的含义和称呼。以后对这一情境模式在大脑建构更多相关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更多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转化发展为思维模式,才初步认清这一情境模式的意义是什么。
客观事物情境模式所有特征只有输出或展现才能产生刺激,人通过感觉系统接受某些情境模式特征刺激,在大脑建构对应的记忆模式,对个体而言,大脑相对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是因为某些情境模式特征刺激而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已经含有了情境模式许多特征因素。这些情境模式特征因素保存在个体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中,生理结构模式激发会展现出情境模式特征因素。正是个体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含有了情境模式特征(因素),这是个体大脑受情境模式激发产生人性情感的根据,记忆模式建构成为人的情感模式建构的一部分。对人类而言,对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宠物、工具、产品、珍宝、家具等)建构的记忆模式,同样都是情感的记忆模式,详见第5章第1节。情感的记忆模式建构包括正面情感和反面情感两种类型。尤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人的自我主观世界心理特征的性格、能力、气质、情绪和意志模式刺激和输出,对接受刺激的个体而言,都是情境模式刺激,个体大脑建构他人特征因素的生理结构模式,实际上双方都会建构对方情感记忆模式(详见第5章)。情感记忆模式是人类产生亲社会性行为的基础。一般具有高级复杂记忆模式的猴子,对长时间相处的亲属和朋友也有这种亲社会性行为。
10. 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产生刺激是大脑建构记忆模式的外在性根据
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简称情境模式),对大脑而言,属于外在性情境模式,具有多种多样规定性外表形态特征,其特征具有不断变化的特性。人类个体通过不同感觉系统接受情境模式多种特征刺激,可以感觉到情境模式的外在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特性和功能形态特征、时空特征的存在。其中视觉系统能感知情境模式外表形态特征,能感知大与小、高与低、多与少、远与近、白与黑、明与暗、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动与静、快与慢等相对时空特征,嗅觉系统能感知香与臭、清新与腥味等特征,同类可以区别雌与雄、老与小、母与子等特征,听觉系统能区分声音高与低、强与弱等特征,味觉系统能区分酸、甜、苦、辣、咸等特征,触感能区分寒与热、软与硬、疼痛与舒服等特征。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具有如此多种多样规定的外在性形态特征,对人类大脑不同感觉系统分别产生刺激,大脑对应相关功能区分别建构各自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即分别建构不同种类记忆模式。
在相同的情境模式、相同规定性外表形态特征刺激下,大脑里各自建构的对应的生理结构模式激发,分别出现不同情境模式规定性的形态特征的表象;或分别反射在大脑感觉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感觉;甚至反射在身体效应器上,展现对应的言行表情模式,证明各自建构的对应生理结构模式存在不同的记忆功能。
如果情境模式上述外表形态特征中,只有一种形态特征产生的刺激,大脑建构的是比较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称作初级记忆模式。心理学称作感觉记忆。
如果情境模式有两种或三种形态特征产生刺激,大脑建构的两种或三种比较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之间的神经元相互联系,共用或替代相关路径,经过调整大脑发生重建构,建构的是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称作中级记忆模式。从心理学角度看,它是感觉记忆与知觉记忆的中介。
如果情境模式有多种形态特征产生综合刺激,大脑建构的多种比较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与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甚至包括细胞柱或个别脑功能区,广泛相互联系,公用、替代或重叠相关路径,经过调整,大脑建构的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称作高级记忆模式。心理学称作知觉记忆,对事物基本属性产生认识。
不论比较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还是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都是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生理结构模式,所以通称为不同复杂度的生理结构模式。对应建构的初级记忆模式、中级记忆模式、高级记忆模式,称作不同种类记忆模式。
通常经过相同情境模式多次刺激,参与建构不同复杂度的生理结构模式、大脑不同生理结构组成部分之间,建构的各种联系路径达到相对稳定化,不同种类记忆模式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在以后相同情境模式刺激下,不同复杂度的生理结构模式不需要重复建构,只要激发,即不同种类记忆模式整体性地开启,立即展现出记忆功能。不同复杂程度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达到稳定化,只能说记忆模式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
其实任何情境模式各种各样规定性特征,尤其是在不断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特征,语言描述无法穷尽,情境模式特征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大脑建构不同复杂度的生理结构模式,是由更加细化的生理结构模式构成。大脑建构更加细化的生理结构模式,如果用心理学片段生理结构模式来理解,大脑建构的不同复杂度的生理结构模式由片段生理结构模式(简称为片段)构成。甚至大脑中建构的不同复杂度的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里经常发生片段分离现象,对某一情境模式,大脑常常产生不完全的记忆功能。所以,大脑建构的不同复杂度的生理结构模式并不十分稳定。这一点更重要,分离的更加细化的片段生理结构模式可以理解为印迹路径图式,与其他不同复杂度的生理结构模式分离出来的更加细化的片段生理结构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产生新的不同复杂度的生理结构模式,这成为人类大脑创新性的来源,又因片段分离常常失去联系而产生断裂,这也是人健忘的原因。
11. 同一客观事物同一情境模式刺激在大脑不同功能区建构巨量的各种各样记忆模式
分析大脑建构记忆模式(即建构生理结构模式)过程,可以看出,本我的婴儿大脑未分化之初,对任何客观事物的情境模式刺激,都是以整体性事物情境模式接受刺激,大脑建构粗糙而模糊的记忆模式。随着婴儿大脑网络神经系统结构飞速生长发育和分化(参见图2-1),大脑感觉系统神经中枢,由不同的脑功能区、细胞柱、不同类型神经元、胶质细胞、不同种类突触、树突棘、神经纤维等分别参与,大脑分别建构比较复杂、复杂、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统称为不同复杂度的生理结构模式。人类大脑建构不同种类记忆模式,高等动物脑也有这个功能,可惜动物脑演进分化到此为止。如维也纳兽医大学莉蕯·霍恩所讲,即便聪明的宠物狗的脑,其演进分化产生的智能水平只与幼儿大脑大致相当,应该说与幼儿前期大脑建构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高级记忆模式)相当,幼儿后期大脑继续演进分化,并能建构细化的记忆模式。
图2-1 通过三套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局部形态再改变发生相互联系,协调性嵌套作用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示意图
大脑建构的不同种类记忆模式是建立在综合性整体情境模式刺激的基础上的。要知道情境模式具有多种多样规定性特征和不断变化的特征,就多种多样规定性特征而言,情境模式特征细化,包括外表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特性和功能形态特征等都可以细化。除上一节讲到不同感觉系统都有对应不同的形态感觉外,还有外表形态特征细化包括上、中、下不同部位,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几何形状和非几何形状,还有粗糙度、光亮度、颜色等特征,神经认知科学称作层级表征,这里称作层级特征。当然任何情境模式的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特性和功能形态特征等,都可区分层级特征,而且层级特征可以多层级地细化下去。要知道,上述大脑不同种类记忆模式建构,还不是建立在情境模式层级特征细化产生刺激的基础上建构细化的记忆模式。
只有演进分化达到相当程度的幼儿后期大脑,才能接受细化的情境模式层级特征刺激,大脑才能建构更加细化的生理结构模式。幼儿后期语言功能区进一步演进分化,会接受特殊的音频、音调、音节、音韵、音素、语法、语义等语言情境模式层级特征刺激,建构对应的更加细化的语音生理结构模式。
人类大脑演进分化,生理结构和特性达到细化的程度,据估计大脑中神经元多达一万多种类型,仅G蛋白偶联受体就有上千种(动物脑没有这么多种类神经元和受体),另外,人类大脑有很多特殊的化学物质,例如“有很多核苷酸变化在FOXP2基因中累积,但是只有3个氨基酸在FOXP 2基因中发生改变”,“这3个变化中2个(位置303上的苏氨酸变为天冬酰胺,位置325上的天冬酰胺变为丝氨酸)目前为人类所独有。”演进分化到如此细化的程度,人类大脑不仅仅可以接受综合性整体情境模式粗糙的刺激,大脑建构不同种类记忆模式。同样可以接受情境模式多种多样规定性层级特征与情境模式不断变化特征的刺激,人类感觉系统会进一步分别接受情境模式的外表形态、内部结构形态、特性和功能形态等层级特征的刺激。例如,就外表形态特征产生的刺激,对综合性整体情境模式而言,局部细化就是第一层级的情境模式刺激,称作情境模式细致的特征。对于情境模式细致特征的刺激,人类大脑可以相应建构细致的生理结构模式。同样道理,对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特性和功能形态特征刺激,大脑可以建构许多细致的生理结构模式。细致的生理结构模式激发,大脑产生细致记忆功能,所以大脑建构的细致生理结构模式,称作细致记忆模式。动物脑进化还没有达到如此细化的程度,还不具备这种建构功能,即使有的动物脑具有某种特异功能,甚至个别特殊的感觉系统功能超过人类,但从整个感觉系统细化程度来说,动物脑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与人的大脑建构细致的生理结构模式相比,相差甚远。
具体情境模式外表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特性和功能形态特征等,即相对情境模式细致特征,可以继续细化。如局部外表形态特征又分为形状、颜色、细节、粗糙度、时间、空间、图像等情境模式细小特征。内部结构局部也有细节,局部细节之间不同连接,产生不同的细小特征,另外,情境模式特性和功能特征同样复杂多样,存在细小的特征。情境模式不同细小特征分别产生的刺激,人类大脑会分别对应建构细小的生理结构模式,相应的记忆模式称作细小的记忆模式。
情境模式细小特征可以进一步再细化,如外表形态特征局部的形状、颜色、粗糙度等细小的外表特征,形状分为几何形状和无规则的形状,颜色又分为多种颜色等,如此更进一步把情境模式划分为细微的特征。情境模式不同细微特征分别产生刺激,人类大脑会分别建构细微的生理结构模式,相对应称作细微的记忆模式。
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的特征总可以多层级划分下去,多层级特征分别产生刺激,大脑建构记忆模式,总是相对地分门别类地细化建构相对应的生理结构模式。所以细微的情境模式,还可以继续细化,如果个体能将细微的情境模式特征进一步划分,对应大脑建构的记忆模式比细微记忆模式更加细微,反映在大脑里是更加细微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更加细微的记忆模式。个体大脑是否聪明,取决于对事物情境模式细致观察程度。这往往决定一个人思维模式建构与众不同。
大脑建构细致、细小、细微的生理结构模式,对应大脑建构细致、细小、细微的记忆模式,统称不同式样记忆模式。不同式样记忆模式显然比不同种类记忆模式,在生理结构模式方面更为简单,更加精致。不同种类记忆模式对应的生理结构模式,统称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不同式样记忆模式对应的生理结构模式,统称为不同简单的记忆模式。
不同种类记忆模式,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记忆模式,可以理解为同一层次内不同级别的划分。人类大脑还能建构不同式样记忆模式,包括细致、细小和细微记忆模式,可以理解为相对细化的同一层次内的划分。不同种类记忆模式和不同式样记忆模式,两个层次记忆模式,统称为各种各样记忆模式。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和不同简单的生理结构模式,统称为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
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与不同复杂和不同简单生理结构模式的关系,其中不同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与比较复杂、复杂、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的关系,不同简单生理结构模式与细微、细小、细致生理结构模式的关系,及其对应的各种各样记忆模式与不同种类记忆模式、不同式样记忆模式关系等,都是本专著提出的新概念,通过图1-3,可以理清彼此之间的关系。从图1-3中看出,这些生理结构模式可以划分为各种各样的不同复杂(比较复杂、复杂、高度复杂)和不同简单(细微、细小、细致)的生理结构模式(都以套计),它们分别激发展现出各种各样记忆模式(都以单元计),二者可以理解为同义词,但使用套和单元不同的量度单位,反映二者在前后过程中有不同含义,而且彼此相互任意地连接并转化发展,这仅是理论研究,似乎它们在大脑空间各有各的分布,各自占有一定的空间。但是,具体在大脑里,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直至细致、细小、细微的生理结构模式空间分布并不确定,而且彼此之间联系错综复杂,尤其参与建构生理结构模式的不同功能区、不同类型不同数量神经元、不同胶质细胞、不同突触、不同树突棘等,错综复杂地分布在大脑不同空间,无法用语言描述,只能以一种模式加以概括。
图1-3 大脑建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结构示意图及其激发后展现的各种各样记忆功能和对应的不同记忆模式
幼儿后期大脑开始建构不同简单生理结构模式,与幼儿后期建构思维模式(见第2章)同步进行,说明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后个体大脑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都有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的不同简单生理结构模式达到稳定化,在大脑中单独保存,属于少数,如红色、某种香味等。多数不同简单生理结构模式建构,细微、细小、细致生理结构模式会分别或共同参与到比较复杂、复杂、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建构中,成为不同复杂生理结构模式构成的一部分,它们也是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不同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建构的参与者,从而使个体大脑不同复杂生理结构模式激发,产生的记忆功能更加强大。不同简单生理结构模式的参与,成为由比较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到复杂生理结构模式,由比较复杂或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向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转化发展的基础之一。不同简单生理结构模式,分别成为多套不同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参与者,常常成为多套不同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之间的公用路径,使多套不同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的中介和桥梁。例如,具有红色特征的细微生理结构模式,大脑空间只能建构这样一套细微生理结构模式,参与到红太阳、红旗、红衣服、红花等多套不同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中,这样一套红色相关的细微生理结构模式,成为凡是具有红色特征的多套不同复杂生理结构模式相互联系、联合互动的共用的公共生理结构模式,也是多套不同生理结构模式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和桥梁。中介和桥梁在大脑中存在,使人类能分类识别不同情境模式共有的特征(如都具有红色属性的认识),也为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协调性嵌套奠定生理结构学基础(见第2章)。
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不仅仅指视觉感觉系统感觉到的具有直观层级特征形态的情境模式,还包括其他感觉系统感觉到的其他直观层级特征形态的情境模式,如声音、味道、冷热等。其他形态直观的情境模式层级特征刺激,如语言情境模式,包括音素、音韵、音节、声调、声频等不同层级特征等刺激,在大脑建构各种记忆模式基础上,也会建构各种各样的记忆模式。只不过不同直观形态情境模式刺激,在大脑中建构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需要大脑负责空间信息感知和图像功能的右半球,负责细节、时间、语言描述功能的左半球同时共同参与,分别建构在不同的功能区,由不同类型神经元、不同种类突触等分别参与。因此,个体大脑只要接受大量不同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层级特征产生的直接刺激,大脑会分别建构巨大数量的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或者说个体一生会建构巨大数量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
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与不同简单的生理结构模式,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层次的生理结构模式。前者为整体性生理结构模式,后者就是局部、细节的生理结构模式(二者单位都以套计)。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是由不同局部、细节生理结构模式分别或综合性转化发展而构成。甚至任何一套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都由许多套局部、细节的生理结构模式构成。其中一套细致的生理结构模式,也可以理解由多套进一步细化的局部细节中的细小或细微生理结构模式转化发展而来。不同简单的生理结构模式,就是不同式样记忆模式,用心理学语言描述,应该称作片段记忆模式。片段记忆模式对应不同简单生理结构模式,可以称作局部、细节成套的生理结构模式。细致、细小、细微的生理结构模式都以套为单位,如果局部细节的生理结构模式单位以片段计,正好与心理学所提出的片段记忆相吻合。
从生理结构模式角度讲,大脑建构的不同简单的生理结构模式和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在不同功能区、不同类型神经元之间有广泛的联系。其中共同拥有的多套细小或细微成套的生理结构模式常常参与建构,细小、细微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又经常地相互联系着。多套细小或细微的生理结构模式之间的联系,有时是套与套之间交叉错位的联系,套数不确定的连接等现象经常发生,生理结构模式彼此之间连接并没有明确界限和规范,有时相互同等、平行或交叉地联系,彼此作用,甚至不同简单的生理结构模式之间、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之间,以及二者之间常常不分层次地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尤其是发生的协同性嵌套作用,是大脑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转化发展,进而建构思维模式的重要根据(见第2章)。
任何情境模式之所以具有不断变化的特征,这是由情境模式不同时空特征所决定的。情境模式相对粗糙的外表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特性和功能形态特征,及其对应的层级特征,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与所处的时空维度紧密相关。可以说情境模式所有特征及其层级特征无时无刻不含有时空特征,情境模式所含的重要因素就是时空特征因素。情境模式时空特征的存在表明情境模式不断地受时空特征变化的约束和影响,也是情境模式随时随地具有时空特征的根据。情境模式具有整体时空特征及其层级时空特征,是情境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例如,最近研究发现人类大脑中有“空间细胞”和“网络细胞”存在,伦敦大学奥基夫与挪威大学莫泽夫妇因此共同获得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两种类型细胞接受情境模式刺激,同时参与建构,使大脑建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含有了空间因素,所以人类才能确定情境模式的空间位置。即使细微的生理结构模式也含有时空特征。
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与不同简单的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里分别或共同建构,以各种形态分别分布在大脑空间里,根本无法区分。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的划分是理论上的划分,便于阐述大脑中建构的巨大数量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的关系。但是巨大数量的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似乎是杂乱无章地纠缠在大脑空间里,更何况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又在不断地相互转化发展着,比千头万绪还要复杂几十个数量级。
大脑要建构不同式样记忆模式(心理学称不同片段记忆)或不同种类的记忆模式(心理学称感知觉记忆),因情境模式刺激标准不同,二者也无法区分。如同一个字或者同一个词,是同一情境模式刺激,字本身可以是式样记忆模式建构,也可以是种类记忆模式建构。词也是如此。字与词从理论上可认为是两个层次的记忆模式,但从大脑建构的简单生理结构模式到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之间,不可能有明确界限。如果一个字听、看、读、写情境模式特征刺激,大脑首先分别建构各类记忆模式,“字”就是种类记忆模式建构。反过来,如果“字”当作式样记忆模式建构,而“词”由多字构成,“词”就是种类记忆模式。反映在大脑里,从简单生理结构模式到复杂生理结构模式,无法分得清楚,可见二者也是相对的划分。
个体受月亮情境模式刺激,大脑建构的是不同种类记忆模式,月亮就是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月亮情境模式给人细致的特征刺激是光亮度、月亮形状、月亮所处空间,反映在大脑里,分别建构三套细致的不同简单的生理结构模式。反过来讲,三套细小或细致的不同简单的生理结构模式,相对分别代表月亮的光亮度、月亮形状、月亮所处空间位置特征,联想并赋予人性化寓意。大脑而对月亮情境模式刺激建构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称作整体性种类记忆模式建构,在大脑里应由三单元细小、细致记忆模式构成,如图1-4所示。
图1-4 同一客观事物(月亮)不同情境(光亮度、形状、所处空间)建构三个不同式样记忆模式,同时开启,大脑构成月亮表象示意图
大脑三套细小、细致的生理结构模式分别激发,通过生理结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彼此渗透联合,共同作用,建构整体性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并激发,大脑出现月亮表象。三套细小、细致的生理结构模式,原本各自分别含有月亮具体特征意义,如光亮度反映天气特征状况;月亮形状反映出对应的时间特征(如图1-4中上弦月);月亮所处空间反应月亮与地球和太阳相对空间位置特征等。三套生理结构模式激发,三种月亮情境模式层级特征意义在大脑中结合,具月亮物理实在意义的表象展现,构成月亮在大脑中的真实性(实在的存在)。
在大脑建构的三套细小、细致的生理结构模式,也可以分别激发,如个体专注月亮的光亮度时,个体不会去关注月亮是上弦月,是什么形状,很少关注月亮处于天空的具体位置。可见细小、细致的生理结构模式,可以分别展现细小、细致生理结构模式的各自特征。
12. 人类大脑建构各种各样记忆模式的内在性生理结构学根据
大脑之所以能建构各种各样的记忆模式,有其生理结构学基础。大脑具有复杂的生理结构和特性,如皮质分为若干主要大功能区,一般由第一感觉区顶叶、枕叶、颞叶、额叶的脑区构成,具有躯体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功能。各种生理结构组成部分演进分化,其生理结构和特性更为细致,如大脑中不同类型神经元有上万种,不同感觉系统如鼻子、舌头和眼睛广泛分布着不同受体,“这些受体散布在细胞表面,对于那些对光线、味道、气味以及肾上腺素等人体内化学物质做出反应的分子十分敏感,并有助于细胞彼此联系。”这些受体才让我们具有嗅觉、味觉和视觉等。上万种不同类型神经元、多种类型的受体,是人类大脑比动物脑能更加细化地建构不同简单的生理结构模式的生理结构学基础,也是建构大量不同式样的记忆模式的根据。
根据研究,大脑所有功能区都具有建构记忆模式的功能。只不过面对不同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及其特征刺激,大脑在不同功能区建构不同的记忆模式,分别或综合对应建构各种各样记忆模式。尤其一些结构,如边缘系统的海马(颞叶中的小海马状区域受损会失去新记忆模式建构能力)杏仁核、尾状核、豆状核及下丘脑乳头体等,多数感觉系统接受情境模式刺激,建构对应记忆模式,尤其海马功能区更是如此。有的科学家认为海马功能区起到信息总收发的作用,所以参与建构记忆模式几率很高。另一些脑功能区专门参与专业性记忆模式建构。如小脑对特殊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如签名、舞蹈等记忆模式建构均有参与。目前有的科学研究认为,海马是建构记忆模式的关键区,有的专家认为大脑前部尤其是额区是工作记忆模式建构的关键区域等。其实相关大脑大小功能区对建构记忆模式都很重要,只不过对不同情境模式刺激建构各种各样记忆模式过程中,参与的脑功能区不同而已。例如,参与视觉记忆模式建构的,目前发现就有32个脑功能区。
负责视觉的感受器刺激,产生记忆模式的有关功能区主要是枕叶。其中“枕叶发出两条宽的平行但相互又交织的路径背侧路径和腹侧路径:背侧径路通过顶枕区、顶区和邻近颞区,主要与视觉的空间分辨有关;腹侧路径经过颞下皮质区,与物体的识别有关”。腹侧路径经过颞下皮质区,经常被客观事物运动刺激激化,与复杂的视觉分辨和感觉有关,如对面部辨认。枕叶中有管理视觉认识、记忆、视力功能和分辨形体、形状的功能小区和神经元、突触参与模式建构,外界刺激它们分别做出并建构自己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视野的反应,改变自己而留下印迹路径图式,但视觉记忆功能不仅仅只限于枕区。如睡眠不足,海马体活跃不强,对其他大脑部位(如脑干和脑丘等)产生影响,这些脑功能区建构记忆模式会发生重大障碍。其他感觉器接受刺激而产生的记忆模式,分别建构在相关的脑功能区、细胞柱、不同类型不同数量的神经元、不同种的突触当中。
目前研究认为,脑和脊髓的不同神经中枢内,分布着广泛的各种化学特异性神经元群,不同化学特异性的神经元(除经典的乙酰胆碱和单胺类神经元外,还有几十种神经肽及氨基酸类神经元)群分布,既有重叠,又有所区别。“在一个神经核区内,可能有多种化学特异性神经元。”大脑皮质中涉及视觉的脑功能区大约有32个区域。听觉、味觉、嗅觉、感觉也分别涉及多处脑功能区参与。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的生理结构学,才是大脑对同一客观事物同一情境模式、不同特征刺激建构多种多样记忆模式的基础。
人类通过多种感觉系统,不仅面对形形色色的、多种多样规定性情境模式特征刺激,而且对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情境模式特征刺激,在不同脑功能区建构不同数量单元的各种各样记忆模式。各种各样记忆模式中多套生理结构模式,在不同功能区彼此联系或共用,或替代等,又会进一步建构不同的记忆模式。
具有多种多样规定性的不断变化的情境模式特征刺激,对婴幼儿大脑发育分化尤其重要,具有特殊的作用,可以促进网络神经系统飞速发育分化,并向全面完善而成熟的网络神经系统转化发展。据纽约大学约翰·普罗茨科领导的团队研究结果,上幼儿园和经常听父母讲故事或早期获得父母早期教育的5岁以下幼儿的智商,平均比同龄人高6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丰富环境(与单纯在家和没有形象语言刺激相比)的刺激使幼儿大脑建构了比同龄人更多的记忆模式,大脑生理结构模式的建构和激发,使幼儿大脑更快分化,网络神经系统越飞速发育分化,人类越能应对形形色色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不断变化的刺激,大脑会进一步建构更多各种各样记忆模式,反过来又促进网络神经系统飞速发育生长和分化。
通过套用大脑已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就是激发大脑已建构生理结构模式,认识或想象情境模式。受到相似情境模式刺激,大脑建构有差异的生理结构模式,对比不同的生理结构模式,从建构感觉记忆模式开始,认识情境模式不同特征。到建构知觉记忆模式,从基础性情境模式认识开始,到识别目标情境模式属性,对千万种情境模式认识,都可以在大脑中寻找到对应的分门别类的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及其动态表达模式。内在性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与外在性情境模式,由外到内产生对照性建构,由内到外产生识别性激发及其相对反射,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内与外之间始终保持着一致性原则。
在大脑各专业中枢建构记忆模式过程中,通过感觉系统信号传导路径上的侧枝将不同感觉导入网状结构。网状结构是中枢神经内的整合中心之一,也是生理结构重建构产生团队合作效果的生理结构。这一生理结构能将大脑根据情境模式不同特征刺激建构多单元记忆模式,整合为一个整体性种类记忆模式。例如,一个字的听(字的发音)、看(字的笔画)、读(字的读声)、写(字的结构)多单元记忆模式,通过大脑网状结构整合为整体种类记忆模式,大脑才能认识这个字。大脑不同脑功能区建构不同种类和式样、不同单元、不同感觉初级记忆模式。是否还要分别将信号传输到颞叶联合区(除颞横回外,颞叶全部是联合区,该区是整合和联合功能脑区,这个区与人的记忆,特别是长时记忆有密切关系)至今还不清楚。
“词”有三层基础内涵,即语音、含义和结构,大脑在听觉神经中枢建构相关语音记忆模式,视觉认识中枢和前额中韦尔尼克区也参与建构,读懂这个词的语义记忆模式、相关脑区参与结构建构(即写出这个词笔画结构)的记忆模式,各自建构的是不同的初级或中级种类记忆模式,三个单元不同初级或中级种类记忆模式进一步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建构为高级记忆模式,大脑中建构的词的整体性高级记忆模式由低级记忆模式重建构完成,“词”就是高级记忆模式。如果提高一个层次看问题,词就是思维模式。
韦尔尼克区上方、顶-枕叶交界处有一个角回(又称阅读中枢),角回不仅将书面语言转换成口语,也可将口语转换成书面语言。如果说“词”是种类记忆模式,就是将三套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激发相互联系,通过角回使其三者相互转化,彼此作用,相互相继开启,形成整体性种类高级记忆模式。因此,三套相关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转化发展,大脑不仅能读出语音,也知道其中书面相关字的结构、相关记忆模式的含义。
大脑建构各种各样记忆模式过程说明,不同种类或不同式样、多单元记忆模式,在大脑不同功能区既能相互联系,综合建构记忆模式,也可以独特地分别建构记忆模式。独特建构的种类记忆模式之间的关系可以再建构,独特建构式样记忆模式也可以重建构。例如认字,脑中出现这个字的含义表象,嘴边也能读这个字的语音模式,脑中也有这个字的结构表象,三个单元的种类记忆模式,或者说是三个单元式样记忆模式重建构(再建构),个体大脑才能完全记住这个字。因大脑不同功能区生理结构生理活动状态的不同,情境模式多种多样规定性各自刺激的程度不同,大脑不同功能区分别建构字的不同种类或式样的记忆模式的深刻程度不同。例如,个体面对一个熟悉的字,会读这个字,也知道这个字的含义。当想这个字结构的时候,但写不出这个字的笔画顺序及其结构。说明语音、含义两单元记忆模式建构深刻,容易被开启,笔画结构记忆模式建构不深刻。记忆模式建构深刻程度不同,即三套不同生理结构模式建构深刻程度不同,成为“提笔忘字”或者会写会读不知其含义等现象发生的生理结构学根据。大脑对不同情境模式刺激建构不同深刻程度的种类记忆模式,同样存在选择性。这就是人类个体常常丢三落四的原因之一。2011年8月7日,西班牙《世界报》报道,布里斯托尔大学克利·沃伯顿“对迎面走过来一个人,他的脸我们认识,名字却想不起来”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发现,“嗅周皮质似乎对我们确定是否曾见过某个物体非常关键,海马区对于识别地点和方向极其重要,脑前额皮质则与大脑更复杂的功能有关。这三个区域相互联系,在相关脑功能联合区互动,如果彼此失去联系,相关脑区无法起到整合作用。”“当切断这三个区域之间的联系后,所有记忆都无法形成……证明大脑内部存在不为人知的重要通路。”研究结果已经刊登在《神经科学学报》上。这个研究同样证明,同一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在大脑不同功能区要分别建构多单元不同种类或式样记忆模式,因建构的深刻程度不同,都会造成认识这个人,但叫不出名字现象发生,与“提笔忘字”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样。
由于基因遗传,某些人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存在机能障碍,如阅读障碍,具体表现是无法将文字与读音联系起来,很难在认字(含义模式)、读(语音模式)和写(字的结构模式)之间建立联系。根据研究,阅读有障碍的人,在大脑建构多种多样记忆模式过程中,因大脑左半球语言描述区出现障碍,建构认、读、写的记忆模式不完善而造成其阅读困难,但大脑右半球具有特殊而锐敏的空间感,大脑左右半球不平衡发育,尤其“大脑皮层不对称性的进化演变是原始人进化的关键所在。”从历史的经验看,有阅读障碍的人(左半球有些轻微障碍),往往造就一批右半球演进较好的著名画家和科学家,如达·芬奇、毕加索、爱迪生、法拉第等都有阅读障碍。
高级记忆模式和一般事物情境模式层级特征一样,也具有层级特征,高级记忆模式由初级或中级记忆模式转化发展建构而成。个体对情境模式的认识过程,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大脑首先建构多套细小或细微的生理结构模式,多套细小或细微的生理结构模式组合建构成细致的生理结构模式,由多套的细致的生理结构模式再建构为不同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再由比较复杂或复杂生理结构模式重建构,重建构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大脑建构的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就是知觉高级记忆模式,产生对情境属性的基本认识。
但是,人类个体大脑接受情境模式刺激,建构多种多样记忆模式,不是按这样的顺序转化发展。例如,刚出生的婴儿把事物情境看成一个整体。然后从这个整体情境模式中,寻找最能刺激视觉的局部情境模式,如对方眼睛光亮度、眼球的颜色,大脑建构对方眼睛光亮度和眼球颜色的相关记忆模式;然后大脑建构一个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的面相整体性记忆模式,或者单独对整体性眼睛的认识;最后才是对对方眼睛或面相其他细节部分刺激建构相对应的记忆模式。可见情境模式刺激进入婴儿眼睛时,大脑接受对方眼睛情境模式时,由不同层级的特征刺激产生的信号及其传输造成的顺序有先后,频率有大小之分,各自在婴儿大脑建构的首先是种类记忆模式,而不是式样记忆模式,其中建构顺序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任何个体的视觉系统,同样是首先接受最强的情境模式特征刺激,如首先接受颜色和光亮度情境模式特征刺激。看人,远看穿着,近看面相,看面相先看眼睛。然后看情境模式整体图形特征;接着看身体,看面相后接着看脸型;接着全面接受情境模式每一部分的局部形态结构特征刺激;最后看人言行,看表情。这是细细端详他人的过程,这是个体接受情境多种多样规定性和变化过程的特征刺激,大脑建构多种多样记忆模式的顺序,当然,顺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不论婴儿,还是成人,视觉接受情境模式刺激,包括情境模式变化过程的特征产生的刺激,都按上述顺序的发生,这与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有直接关系。在人类个体各种感觉系统中,视觉系统最敏锐,接受的情境模式特征刺激范围最多、最广、最复杂,也最细化。据研究,人类大脑接受的客观事物信息90%来自于视觉系统(眼睛是个体第二生命)。情境模式对视觉的刺激信号,都传输到大脑枕叶与视觉认识和形体、形状分辨有关的功能小区,有相应的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联系并参与建构相应的记忆模式。首先是“不同型感受野对光刺激的角度、方向反应不同。”对光刺激的反应最敏感,除光源方向外,光源的运动状态也很重要。不同颜色和光亮度,整体图形,不同种类客观事物局部结构的每一部分形态特征及其变化,都会在大脑不同视神经中枢依次建构不同的各种各样记忆模式,同时保存在大脑不同功能区当中。不同多元的种类和式样的记忆模式分别或综合在大脑不同功能区之间建构,即使彼此相距较远,通过网络神经系统也会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并转化发展。
13. 各种各样记忆模式建构是个体大脑建构主观世界的基础性资源
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整体性的表达情境模式具有基本完整的含义、语音和外表形态结构。一方面在大脑可以独立建构,另一方面多数分别由细致、细小、细微的生理结构模式构成。用心理学语言讲,就是由多片段记忆模式构成。这些细致、细小、细微的生理结构模式,分别带着情境模式对应的不同时空特征、外表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特性和功能特征,及其相应的层级特征。因此,构成不同种类记忆模式,同样含有情境模式对应的特征及其层级特征,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记忆模式,它们分别或综合由不同的细致、细小、细微的记忆模式综合构成。所以,不同种类记忆模式,带有情境模式时空、外表形态、内部结构、特性和功能特征及其对应的层级特征。例如,个体对“树”的情境模式刺激,通常大脑建构种类记忆模式,不管是用大脑建构初级或中级记忆模式表述,还是高级记忆模式表述,必定有关于树的外表形态结构的特征刺激,首先在大脑建构记忆模式,外表形态特征包括树干、枝杈、树叶及其不同部位的不同几何形状结构等,还有相对空间位置的分布和大脑语言功能区建构的语音记忆模式,这些细致、细小、细微的记忆模式综合,才构成了大脑对“树”的整体性记忆模式建构,既有树的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含义,又有读出树的语音的模式建构。
从不同种类记忆模式来讲,初级记忆模式建构基本完成,是整体性建构。整体性初级或与中级记忆模式之间重建构或再建构,在进一步具有相对整体性建构的基础上,具有了系统性的建构。既完成整体性建构,又完成系统性建构,才能成为高级记忆模式建构。具体地讲,初级记忆模式(包括式样记忆模式)参与重建构,可以建构为中级记忆模式。同样道理,由中级记忆模式重建构或再建构,或由初级、中级、数量不等的式样记忆模式参与重建构或再建构,大脑可以建构高级记忆模式,它既是整体性建构,也是系统性建构。初级记忆模式到高级记忆模式建构和转化发展过程,不仅仅是参与者有个量变过程,其中表现在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方面,是由多种多样、多形多态向多重多维转化发展的开始,也是不断向质的方向升华发展的开始。所以初级记忆模式称为感觉记忆模式,高级记忆模式称作知觉记忆模式,中级记忆模式是感觉到知觉记忆模式的中间类型。
不论是具有整体性的不同简单的生理结构模式,还是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是大脑自身建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都是在大脑中大量建构和积累的不同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建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基本完成、相对完善后,使客观的真实的具体事物情境模式的各种特征(各种形态和时空特征)转化发展为个体大脑具有反映功能的生理结构模式,这是大脑本身具有的内在性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转变为大脑主观性的生理结构模式。大脑具有了主观的整体性,又具系统性记忆模式。不同的复杂生理结构形态激发后形成的表象具有很强的物理实在性,与真实情境模式形态很相似。如果只从主观性生理结构模式本身形态来讲,看不出有任何迹象与情境模式形态相似,所以表象与生理结构模式二者形态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生理结构模式(即记忆模式)一被激发或开启,就会形成表象,同时二者都是大脑本身因自身建构而具有的一种认识能力的模式展现,即真正属于大脑本身所有的特性和功能的建构,也是主观世界基础建构的重要内容的一部分(主观世界建构这里仅仅是开始),从此才有哲学意义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区分的实践与理论基础。建构的各种各样的记忆模式,如果经过相对应的客观事物情境刺激,立即整体性和系统性开启,大脑中记忆模式表象发生,它是记忆性的生理结构模式反射至大脑所展现的表象,如果反射在身体效应器上,就会展现相应言行表情模式。不管是表象展现,还是言行表情模式展现,都来源于主观世界中基础性建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的激发,实质是来源于大脑建构的主观世界的反射。
各种各样的记忆模式(应该包括不同式样记忆模式)在个体大脑建构和积累,是大脑建构主观世界基础,是个体大脑主观世界建构的基础性重要内容和主要构成部分。也就是说,人的大脑接受客观世界各种事物情境模式的把握和改造,是人向自我主观世界转化发展的开始。个体大脑建构主观世界的开始是自我逐渐成为主体的开始。积累的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记忆模式,成为人类大脑建构主观世界唯一的基础性资源。所以,人类个体从婴儿直至终老,尤其青少年时期建构各种各样的记忆模式的多少、质量、程度、时空范畴等,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的数量、质量、程度、时空范畴等,对一个人的主观世界建构、一生的“命运”有着基础性的决定性意义。
14. 功能性记忆模式在大脑中的开启与“湮灭”现象
初生婴儿大脑第一次对他人眼睛图形和眼光刺激建构记忆模式,是对大脑有关生理结构组成部分第一次进行训练和把握,使其有关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受体、相关化学物质等相互作用,联合互动,转化发展,超越临界点,建构具有记忆功能的生理结构模式,即建构整体性记忆模式。其实任何个体第一次通过五种感觉系统接受任何新的情境模式刺激,在大脑都会建构各种各样的记忆模式,只不过有的要求基本完成、相对完善、不同复杂的或不同简单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达到相对稳定化,这是深刻的建构。有的建构不一定深刻,也许是似是而非的建构。通常只要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对应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达到稳定化,相对应情境模式再次刺激时,对应的记忆模式会立即被开启,包括不同式样细致、细小、细微记忆模式分别或综合开启,初级、中级、高级记忆模式整体性和系统性开启,并产生反射而展现出对应的功能。
如果种类记忆模式整体性建构基本上没有完成,相对不完善,是参与建构不同种类记忆模式中的不同式样的记忆模式,有的已经基本完成,在大脑以细致、细小或细微的生理结构模式保存着,甚至保存相当一段时间,其中包括部分细致、细小或细微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基本没有完成,也不完善。建构这样种类的记忆模式,既有基本完成、相对完善的式样记忆模式参与,又有没有完成也不完善的不同式样的记忆模式参与,在大脑里,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不完整,大脑建构的记忆模式是不确定的,大脑对情境模式记忆功能展现似是而非的表象,这就是个体对情境模式刺激产生模糊印象和似是而非记忆的原因。尤其在快速接触情境模式刺激时,只能快速记住情境模式特征中耀眼部分刺激,其次是大概整体形态特征的刺激,这些特征刺激在大脑建构的记忆模式是基本完成、相对完善的建构,情境模式其余特征刺激,尤其细化的不同式样记忆模式建构,不可能基本完成,也不会相对完善,这样的记忆模式建构是似是而非的建构,记忆是不准确的,给人以模糊的印象。
各种各样记忆模式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达到稳定化后,因失去或不存在情境模式刺激,不会有不同形态能量供给,建构基本完成的各种各样记忆模式不被开启,即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不被激发而停止运行,包括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不论参与建构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还是简单的生理结构模式之间的联系路径都被关闭。这种联系路径看似不存在,实质是这种联系路径已经习惯化地潜藏于大脑,记忆模式表现出一种湮灭现象,或者说对应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处于静息状态(resting state)。如用隐形墨汁在纸上写岀的字迹或图形干了以后所呈现的状态。
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之间信号不传输,或者简单生理结构模式之间暂时不激发,从而导致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不激发,记忆功能不展现,但相互之间联系路径依然保存,甚至习惯化建构的各种各样记忆模式也不会消退,这就是湮灭现象。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关闭后,在保持湮灭状态的一段时间里,大脑的有关生理结构组成部分或相关的简单的生理结构模式,不影响大脑接受其他情境模式刺激,参与建构其他记忆模式过程,完全可以参与建构新的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新建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也不会影响大脑中已建构记忆模式的保存。有时因新、旧建构的记忆模式之间,有共同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或式样生理结构模式参与,通常有某种程度的相互联系或共同路径,这一点对大脑建构思维模式很重要。
因相同情境模式刺激,基本完成、相对完善建构的记忆模式整体性开启,即大脑已建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激发,产生套用效应。套用效应是大脑出现表象,或反射在身体效应器上做出言行表情的重要内在性原因,展现出相同记忆功能。因相似(不是等同)情境模式刺激,记忆模式被开启,大脑已建构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产生的套用效应,不是完全套用,其中部分情境模式特征刺激有变化,有部分神经元、突触、树突棘需要调整、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部分生理结构组成部分有一个模态化建构过程发生,这样参与建构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经过重新调整后建构不完全新的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与已建构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存在差异。不完全新的与已建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差异的存在,大脑产生对比效应,大脑本体感觉到并认识前、后情境模式特征存在某种差异。
如果相同或相似情境模式不出现,不刺激,大脑建构的记忆模式长期不再开启而长期湮灭,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长期处于静息状态,其中参与的神经元、突触和树突棘等,因得不到相似刺激,长期得不到特殊生物场势相关形态能量供给和支撑而失去活力,改变的形态部分及其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逐渐平静,建构时加强的神经纤维弱化,或者这类神经元、突触移作他用(其中包括干扰),因失去了生理结构模式之间联系而活力消退,建构的各种各样记忆模式发生消退现象(即忘记)。这里的忘记专指物理实在记忆模式消退产生的忘记现象。心理学里的认知记忆(模式)不包括在内。
如果一个人将某件往事忘得一干二净,要想重新想起这件事,大脑必须重新遭遇建构这件事的相似情境模式刺激,等于重新建构记忆模式。如果连不同式样记忆模式或初级记忆模式都全部忘记,往往是彻底的忘记,正像人们经常讲的,“小事最容易忘记”。重新建构记忆模式过程和第一次建构过程一样复杂。不过因某种部分式样记忆模式依然保持着模糊的记忆,心理学称为大脑残存某种记忆片段,重新建构的记忆模式比第一次建构相对容易一些,速度也快。尤其高级记忆模式重新建构,可能因某个参与的片段记忆模式或初级记忆模式依稀存在,也可以理解为残存某种简单生理结构模式,感觉上容易产生好像有过这件事的印象,高级记忆模式重新建构过程反而相对容易完成。忘记是人类大脑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人一生大脑建构许许多多不同的记忆模式,到头来有许多记忆模式消退而忘记,令人遗憾又嗟叹,但没有必要保存的记忆模式,应该自动消退,既可以防止记忆模式占据大脑空间,又可以避免无谓地消耗生物场势各种形态能量,也防止对其他有意义记忆模式建构产生干扰。
还是用眼睛这种情境模式产生刺激举例,不一样的眼睛图形和眼光在婴儿眼前出现时,相同部分的眼睛情境模式刺激重复出现,如眼睛图形,相同的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立即产生并传输,原来被刺激过的投射区的灰质部分立即被激发(灰质本身就是电脉冲发生器),不同简单的生理结构模式立即被激发,这样原来建构的记忆模式中需要保存的生理结构模式、眼睛图形相关记忆模式得到加强。但是,因眼睛这种情境模式特征刺激有部分发生变化,如原来建构的是黑眼睛的记忆模式,现在变成蓝眼睛情境模式刺激,即眼睛颜色不同。这样原来没有参与蓝眼睛建构的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等立即发生形态变化,同样发生着模态化的变化,生物场势调整同时发生,经过调整而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取代原初大脑已建构相关黑眼睛的生理结构模式,其中大脑相关黑眼睛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被淘汰或扬弃。前后两个单元记忆模式建构,其中有共同的生理结构模式参与,如眼睛图形相关的生理结构模式,又有不同生理结构模式参与,如蓝、黑眼睛两套生理结构模式不同。于是,人类个体大脑套用一套相同生理结构模式,对比两套不同的生理结构模式,就可对比识别不同的眼睛情境模式,一双是黑眼睛,一双是蓝眼睛。两单元记忆模式建构和开启,基本上就可以识别那个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当然最好还有其他更多反映不同情境模式单元的记忆模式参与建构,可以进一步确定他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
人类个体对不同情境模式识别,大脑建构的相同或不同的生理结构模式,通过套用和对比、归类作用,就可以达到认识或识别情境模式的目的(详见第3章)。
15. 运动发展的系列情境模式刺激或者感觉系统处于运动过程中,大脑建构的都是序列性记忆模式
不同式样记忆模式由大脑不同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分别建构,建构过程需要对不同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多次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不同种类记忆模式同样由大脑不同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分别建构,又由不同式样记忆模式,即由不同细致、细小、细微记忆模式分别或综合参与建构,高级记忆模式由初级或中级记忆模式之间转化发展建构而成,这是三种途径建构过程。三个建构过程可能单独发生,也可能同时综合发生。各种各样记忆模式不管如何建构,对参与建构者都存在多次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过程,都有很重要的选择性过程。从许多参与者(大脑不同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式样记忆模式、初级或中级记忆模式等)当中概括并从其中参与者背景区分开来,建构为一个整体性、系统性、恒常性的各种各样记忆模式或高级记忆模式。反映在大脑里,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在建构又不断地转化发展,再建构或重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相对稳定化后,成为网状神经系统最基础、最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讲,网状神经系统成为各种各样记忆模式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处理过程发生的平台,或者说网状神经系统本身就有非凡的加工建构各种各样记忆模式的巨大功能。另一方面网状神经系统也是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激发和反射的平台,或者说网状神经系统本身,就有激发各种各样记忆模式的强大功能。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激发,产生的高级记忆功能,不仅认识情境模式,而且将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背景区分开来,而对其中的属性加以概括性认识,对具体情境模式有相对的理解。
人的大脑网状神经系统加工能力非凡,对一系列运动发展的情境模式的刺激,包括不同情境模式的外表特征,在不同空间呈现不同部位及其颜色、粗糙度、几何结构等多种多样规定性特征、情境模式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特性和功能特征,大脑可以建构模态化序列记忆模式,建构一系列不同颜色、粗糙度、几何形状及其外显的内部结构、特性和功能特征等多单元的各种各样记忆模式。例如,个体站在马路边,眼前过去不同颜色、形状、大小、功能的各种汽车,发生真实移动(real motion),大脑会建构变化的系列的汽车多单元高级记忆模式。如果系列运动的汽车很多,多数汽车情境模式刺激速度很快,又不断变化,导致大脑参与建构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不断地变化,不断地调整,面对不同情境模式刺激,大脑会建构不同颜色、大小、形状和功能的各种各样多元记忆模式,多数是建构多单元不同种类的记忆模式。建构不同种类记忆模式,反映在大脑中,是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不断的变化,呈现序列性建构,有的心理学家称为移动知觉(motion perception)。如果大脑只建构一单元记忆模式,大脑形成是静态的表象,不产生移动知觉。
移动知觉在大脑建构的是模态化序列性记忆模式,其中包括颜色、大小、形状、功能等各种各样记忆模式。序列性记忆模式建构过程对应不同颜色、大小、形状、功能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过程,而参与记忆模式建构的神经元、突触等常常处于变化更替过程,实质也是快速选择和竞争的过程,多数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基本上没有完成,也不完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既不深刻,也不稳定,构成多单元各种各样记忆模式建构,建构似是而非的序列性记忆模式。似是而非序列性记忆模式建构,只能说有过各种各样记忆模式建构这回事,具体建构了多少和哪些各自都是什么样的汽车相关的记忆模式并不清楚。但其中有的某种情境模式刺激是强直性刺激,记忆模式建构深刻,建构的记忆模式相对稳定,这种情况建构的记忆模式是少数的、个别的。例如,有几辆红色小汽车,相同情境模式特征常常对个体构成强直性刺激,参与的简单的生理结构模式重复建构或套用,大脑会重复强直性建构有关红色小汽车相同单元的记忆模式,说明其中的系列情境模式刺激,即红色小汽车是相同的。至于过去几辆红色小汽车,大脑在建构红色记忆模式的同时,也会建构数量记忆模式,一般只记得1、2、3等小数,超过这个数字只能估计。其他颜色的汽车(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对感觉系统刺激不甚强烈,记忆模式建构似是而非,建构的记忆模式相对不稳定或者说不完善,像这类记忆模式是普遍的,建构的是似是而非的模态化序列记忆模式。在模态化序列性记忆模式建构中,多数情境模式刺激建构的不论种类,还是式样记忆模式都是不完善的,建构效果取决于系列情境模式中各自不同特征对感觉系统刺激的强度。越是属于高级、个别特殊的情境模式刺激,大脑中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越深刻,序列性记忆模式中建构的个别记忆模式越深刻。所以模态化序列性记忆模式建构的特点是,整体糊涂,个别清楚。
人的感觉系统处于运动过程中,如眼睛扫视客观环境,这时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并没有发生真实移动,大脑扫视到的是相对移动(relative motion)的情境模式。大脑接受相对移动情境模式刺激,如同接受真实移动的情境模式刺激一样,同样会建构系列的变化的多单元的各种各样的记忆模式,同样存在模态化序列建构,建构的是序列性记忆模式。如对某地扫视情境模式而建构的记忆模式,与另一地扫视情境模式而建构的各种各样的记忆模完全相同,是套用并加深了大脑已建构同一套生理结构模式,记忆深刻。如果大多数情境模式没有见过或完全不同,这种记忆模式模态化建构效果,取决于人的感觉系统对不同情境模式外表特征刺激接受程度。扫视中某一情境模式特征(如颜色靓丽、外表美观的)构成强直性刺激,感觉系统会瞬间定格在某一情境模式特征上,主动建构的记忆模式深刻地反映在大脑里,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生理结构模式达到稳定状态,建构的记忆模式就深刻。如果不经意地一扫而过,建构的记忆模式不深刻。在其他时空相类似的情境模式出现时,曾经似是而非建构过的记忆模式在大脑中开启形成表象,但不知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见过,就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记忆模式重建构或再建构的结果。一旦大脑主动建构过去的记忆模式(甚至是有意识模型生成和发展过程参与,见第3章),常常会达到深刻、长时程刺激建构的记忆效果。感觉系统运动发展建构的记忆模式,是似是而非的序列性记忆模式建构。在似是而非的序列记忆模式中,其中个别情境模式特殊特征刺激,在大脑生理结构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生理结构模式达到稳定化程度,会建构特别深刻的记忆模式,这种记忆模式多数是式样记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