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从记忆、思维与意识到建构自我主观世界(第2版)
- 席有
- 3230字
- 2021-03-24 02:33:13
第2章 思维模式是大脑建构的所有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模式激活及其特征的展现
第1节 思维模式的建构
1. 思维模式首先是大脑建构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模式
物理实在记忆模式指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特征产生直观物理性刺激,个体通过感觉系统使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发生微观形态改变,形态改变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协调性转化发展,超越临界点建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大脑建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激发后,不论在大脑形成表象,还是反射在身体效应器展现言行表情模式,都具有直接相关物理实在情境模式特征(因素),所以大脑中表象与情境模式具有对应一致性,从而确定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存在记忆功能,所以把大脑建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称作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包括不同单元、不同式样、不同种类的记忆模式(第1章简称为不同的记忆模式,可以直接称作记忆模式——以下同)。不同的记忆模式包括细微、细小、细致不同式样记忆模式和初级、中级、高级不同种类的记忆模式,及其不同的单元,反映在大脑里,建构的是细微、细小、细致的生理结构模式(第1章简称为不同简单的生理结构模式)和比较复杂、复杂、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第1章简称为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反映整体性情境模式不同的特征。不同简单生理结构模式反映情境模式不同层级特征(外表形态、内部结构、特性和功能特征及其进一步变化特征),分别建构细致、细小和细微的生理结构模式。不同的记忆模式基本完成,相对完善,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达到相对稳定化程度,将来不论开启还是展现,都是相对完善及系统地整体运作,是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建构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人类大脑继续演进分化,进而建构思维模式,与大脑建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一样,同样需要情境模式刺激。在新的情境模式刺激的基础上,反映在大脑里,大脑首先建构新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大脑中新建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激化大脑中已建构旧有相关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新、旧建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在大脑空间的分布范围内,再次通过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尤其通过协调性嵌套作用,转化发展,又一次超越临界点,大脑中建构的是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激发后产生的思维具有的许多新的特性,这些新的特性展现,成为思维具有功能的根据。所以,把大脑中建构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称作思维模式。
经过外在性情境模式刺激,大脑建构新、旧相关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激发,不管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空间是如何分布的,都可以发生相互联系,联合互动,协调性嵌套作用。这种功能性作用是任何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特征都不具有的,唯独人类大脑建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能通过本身的神经元与上千种其他神经元发生协同性、联合性的作用,这种功能性作用才能发生。甚至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交叉错位发生协同性嵌套,这是人类大脑最可贵之处。
思维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实质是对高级记忆模式的提纯升华,不仅指多单元数量不同的记忆模式有限的增加需要一个出口,有的参与者在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中被屏蔽、闲置或扬弃,超越临界点就是超越高级记忆模式,具有一个质的提升。思维模式建构对参与建构的不同记忆模式,不仅有单元数量要求,对其质量和参与程度、顺序、时间等都要反复多次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从而达到质的提升。“整体事物都由各级他事物构成,经过精确平衡、特殊定量的运动发展的他事物构成。”高级记忆模式建构是这样,在记忆模式基础上建构思维模式同样是这样,思维模式是由不同的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的产物。
不同的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反映在大脑生理结构方面,有两个内在性根据:一是不同的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为思维模式过程,需要多套完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包括成套的比较复杂、复杂、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之间,成套的细微、细小、细致的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及其成套的细微、细小、细致、比较复杂、复杂、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之间,不分单元数量、上下层次关系,不仅仅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地转化发展,更重要的是彼此相互发生变化(变形、变态、变性、变质等),从而达到适应彼此生理结构的需求,才能协调性交叉错位而发生多因素嵌套作用,转化发展建构的是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其中协调性嵌套作用才能保证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又一次发生质的升华。这里强调的是,多套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产生的协调性嵌套作用很关键(图2-1);二是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的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其中局部生理结构组成部分,有再次发生微观形态改变现象的发生。再次形态改变部分成为多套不同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交叉错位的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协调性转化发展连接的节点(图2-1)。这些节点起着交叉错位的连接作用,从而使图2-1中同样的三套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可能产生多套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多套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的含义、语音和展现的外在性形态模式也不同。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转化发展包括彼此交叉错位重新组合再建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同样是大脑进一步建构新的思维模式的前提之一。这一点与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建构相同,但又有质的区别。
多套不同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最大的交叉错位是其中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完全被另一套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所替代,如含有红色的被含有蓝色特征因素的生理结构模式所替代,这样重新组合再建构的红旗概念就变为蓝旗概念。不论从语音、含义,还是外表形态模式都不同。
参与思维模式建构的不同记忆模式,部分生理结构组成发生形态再改变,可以使已经改变过一次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再改变,也可能是第一次建构记忆模式时没有改变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发生改变。不管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哪一次发生微观形态改变或再改变,既是直接建构记忆模式的生理结构学基础,同样也是建构思维模式的生理结构学基础,是促进大脑中多套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发生协调性嵌套作用的重要基础。
显然,思维模式建构比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建构复杂,在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基础上,基本完成、相对完善的多套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再次发生的相互联系,联合互动,协调性嵌套作用。大脑建构的新、旧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不论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还是不同简单的生理结构模式,成套的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内在性协调性嵌套,重新组合再建构,建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不仅含有对应新的情境模式不同的特征及其变化的层级特征,并以新情境模式特征刺激要求为主,同时包括大脑里已建构相对完善生理结构模式含有的对应旧情境模式不同的特征及其层级特征的要求,新、旧情境模式特征同时发生协调性嵌套作用而重新组合再建构,成为更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在包含参与者不同的记忆模式相关特性之外,还产生许多新的特性。
大脑建构思维模式需要新的情境模式刺激,不仅需要客观事物多种多样规定性和变化过程中的情境模式再刺激,还需要主观世界大脑里内在性情境模式变化(包括大脑已建构不同的记忆模式开启形成表象,成为大脑内在性主观虚拟情境模式)产生刺激并参与。这样思维模式建构比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建构需求的情境模式刺激,多了内在性主观虚拟情境模式(内在性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刺激。思维模式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达到稳定化后,同样会对大脑产生刺激即反射作用,在大脑空间里同样会形成动态表象,实质是产生内在性主观动态情境模式,是大脑思维模式多层级轮回建构再建构的根据,是大脑具有无穷奥秘的原因。
在新、旧建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基础上内在性地重新组合再建构,建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讲,就是在新、旧模式基础上又建构新模式,前一个模式指不同的记忆模式,与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直接刺激相关;后一个模式指思维模式,是大脑本身内在性建构的产物,与新、旧情境模式刺激有直接关系(指新建构记忆模式对新情境模式的特征第一次进行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也存在间接性关系(指已建构记忆模式对旧情境模式特征进行第二次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大脑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在大脑空间实体存在,激发后建构的思维模式,嵌套了新旧情境模式不同的特征,是思维模式产生某些新特性和功能的重要依据。对大脑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而言,新、旧情境模式许多特征在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被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过两次,发生两次质变,于是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即思维模式特征具有抽象性、概括性与间接性,因此,大脑思维模式建构实质是虚拟实在思维模式建构。
物理实在记忆模式与虚拟实在思维模式在大脑空间分布,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之间,由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转化发展为更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二者有分不清的联系和转化发展的关系,但在特性和功能方面,完全是上下梯级层次关系。
大脑建构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与思维模式之间的关系,是两种不同称谓,虽然是两种称谓,某种意义上具有统一性,可以说是同义词,指的是同一回事。不过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空间是实体形态的存在,它激发展现出思维功能,而思维模式具体功能,与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存在前后因果关系。以下文章里,从不同角度出发论述,用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思维模式分别引用或同时引用论述,意义上有一定差别。第1章讲不同的记忆模式建构单位,以“单元”计,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都以“套”计,单位不同,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同样以“套”计,思维模式及其具体建构形式单位,以“维”计,虽然单位不同,但是具有统一性,也存在意义上的差别。
大脑建构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激发或被激发,即建构的思维模式激活或被激活,具有思维功能,包括具有重要意义的记忆功能。思维模式记忆功能同样有两个重要标志:大脑会产生表象(实质是大脑建构的内在性新的情境模式,属于主观性虚拟情境模式,具有刺激即反射作用),或反射在身体效应器上展现外在性言行表情模式。思维模式在大脑里产生表象,是以动态变化的序列模式展现。言行表情模式与原情境模式具有不同的特征或层级特征,存在差异,甚至改变很多或完全不一致。例如,看见大树,包括其树形、树叶、枝杈等特征,那棵树上结了桃子,嘴里可以讲出“桃树”的名称(概念),甚至可以说出这是一棵蟠桃树或蜜桃树。桃树概念,虽然包括大树特征,但桃树具有桃树相关外表特征,与通常大树外表特征明显不同。桃子与树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产生概念,桃树属于形象思维模式(心理学叫形象思维)建构。
重要的是,任何由物理实在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的形象思维模式,仅仅是思维模式建构的开始,不是到此结束,思维模式建构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思维模式建构只要有开始,就不会结束。大脑只要建构了思维模式,只要激化,就会产生表象,即产生新的内在性情境模式(大脑动态表象产生的都是内在性情境模式)。大脑建构的新的内在性情境模式对大脑本身同样产生刺激,使大脑形成表象,或反射在效应器展现言行表情,通过行为动作而改变外在性实在情境模式,产生新的情境模式。产生新的内、外情境模式,与原初情境模式特征及其产生的刺激要求完全不同。产生的新情境模式也具有新的特征,常常以改变后新的情境模式特征,立即对大脑再一次产生新的刺激,反馈到大脑里建构新的不同的记忆模式或思维模式,并激化大脑已建构旧有相关的其他不同的记忆模式或思维模式,再次发生重新组合再建构,大脑再次建构一维新的思维模式。再次建构新的一维思维模式,同样具有思维功能,思维功能同样有上述两个标志。表象或言行表情展现同样以改变后新的虚拟实在情境模式形态产生刺激,大脑又有新的记忆模式参与思维模式建构,又激化旧有的记忆模式,又建构一维新的思维模式……于是,在已建构旧有思维模式基础上,一维又一维新的思维模式不断地建构再建构,这才是思维模式真正的建构。大脑建构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是一套一套连续不断地建构,建构每一套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完全不是同一套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而是都存在差别,所以每建构一套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展现的思维模式概念意义完全不同,而且每建构一套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空间,分别呈多种多样、多形多态、多重多维地分布,而且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并不断地产生新的重要功能。一维一维思维模式建构过程,在不断创新的同时,又具有不确定性。思维模式建构,同样是大脑中内在性建构、在一维一维地动态中建构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内在性的表象也是在动态中展现。思维模式建构不仅包含物理实在记忆模式经验过的价值和意义,更能指向从未被经验过的未来和可能性的广阔领域。人类最初、最早的形象思维模式建构,直接由不同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的产物。由于思维模式本身具有记忆功能,所以可以多次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不断产生新的思维模式,即在思维模式建构基础上再建构,甚至多次重复再建构,是思维模式建构具有创新性等许多特性的神秘之处,正是人类个体大脑具有生理结构、特性、加工、再加工的可贵之处。
按参与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与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的成套数量和参与程度划分,思维模式可以分为低量度思维模式、中量度思维模式、高量度思维模式,还有超量度的思维模式。不同量度的思维模式之间没有明确界限。
不同的记忆模式开启和展现及其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时,都是整体性、系统性开启、展现和参与,对应的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受体和相关化学物质等)之间,不会再有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过程重复发生,即不同的记忆模式本身不再有建构的过程发生,不论开启、展现或参与,都是省时快速、相对准确地整体性开启、展现、参与。这就是大脑建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基本完成、相对完善和达到稳定化的意义所在。心理学把这种多元不同的记忆模式开启,同时快速、准确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的现象,称作大脑的“平行运作”的功能。个体大脑所以快速敏捷思考问题、并反射到身体上快速展现言行表情模式,就是因为不同的记忆模式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达到稳定化。建构完成后多单元不同的记忆模式,各自都以系统性、整体性参与,它是“平行运作”功能产生的根据。这就是不同的记忆模式基本完成、相对完善建构的意义,省时快速,开启相对准确。
基本完成、相对完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达到稳定化后,在情境模式刺激下,同样以相对系统性、整体性激活、展现和参与。如果参与另一维思维模式建构或意识模型(详见第3章)生成和发展过程当中去,多维思维模式之间同样具有“平行运作”的功能,都是在基本完成、相对完善整体性激活基础上参与。可见,记忆模式和思维模式建构,只要基本完成、相对完善的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或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达到稳定化程度后,都会被情境模式刺激整体性开启、激活、展现和参与,分别展现整体性记忆模式或思维模式功能。大脑中建构有关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只要相互间发生联系,彼此间联合互动,协调性嵌套而转化发展,如多台高级计算机并联操作会有创造性计算机程序产生一样。
为了说明大脑建构的整体性不同的记忆模式,如何通过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转化发展为思维模式,还是以婴儿如何建构“妈妈”这一概念为例。首先婴儿建构“妈妈”的语音记忆模式,建构与妈妈说话的声音相对应的记忆模式。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帕特里夏·库尔说:“妈妈能最先影响孩子的大脑。”婴儿出生后,妈妈喂奶,喂奶的次数增加,婴儿关于喂奶的记忆模式建构很深刻,同时,逐渐感觉到妈妈温暖的怀抱,婴儿大脑建构有关妈妈温暖的记忆模式,加上原先大脑建构的妈妈语音记忆模式,妈妈的语音、喂奶、温暖,在婴儿大脑不同功能区分别建构不同简单或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这些感觉记忆模式建构会逐步加强。三单元不同记忆模式之间重建构,建构为一套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即建构具有知觉的高级记忆模式,足以使婴儿了解“妈妈”的基本属性,或者在婴儿大脑里建构了妈妈的基础概念(哲学家德雷斯基称作知觉概念)。在以后的日子里,婴儿大脑生长发育,继续不断建构“妈妈”不同的记忆模式。网络神经系统不断分化发展,婴儿发育进入后期,妈妈给婴儿洗澡、穿衣,亲吻婴儿等,婴儿大脑建构更多妈妈的记忆模式,这些新、旧多单元不同的记忆模式经常开启、展现而相互联系,婴幼儿大脑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及其组成部分形态改变或再改变,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协调性嵌套转化发展超越临界点,建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并达到稳定化程度,幼儿大脑便建构了“妈妈”基本概念。从婴儿建构“妈妈”简单的感觉记忆模式,到了解“妈妈”属性的知觉记忆模式,再到“妈妈”基本概念,幼儿对“妈妈”本质特性产生认识,这是婴幼儿对妈妈本质特性的认识过程。这只能说是母子亲情一个方面本质特性的认识,对妈妈的理性人格、才能、道德观、精神(这些都是个体大脑建构的总目标模式)本质特性等,婴幼儿还远远没有认识。
在大脑中建构语言文字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是促进大脑思维模式建构的关键性环节。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语言是成人向后代传递有文化价值的思维。“知识以语言的形式代代相传。”因为“思维过程并不仅仅是在自然力量里诞生的,而是直接或间接地由文字这种技术力量构建的……文字改变人类意识的力量胜过其他一切发明。”“文体作为语言最高层次,在整体上呈现出人的思维方式及情感特质……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该时期的历史、文化及生活方式。”所以,“语言对人类大脑进化起巨大作用”,尤其对思维模式建构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语言(音调、语意)模式、文字(结构符号)模式,是人类大脑思维模式建构和激活的产物,反过来语言、文字和意义重新组合再建构,在大脑里可以进一步建构新的思维模式。
其实人类语言不仅与人的思维模式建构和激活有关,人类语言的发生、发展与大脑生理结构、特性和功能的演进、分化和发展,有高度同步、相关一致性关系。不论从人类种系进化维度,还是从人类个体生长发育维度考虑,许多脑科学研究证明,这一关系十分吻合。大脑“39区和40区是种系发生的新皮层。”“以进化时期尺度衡量,这两个脑区以惊人的速度从上颞叶的上缘像开花那样生长出来,同时把视觉脑区推向后端,主要占据枕叶正中面的位置。”“直立人的前后语言区都有进一步发展,而尼安特人的则可能完全发展到了现代人水平。”从个体生长、发育看,“39区和40区的神经元是大脑皮层表面所有脑区里最晚髓鞘化的。这两个脑区的髓鞘化延迟到出生后和树突生长后才发生,而且神经细胞的成熟化要到童年晚期才完成。”约翰·埃克尔斯等人的有关论述说明,人类语言发生、发展与大脑生理结构、特性与功能演进、分化和发展(包括思维模式逐步建构),有着惊人的相关同步一致性。从人类个体生长发育来讲,个体语言的发生、发展过程,正是个体脑功能模式(型)发生、演进、分化和具体展现的过程,也是反映人类种系语音和符号性语言的发生、演进、分化和发展历史的过程。思维和语言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是同步发生的。
语言和文字对人类大脑建构思维模式起到关键的作用,如上文讲到桃树这一概念的产生,其中每个字都是由多元的记忆模式的多种含义重建构或新建构而成的,如树的外表形态有多种特征,树本身在大脑里建构的高级记忆模式,是由树的不同特征刺激大脑建构的多单元记忆模式再建构完成的。桃子外表形态同样有多种特征,在大脑里建构高级记忆模式,同样由大脑建构的桃子不同特征多单元记忆模式再建构完成。两单元高级记忆模式之间发生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协调性嵌套转化发展并超越临界点(质的临界点),使多含义的物理实在不同的记忆模式彼此协调性嵌套,产生桃树概念。哲学家洛克认为一切抽象的观念皆由简单观念复合而来,贝克莱认为“物(概念)是感觉的复合”。
汉语中的字与字之间关系的建构,就是重新组合再建构,建构名词、形容词等各种词汇。文字完全是符号性记忆模式,字与字之间加上复杂的语法(相互联系,彼此作用),二者结合(联合互动),可以创造出(转化发展)含义无穷的词汇。根据不同的记忆模式(即字的语音和含义)定义词汇,按照语法进行不同排列,并超越原初各自的定义(超越临界点)并赋予重建构后的新意义,所建构的汉语词汇是思维模式建构。用香港中文大学张学新教授的话来概括:“是用两个符号并置形成一个新符号,表达一个新概念。新符号的意义与两个符号的意义都相关。”
大脑首先开始建构一个字的记忆模式,与大脑已建构的相关的另一个字的记忆模式发生联系,并进一步发生重建构、新建构或重新组合再建构,会产生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两个字的结构、发音不同,但字的含义相近,例如“纯粹”二字内涵相近,是简单语法相加、相互重叠加强性的词汇,是重建构的产物,强调事物情境模式的纯洁和精粹程度,强调纯而又纯,两个不同的字之间建立比较松散关系。纯粹二字虽然是组合(重叠)词汇,二字组合后其本质的意义有所加强,没有根本质的升华,所以理解简单,应该属于高度复杂的知觉记忆模式再建构或重建构,或者说二者相互联系已经或正在超越临界点,纯而又纯的词汇含义可以应用在相关的更大范畴,其重叠的意义已成为形象思维的基础概念;第二种情况,是从字的结构到字的发音,由字与字不同含义到字的某种含义转化发展,字与字之间相互联系,联合互动,相互协调性嵌套并转化发展,又一次超越字与字的各自原来意义的临界点,重新组合再建构,语法使字与字之间内涵发生深刻的联系。例如“纯情”二字各自内涵相差甚远,纯情二字构成的词汇既有纯的含义又有情的含义,纯与情二字协调嵌套成词汇,纯情其含义远大于纯与情二者简单相加总和的含义。纯字和情字各有多种含义,各自已经属于知觉记忆模式,两个知觉记忆模式相互联系、彼此依存、联合互动、协调性嵌套转化发展并超越两个字原初意义的临界点,构成纯与情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构成词汇后具有超越原初定义的新含义,发生本质的提升。词汇含义特指一定范畴,词汇含义表达得相对完美,理解也复杂,即由纯字与情字的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发展到词汇思维模式的建构,建构为更加抽象的基本概念。“词汇本身已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和概括,具有概念性质,它已经是抽象思维和认识事物本质的开端”。
纯粹属基础概念建构,纯情属基本概念建构,二个词汇虽然具有广泛的概念性联系,但从特质方面看更具有差异性,或者说是基础概念与基本概念的差异性。从黑格尔哲学角度来划分,基础概念属知性范畴,基本概念属思辨概念。二者差异性的存在,证明二者既有层次上的差别,同时又具有相互转化发展的层次关系内的一致性。所以,基础概念既可以理解为知觉记忆模式建构,又可以认为是知性思维模式建构,也属于思维模式范畴的建构,可见基础概念具有高级记忆模式与思维模式的中间特征,具有双重性。如果说基础概念已跨进概念范畴门槛,只能属于知性思维模式建构。基本概念是超越知觉记忆模式的本质建构,也可以认为是基本的理性思维模式建构。详见本章本节以下相关论述。
从初级记忆模式即感觉记忆模式,转化发展到高级记忆模式即知觉记忆模式,只能说是记忆模式的重建构和再建构。知觉记忆模式有时可以成为基础概念,对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可以达到基本属性的认识,对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也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形象性认识。哲学家德雷斯基认为,“知觉是一种可以以概念的方式对感知对象和感知特征进行规范化或归类化,而作出辨认和识别的纵向信息处理过程。”“感知概念在认知架构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与感知表征有着直接的无中介的和最小的模拟信息数字化距离”。在哲学范畴内完全有理由把知觉记忆模式也称作基础概念。但是,基础概念虽然具有了形象性,还是束缚在知觉记忆模式范畴内。例如,动物的头脑具有建构记忆模式的能力,尤其高级动物脑可以建构高级记忆模式,就是知觉记忆模式。老虎认识兔子,知道它会跑,是能吃的对象,可以充饥,几单元初级记忆模式转化为一单元高级记忆模式,属于对兔子基本属性的认识。如何吃到兔子,需要悄悄地接近兔子,再猛力追赶,牢牢地抓住等,属于老虎头脑建构的高级记忆模式范畴,可以称为基础概念。有了这些基础性概念建构,习惯性、程序性组合再建构,多次建构感知记忆模式,老虎经过几百次甚至上千次训练,只能建构个别的基础概念思维模式,老虎头脑永远不会建构其他可以灵活改变行为动作基础概念思维模式,更不可能建构基本概念思维模式。在老虎头脑里建构相关兔子会跑、能吃、可以充饥等模式,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没有发生实质性协调性嵌套作用,永远不会有“兔子是有机生命,所以才可以充饥”这种本质的认识。人类个体大脑幼年前期就可以达到对兔子属性程度的认识,觉得可爱好玩;到了童年对兔子会产生它是有机生命的本质的认识;青少年通过学习概念,知道它属于动物的哪一科、哪一种。
在相对特定的时空内,个体大脑建构某种基本概念,对某些情境模式某种特征有本质的认识,但在相同时空内,对同一情境模式其他特征不一定认识,有时会发生似是而非的认识。尤其个体大脑对陌生的情境模式认识,首先是不认识,或者只能达到对其属性的基础概念的认识,而不能达到基本概念本质的认识。可见,任何个体大脑基本概念建构,总是存在相对性、有限性和局限性。其实任何个体大脑建构不同的记忆模式和基础概念,都有相对性、有限性和局限性,它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个体智力的提升。
具体来讲,思维模式建构如下所述:在新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下,大脑首先建构新的不同的记忆模式,激化大脑已建构旧有相关不同的记忆模式(具有了主观内在性情境模式),大脑中新、旧相关不同的记忆模式之间,相关的某些生理结构组成部分的部分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又一次发生局部形态改变,与其他记忆模式局部形态改变之间,在网络神经系统中多次多元地发生有选择性的相互联系,彼此进一步协同作用,联合互动,同时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相互发生协同性嵌套,转化发展并又一次超越临界点,完成重新组合再建构,大脑产生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激发并展现思维功能,所以大脑建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就是思维模式。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空间以多种多样、多形多态、多重多维分布,并经常处于转化发展过程之中。
在某些方面,思维模式建构过程与记忆模式相似,对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的不同记忆模式进行选择,同样是一个模态化的选择、加工、淘汰和扬弃过程。随着主客观事物情境变化,对大脑里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尤其对不同简单的生理结模式,即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套与套之间相互协调性嵌套,不断地进行多次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
思维模式是一个宏观性总概念,是对个体大脑思维功能总的描述。思维模式不论从分类角度考虑,还是具体内容而言,都要通过思维模式不同的具体建构形式来表达。思维模式是宏观的,具体建构形式才是思维模式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的建构和展现,思维模式由具体建构形式总和构成。以下部分对思维模式具体论述时,经常引用具体建构形式(可以简称建构形式)这一概念。
与记忆模式建构一样,人类个体大脑思维模式建构既有原始的途径和方法,也有先进途径和方法。由物理实在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为思维模式,这是一种原始的、落后的、迟缓的、思维模式建构途径和方法。建构新的思维模式有先进的捷径:一是大脑思维模式的具体建构形式达到足够数量时,且划分为常规和非常规特征类型及其多种多级建构形式(见第2章第2节)以后,在大脑中保存,从生理结构和特性上讲,大脑中保存的是巨大数量的具体构建模式,建构巨大数量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它是在大脑中存在的实体,实质是在大脑中保存的都称为思维模式,并转化为大脑保存的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大脑中虚拟实在记忆模式,不仅有记忆功能,而且与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有相同的功能,所以心理学把思维模式及其具体建构形式称为认知记忆(模式)。由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进一步建构更为虚拟实在的思维模式,而且可以多层级轮回地重新组合再建构,多层级轮回建构的思维模式有了质的提升。用一句话来概括,思维模式本身有一整套内在性运行机制,可以建构并产生新的思维模式;二是在新的情境模式刺激下,思维模式与记忆模式整合组构并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产生意识模型,在意识模型突现的基础上,在大脑已有的思维模式的具体建构形式参与下,新的思维模式建构速度加快,质量提高,虚拟化被推向更高发展阶段(见第3章第1节),意识模型突现提高思维模式建构速度和质量,这是重要的、先进的、快捷的途径和方式。
2. 不同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建构状况是思维模式建构的基础
思维模式建构,首先或者说最初在基本完成、相对完善、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达到稳定化、功能相对完整的记忆模式基础上,完成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首先建构形象思维模式。
不同的记忆模式建构是建立在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发生、发展相对具有规律性、平衡性、确定性、系统性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的情境模式刺激,建构的记忆模式才能基本完成,相对完善,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达到稳定化的程度,是确定的、可靠的、稳定的整体性记忆模式。是人类大脑已经掌握并确认了客观事物某种情境模式,是具有规律性、平衡性、确定性、系统性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如自然科学中概念、定义和计算公式。在新情境模式刺激下建构的思维模式,通常是多数人的共识,是想当然的认可。这种因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而建构的思维模式,属于常规特征类型,建构正当具体建构形式。例如,人类几千年就确认,太阳天天从东方升起,每个月(农历)十五月圆,木材能生火,食物可以充饥等,属大脑常规的习惯性思维模式正当建构形式。不论常规特征的思维模式,还是具体正当建构形式,都属于人类经典的思维模式建构,如牛顿力学。
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发生、发展除了具有规律性、平衡性、确定性、系统性(简称为规律性)外,更多的是不断变化的、不平衡的、不确定的、不规律的发展。在不规律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下,个体大脑对同一情境模式不规律性刺激,建构的记忆模式存在单元、式样、种类的差异性,记忆模式建构的质量、数量、深刻程度、在大脑保存和开启的质量、所需时间不同,即记忆模式建构本身存在不确定性、不可靠性、不稳定性等,在多种特性的记忆模式参与,以及客观事物不规律性情境模式刺激下,大脑建构的思维模式存在偶然性、或然性和可能性模态化状况的不确定性、不可靠性、不稳定性等。不同记忆模式参与存在必然、偶然、或然和可能性模态化状况等,成为思维模式建构过程及其成果存在不确定性的根据之一,也是思维模式产生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后来建构不确定性思维模式,知道太阳不是定时从东方升起,木材不只是用来生火,还有很多用途(包括至今未被发现的用途),说明木材用途不是单一的,而是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食物有多种多样,有多种用途,说明食物的用途也不是单一的,也存在不确定性。非常规特征类型思维模式及其非正当具体建构形式建构,都属于人类非经典思维模式建构,如相对论、量子力学所证明的。
思维模式建构具有的确定性是相对的,不确定性才是思维模式建构产生的重要特性之一,这是大脑存在创新性潜能的理论依据,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源泉。思维模式建构(包括质量)不确定性产生的另一个原因,不仅仅是记忆模式本身建构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还与参与的单元数量多少,本身建构的生物场势调整和开启的时间、灵敏度等记忆模式不确定状态有关。不确定和不可靠性的记忆模式之间,即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常常是该发生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没有发生,不该发生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却反而发生了。例如阴差阳错,无心插柳柳成荫等,不确定和不可靠的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常常出乎意外,或者取得意外收获;整体性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产生不确定性。第三个原因,是因为记忆模式是在不同的时空维度内建构的,任何单元的记忆模式建构都具有相应的时空特征。具有不同时空特征的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为思维模式,经常发生时空特征交叉错位重新组合再建构现象。例如,上文讲到猪头与人身两单元高级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为“猪八戒”,或者人头与狮身两单元重新组合为“狮身人面像”(在埃及),然后再将其拟人化地演绎,这样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肯定具有不确定性(以后生物工程学的进步可能实现动物头之间交换)。还有更多大脑建构的不同记忆模式,反映外表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特性和功能特征以及语言描述等特征的更为细致、细小、细微的生理结构模式之间交叉错位地嵌套。移花接木、偷梁换柱、张冠李戴等概念,就是不同的记忆模式细小特征交叉错位发生后出现的现象。其实神话、童话和寓言故事等,都是反映不同的记忆模式所反映的不同特征及其层级特征,都是大脑中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或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及其二者之间交叉错位而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概念,再将其拟人化演义(演义本身就是不可能,但大脑内可能发生)。这些概念也有可能是人的大脑思维模式反馈功能意向性延伸展现的结果。不管哪种途径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都具有创新性,同时具有不确定性,思维模式不确定性往往是人类发明创造永不枯竭的源泉,也是人胡思乱想产生的原因。这种不确定性的思维模式建构是否具有公认的价值,建构的思维模式是否正当有意义,是判断个体建构的思维模式是正当具体建构形式,还是非正当建构形式的根据。由于上述三种原因的存在和影响,个体建构的思维模式在建构之初,常常是人类个体大脑建构的思维模式,很少形成共识,属于非常规特征类型、非正当具体建构形式的思维模式。以后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少数成为常规特征类型、正当具体建构形式的思维模式,多数不确定,永远处于非常规特征类型、非正当具体建构形式,如异想天开,猪八戒的形象永远是猪八戒等,永远不会有人证明猪八戒是真实存在的事物。
又因为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发生发展具有不规律性,建构的记忆模式,既不确定,又不可靠,建构未完成,需要进一步加深建构或转化发展为稳定的记忆模式。未完成、不完善、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不完整的记忆模式之间相互协同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转化发展并超越临界点,重新组合再建构为思维模式,建构了似是而非的概念,同样属于思维模式的非常规类型、非正当具体建构形式(见第2章第2节)。
在记忆模式建构基本未完成,相对不完善、条件不完全具备的前提下,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是一种过渡性思维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这样建构的思维模式,属于知性思维模式建构。如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因实践活动的变化而不断地产生具有新义的用语(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后具有新义),许多新的用语开始流行之初,存在明确的适用范畴,只有少数人可以理解,是过渡性知性思维模式建构。用语语义新颖深刻,描述继续深化,用意进一步确切,其他人会接受并认可,进一步扩大共识范畴,达到普遍性应用,转化发展为理性思维模式。新的用语出现之初,往往是少数人理解,多数人不理解,为非常规类型思维模式的非正当具体建构形式。随着时代的前进,人类群体接受新事物,建构新的基础概念或基本概念,成为人类群体常用的新概念,成为人类公认的常规特征类型及其正当具体建构形式的思维模式。其实,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语言的发生、发展,都要经过这个创新、推广和达成共识的过程,即由非常规特征类型到常规特征类型,非正当具体建构形式到正当具体建构形式过程。人类人群或多数人逐渐地接受更多新的用语,同样是新的语言情境模式,会促使人群的大脑生理结构越来越渐进地高度分化,反过来成为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建构的基础,即成为推动大脑新思维模式建构的基础。其实,所有常规特征类型的思维模式正当具体建构形式,都是由非常规特征类型思维模式非正当具体建构形式转化发展而来的。常规类型思维模式正当具体建构形式,往往是向复杂化非常规特征类型、非正当具体建构形式转化发展的基础性资源。非常规特征类型、非正当具体建构形式的思维模式,与常规特征类型、正当具体建构形式的思维模式之间,二者永远存在相互转化、发展的关系(见第2章第2节)。
不同的记忆模式不是全部能够转化发展为思维模式。例如,婴儿和动物脑建构的记忆模式,就无法转化为思维模式,不同简单生理结构模式多数成为不同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一部分。同时不同的记忆模式也没有必要全部转化为思维模式。例如,感觉运动的初级记忆模式建构,直接通过脊髓的神经元建构的记忆模式开启,反射在身体效应器上做出行为动作,无需转化为大脑中建构的思维模式。
不管大脑形成动态表象模式,还是反射在身体效应器,展现言行表情模式,激活思维模式,不可能一下子整体性地得到生物场势各种形态能量全面支撑和供给,生物场势不同形态能量彼此转化过程是以一份一份的形式支撑和供给的,对多维思维模式及其彼此转化发展过程,也是一份一份地供给生物场势各种形态能量的。例如一个班有三十位学生,大脑想到其中一位学生的姓名和模样(出现表象),大脑不可能同时想到另外任何一位学生姓名和模样(出现表象)等,一位一位想,这是思维模式动态表象展现的常规过程。人类大脑生物场势各种形态能量一份一份地支撑和供给,协调嵌套后建构思维模式只能一维一维地激活,大脑按顺序想象(出现表象),一维一维地展现思维功能,大脑一项一项地完成工作。只不过速度很快,甚至给人感觉好像没有这个连续的过程发生。这个过程虽然是瞬间发生,但并不简单,大脑瞬间加工参与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与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包括又一次协调性嵌套后,又一次重新组合再建构,才形成大脑整体性与多个局部性共存的结论性工作表象。大脑思维模式激活,因生物场势不同形态能量协调嵌套后一份一份地供给,思维模式一维一维地展现,这是大脑逻辑思维模式运作的重要根据之一。记忆模式开启在大脑展现的常常是静态表象,而思维模式在大脑激活展现的是一个动态的表象,如演电影一样,言行表情模式是由具体简约化后经过抽象概括地展现,逻辑思维模式是具体又组合式、具体建构形式一维接一维地展现。
因长期得不到情境模式刺激,记忆模式建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基础性印迹路径(可以理解为神经键)中神经元、突触、树突棘之间联系弱化(即神经纤维弱化),其中联系的路径会发生弥散和消退现象,从而产生忘记。由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同样因得不到相似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有关记忆模式逐渐消退,使思维模式建构由基本完成到未完成,由相对完善到不完善,由相对完整到支离破碎,参与的多数记忆模式彻底消退,思维模式因此解构。个体大脑一生建构了许多思维模式,到头来很多思维模式(包括基本概念、定理、公式、命题、名言、政策规定等)解构,包括有意义、有价值应该长期储存的思维模式(如古今中外名言和诗词等)。随着时代进步,被代替或淘汰的思维模式很多。当然思维模式解构不全是坏事,解构可以解除有关脑功能区、细胞柱,尤其神经元、突触和树突棘过分的负荷,使其留有一定的空间,建构更为重要的思维模式,同时生物场势各种形态能量得到合理的利用。
所以,思维模式与记忆模式,从生理结构建构达到稳定化,到特殊生物场势各种形态能量习惯化支撑和供给,常常一脉相承,息息相关。这种关系不仅仅表现在记忆模式与思维模式的建构过程,由于记忆模式似是而非,建构的思维模式基本未完成,相对不完善,生理结构模式达到暂时的固定化,建构知性思维模式。两种模式激化(包括记忆模式开启和思维模式激活),具体表象展现不深刻而似是而非,丢三落四、迟疑不定等。只要记忆模式建构相对不完善或有消退现象发生,思维模式就有解构(即概念就有忘记)的可能性。
3. 思维模式建构意向性产生的原因
任何记忆模式建构都来源于各自不同的情境模式刺激。不同情境模式处于不同的时空范畴,不论从外表形态特征到层级特征(光亮度、几何形状、颜色、粗糙度等),从内部结构形态特征到层级特征(不同组成成分、不同结构、不同层次及其关系等),还是其特性和功能特征及其层级特征,任何情境模式都存在固有特征。情境模式具有发生发展规律或无规律,永远处于平衡或不平衡,确定或不确定,系统或紊乱,规律或变化的转化发展关系,任何情境模式都具有不断变化的特征(包括时空特征)。情境模式各自固有的形态特征和不断变化的特征及其层级特征,统称为情境模式的特征。
第1章讲到,不同的记忆模式在大脑建构基本完成后,已经含有了情境模式的特征因素(包括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形态、特性和功能形态及其层级特征因素、时空特征因素等),甚至包含某种特定的规定性特征因素的要求。所以,大脑建构的任何不同的记忆模式,都带有各自对应情境模式特征因素规定性的要求,并保存在大脑对应建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中。反映在大脑里,包括不同的细致、细小、细微、比较复杂、复杂、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分别含有对应的情境模式特征及其层级特征因素。参与不同的记忆模式建构过程,每种特征因素在不同的生理结构模式中,都会按具有的对应情境模式特征因素规定性的要求发展。不同的生理结构模式含有对应的情境特征因素,常常是多种多样的因素要求。多种多样特征因素(尤其是层级特征、时空特征)要求,在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中,各自在思维模式建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并展现出不同的地位和作用,都会产生不同的要求。
根据新的情境模式特征刺激规定性的要求,大脑首先建构新的不同的记忆模式,同样含有新情境模式的特征因素规定性要求。反过来讲,如果没有新情境模式特征因素规定性要求,大脑不会被刺激,大脑也不会建构对应的记忆模式。建构思维模式过程中,新建构的记忆模式含有新情境模式特征因素要求(这一点很重要),起着主导意向性的作用。在激化大脑已建构旧有相关特征因素不同的记忆模式过程中,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大脑已建构旧有不同的记忆模式,实质是对已建构旧有记忆模式含有的特征因素进行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重新组合再建构。例如,想去买苹果,大脑首先建构苹果相关记忆模式,然后激活大脑已建构相关与苹果相关记忆模式,如店名、地址记忆模式,还激活哪个水果店的苹果质量好和价格相对合理的记忆模式。虽然大脑已建构的记忆模式数量巨大,但只有与苹果相关的记忆模式才能被激活并参与建构,经过选择(对比)加工过程,决定去什么地方买,决定去附近水果店买苹果。思维模式建构基本完成,建构一维思维模式,即概念形成。新建构的不同记忆模式含有新情境模式特征因素要求,具有强烈的指导性,如上述例子买苹果,成为唯一指导性、目标性、目的性因素要求,从而在新、旧不同的记忆模式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协调性嵌套,已建构旧有相关不同的记忆模式含有的特征因素,只要符合新建构不同的记忆模式含有的新情境模式特征因素(买苹果)要求,旧有不同的记忆模式就能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中。已建构旧有相关不同的记忆模式,各自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因素,选择其中最符合新建构的记忆模式要求者,激化大脑已建构相关不同的记忆模式的意义(包括买苹果、价格、质量等)在于共同参与思维模式建构。在选择和加工过程中,不完全符合新建构不同的记忆模式强烈新情境特征因素规定性要求的旧有不同的记忆模式,不被激活,也不会被选择,即使选择也有可能被淘汰或扬弃,重新选择符合新建构不同的记忆模式特征因素要求的旧有记忆模式共同参与加工。如果重新选择时,大脑没有符合新建构记忆模式特征因素要求的记忆模式,大脑会尽可能地首先建构相关不同的记忆模式,这样才能完成思维模式建构。
新建构的记忆模式含有的特征因素规定性要求,是强烈的指导性要求,这一要求是唯一规定性的标准,符合新建构记忆模式特征因素标准要求的大脑已建构旧有不同的记忆模式,都可以参与共同重新组合再建构,建构为思维模式。以新建构的思维模式含有的新情境模式特征因素为标准,把大脑已建构旧有相关特征因素不同的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在一起,建构在统一的范畴之内。这样建构的思维模式能满足新情境模式特征因素规定性刺激要求,这就是新建构的思维模式产生的意向性,实质是新建构记忆模式含有情境模式特征因素规定性要求。思维模式的意向性,由于新情境模式变化过程中特征因素影响,又受到大脑已建构旧有相关不同的记忆模式约束,同样存在不确定性。其中包括思维模式产生的意向性,不完全由新情境模式特征因素决定,而是在大脑已建构旧有相关不同记忆模式约束下,转而由大脑已建构旧有不同的记忆模式所含有对应情境模式特征因素要求,经过调整产生变化的意向性。这句话用哲学语言来讲,称为转向。例如,去想好的店买苹果,结果对苹果不满意,“去附近水果店买苹果”这一概念必须要重新组合再建构,还得去其他水果店看一看是否有其他水果,这时大脑已建构其他水果店其他水果的记忆模式开启,形成了对最初建构“去附近水果店买苹果”思维模式的修改。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思维模式产生的意向性总是来源于情境模式特征因素的要求。用哲学语言来描述,意向性是思维模式与情境模式的相互关系的总和。意向性在新建构的记忆模式中已经产生,在思维模式建构过程中给予确定或经过大脑已建构记忆模式调整而改变,在意识模型生成和发展过程得到明显加强。
大脑建构的思维模式展现特性和功能特征时,以新情境模式特征因素要求为前提,又综合大脑已建构旧有相关不同的记忆模式特征因素,共同产生一定范畴内的意向性。思维模式只要有了意向性,不仅对新情境模式经验过的各种各样特征因素有一个全面意向性的认识,而且对新情境模式的未来发展、未经验过的未来可能性产生意向性。
大脑建构不同的记忆模式,由情境模式特征直观物理刺激建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始终伴有对应情境模式特征因素要求,包括条件约束性(如时空特征等)维度的约束。思维模式建构是建立在新、旧不同的记忆模式建构状况的基础之上,不同的记忆模式建构的状况,反映在大脑里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复杂程度和状况,始终是大脑建构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的基础。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始终包含着新、旧情境模式特征因素要求在内,在新、旧情境模式特征因素统一范围内,从而具有某种意向性。具有意向性的思维模式,经过简约化,以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在大脑保存着。这样的思维模式一旦激活或被激活,就会展现其所有特性,包括新情境模式特征因素规定性要求而产生的或改变后的意向性。新情境模式特征刺激,始终是个体思维模式建构和产生各种特性、意向性的根据之一,是人类制定目标性工作计划的重要根据。但新情境模式(包括个人主观性想法)指向性特征因素要求,因时空条件约束性限制而不能实现,通常大脑会开启已建构旧有相关记忆模式,由旧有相关记忆模式含有的情境模式特征因素要求,转化发展为指向性特征要求,这时原来的目的性工作计划不得不修改。
4. 思维模式建构的原理
为什么只有人类能将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为思维模式,而动物甚至高等动物却不能?这是人类大脑演进分化的问题,不同的科学家有不同的解释。有的科学家认为是一种偶然产生的某种病毒,使人的大脑某种基因发生变异,突变后的基因在人类大脑中至今保存着,即碱基球蛋白基因,而动物没有;有的科学家认为,人类基因遗传决定头骨周围肌肉少,这为人类头骨扩大提供了空间,所以人类头骨生长可以延续30年,黑猩猩头骨周围肌肉多,在出生后第三年就停止生长;有的科学家提出,“大脑39区(角回)和40区(弓形束)是人脑进化中仅有的全新结构”,“以进化时间尺度衡量,这两个区以惊人的速度从上颞叶的上缘像开花一样生长出来”,尤其39区和40区对语言信息处理模式有重要功能,起通路的作用,而语言是人类大脑建构思维模式的重要功能的根据之一;最近考古学家发现,“在7.5万年前,人类大脑进化开始加速,随着符号和语言的产生,随之向超级大脑转变,人类思维作为一种具有无限潜力的创造力开始加速发展。”其中超级大脑,应该指约翰·埃克尔斯讲的新皮质的发生,即39区和40区等;“由于前额高强度地参与概念性任务和注意力建构,而古猿不具备石器文化早期技术水平,答案可能是古猿前额叶还有所欠缺,不够发达”。科学上还有一种习惯性猜想,就是人类早期发现了火,人类吃上了熟食,人大脑生长发育过程能吸收异体蛋白而产生智力。最近得克萨斯大学的蒂姆·罗通过CT成像技术重建侏罗纪早期两种哺乳动物时发现,嗅觉的改善大大促进了现代哺乳动物的远古“表亲”的大脑进化。据此推论,熟食的香味不仅对味觉,同时对嗅觉产生刺激,有促使大脑更快进化的作用。可以说,这些研究为人类大脑进化提供了根据,但人类大脑之所以能够思维(建构思维模式),需要提出更多与思维模式建构相关的生理结构、生理结构学、生理建构学理论依据:
一、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具有协同性、联合性、可塑性和接受情境模式刺激本质需求的迫切性和敏感特性,每个神经元可以与成百上千个神经元连接,大脑基因遗传决定基础上,有能力建构巨大数量的不同记忆模式。不同的记忆模式基本完成,相对完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达到稳定化后,产生了许多新特性,包括物理实在性、整体性、系统性、不可靠性、不确定性、传递信号迅速准确性,对情境模式刺激需求的敏感性和迫切性、本身具有的建构性、开放性、稳定性和与其他记忆模式广泛的联系性等。这些特性是在大脑建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基础上产生的许多新特性,成为大脑具有的宝贵的新特性,使人类大脑建构不同简单的生理结构模式与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尤其受体的参与,更容易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甚至发生彼此协调性嵌套作用,重新组合建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而后又产生许多思维模式新特性,这是人类大脑继续演进分化必然导致的结果。
二、人类大脑特有的演进分化更加细化,使人类大脑不仅仅能接受情境模式不同复杂程度整体性刺激,更能使人类大脑接受情境模式多种多样规定性层级特征及其变化特征的刺激,使人的视觉系统接受情境模式时空特征、外表形态特征、内部结构特征、特性和功能特征及其层级特征(如可以接受370~740纳米光波,可以分辨17000种色调)刺激;听觉系统接受语言情境模式的语法特征、语义特征、音频(包括音调、音节、音韵、音素等)特征刺激;还有嗅觉、味觉和感觉系统,分别接受对应情境模式不同细化特征刺激等,分别建构细致、细小、细微的记忆模式,通常动物脑(包括高级动物脑)不具有这种建构功能。不同简单的生理结构模式与大脑建构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分别或综合地在大脑不同功能区之间建构,不同类型神经元及其不同受体、不同种突触和树突棘及其相关化学物质参与建构。不同简单生理结构模式常常是分别单独建构,有的综合参与建构成为公共节点(见图2-1),或者成为公共印迹路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彼此协调性嵌套,重新组合再建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不同简单生理结构模式与不同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在大脑空间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之间任意近的连接,发生常规或者非常规的重新组合再建构的基础。这里强调的是,人脑与动物脑的演进有一个重要区别,人脑能建构细化的生理结构模式,即简单的生理结构模式,而动物脑不能接受情境模式特征刺激,动物脑不能全面建构不同简单的生理结构模式。不同简单的生理结构模式正是大脑建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不可或缺的资源,也是任何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建构需要的公共印迹路径。如上文提到红字这个简单生理结构模式,就是一切红色事物这一概念建构的公共印迹路径。没有这一印迹路径存在,也就没有红色这一概念的产生。
三、人类建构思维模式重要根据之一,是人类大脑具有明显的语言文字功能区。语言文字功能区与人类思维模式建构直接相关。而动物脑缺少语言功能区,这是人脑与动物脑生理结构上的最大区别。人类建构语言模式全凭大脑韦尼克区和布罗卡区,其中“韦尼克区包括39区和40区、21区和22区的后部以及37区的一部分,而布罗卡区则包括44区和45区。”这是人类语言模式建构的功能区。“大多数人类语言脑区在猩猩脑中并不存在。就韦尼克区而言,猩猩至多只有21区和22区的后部以及由西尔维厄斯裂钻出一角的40区,而布罗卡区的44区和45区根本就不存在”。“类人猿39区和40区只是初步成形”。人类大脑连接韦尔尼克区与布罗卡区的神经束——弓形束也很完整。应该说,人类之所以能建构思维模式,其中不同语言(文字)思维模式建构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左半球中的顶——颞——枕联结中的联合区在语言加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高级动物大脑既没有完整的语言功能区,也没有语言联合加工区,不能建构语言及其相关文字记忆模式,也就不会建构语言相关的思维模式。这就是人类建构思维模式最重要的生理结构的根据之一。高级动物脑只有语音模式建构的小部分(21区和22区后部的)脑功能区,所以动物只能发出简单的叫喊声,至多是变调的叫喊声。
四、目前科学家估计,人类大脑神经元类型有上万种,还有丰富多彩的各种受体,仅G蛋白偶联受体就有千种,突触、胶质细胞也有许多种,至今无法弄清楚相关的化学物质究竟有多少。人类大脑达到高度精细复杂程度,大脑每建构一套生理结构模式,不仅在多个功能区、细胞柱之间连接。更重要的是,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之间、与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可再连接,重新组合再建构等,在大脑空间建构大量多种多样、多形多态、多重多维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大脑建构的思维模式,即建构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虽然由多套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相互联系,联合互动,协调性嵌套作用建构而来的,但多套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在大脑中不是所有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中生理结构组成部分都参与连接,或者说机械地重叠组装,所有参与的神经元也不是简单全部参与累加,而是神经元之间有的相互替代或相互共用,不同数量不同类型神经元反而在减少;有的神经元之间相互抵消或彼此屏蔽,不同数量、不同类型神经元被闲置;有的神经元之间相互直接就近连接,连接路径缩短,中间多余的神经元被淘汰或扬弃等。通常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通过嵌套作用对多套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进行重新调整,包括对各种神经元、突触等,有的加强,有的淘汰或扬弃等,然后重新组合再建构,在大脑空间里呈多种多样、多形多态、多重多维分布。但是,一方面由于部分神经元、受体、胶质细胞、突触等减少、闲置;另一方面,多套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嵌套后,只有语音、意义、结构相关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参与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建构,所含其他的特征因素(如颜色、状况等)相关的其余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一概被闲置。“两个闲置”使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建构更简捷,保存更简约,使大脑有更多空间保障和加强思维模式语音、意义和结构(文字或外表形态)建构及其转化发展。
五、人类大脑能够建构思维模式,还得到大脑其他生理结构及其相应特性的支撑。
(1)根据朱长庚主编的《神经解剖学》介绍,每个细胞柱约含100~300个神经元。“柱内传入冲动通过内环路整合……传出神经释放的冲动是多种信息的总和。”细胞柱之间有复杂的联系。细胞柱内所有神经元都对同一感受类型发生反应,并有大致相同的感受野。对不同客观事物相同情境模式刺激,建构同种类或式样的记忆模式,产生共同感受类型信号和传输的特性,通过细胞柱连接共同感受类型种类记忆模式,它成为重要的节点,节点成为建构任何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必须经过的中继站,在大脑重新组合再建构中起重新连接的关键作用,使不同的记忆模式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具有共同感受野(说明不同事物具有相同情境模式特征)的不同种类的记忆模式,并不是以一种简单的线性方式彼此相连,通过细胞柱这个连接节点协调性嵌套,并超越临界点,形成网络状的通路,为思维模式建构打下基础。说明细胞柱的功能,一是不同情境模式刺激,通过同一细胞柱大脑建构多套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它们通过细胞柱相互连接,而且具有相同感受野。二是部分不同的记忆模式之间,即大脑建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通过细胞柱这种偶合性节点连接,彼此之间因有共同感受野而产生协调性嵌套作用,重新组合再建构并联系在一起,这是细胞柱重要功能之一。例如,毛笔、钢笔、铅笔、圆珠笔、电子笔,这些记忆模式也好,或者说概念性思维模式也罢,通过相同细胞柱,分别建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有共同的笔杆和笔尖的感受野,再通过笔的功能、材料和工艺等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大脑建构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套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包括笔杆(通常是长圆柱形)和笔尖两部分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或与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之间进行嵌套(用语言描述就是概括),最后大脑建构的是抽象性思维模式——笔的基本概念。笔的基本概念是具有高度概括性、间接性和虚拟性的思维模式,又可以将笔杆和笔尖共同感受野归为笔的同一类概念之中。细胞柱也是记忆模式和思维模式以及二者之间彼此相关性激化的生理结构重要通道的基础。
(2)与网络神经系统内的信号传递形式有很大关系。网络神经系统内的信号传递通过化学物质传播,同一种特异的神经元可以使用多种化学物质传播到不同的特异的神经元当中。任何一套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中的神经元可以同时与其他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中的某些神经元,建立多种多样形成的联系。多种多样关系的建立,为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之间的重新组合再建构,广泛的相互联系、协调性嵌套作用,提供了生理结构建构的基础。
(3)“神经环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由不同种类的细胞构成,而这些细胞之间又有着非常复杂的连接”。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建构,除乙酰胆碱与单胺类神经元外,目前研究又发现几十种神经肽及氨基酸类神经元(有的科学家预测不同种类神经元可能有上万种)。“各种化学特异性神经元在脑和脊髓内广泛分布。任何一个神经(核)功能区,除主要种类神经元分布外,还有多种化学特异性神经元分布,如孤束核区除主要的神经元外,有多种神经元分布。”同一个脑功能区不同化学特异性神经元,与其他特异性神经元有着广泛联系,彼此作用。通过这种广泛联系和彼此作用路径,不同脑功能区多种化学特异性神经元之间,同样有特异性广泛联系,彼此作用。上述各类型神经元在功能区内、外广泛连接和彼此作用,对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或与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之间,产生相互联系,协调性嵌套起重要作用,提供了生理结构学基础,它也是记忆模式之间和思维模式之间以及二者之间相关性激化的生理结构学重要的基础性通道。
(4)“神经元可通过其树突接收上千个其他神经元汇聚性突触传入信息”,一般情况下,一个神经元可接受上千个其他神经元传递的刺激,可以将刺激发送给不同功能区的更多神经元,这个神经元起连接节点的作用。节点可以将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为复杂的多种多样、多形多态、多重多维形态的思维模式。换一种说法,就是整体性记忆模式的神经元之间有着宽泛的联系,不论相同类型神经元,还是不同类型神经元之间的联系,都是打破脑功能区、细胞柱界限的联系,为整体性记忆模式之间的重新组合再建构、广泛的相互联系、协调性嵌套作用提供生理结构学基础。
(5)几种不同受体可以同时接收一种神经递质,这对大脑中的信号传递有很高的适用价值,对网络神经系统信号处理有重大作用。几种神经元的不同受体、不同突触同时吸收一种神经递质并使其形态再改变,使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或与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之间,相互联系,协调性嵌套并超越临界点,为思维模式建构提供生理结构学基础性桥梁作用。
(6)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轴可多次分枝或出芽,并向数十或数百的突触后靶点提供信号,可以设想即使中枢神经系统执行最简单的功能,也可以使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的神经元相关突触之间产生复杂的联系,同样成为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或与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之间相互联系,协调性嵌套并超越临界点、重新组合再建构为思维模式的生理结构学基础。
(7)大脑的联合区负责对感觉区域加工的信号进行解释、协调并进一步加工,使大脑做出一定范围内的功能判断、计划并加工新的记忆模式,这是思维模式建构与多次重建构非常重要的源泉。还有思维模式建构需要的生理结构特殊组成部分,如大脑存在的网状结构、角回等生理结构及其特性,为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或与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之间,相互作用,协调性嵌套,为建构思维模式提供不可或缺的生理结构学基础。
(8)因建构的多单元记忆模式基本完成,相对完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达到稳定化,在同一或相似情境模式刺激再次发生时,不同的记忆模式会习惯性地、整体性地开启,平行地相互联系,不需要各自单元记忆模式建构过程重复发生。整体性开启的记忆模式信号传递速度比大脑基因遗传决定的生理结构传递信号速度要快,也使思维模式建构过程省去了各自单元记忆模式建构的过程和时间。思维模式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达到稳定状态后,激活时整体性激活,同样不会再有整体性思维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发生。这就是认知心理学提出大脑具有平行运作能力的理论依据。
总结以上8条,关键是人脑进行十分复杂,具备了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发生多种形式的重新组合再建构需要的物质、特征和结构资源,才有不同脑功能区之间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协同性嵌套作用过程发生。整体性、系统性记忆模式含有不同情境模式特征变化,或交叉错位地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使思维模式建构具有许多新特性。
(9)“进化过程中,部分脑区获取的新特殊功能是两种感觉通路汇聚到该脑区的结果。比如,如果触觉和视觉信息汇聚到同一神经元(正如39区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可能对感觉到和看到的事物一致性发出信号,从而导致对该事物的客观实体化(objectivization),并对其赋名”。如39区角回位于视觉和触觉信息交会处的神经元具有双重功能,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思维模式过程,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六、大脑中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转化为思维模式建构的机制,来源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产生的特征刺激,是人的感觉系统接受情境模式不同瞬间特征刺激,建构的不同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的结果。如果人的感觉系统不断地运动,相当于感觉系统在接受不同情境模式不同特征瞬间刺激。上述两种情境模式对大脑刺激会产生相同的效果,如情境模式运动、变化和发展几个瞬间的特征有较大变化后,大脑建构的几个瞬间不同的记忆模式开启,大脑内对应建构的多套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激发,彼此之间保持瞬间产生的后觉效应,才能使大脑对瞬间前后建构不同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进行对比,感觉到差异后转化为一个阶段性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知性思维模式建构,几个情境模式运动、变化和发展,瞬间综合记忆模式,其结果是知性思维模式建构,称为思维模式阶段性成果的建构。即使思维模式建构基本没有完成,相对不完善,不是结论性的知性思维模式建构,但对客观事物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概括,建构相对抽象思维模式。在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刺激下,阶段性成果知性思维模式不断地发展,建构为理性思维模式。
七、大脑本身生理结构及其建构的网络神经系统(包括大脑本身基因遗传生长发育形成或建构的网状结构、颞叶联合区、角回、海马区等),会起到整合并促进记忆模式转化发展的作用,尤其网状结构有着非凡的整合能力,这个整合能力应该包括不同的记忆模式之间的协调性嵌套能力,这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八、意识模型生成和发展并突现的过程,促进大脑远距离功能区之间的联系,使思维模式建构空间扩大,尽快相对完善,见第3章第1节中“意识模型突现同样会提高思维模式建构速度和质量”。还有思维模式本身和意识模型的反馈功能对建构记忆模式的速度、质量有促进作用,对重新组合再建构思维模式完善和速度有促进作用。
思维模式过程的发生说明,一方面,要求至少两个单元,一般是多个单元(可以简称为多元)已基本完成、相对完善的或未完成、不完善的动态化建构的记忆模式参与,完成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两元或多元记忆模式参与动态化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通常不再涉及对应的有关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发生新的全面的形态改变、微观物质重组及生物场势调整过程。但是,有时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中少量的神经元需要重新发生形态改变,以便与其他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中同样发生形态再改变的神经元产生相互联系、协调性嵌套的连接节点,从而发生重新组合再建构,重新组合再建构为意义相近或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多元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时,因缺少某个单元记忆模式或某个不完全、不完善、生理结构暂时稳定的单元记忆模式参与,记忆模式不能满足思维模式建构的需要,这时建构的思维模式是不完善的思维模式,也可以说是知性思维模式。要求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发生新的和全面的形态改变、微观物质重组和场势调整,就是要求新的、少量的(或者是个别的)新的记忆模式尽快完成建构。或者使那些未完成、不完善的记忆模式进一步基本完成,相对完善,并在网络神经系统中动态化参与思维模式建构。上述建构的思维模式属于常规类型思维模式正当具体建构形式。如果建构的思维模式需要大脑中未完成建构部分单元记忆模式,用其他已完成建构的记忆模式来替代,以满足协调性嵌套作用的需要,完成思维模式建构,如人们经常用如果、假设代替现实,就是用大脑已完成建构的记忆模式代替思维模式建构时缺位的记忆模式,这样建构的思维模式属非常规类型思维模式非正当具体建构模式。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又不能将未完成、不完善的记忆模式,进一步建构为基本完全、相对完善、生理结构达到稳定状态的记忆模式,这样未完成、不完善的记忆模式参与的思维模式建构,同样属于非常规类型思维模式非正当具体建构形式。
思维模式都是由不同的记忆模式(包括相对完全或不完全,完善或不完善,功能完整或基本完整的记忆模式等)重新组合再建构来的。在建构过程中,思维模式或具体建构形式对参与的记忆模式有反复多次的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过程。尤其不同的记忆模式,即大脑中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中以多种多样、多形多态保存,而思维模式或者具体建构形式,在大脑生理结构中保存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以多种多样、多形多态,多重多维结构分布。由于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空间分布,大脑展现的动态表象或反射在身体效应器上展现言行表情模式,更为多种多样,多姿多彩。反过来讲,所以人类大脑出现动态表象,个体言行表情动态模式展现,多种多样,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甚至千奇百怪,这是以大脑中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激发,在大脑空间中分布,具有多种多样、多形多态、多重多维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并不断转化发展和激发为依据的。
5. 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协调性嵌套作用是重新组合再建构思维模式的生理建构学基础
不同的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不仅需要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的激发,也需要局部的、少量神经元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发生形态再改变,并再一次产生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这不仅是建构思维模式重要的生理结构学基础,更重要的是,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协调性嵌套作用,是思维模式建构更重要的生理建构学基础,进而保障超越高级记忆模式临界点,完整地重新组合再建构为思维模式,见图2-1。思维模式建构过程,对参与建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有一个反复多次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论是通过细胞柱的功能,还是神经元多种多样的生理结构学功能,都是整体性不同记忆模式之间局部的(不是记忆模式的整体)、微观的物质形态再改变,甚至多次再改变,保障大脑思维模式建构基本完成。保障思维模式完善地又一次超越临界点建构,又一次建构性转化发展过程的发生,其中协调性嵌套作用十分关键。协调性嵌套之所以十分关键,因为这一过程不仅对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多次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更重要的是对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中所含的特征因素进行选择、加工,有时为了加强意向性而给予重要选择,如加强语音、意义和结构的相关因素的重复选择、加工等。
如果个体大脑建构不同的记忆模式以后,在新情境模式刺激下,大脑没有重新组合再建构的功能,不能转化、发展为思维模式,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大脑遗传基因决定的生理结构和特性具有缺陷,尤其语言功能区或者所属小区有缺陷,这样的个体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其中缺少部分成套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尤其缺少语言意义理解和语音表达的某些生理结构模式建构(通常认为是缺心眼的人)。甚至个体大脑只能有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建构,不能使其发生多因子嵌套作用而不能转化发展为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这是个体产生白痴或呆傻现象的重要原因。个体产生痴傻现象,常常伴随语言表达能力,尤其发音系统功能障碍,口齿不清,甚至不知不觉中流出口水;或者是生理结构存在缺陷,可能在网状结构、颞叶联合区、角回或海马区等功能区有缺陷,同样不能产生多因子嵌套作用,个体大脑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不完全,使个体言行表情模式展现总比别人慢半步,甚至不理解别人的言行表情模式展现的意思,显得呆笨;当然没有经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情境模式刺激,个体大脑没有丰富的记忆模式资源(即知识建构),不能进一步转化发展为大量的思维模式,也是个体呆笨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童年到青少年这一时期,大脑生理结构迫切需要丰富情境模式刺激,大脑需要建构大量不同的记忆模式,同时也迫切需求丰富实践经验、理论知识的情境模式刺激,以便转化发展为大量的思维模式,才能使人适应社会,很好地接受社会化训练。有了相当数量记忆模式和思维模式建构,大脑网络神经系统生长发育得到充分的训练而正常分化,这样大脑有了生理建构的充分准备,才能保障个体智力发展,步入正常的人生道路。如果从童年到青少年这一时期,没有受到上述丰富的相关情境模式刺激,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有的挪作他用,也有的因长期受不到刺激(用进废退)可能消退,即使不消退,以后受到同样情境模式刺激,因相关生理结构组成部分没有得到训练,没有很好地分化,大脑不能协调性嵌套(遇事不知如何地想),反应迟缓而显得呆笨,智力发展会受到严重的损害。即使成年人接受丰富情境模式刺激,可以建构大量成套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但因大脑缺少早年建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同样缺少产生协调性嵌套作用的部分资源,不能很好建构新的思维模式(见第2章第2节),不知如何思考问题,有时也会发呆。
思维模式建构,需要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成套地协调性嵌套,就是对多套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进行多次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不论在特性上,还是结构上,彼此能够很好地匹配、相互接纳并产生新的合作能力。因其他参与者的特性和结构凸显的自身竞争优势,这个过程常常使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成为被闲置不用的生理结构部分。
由多种多样生理结构模式,与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协调性嵌套作用,同样是以多次再建构思维模式生理结构为重要基础。
6. 思维模式以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在大脑中保存
物理实在记忆模式,用心理学术语讲,称作直观记忆(模式)。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反映在大脑里是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其激发形成表象,成为大脑内在性主观建构的一部分,成为大脑内在性情境模式,同样可以对大脑产生刺激并有反射作用。大脑建构的虚拟实在思维模式,同样是大脑内在性主观建构的一部分,激活在大脑形成动态表象,成为新的主观内在性情境模式,同样可以大脑产生刺激或反射作用。虚拟实在思维模式具有一切思维模式应有的生理结构和特性,同时,它与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具有某些相同功能,其中包括记忆功能(如对概念的记忆),而且具有多次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的功能,能与其他物理实在记忆模式或与其他虚拟实在思维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大脑建构新的思维模式。新思维模式与物理实在记忆模式有相同的记忆和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功能,心理学家认为认知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实质是把大脑思维模式建构称作认知记忆(模式)。
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认为,认知记忆是思维模式建构基本完成后,转化发展而产生的认知记忆。认知记忆就是思维模式建构,具有更大的虚拟性和实在性,所以思维模式称作虚拟实在记忆模式。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反映在大脑里,就是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其激发后,特性和功能展现,与客观情境模式特征存在间接性、抽象性和概括性,有时展现的表象与情境模式之间存在相对一致性,常常又有很大差异性,甚至很大差别,或者干脆是南辕北辙。不管一致性,还是差异性,都不具有直观物理实在情境模式的直观性,与情境模式总是存在间接性、抽象性关系。这是由于不同思维模式建构由不同的记忆模式多次反复参与,多次转化发展而来,即第一次直观记忆模式质的建构基本完成后,又一次发生思维模式质的提升,提升后虚拟认知记忆模式激活,常常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得到检验,但有时不能由实践检验,反而出现黑白颠倒的差异,甚至是不可检验的胡说八道。
物理实在记忆模式激活,在大脑形成表象或展现言行表情模式,与客观事物模式基本上具有相对应的一致性原则。为什么思维模式转化的虚拟实在认知记忆模式,激活后不论大脑产生动态表象,还是反射在身体展现言行表情模式,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特征很少具有相对一致性,即使具有相对一致性,也是个别或少数的(表现在形象思维模式展现方面),绝大多数存在不一致性(表现在抽象思维模式与逻辑思维模式展现方面)。不一致性既是思维模式的创新性和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也是人们胡说八道的原因。
大脑建构的思维模式保存的形式就是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反映在大脑里,比多套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相互联系更为复杂,不仅是多套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经过协调性嵌套建构过程完成,而且更多的是由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参与协调性嵌套过程完成,所以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的形态,在大脑空间里,不仅呈现多种多样、多形多态,而且多重多维地分布。
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在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对参与建构的多套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要多次反复地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多次反复被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并参与建构,都是模态化参与。大脑建构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由于主客观情境模式不断变化并产生刺激,在不同功能区之间,建构会发生变化,可能建构这样多种多样、多形多态、多重多维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也可能建构那样多种多样、多形多态、多重多维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这样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或那样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等,统称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例如图2-1中,三套高度复杂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只要其中一个节点从A的位置变更到B的位置上连接,就形成前后两套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反映在大脑里的激发,就是两维不同语音、意义或结构的思维模式建构,大脑产生有差异的两种想法。如果多处节点位置发生变更,建构多套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里激发,会有多种想法,并有很大区别,甚至产生多种意义的想法。
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虽然是由多套不同复杂程度的生理结构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而来,但不是由不同复杂程度生理结构模式完整地直接建构,多数是由其中不同简单的(细微、细小、细致)部分生理结构模式参与建构,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中的部分生理结构模式也参与了建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只选择、加工与语音、意义和结构相关的符合新情境模式特征意向性要求的部分生理结构,即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中部分生理结构模式参与建构。如上文讲到买水果的例子,只有与买水果相关的多套不同简单或不同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中部分生理结构模式参与建构。思维模式建构完成,如产生概念,使读书人能读出概念的语音,知道其含义,也明白其文字结构,如会写桃树二字,但不一定认识桃树是什么样子;而文盲同样能读出概念语音,大概知道其含义,只明白概念所指实物外表形态特征,但并不认识桃树二字。参与这一概念建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中,与语音、含义、结构无关的其他简单或复杂生理结构模式部分,如反映桃树生长状况,丰收或歉收等情况的部分生理结构模式,不参与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建构,依然由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各自分散保存。这样建构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即建构的思维模式,不包括参与建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相关其他特征,也不包括反映内部结构、特性、具体颜色、粗糙度等细微、细小简单生理结构模式,这些原本构成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的不同简单或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在建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过程中被屏蔽或闲置,与更为高度复杂生理模式保持着间接的连接关系。新建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产生新的结构特性,只要激发就会展现出新的含义、新的语音和文字或形态结构,最终在大脑中以简约化后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形态加以保存和表达。
思维模式建构过程基本完成,在与产生含义、语音和结构特征相关简单或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中,只有部分细化的生理结构模式参与,所以这些生理结构模式是深刻、重要、有地位地参与建构。例如,建构桃树概念,其中含义、语音及其文字结构或桃树外表结构,都一目了然。在思维模式建构过程中被遮蔽和闲置的不同简单的甚至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处于次要地位,如桃树产量、质量,是否能够丰收等,这些特征因素常常被桃树抽象性概念所屏蔽。这些次要特征的建构,通常仍然由参与的多套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各自在大脑中保存。一旦大脑意识模型生成和发展过程发生(见第三章),意识到桃树中桃子产量、质量及其生长期等特征,只要专注于这些特征,被遮蔽、被闲置的具有这些特征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立即参与到另外一套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建构中,这时大脑相关丰收或歉收、生长的质量好或不好等思维模式强烈建构,同时展现出桃子相关的外表形态特征、几何形状、红绿颜色相间分布等层级特征等,而反映桃树含义语音和结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反而被屏蔽、闲置。
含义、语音和形态结构这些主要生理结构模式特征参与思维模式建构,反映在大脑里是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其他次要特征相关生理结构模式被屏蔽或闲置,思维模式在大脑中以简约化方式保存。这种方式具有虚拟实在记忆功能,称为虚拟实在记忆模式,是参与建构基本完成的思维模式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原因之一。
思维模式简约化后转化发展为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在大脑中保存,对于文盲个体大脑建构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而言,语言方面只保存含义、语音两种特征及相关桃树外表形态特征,但在大脑中缺少对桃树二字文字结构特征的建构,这就是文盲。对于识字的读书人而言,在建构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中,除保存语音和含义的特征外,大脑还保存桃树二字文字的结构形态特征建构,但缺少具体桃树外表形态特征建构,这就是读书人。读书人的大脑,要多建构一套相关文字结构形态特征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因为桃树二字和概念,与大脑中更多其他含义的文字和概念及其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相联系,会产生重大意义。每一文字结构都要建构一套对应的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每一概念都要在大脑中建构一套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如此庞大数量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与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只要发生重建构或重新组合再建构,就有利于智力提升,这就是读书人比文盲具有更多的知识和智慧的原因,但缺少相对实物形态相关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建构,缺少经验积累。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与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分别具有记忆功能和思维功能,是两种不同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中的存在,经常在文章中同时并用,以下简称为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
如果说保存相关语音特征,反映在大脑里,建构与语音特征相关的不同简单或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保存相关含义特征,反映在大脑里,建构与含义相关不同简单或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保存相关结构特征,反映在大脑里,建构与结构相关不同简单或复杂生理结构模式。或者说语音、含义和结构三者都是以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保存。这么多套不同简单或复杂生理结构模式,或者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之间,通过重新整组合再建构,最终都以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空间分布、保存并继续转化。因此,虚拟实在思维模式中语音、含义和结构三种特征,只要其中一套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激发,其他相关两套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生理结构模式瞬间相继激发,反之亦然。如桃树这一语言思维模式的语音特征展现,其含义和结构特征相关生理结构模式同时立即展现,就是语言大师乔姆斯基所定义的“心理操作”。不过文盲展现的是桃树外表形态特征,读书人会写出桃树文字的结构特征,二者各自理解的方式不同,但各自理解的对象都是桃树。
大脑中保存的思维模式是转化发展为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因为只有最后建构的结果以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被大脑深刻保存,语音、含义和结构三种特征结合并被简约化处理后保存。建构之初的由来、建构时反复次数、过程等被屏蔽、被代替,似乎没有建构过和发生过,往往只记得概念的含义,不知其深刻含义如何建构来的,而常常遗忘。
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在大脑中是以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保存,所以物理实在记忆模式与虚拟实在记忆模式似乎得到大脑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基本完成的保证和支撑,所以,二者都是实在地存在。虚拟实在记忆模式与物理实在记忆模式一样,不论其建构的深刻程度,还是再次参与思维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大脑生理结构特性都会保证其多次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功能的存在。思维模式建构以两种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实体相互转化发展为根据,这说明思维模式具有实在性。
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在大脑中是以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保存,是一套一套地多种多样、多形多态地分别保存。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却以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成套地多种多样、多形多态、多重多维地保存,其中后者有多套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与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参与其中。二者之间具有上下层级关系,二者又都是多次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思维模式的基本资源。更多的是二者永远处于转化发展的过程中,各自形态在大脑中保存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在转化发展过程中保存某种形态。
两种不同高度的复杂生理结构模式,都是大脑内在性主观建构的一部分,其繁简程度不同,激发后,在大脑中展现的表象都是虚拟实在的表象,反射在身体上都有言行表情模式展现,二者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但是,二者又存在很大的差别,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开启后在大脑形成表象,是相对静止的表象,与情境模式具有一致性;虚拟实在记忆模式激活后在大脑形成的表象,是相对动态的表象,与情境模式之间存在间接性、抽象后的差异性,甚至完全不一样。更可贵的是大脑有内在性加工过程,通过交叉错位,相互联系,协调性嵌套作用,建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因为激发后展现的内在性情境模式与客观情境模式存在差别,冲破现实情境模式刺激的影响和约束的特性,就是创新性。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建构与激活形成的表象是想象,是大脑内在性主观情境模式展现,可以指向未经历过的未来可能性相关领域,或者指向客观事物情境模式根本不存在的特征。例如,《西游记》里猪八戒、妖魔鬼怪、玉皇大帝等,无一不是虚拟实在创造出来的产物。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在大脑产生表象或反射在身体展现出言行表情模式不同,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具有相关的一致性,而虚拟实在记忆模式经过大脑抽象加工以后,大脑产生表象或反射在身体上做出的言行表情模式,不管言行表情模式展现的结果,不论成功与否,实践活动过程产生结果,又成为新的外在性情境模式刺激,会促使大脑建构新的记忆模式或思维模式。新建构的思维模式,反射在大脑里形成动态情境表象,反射在身体效应器又做出新的言行表情模式展现……这样大脑会一维紧接着一维地反复多次建构思维模式,不断地系列建构,是有始无终永不完善的建构,这才是思维模式内在性建构不断转化发展的源泉。
思维模式单位以“维”计,为了区分思维模式与虚拟记忆模式,虚拟记忆模式单位以“维度”计。如果虚拟记忆模式又一次或多次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为思维模式,多次转化、发展为多层级轮回的虚拟实在记忆模式,这样转化发展建构来的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就是多维度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单位以“多维度”计。单位不同,反映思维模式建构过程的反复程度不同。
更为虚拟实在建构的思维模式在大脑中以更为简约化而虚拟的记忆模式形式保存。多维度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为思维模式,多次建构的思维模式与思维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这是思维模式真正的建构。真正的思维模式建构,不是单纯一维一维地建构,总是多维度地重复建构,所以多维度思维模式处于更强劲的虚拟状态。从虚拟实在思维模式到虚拟记忆模式再到更为虚拟思维模式,更为虚拟思维模式到更为虚拟记忆模式再到强劲虚拟思维模式……如此多层级轮回,循环滚动发展下去,好比用几何定理证明几何定理,证明了的几何定理又可以进一步证明其他几何定理的成立,以这种逻辑关系推理,思维模式建构越来越远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约束,所建构的基本概念越来越纯,这就是“纯概念”产生的由来。“纯概念”是由思维模式本身多层级轮回建构的新思维模式,是思维模式创新性和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如大脑中任何想法都可以成为内在性情境模式刺激,激活物理直观记忆模式和虚拟实在记忆模式,进而激活大脑已建构更多维度的虚拟实在记忆模式,由此重新组合建构的思维模式远离了客观世界,很少受到客观世界约束,如人类想象中的妖魔鬼怪。凡是想象、模拟、随意遇到的情境模式刺激等,都会在大脑中建构、转化发展和保存相对应的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只要建构了就可以激发,个体大脑本体感觉似乎是真的存在,其实是虚拟实在的存在。虽然建构思维模式具有虚拟性,但以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实体建构以及在大脑中确实存在为依据,所以也具有实在性。大脑建构的张牙舞爪的魔鬼思维模式形象也具有大脑存在的实在性,因此也挺吓人的,尤其在童年或少年时期,因不知道自己大脑如何建构了这些妖魔鬼怪相关的思维模式,多数孩童会产生恐惧心理。所有这些胡思乱想,实质也是自我主观世界虚拟性的展现,但绝大多数不反映自我主观世界物理真实性,甚至不具有社会真正价值和意义。
思维模式建构在大脑中转化发展为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如词汇、成语、名言等语言概念,还有公式、定理、名词等数学概念。大脑除保存相关的大量单元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外,还保存着大量不同维、维度和多维度的思维模式,不论是维度的思维模式,还是多维度的虚拟实在记忆模式,都以海量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的形态,在大脑空间以多种多样、多形多态、多重多维形式分布、保存和不断地转化发展着。
大脑保存海量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和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反映大脑里,是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保存,同时不断地转化发展着,是重新组合再建构思维模式的基础性资源。于是思维模式建构就有了不同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之间,不同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与虚拟实在记忆模式之间,虚拟实在记忆模式与多维度虚拟实在记忆模式之间,多种不同途径重新组合再建构的过程,大脑里就会建构几种不同类型思维模式,包括形象思维(模式)、抽象思维(模式)和逻辑思维(模式)。
物理实在记忆模式与虚拟实在记忆模式的差异性与统一性: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具有记忆模式的特性,显性地、深刻地直观反映情境模式的特征,是主观世界建构的基础性资源;虚拟记忆模式具有思维模式的所有特性,间接性地一致或不一致地反映情境模式的特征,经过转化发展成为隐性的(有时偏离情境模式)的特征,甚至不包括时空特征不断变化的思维模式,具有完全的抽象性。同样是主观世界建构的资源,更多的是自我主观世界建构需要的上层资源。但是,二者也具有相互转化的统一性,包括二者具有某些共同的特性和功能,如衰减效应、间隔效应等(见第2章第3节)。从功能角度来看,记忆功能与共同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思维功能,建构的所有不同类型功能在大脑中都以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形态保存,并通过激发而展现功能。
不同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与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及其二者相互转化发展的关系,称为所有记忆模式。思维模式,包括多层级轮回转化发展的多维度思维模式和多级具体建构形式(详见第2章第2节),以及思维模式具体内在性转化发展整套运行机制产生多次转化发展来的多维度思维模式,包括纯概念等,统称为所有思维模式。所有记忆模式与所有思维模式以及二者相互转化发展的关系,统称为所有模式。所有记忆模式、所有思维模式和所有模式这几个新概念,本书因涉及论述的内容、形式不同,将会有不同的用法,其中所有模式在本书中会被广泛地使用。
反映在大脑里,所有记忆模式指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与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以及二者转化发展的关系。所有思维模式指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及其多层级轮回内在性转化发展的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所有模式是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的简称(包括二者之间内在性的转化发展关系)。
7. 大脑思维模式建构:自身永远不断地转化发展,又处于永不完善的建构过程中
不论记忆模式,还是思维模式,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只要建构基本完成并激发,不管是在大脑产生表象,还是反射在身体效应器上做出言行表情模式展现,都会转化发展为新的内在性情境模式展现(如大脑想起曾经见过的东西,或因大脑建构了思维模式而产生了新的想法等)。大脑内在性情境模式展现,同样会对大脑产生反馈式刺激,这种刺激不像客观事物外在性情境模式通过五种感觉系统而产生刺激,内在性情境模式直接激发大脑已建构旧有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与外在性情境模式刺激途径不同,但有相同功效。大脑新、旧建构的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即所有模式)共同重新组合再建构为又一轮新的思维模式。又一轮新的思维模式(又一次产生新的想法),同样可以成为大脑内在性新的情境模式并产生刺激,激化大脑已建构旧有相关的物理实在或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包括多维度虚拟记忆模式),新、旧所有模式共同重新组合再建构,建构第三轮新的思维模式等。如此这样,大脑一维又一维地建构思维模式(在一个想法基础上又产生一个想法),动态化建构思维模式。从思维模式动态化建构过程看,不管第一次建构的一维虚拟实在的思维模式,还是紧接着建构的又一维虚拟实在的思维模式,都会通过简约化转化为虚拟记忆模式,并在大脑中保存。思维模式是一维又一维的建构,自身永远处于转化发展建构过程中,永远处于不完善的建构过程中,建构过程有始无终,永远不会到达思维模式建构顶峰(完善),所以,任何现有的概念都是不完善的,永远处于变化过程中,没有不变的概念,这为以后人类重新认识现存的概念留有继续发展的广阔空间。
一维又一维思维模式建构过程,可以说都是不同阶段性断续发展的过程。阶段性断续发展过程不断发展,构成整体连续全过程的发展。整体连续全过程是有始无终、永不完善的建构过程。思维模式建构过程存在整体连续的和阶段断续的建构特征,成为思维模式无限建构的重要特性。每一阶段性断续建构是对有关参与建构的所有记忆模式高度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又抽象的过程,与微观世界发生的事情具有相似性,是不确定、阶段式的建构。整体连续与阶段性断续的建构活动过程,也是多次完成思维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的过程。不管是整体连续还是阶段性断续的建构,首先从一个取得阶段性成果思维模式(成为开始和中间环节)开始建构。阶段性成果建构的思维模式,通常是相对不完善的思维模式建构,称为知性思维模式,对照的是基础概念。阶段式建构知性思维模式,从内容相对贫乏的、规定性简单的成果开始,然后到内容逐渐充实、复杂并具有不同规定性的阶段式发展;通过比较、对照,从阶段性建构多维思维模式中选择,最后选择基本完成、相对完善、达到高层次稳定化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有了比较满意结果,这就是基本完成的思维模式整体连续建构过程。相对完善建构的思维模式,称为理性思维模式,对照是基本概念。可见思维模式建构过程是一个阶段式发展的流变过程,建构过程不是固定的、静止的、僵化的和不变的,而是变化的、发展的、相对的建构过程。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空间分布,不仅是多种多样、多形多态分布,而且呈多重多维分布,其中包括不同时间的多重三维、多处节点、多重共用路径、多重折叠、多重反复循环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而协调性嵌套的模式展现全过程,同样是不断变化的模态化程式建构过程。思维模式动态发展的模态化建构是思维模式创新性、不确定性、有始无终的重要特性形成的依据。
不论知性思维模式、理性思维模式,任何思维模式建构永不停止地发展和完善,是人类对当下思维模式建构存在永远不确定的原因之一。思维模式永远不确定、不完善,也是人们认为现存的任何事物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依据。马克思说得好,“对任何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尤其在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多种多样规定性及处于永远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刺激下,思维模式总会被激活并重新组合再建构,向更完善、更本质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使人的认识逐步逼近真实,但思维模式建构永远达不到最后完善,对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认识永远不会有最后真实、最后本质、最后结论的认识。可以说,对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认识,任何个体大脑建构的认识目的性思维模式(按思维模式功能适用范围中划分的一种类型,见第2章第2节),可以是真实的、本质的认识,但不是最后真实的、最后本质的认识。
思维模式是建立在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基础上的,是对感觉记忆模式或知觉记忆模式的深化、提高和升华,是对客观事物认识阶段式推进的思维模式的建构。从心理学观点看,思维模式可以分为知性思维模式和理性思维模式(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过程,由片面到全面,由属性理解到本质认识两个阶段)。正如记忆模式一样,思维模式建构反映在大脑里是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发生有其根据,发展有其规律,结果有其逻辑因果关系,并在大脑空间内具有时间特征的规定性,这些特性都具有空间的可观察性和广延性,证明思维模式建构也是实在的模式,所以思维模式实质是既“虚拟”又“实在”的模式,称作虚拟实在的思维模式。因为虚拟实在思维模式在大脑以虚拟实在记忆模式保存,所以也可以称为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
物理实在的记忆模式,具有与客观事物情境直接联系的实践性,但存在不可靠性和不确定性。虚拟实在的思维模式与客观事物情境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关系,这使人的大脑可以有限地超越物理实在的能力,使个体大脑具有超越客观现实而创新未来(同时具有不确定性)的作用,这就是人类大脑思维模式建构的本质。本质来源于新、旧不同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多次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更重要的是产生多次协调性嵌套作用,建构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而且人类大脑可以将新、旧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任意地交叉错位再连接,建构新的、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并将之激发,因此大脑才有了超越客观实践活动的不同的新想法。不同的新想法,反射在身体效应器上展现具体言行表情模式,才有了实践活动的创新性,也产生不确定性(成功或失败)。人类大脑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这种功能的物质。人的经历不同,大脑这种唯一的物质建构不同的记忆模式,建构不同的思维模式,是人与人存在不同创新性的根据。任何人类个体,只要大脑不断地建构思维模式,人就是永远处于创新过程之中的人。思维模式创新性是创造的基础,但不是具体的创造。
思维模式一维又一维建构,思维模式建构永不完善,有始无终,是思维模式建构展现的一个方面。思维模式建构还展现在另一方面,就是对同一新情境模式不同特征的刺激,根据新特征刺激,大脑建构的新记忆模式与原初建构的记忆模式旧特征刺激完全不同,激化的大脑已建构旧有相关记忆模式也不同,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亦不同。因此,面对同一新情境模式不同特征刺激,大脑会建构多维不同的思维模式。或者说,会建构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由大脑不同的功能区不同类型和数量的神经元、胶质细胞、突触、受体和记忆模式参与建构,高度复杂地在大脑分别激发,会分泌不同的神经激素或递质,个体心理产生不同状态。这就是不同个体对同一新情境模式刺激,把握不同的特征,即从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出发点产生不同认识,这也是个体自身认识和感觉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的原因。
对同一情境模式刺激,个体本身有不同观点,还与不同个体的经历有关。大脑已建构旧有相关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即所有模式的质量、数量等)决定个体在新情境模式刺激面前,大脑会建构什么样的思维模式,从中反映个体人格、价值、水平的相对范畴和标准。因此,不仅仅个体自身,更多的是个体与个体受相同具体情境模式刺激时,个人的能力、气质、认识和方法差别很大,与个体大脑过去已建构旧有基础性所有模式有关。
8. 大脑建构形象思维模式、抽象思维模式、逻辑思维模式的根据
物理实在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因为参与建构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由含有对应的情境模式特征因素重新组合再建构而来,说明思维模式建构同样具有相关情境模式某些特征因素,并得到延续和保存,转化发展后,新的语音、含义和结构等重要特征得以保存,也包括其他被屏蔽闲置的相关特征,甚至被扬弃的情境模式特征因素,不过思维模式(概念)建构是间接性的延续和保存。这样的思维模式建构完成后,形成形象思维模式。形象思维模式建构,因与情境模式具有一次间接性距离的相对一致性,因此具有某种程度的实践性,基本上属于唯物论认识范畴,但已经含有了唯心论因素。例如,上文讲到的桃与树,只要听语音便知道指向这棵树是结桃子的树。又如象形文字的出现,文字出现之初,常常是一种形象符号,形象符号与指向的情境模式特征(多数指向外表形态特征)十分相像,所以形象符号也是情境模式的特征。用情境模式的形象符号语音及形象符号代表其情境模式的含义,才有象形文字产生。通过思维模式建构的象形文字,对实践性情境模式加以概括,与情境模式有一次间接性关系,这样建构的形象思维模式,既有间接性,又具概括性。
形象思维模式建构,虽然已经冲破情境模式的直接影响和约束,但是依然受到物理直观性实践性情境模式相关特征因素的约束。所以,人类建构的形象思维模式,总会在实践情境模式中找到形象对照的影子,形象思维模式中总会受情境模式对照性直观的制约,或者说起码有对应的情境模式具体的根据。所以形象思维模式多数指具体的情境模式,如桃树这类名称。形象思维模式的建构,是人类种系和人类个体最早最容易建构的一类思维模式,也是人类最容易接受的思维模式类型。形象思维模式适用最多的是名词,如细菌、杂草、月亮、山河、泥土等。有的却是不同的记忆模式任意重新组合再建构的产物,只要在大脑能建构形象思维模式,似乎可以成为真的。例如,多数广告中,不论何种商品,并不宣传其奥秘和科学技术之精要,有的以保密为由搪塞受众,但要起一个好听的名字,用好听的语言形象地描述,用商品的华丽外包装打动受众,使受众建构与商品形象一致性思维模式,尤其用形象技巧通过媒体大力推销,只要天天讲,受众大脑就会建构这种产品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广告就会成功。又如“吃动物什么脏器,对人的相应器官有大补功效”。核桃天生长得与大脑相像,通过形象思维可以推断,吃核桃可以补脑等,甚至提出“以形补形”说法。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只要用形象思维模式建构相互联系,好像就是真的,就有道理。实质是个体大脑建构简单、习惯性思维模式产生的后果。这类形象思维模式,有的真实,有的很不确定。
对新情境模式刺激,大脑首先建构新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并激化大脑已建构相关多元的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大脑新的记忆模式与大脑已建构旧有相关思维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这样建构的思维模式,正是抽象思维模式建构。其中建构的思维模式除有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参与外,还有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参与,而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建构第一次远离了情境模式特征的约束,与情境模式特征已经有差异,远离了情境模式,已经具有虚拟性和抽象性。由具有抽象性的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参与建构的思维模式具有进一步的抽象性,与情境模式特征因素有进一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这样建构的思维模式就是抽象思维模式。例如,桃树、梨树、苹果树等,各自具有虚拟性和抽象性,已经第一次远离情境模式特征产生新的特征。几种水果树种经过抽象性的综合,就产生“水果果树”这一概念。“水果果树”又远离了具体桃、梨、苹果树等具体特征约束。重新组合再建构为思维模式的“水果果树”概念,显然水果“果树”比具体桃树等更为抽象而概括,这就是抽象思维模式建构。抽象思维模式建构,某种程度上已经因两次或两次以上间接性而抽象和概括,基本属于唯心认识论范畴,当然也包括并存在唯物论因素。抽象思维模式建构不管有多少维思维模式参与建构,其中一定要有一单元或多单元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共同参与建构。许多成语属于抽象思维模式之列,如偷梁换柱等,其中梁、柱、花、木都是物理实在记忆模式的参与,可以建构含义很深的抽象思维模式,隐喻社会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
不论建构形象思维模式,还是抽象思维模式,总是因新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而建构,总有多单元或一单元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参与建构。还有一种思维模式建构,不是来源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建构,而是来源于大脑虚拟实在记忆模式激化产生的内在性情境模式刺激,如想法,产生虚拟实在内在性情境模式刺激,使大脑虚拟实在记忆模式与多维度虚拟实在记忆模式之间,尤其指多维度实在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实质是在多层级轮回思维模式建构基础上,思维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建构的是逻辑思维模式。例如,从概念到概念又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又到理论,从定理推定理,从公式演算公式等,由虚拟实在到更虚拟实在、再到强劲虚拟实在,只要在大脑中不断地一维一维地建构下去,最末一维建构的思维模式,虽然不是思维模式的最后真实、最后本质的思维模式建构,因经过多层级轮回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加工,更加远离最初情境模式特征约束,这样建构的思维模式就是逻辑思维模式。逻辑思维模式建构纯属唯心认识论范畴,当然含有最初情境模式特征因素的基础实践性。逻辑思维模式建构是辩证认识论产生的基础之一。逻辑思维模式建构,是多层级轮回思维模式转化发展来的思维模式,直至“纯概念”产生,更加具有强劲的虚拟性、抽象性。例如,除抽象思维产生的“水果果树”外,还有“干果果树”以及其他类“果树”,从植物分类学讲,不论水果类所属不同种、干果所属不同种,还是其他果树所属不同种,都不是同一种,甚至不属于同一科,但可以统称为“果树”。“果树”显然比“水果果树”和“干果果树”等更虚拟、更抽象。这种逻辑思维模式建构,进一步远离实践性情境模式,即远离桃树、梨树等具体树种的约束,末端建构的逻辑思维模式的“果树”与实践性情境模式相去甚远,在实践活动中似乎存在,又没有具体指向,大脑本体感觉似乎与实践性情境模式没有关系。所以,思维模式一维一维地建构下去,个体自我“一直想下去,甚至怎么想”都是自由的,人类似乎最大的自由就是思维模式自由地一维一维地建构和展现下去。其实任何类型思维模式最初建构的基础,都是实践性情境模式刺激,大脑以物理实在记忆模式为基础,不仅能建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也是阶段性逻辑思维模式建构的基础。逻辑思维模式建构看似远离实践性情境模式特征约束,是远离而不是脱离,如风筝飞得再高也被一根细绳牵着,始终与实践性情境模式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受其约束,否则逻辑思维模式会成为无源之水,失去生命之源,这是大脑产生纯粹形而上学观念的根据。
不同学科中的概念、定义、公式、词汇等,通常以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形式在大脑保存着,任何学科都由概念、定义、公式、词汇等抽象思维模式等构成,经过意识模型整合组构加工而形成观念和理论。如纯情这个基本概念,可以理解为两套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的形象思维模式。可以进一步与虚拟实在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建构为“人与人的纯情友谊”。“人与人的纯情友谊”这一概念显然转化发展为抽象思维模式。抽象思维模式会进一步虚拟,如“人与人的纯情友谊”继续延伸转化发展,“人与人的纯情友谊是两个人牢固关系的基础”。纯情是什么,已经令人有些难以捉摸。纯情基础上又出现友谊,什么叫友谊,使人觉得抽象而虚拟。在建构的抽象思维模式基础上,由抽象思维模式与抽象思维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进一步抽象虚拟,显然进入到推理式逻辑思维模式的建构。如牢固关系,关系和牢固都很抽象,多次抽象而更加虚拟,只有逻辑思维才具有这种特性。不管思维模式如何进一步重新组合再建构,而思维模式只是观念、理论、思想、主义建构的原材料,都会在有意识模型整合组构加工前提下,进一步转化发展。
形象思维模式、抽象思维模式、逻辑思维模式三者没有明确界限。反映在大脑里,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之间转化发展,是有根有据的。每一个转化发展过程具有创新性,但不一定具有确定性,或者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的建构就正确。
9. 所有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都具有创新性
形象思维模式、抽象思维模式、逻辑思维模式,不管哪种思维模式建构,反映在大脑里都是所有记忆模式(包括物理实在记忆模式、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多维度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加工后相应建构的不同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在不同脑功能区,呈现多种多样、多形多态、多重多维的空间结构分布。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在结构上既存在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
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之间,经过相互联系、协调性嵌套作用,重新组合再建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具体包括更多的反映不同时空、外表形态、内部结构、特性和功能及其细化特征的细微、细小、细致生理结构模式与比较复杂、复杂、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等,不同套数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彼此任意交叉错位,多因子协调性嵌套。这样重新组合再建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其中不同简单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在大脑里不是按照由下而上、前后顺序、规规矩矩地重新组合再建构,是任意地、不分层次地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协调性嵌套,转化发展,不分功能区远近,只要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存在共同的特征,或特征不同但存在相互嵌套作用,进而相互联系,彼此相关激发就可以无规律、无序地、有所调整地重新组合再建构。这样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不是像具有几何形状的积木一样堆砌(积木堆砌后也有创新性),更多的是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并不像积木本身有几何形状,其本身形状和细节,是多种多样、多形多态、多重多维分布,多数存在以非几何形状保存或转化发展,发生各种不确定性相互重新组合再建构的可能性都有。更何况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不是仅有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建构,而是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具有的天然的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协调性嵌套,任意地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产生完全不同的特性,同样产生不同的创新性。具有创新性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更具有不确定性。这样的创新性,具体体现在时空特征、外表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特性和功能形态特征及其细化的层级特征之间,无规律、无序地任意交叉错位,大脑会有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更多所有思维模式的建构会产生更多千奇百怪的想象、想法、认识。例如,《西游记》猪八戒与书中所有的妖魔鬼怪形象都是创新性想象的产物,但不确定,而社会上所有人造事物,对人类而言具有确定性价值和意义。
所有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产生的表象或反射在身体效应器做出言行表情模式,与个体语言表达模式具有一致性。语言模式是人造符号,可以指代客观事物,但不是客观事物情境模式本身。思维模式的创新性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语言模式的创新性,语言模式创新性有时反映不存在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例如,语言模式中同一律:A是A,或者说“我就是我”,这一句同一律语言似乎是没有意义的废话,但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使用价值。同一律中A是A,只有在人类建构的思维模式中,指同一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但在客观事物中,本身这个情境模式就是这个情境模式并不存在。所以同一律中A是A,是思维模式建构的产物,具有创新性的价值,这个价值有什么意义,不确定,但可以使人理解。
人的大脑建构的不同记忆模式是大脑建构思维模式唯一的基础性资源,如果人的大脑没有不同的记忆模式建构过程发生,也就没有思维模式的建构和功能的展现,更没有虚拟记忆模式的保存,人的大脑建构过什么样的直观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对人的思维模式建构很关键。如爸爸叫2岁的幼儿“席翔翔”后,2岁的儿子看到爸爸亲昵的样子,他很快反过来对着爸爸叫“席爸爸”。发现爸爸满意地对他笑,他很得意。正好看见爷爷过来,他马上叫“席爷爷”。孙子从形象思维模式可以转化发展为简单的逻辑思维模式。但是到了两岁半的时候,玩一根绳子时,却说:“爷爷,这个绳子3‘斤’长。”因为翔翔经常跟着大人去买水果和食品,只知道重量计量单位“斤”的称呼,大脑从来没有建构过长度计量单位米或尺等量词的记忆模式,以为一切单位都以“斤”为单位,大脑只能将已建构“绳子”、“3”、“斤”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为思维模式,产生错误思维模式建构的原因是大脑没有建构尺或米这类表达长度的语言的记忆模式,因而就不能完善地建构直观的形象思维模式。
有的心理学家说,幼儿往往能“创造语言”,使人觉得好笑又觉得可爱。幼儿大脑建构的字量很少,对其含义理解更浅,还没有大量建构思维模式的能力。“创造语言”就是大脑将已建构的不同记忆模式,试着对自认为可以表达清楚的字与字进行组合,重新组合自认为可以表达的意思,这样建构的思维模式不完善、不正确,这是幼儿将几套不该联系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不协调地嵌套的结果,是其“创造的语言”不准确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不准确的语言具有创新性,同时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幼儿讲的话不合语法,也不合常规,幼儿和听者都明白,但觉得话的意思很好笑。这说明幼儿大脑已经开始向思维模式建构方向发展。
只建构与生活相关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的人,这类人属于自然人,大脑中只建构与生活相关的字或词汇,是相对简单又贫乏的建构;经过社会化知识和社会化基本技能训练(简称社会化)的人,大脑建构并存储丰富多彩的专业性知识等相关记忆模式(直观记忆)和思维模式(认知记忆)的人,大脑里建构了大量丰富的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的人,社会语言交流词汇相对丰富的人,属于社会人,是大脑存储更多“词条”的人,尤其大脑建构的思维模式不仅仅数量多(想法很多),而且质量高(想法深刻细致),口头表述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不仅语言丰富多彩,能说会道,形容恰如其分,语气婉转而不粗鲁,不失礼。记忆模式和思维模式建构多的人,也是解决问题能力强、办法多的人。这全靠大脑建构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和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转化发展。相反,大脑建构字或词记忆模式贫乏的自然人,大脑里建构的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少,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所有模式更少,这是语言障碍(先天生理缺陷除外)发生的重要根源之一。不是不会说话(不会描述情境模式),就是不知怎么说,所以只好要么说得少,要么说得很绝对,“一句话能把人顶在南墙上”。以生活为主的自然人,不知建构社会语言交流模式的人,这种人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表达,更不了解语言是由哪些字组合再建构的,原因在于大脑没有建构与文字、词汇相关的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这就是文盲。与受过生活磨难的人与经过社会化训练的人相比,记忆模式和语言思维模式差距很大,因此,对同一事物情境模式认识、处理方式等差距越大。经过大学文化化熏陶,又在社会上继续刻苦钻研的人,属于文化人。社会人与文化人大脑建构的记忆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数量和质量有很大差别。文化人与自然人(尤其与文盲)常常格格不入,没有共同语言,甚至处理相同事情的观点、方法、立场也不同,过去被认为是世界观有很大的差别,实质是大脑建构的语言模式、知识性文字记忆模式、相关的思维模式(即认知水平)等的差别,这决定自然人与文化人没有共同语言,不存在阶级斗争的问题,而是不同经历的人大脑建构的所有模式不同产生的结果。
英国伦敦大学的埃莉诺·马圭尔说:“全球定位系统可能会对脑部产生重大影响。”他们研究发现,出租车司机的中后海马区都比公交车司机的大,脑灰质也比公交车司机多。出租车司机要记住大量街道及成千上万个目的地所在位置,接受这些目的地及其相对所在位置的情境模式刺激,大脑需要建构大量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大脑建构更多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导致大脑灰质增多。公交车司机则只需要记住固定线路、站名和目的地情境模式,相对受到刺激少,工作单调,建构的所有模式比出租车司机要少得多。又因为上班开车时只受到习惯化情境模式刺激,所以感到乏味,精神上容易疲劳,甚至容易产生烦燥情绪。个体大脑建构的所有模式不同,导致大脑某些功能区结构存在差异。
人类大脑建构不同的记忆模式,使人类可以认识客观事物情境模式。要想理解情境模式为什么是这样,需要人类大脑建构大量的思维模式。当今世界人工智能研究,多数在不同的记忆模式建构方面取得进展,在高级记忆模式建构方面也有所成就。尤其在词汇表达方面和识别相似性方面,计算机程序性建构的记忆功能远比人类强大,但很少能达到模态化程序建构的程度。在思维模式建构方面,甚至低于幼儿中期大脑的思考能力。计算机要真正超过当今人脑的智力,必须了解思维模式建构的原理、特性和功能,最关键要有自我主观世界建构的功能(见第5章),并有超越自我主观世界进入精神境界的功能(见第7章)。计算机要达到人脑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0. 记忆模式与思维模式之间是过渡的层次关系
从上述理论可以看出,记忆模式与思维模式是自我主观世界建构的基础,与上层之间存在梯级层次功能关系,但二者之间又没有明确的界限。基本上是连续的、不断过渡的,以过渡段形式相互重叠交错,又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协调性嵌套并超越临界点转化发展。具体过渡体现在知觉记忆模式与知性思维模式(基础概念)之间,既存在各自的特性,又有统一性,既存在区别,又有一致性转化发展关系。从结构学角度看,知性思维模式更像是不同的整体性的记忆模式之间形成的超级记忆模式的发展和延伸,似乎是由高级记忆模式向基础概念的延伸。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说,发育成熟的大脑所建构的概念模式被皮亚杰称为图式(schemas),一直到成年阶段,我们建构了无数的诸如猫、狗到爱的概念图式。所以说,知性思维模式就是不同的记忆模式即多套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建构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可以理解为高级图式。从思维模式建构过程来讲,思维模式建构具有阶段性成果,而且继续转化发展着,直到建构相对完善的思维模式。不论阶段性成果还是相对完善的结果,都是以虚拟性实在记忆模式在大脑中建构和保存。
不同的记忆模式与思维模式之间,反映在大脑里,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与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之间,没有明确分界线,只有分界的过渡段,或者叫结合部。这个过渡段往往是彼此特性和功能、作用进入对方范畴的结合部。例如,知觉记忆模式具有认识情境模式可信而不可靠性,可以说是不确定的特性,在知性思维模式(基础概念)中依然保存着不确定性,二者不确定性是一致的。从这一点讲,知觉记忆模式与知性思维模式,是记忆模式与思维模式之间重叠的过渡段,也是结合部。从不同的记忆模式转化发展为思维模式,就思维模式的特性和功能而言,除了可以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和记忆功能外,与不同的记忆模式的特性和功能完全不同。思维模式的实在性建立在不同的记忆模式实在的基础之上。正如石里克所讲,“实在的东西只能通过实在的东西来定义”,也可以说,虚拟实在思维模式由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建构而来,思维模式虽然具有虚拟性,同样继承了记忆模式某种程度的实在性,称作虚拟实在的思维模式。同时“我们要从记号转向记号所标示的对象,这样一来,我们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类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叫做实在问题。”同样说明,虚拟实在思维模式对物理实在记忆模式而言,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类问题,但二者都是实在的问题。就思维模式实在性来源于记忆模式实在性而言,二者具有层次关系,又不具有明确界限。
思维模式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达到稳定化状态后,与记忆模式开启具有同样的特性,是整体性、系统性、一致性激活,不会有思维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的发生。正如人们讲到老虎时,不可能大脑先去开启(想到)老虎的四肢、毛皮、头上的王字及其食肉动物等直观形象,即多元记忆模式开启并有特征的展现,然后再将多元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老虎”这个概念。而大脑直接激化的是老虎抽象整体、系统性、一致性的概念,包括老虎外在性整体表象展现。当意识到老虎在山中称王称霸时,不是先去开启老虎的四肢和毛皮等不同的记忆模式,也不是先去激活老虎奔跑、如何捕食、林中虎啸等其他特征的思维模式,然后再整合组构生成和发展为意识模型,而是在生成和发展过程直接产生意识模型,大脑立即意识到老虎的凶猛,突现出老虎的威严。这就是记忆模式和思维模式,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或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达到稳定化,具有整体性、系统性、一致性特性,都是整体性激发,不再有建构或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发生,这一点很重要。这就是记忆模式和思维模式在大脑基本完成建构的意义所在。
从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过程看,记忆模式与思维模式也具有统一性。不同的记忆模式反映在大脑里是细微、细小、细致和比较复杂、复杂、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建构,思维模式由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前后发生、发展有一个量变的统一性,但在协调性嵌套节点上,却产生质的差别。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整体性不同的记忆模式,单元数量、建构质量、参与的强度有所不同,从基础概念到基本概念,协调性嵌套的节点成为其由量变到质变的节点。思维模式本身有质的提升后,也是质变后的思维模式,开始由低量度、中量度到高量度,又进入了相关量变的发展阶段。二者都存在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
记忆模式建构具有不可靠性和不确定性,是思维模式建构不确定性来源的基础之一,二者在这方面存在统一性。但思维模式不确性同时具有创新性,造成思维模式永远不完善地建构,又会永远向确定、完善方向不断地发展,但永远不会到达最后确定性的、完善的顶点,所以思维模式建构是一个有始无终的过程,而不同的记忆模式建构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只有不确定性而没有创新性,二者有明显区别。
不同的记忆模式与思维模式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还表现在有的中级记忆模式也可以是初等量度思维模式建构的开始。例如,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记忆模式(两个初级记忆模式)组成,二者重建构或再建构,建构原子核中级或高级记忆模式,但原子核是物理学的一个基础概念,已经进入低量度思维模式范畴。不同原子的结构、特性和功能的内涵总和,构成物理学不同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可以说进入到中量度思维模式范畴。不论原子核,还是原子,在人的大脑中,既可以是中级或高级的记忆模式,又是低量度水平的基础概念的知性思维模式。原子核、原子是记忆模式与思维模式重叠过渡的结合部。所以说原子结构概念模式具有双重性(具有记忆模式和思维模式的双重性),既可以说是记忆模式原型,也可以说是思维模式初型。同样道理,分子模式也具有同样的双重性。如此说来,可以认为原子模式、分子模式是记忆模式和思维模式之间存在的过渡模式。任何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实质上都具有双重性的结构模式,既可以在大脑中建构整体性记忆模式,又可以将特征及其层级特征细化,是大脑思维模式建构的基础资源。二者的区别由不同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结构、特性、功能的复杂程度决定,同时视大脑是单纯模态化程式建构,还是与网络神经系统动态化重新组合再建构的结合程度而定,二者转化的程度如何,存在物理实在与虚拟实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只能从不同的科学研究角度、层次、范畴方面决定上、下层两个模式区分和应用的规则。二者之间还有一层关系,就是互为基础,相互依存,彼此作用,共同转化发展的关系。
11. 思维模式建构量度划分的基础与思维模式建构分化具有的创新性
以参与建构的不同记忆模式的单元数量为标准,即按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参与建构的套数多少,将思维模式划分为低量度思维模式、中量度思维模式、高量度思维模式。也可以按不同的记忆模式建构的质量划分,即根据不同的记忆模式基本完成程度,是否相对完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建构稳定化程度,可以将思维模式分为知性思维模式(基础概念)与理性思维模式(基本概念)。两种划分的标准之间,存在相互补充又转化发展的关系。例如,建构基本未完成、未完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既是知性思维模式建构,也是低量度思维模式建构,二者具有统一性。
思维模式量度划分,反映思维模式本身存在量的发展过程,也存在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度的质的发展过程。
大脑建构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转化为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再经过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多层级轮回建构,建构多维度的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多维度的虚拟实在记忆模式是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经过转化发展达到超高度复杂程度。多层级轮回转化发展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中呈多重多维、多层多次转化发展的态势,建构超量度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以“多维度”的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再次或多次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这样多套数和多层级轮回循环建构的思维模式,反映在大脑里,无法计算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多单元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和多维度的虚拟实在记忆模式数量及其相互转化发展的关系。通常人们用一团乱麻形容事物的复杂程度,其实思维模式尤其多层级轮回转化发展来的思维模式,在大脑里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比一团乱麻的复杂度和混乱度高出几个量级。从总体上看,一团乱麻的复杂度和混乱度是由事物相互缠绕构成,而多层级转化发展来的思维模式,由多种多样、多形多态、多重多维、多层多次的生理结构模式,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协调性嵌套发展而来,本质上是自成体系(主要指大脑及其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内部相互联系,自我控制又与外界互动,自行运作,相互补偿,达到自稳定状态,又永远处于转化发展的过程当中。不管思维模式的大脑生理结构模式如何复杂和混乱,从理论上讲,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总是由不同单元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和不同维度的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建构,按不同单元和不同维度的记忆模式参与数量划分不等量度的思维模式。
从理论上讲,按所有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数量和参与程度不同,划分为低量度、中量度、高量度的思维模式。一定数量不同单元、不同维度的记忆模式参与建构的是低量度的思维模式;更多数量不同单元和不同维度的记忆模式参与建构的是中量度的思维模式;足够数量不同单元和不同维度的记忆模式参与建构的,是高量度的思维模式。三个不同量度的思维模式没有明确界限,如三个级别的记忆模式一样,彼此相互重叠过渡,以段的形式彼此联系。个体大脑进一步发育成熟,思维模式建构和不同量度思维模式,尤其高量度思维模式继续建构和不断地转化发展,只能概括地用超量度思维模式表达。超量度思维模式常常在大脑诸多脑区和远距离脑区之间建构。
不同量度的思维模式,是从建构学和建构发展过程进行的语言描述,对照大脑生理结构学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是由不同所有模式、不同数量、不同程度、多层级轮回的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的产物,心理学描述为从知性思维(模式)到理性思维(模式)。
知性思维模式、理性思维模式与不同量度思维模式的关系,具体描述如下:
低量度思维模式,大脑要求一定数量单元物理实在记忆模式(主要)和一维或几维度的思维模式参与,相对心理学是知性思维模式,对应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基础性概念。
中量度思维模式,大脑要求更多数量单元和多维度的所有模式共同参与,相对心理学是由知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中间类型思维模式,对应概念是基础概念向基本概念转化发展,或者已经属于基本概念。
高量度思维模式,大脑要求数量单元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参与和足够数量维度的思维模式参与建构,或纯粹由多维度思维模式之间建构,相对心理学是理性思维模式,对应的概念是基本概念。
从不同学科角度理解和论述上述思维模式,具有一致性,大脑中建构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激发,展现思维模式的多种不同功能。低量度思维模式可以转化发展为中量度思维模式,低量度或与中量度思维模式可以转化发展为高量度思维模式。不等量度思维模式之间可以转化发展为超量度思维模式。例如,如果说词汇是以不同的记忆模式为主重新组合再建构的低量度思维模式,词组或观点就是中量度思维模式,段落或文章就是高量度思维模式,理论、思想和主义等就是超量度思维模式(这里已经进入到意识模型整合组构过程,详见第3章)。不管量度如何划分,都以模式指代,如词汇模式、语言模式、文章模式、理论模式及其发展模式等,都是模式,又具有思维不同功能,统称为思维模式。
第1章讲到高级记忆模式由不同的初级记忆模式或中级记忆模式重建构或再建构转化发展而来,更多单元的初级或中级记忆模式参与,超越高级记忆模式容纳的限度时,达到组合爆炸时,就会有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就是向思维模式转化发展,向量、度、质变的方向发展。低量度思维模式可以向中量度思维模式转化发展,低量度或中量度思维模式向高量度思维模式转化发展,甚至向超量度思维模式转化发展。但是,不同量度的思维模式中参与建构的所有模式数量,也不是任意或无限的,同样存在一个组合发展爆炸的程度,这时需要向量、度、质变转化发展。只要所有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超过一定数量,即过量多套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就会处于膨胀或不稳定态势,即使是超量度思维模式,也只能有一定数量的所有模式参与,超过一定数量,同样需要一个出口。这个出口与记忆模式出口不同,包括不等量度尤其高量度或超量度思维模式本身发生分化。过大数量的所有模式之间处在同一维的量度思维模式内,彼此不能相互容纳或重叠,这样高量度或超量度思维模式建构会“一分为二”地分化,分化为两维或两维以上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分化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量度的基本概念,即实质是产生两维或两维以上相对语音、意义、结构存在差别或完全不同而独立的思维模式建构。两维思维模式各自具有一个独立的语音、意义及形态结构,成为不同的基本概念,这就是高量度思维模式分化的过程及结果。分化过程产生一维或多维新的思维模式,提出新的基本概念,成为思维模式内在创新性重要特性之一。如人的概念,可以分化为男人、女人、大人、小孩四个概念,根据皮肤颜色,人的概念又分化为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三个概念。对高度复杂主客观事物进一步认识,不能由一个基本概念获得完善的本质的认识,常常需要通过基本概念的分化,建构多种基本概念,分化后的多种概念组合,有利于对主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如果对高度复杂的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深入研究,分化后产生新的不同量度思维模式,需要其他不同单元或不同维度的记忆模式参与进来,继续向相对完善方向转化发展,尤其在达到高量度或超量度思维模式水平时,不等量度思维模式又一次发生分化,如加入不同工作性质的所有模式,将人的概念,细分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概念。思维模式转化发展是不断地分化后发展,发展后又分化,将会永远地有始无终地发展下去。人类种系和个体对主客观事物情境认识不断提高,就是通过思维模式转化发展,尤其高量度或超量度思维模式建构不断分化发展而获得认识上的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好多学科越分越细,其基础根源在于人类对主客观事物认识不断深入,必然地促进思维模式的发展与分化。这种分化是由于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里虽然有各自分布空间,相互之间有联系,但各自激发后,展现各自的特性和功能。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在大脑各自空间分布,在相互联系基础之上,彼此作用,协调性嵌套重新组合再建构,甚至产生交叉错位、多因子协调性嵌套,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的架构,更加臃肿膨胀,需要分化,分化为两套或两套以上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分化后的两套或两套以上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不一定基本完成、相对完善,有的需要新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参与完善并发展,发展后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基本完成,相对完善,而且达到稳定化。如果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得到发展,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一次分化。
高量度思维模式分化过程说明,思维模式建构有始无终有限地分化发展,成为人类种系思维模式建构对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深入认识的根据之一,也是思维模式建构具有无限创新性和不确定性内在性的根据之一。从人类个体来讲,任何不等量度思维模式这样转化发展又分化,分化以后又发展,是呈现在思维模式的每个具体建构形式(思维模式的具体展现形式)上的发展和分化与分化又发展。不论具体建构形式如何发展和分化,都具有有限性,而且具有不完善性和不确定性。不完善性和不确定性的具体建构形式同样向完善性和确定性方向发展。任何具体建构形式在发展中前行,在前行中发展,在发展中分化,在分化中又发展再前行,只有这样的建构过程发生,思维模式建构才不断具有创新性。反过来讲,具体建构形式的创新性是推动思维模式不断地向相对完善和完整转化发展的内在性根据。
以上论述说明,思维模式在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中,具有创新性,同时伴有不确定性。思维模式本身以虚拟实在记忆模式,进一步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建构的思维模式同样具有创新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多层级轮回转化的多维度虚拟记忆模式,多层次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产生更多层次创新性和不确定性。不等量度(尤其高量度和超量度)思维模式在转化发展中分化,分化后又发展,同样具有创新性和不确定性。当然思维模式创新性和不确定性还有更多的根据。只要是建构了思维模式,不管直接建构还是多层次建构,思维模式总是具有创新性,同时伴有不确定性及不完善性、不平衡性等特性。
低量度思维模式向中量度思维模式转化发展有几条途径:一是直接由不同的多元物理实在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直接瞬间产生低量度思维模式后,立即转化为中度思维模式。二是由低量度思维模式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协同作用直接建构,三是由多元物理实在记忆模式与低量度思维模式(简约化后已经是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再次重新组合再建构而成。向高量度思维模式转化发展与向中量度思维模式转化发展相似,同样由多单元或多维度所有记忆模式、低量度思维模式或中量度思维模式之间或者上述记忆模式和低、中量度思维模式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协同作用而建构。
不等量度思维模式之间转化发展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转化发展过程,一方面由所有记忆模式先向低量度,再向高量度思维模式转化发展,甚至向超量度思维模式转化发展,按照由低向高发展顺序转化发展,称为常规思维模式建构过程;另一方面高量度或超量度思维模式,不断地发展中又再分化为具有不同的实质意义的两维或两维以上不等量度思维模式,产生或者说建构为新的两维或两维以上不等量度思维模式。例如,一个基本概念分化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等量度的概念,称作非常规思维模式建构;第三方面,不论常规建构的不等量度思维模式,还是非常规产生的不等量度思维模式之间,同样会重新组合再建构更高一级内涵不同、各具新意、不等量度思维模式,同样属于非常规思维模式建构;第四方面,包括常规的、非常规新产生的和更高一级新意的思维模式,依然在发展中分化,分化中发展,如此循环往复,逐级累进,发展前行的趋势,是思维模式建构永远有始无终,转化发展的由来,说明大脑思维模式建构永不封顶。这是因为思维模式建构是由主客观事物情境刺激而共同转化发展而建构的,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共同转化发展是有限而无界的存在,所以思维模式始终处于有始无终发展过程中,处于不断产生新意、建构新思维模式的过程中。这是人类不断向高智商、更高智商发展的原因。
不等量度思维模式之间转化发展,无非是在大脑建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的基础上,加上思维模式转化发展来的虚拟记忆模式的参与,形成多层级轮回、逐级累进发展前行的建构关系。说明高量度思维模式或超高量度思维模式,都是以所有记忆模式(其中包括不等量度思维模式)为基础转化发展建构而来。这也是思维模式不断地向相对完善的方向发展,其结构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等向高等发展,直至逼近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复杂性思维模式的建构。
不等量度思维模式划分只是理论上提出的方法,实质是用思维模式建构,划分思维模式不同复杂程度的方法(思维模式的适用功能之一,就是方法工具性的思维模式建构,见第2章第2节)。用思维模式建构的方法划分思维模式本身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思维模式不等量度划分,证明人类种系大脑思维模式建构,在人类大脑进分化过程中,是由低量度向中量度,又向高量度和超高量度进化发展的过程。人类个体从幼儿建构低量度思维模式开始,沿着这条路径不断地演进、分化、发展。任何人的大脑思维模式建构都会复演人类种系大脑演进分化发展路径,由低向高或更高深度转化发展。由低量度到中量度再到高量度思维模式的建构过程,是人类种系大脑演进分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之一。由形象思维模式到抽象思维模式,再到逻辑思维模式,同样是人类种系大脑演进分化发展的另一条基本路径。两种路径的不同划分,既有区别,又并行不悖,存在相互促进的统一性,从而使人类更好地认识思维模式建构的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思维模式不等量度的划分,是一个既连续又断续发展过程,不存在明确界限。
无论低量度思维模式建构,还是形象思维模式建构,都已经具有创新性和不确定性。那么思维模式多层级轮回、逐级累进发展前行的建构过程,则具有有限无界地创新性,同时具有有限无界的不确定性,是思维模式的最基本的、最宝贵的特性之一。思维模式之所以具有创新性和不确定性,其中的关键是物理实在记忆模式的建构过程,按照主客观事物情境发生、发展规律或不规律,确定或不确定,系统或没有系统,平衡与不平衡,必然或偶然等方式建构,建构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存在不确定性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具有创新性和进一步的不确定性,这是思维模式产生不确定性的第一个理由。其实,确定的东西和确定的东西的结合也有可能产生创新性,同时产生不确定性。例如,饮酒是人的自由,开车上路也是人的自由,两者结合建构的新事物,即“酒后开车上路”就不自由,从而产生不确定性。思维模式产生不确定性第二个理由是思维模式建构过程本身有条件地、任意地驾驭着不同的记忆模式,包括多次选择、加工、淘汰、扬弃不同的记忆模式等。在思维模式建构过程中,如果多数参与的所有模式不变,其中之一既可以选择肯定的一单元记忆模式(如黑色),后又选择否定的一单元记忆模式(如白色),前后重新组合再建构的两维思维模式,是两个意义,两维思维模式前后分别激活、轮流展现是产生黑白颠倒的重要根据,所以思维模式建构过程存在不确定性。大脑建构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本身存在不确定性,思维模式的建构过程存在不确定性,在大脑中简约化为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同样具有不确定性,思维模式多层级轮回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不仅仅驾驭着不确定性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同时驾驭着不确定性的虚拟实在记忆模式过程,所以,思维模式建构过程存在不确定性,这是思维模式建构自身存在不确定性的第三个理由。这三个根据说明任何思维模式建构都存在不确定性,甚至永远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事物转化发展并有创新性的重要动力源泉和广泛存在的空间。
12. 大脑建构思维模式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存在的间接性关系是思维模式产生创新性的又一根据
大脑中建构了巨量的具有相当质量的所有记忆模式,包括物理实在记忆模式、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和多维度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大脑建构了所有模式,也就真正地建构了主观世界的基础资源(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和上层资源(虚拟实在思维模式),这为自我主观世界的存在建构了基本框架或平台。
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建构是主观世界建构的基础性资源。再多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的建构,再高级的不同的记忆模式建构,都是在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对大脑的把握和改造的基础上的建构。反过来讲,物理实在记忆模式本身,反映在大脑里是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及其空间分布,在大脑中彰显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反过来讲,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在大脑有了各自的代理者即对映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激发后,不同的记忆模式开启,在大脑产生对应情境模式表象,或反射在身体效应器上展现言行表情模式,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或者相对应的一致性原则。
思维模式与客观事物没有直接的联系,最简单的形象思维模式建构是低量度思维模式建构,通过多单元物理实在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完成,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之间具有间接性。抽象思维模式由单元物理记忆模式与多维度虚拟实在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完成。逻辑思维模式更是由多维度虚拟实在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而来,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之间具有多次间接性、抽象性。不管哪种思维模式建构,都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有着间接联系,思维模式通过所有记忆模式这个中介建构,或者说通过记忆模式这座桥梁才能与客观事物相互联系,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具有间接性或者多次间接性联系。
整体性记忆模式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协调性嵌套并超越临界点,或者说超越高级记忆模式质变的转折点,打破不同的记忆模式之间的边界规范。突破高级记忆模式临界点,进行重新组合再建构,进入到一个质的升华阶段。这个质的升华阶段的标志,就是打破了不同的记忆模式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一致性原则之后再建构,思维模式建构过程就是打破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一致性原则的过程,就不完全是按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特征或层级特征、顺序、规矩要求重新组合再建构。完全取决于大脑本身任意不同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采取可能性的交叉错位后再进行选择、加工,又是任意近、随意性、可能性地进行淘汰或扬弃。例如,成语张冠李戴式地重新组合再建构,张氏帽子戴在李氏头上(极少发生),与猪头安在人身上,具有异曲同工的效应,都是时空特征交叉错位后,重新组合再建构思维模式地具体产物。
张冠李戴成语,反映在大脑里,可以这样理解,原本由四套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分别以A、B、C、D指称),重新组合再建构为两套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AB、CD),通俗地讲,本应该是张冠张戴、李冠李戴。如果四套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中发生交叉错位后,重新组合再建构为两套新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AC、BD),通俗地讲,就是张冠李戴、李冠张戴。某些特征或层级特征交叉错位,在建构方面产生实质性变化,这一过程只有在大脑存在的生理结构、特征和经过建构思维模式的过程才能发生,而且经常性地发生,大脑会建构许多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模式(即概念)。交叉错位在自然界有时也会发生,如生物物种之间天然杂交,同样会产生新品种(具有创新性与不确定性),是生物演进分化的主要途径。可惜速度很慢,需要以地质年代来计算其速度。大脑里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交叉错位,协调性嵌套,重新组合再建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或者这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其中包括多套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同样可以交叉错位协调性嵌套,速度很快,甚至在几毫秒之内基本完成和相对完善。这就是人类大脑远离实践性情境模式约束,与实践性情境模式具有间接性关系,思维模式建构产生创新性并具有不确定性的道理所在。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相对隔离(存在一定远距离地间接性)而不完全受其束缚,思维模式产生相对的自由度是有限无界创新性和不确定性的又一主要依据。还有多维度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多层级轮回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有着更加宽泛的自由度,可见,由多维度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多层级轮回参与建构的思维模式,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不是隔离,而是多次隔离,甚至是远离,这样建构思维模式的过程,肯定是由量到质的转化发展过程,这说明虚拟实在思维模式与物理实在记忆模式,不论在生理结构与特性,还是功能展现方面,二者都具有质的区别,其中多层级轮回的创新性、进一步的不确定性的深刻程度也有区别。
思维模式具有创新性,同时具有不确定性,存在更多的根据。其中之一,就是大脑建构的不同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具有许多特性,不同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选择的不同的记忆模式,包括不同特性的协调性嵌套,如外表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特性和功能形态特征、时空特征及其层级特征交叉错位的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过程,从中孕育更多的创新性,“猪八戒”只是外表形态与时空特征交叉错位而建构思维模式的特例。多单元不同的记忆模式之间,任意地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不仅仅外表形态特征和时空特征发生交叉错位,更多的特征(内部结构、功能和特性等)之间发生协调性嵌套作用,就会更多地创新出必然、或然、可能或不可能存在的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原本不存在的新的情境模式,只不过有的可以产生实践价值的真实情境模式,如社会上人造物,也可以产生不能实践的只能保留在大脑中虚拟的内在性情境模式,如猪八戒等。
从理论上讲,理性思维模式是多维度虚拟记忆模式超越量度转化发展建构的思维模式,包括多单元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和多维度虚拟实在记忆模式,所有记忆模式分别具有更多时空特征、各种形象特征及其层级特征。以理性思维模式建构含有的时空特征为例,不论建构过程、激化过程,还是转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含有的时空特征都有变化,都与建构过程所处时代性相关并产生具有时代性时空的特征。例如,不同时代真理,具有不同时代特征要求,不同时代道德,同样具有不同时代标准,理性思维模式同样具有不同时代特征,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以贯之达到最后的完善。不完善性和不平衡性思维模式,向相对完善、相对平衡转化发展过程中,不论在建构还是在应用过程中,都有时空特征交叉错位发生的可能性,也会发生重新组合再建构,任何个体建构的思维模式有多种时空特征可能性:如落后于时代性的时空特征、与时代性相符的时空特征、超越时代性时空特征等。不论多么落后的社会理性思维模式建构,都具有创新性、不确定性、不完善性、不平衡性等,在人类社会不同时期中,都需要向完善性、平衡性转化发展,都会发生交叉错位现象,随着时代特征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发展。个体因循守旧,不思发展,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产生的原因,如果产生不当的超越时代性的时空特征,又会产生修正主义之类的错误,所以,不能照搬任何高明的社会理论性思维模式,也不能永远套用。在当今社会实践活动中,如果把几个世纪前适用的理论思维模式,生搬硬套于当今,就是弄错了过去理论思维模式时空特征。但是,任何社会历史产生的理性思维模式,都是超越当时人类价值和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也是连接过去和进入未来的精神产物。尤其当时理论思维模式发展到极致,超越当下而连接历史和进入未来,这就是理论思维模式发展到极至而产生可贵之处的一种精神(见第7章),它反映当时的精神。所以,思维模式理论不能照搬,但精神可以或必须传承。
不论形象、抽象思维模式建构,还是逻辑思维模式建构,思维模式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后,经过激活并反射在身体效应器上,可以创新出新的情境模式。因新情境模式在客观现实中通常不是原初情境模式的存在,因而具有创新性。或者说任何思维模式建构本身都具有创新性的潜力,只不过需要实践活动进一步验证和理论上的认可。创新产生在大脑存在的内在性情境模式,对大脑产生刺激并建构新的记忆模式,与其他具有时空特征不同的记忆模式,再次发生交叉错位,重新组合再建构。例如,“猪八戒”之类形象思维模式已经是形态特征与时空特征交叉错位的产物,再一次发生时空特征交叉错位,到天上,它就是原来的天蓬元帅,回到人间,又一次发生时空特征交叉错位并将其拟人化,他就成了高老庄的女婿。可以说任何思维模式建构都可以演绎,所有模式特征及其层级特征多次交叉错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用在小说当中,三次交叉错位变通,小说《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显得生动活泼,并且产生了某种深刻的意义。整体性所有模式任意地重新组合再建构,创新性产生既肯定又否定的新事物,就是不确定的新事物。可见,所有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既有创新性,又有不确定性,因为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与思维模式建构,以大脑中的物理实在或虚拟实在记忆模式为中介,二者通过交叉错位这个中介产生了多次间接性的联系,其特征及层级特征也交叉错位,使人产生无限想象,这是大脑内在性情境模式自我运行机制产生的成果。
因为大脑中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任意地相互联系,协调性嵌套,所含特征及其层级特征会发生多种交叉错位,可能性地重新组合再建构,所以任何思维模式建构都产生虚拟性。思维模式在大脑中运行,个体没有物理实在实践性感觉,所以具有虚拟性,虚拟性思维模式转化发展,通过反射又产生创新性,同时伴有不确定性因素,这是任何个体大脑可以产生任意虚拟想象的根据。思维模式还具有实在性,实在性在于大脑真真切切地建构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空间实体性地保存。但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之间,也会产生相互联系、协调性嵌套作用,同样存在实实在在的自我运行机制。不论思维模式虚拟性,还是其实在性的存在和发展,都证明思维模式就是存在于大脑的虚拟实在性。
人的不同发育阶段会建构巨量不同的记忆模式,巨量不同的记忆模式之间以及记忆模式不同单元、式样、种类之间排列组合,会产生巨量的思维模式和具体的建构形式。也就是说,在大脑建构巨量不同的记忆模式的基础上,思维模式具体建构形式的数量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这是思维模式具有有限无界创新性的主要依据之一。多维度虚拟记忆模式多层级轮回参与思维模式建构,任何人思维模式建构都是有限而无界地建构,所以任何人都有创新性。可惜,人类个体一生建构不同的记忆模式,有相当大数量忘记了,保存在大脑中的记忆模式是有限而有界的,保存基本生存环境、保障生存需要的社会化训练所得、专业人员文化化熏陶经常使用的不同记忆模式。所以,大脑建构的所有记忆模式是巨量的,但保存的是有限的、有界的。大脑建构的思维模式转化发展后,同样以巨量的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在大脑中有限和有界地保存。有限有界的所有模式在大脑保存,保存大量的不着边际、不切合实际、无中生有的虚拟实在的思维模式,如神鬼之类虚拟又虚幻的东西,想过的好事和美事久久不能忘怀等,会占去大脑大量的空间并消耗大量生物场势。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中建构和保存不管有无价值和意义,对以后建构的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会产生对比、套用和启迪的作用,有时会打开人建构思维模式的思路。
思维模式建构不断逐级累进发展前行,其创新性和不确定性同样在不断地逐级累进地加强。更为强劲的虚拟实在的思维模式,更为纯概念化,同时更具创新性和不确定性,这样的思维模式本身因远离客观事物情境约束,越来越转化发展为独特的主体性,即人类个体大脑生长发育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具有主体意向性。
思维模式建构不仅仅由一层级轮回完成建构,是多层级轮回、循环往复不断有始无终加深建构。每一层级轮回的思维模式建构都会进一步强劲虚拟,不断的强劲虚拟是有限无界创新性和不确定性不断转化发展的基础。
思维模式本身是大脑巨量不同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的产物,思维模式更是呈巨量几何级数增加,再加上多维度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多层级逐级累进向前发展的思维模式,具有有限无界创新性和不确定性、高度虚拟性、实在性、概括性和不确定性、不完善性和不确定性等,思维模式的具体建构形式丰富多彩也就不足为奇了。分析思维模式建构过程,虽然其特性丰富多彩,但不外乎产生常规特征类型和非常规特征类型、正当建构形式和非正当建构形式以及多级建构形式,详见第2章第2节介绍。
思维模式多层级轮回转化发展,打破与客观事物一致性原则,是思维模式有限无界创新性和不确定性建构存在的理由,成为人类大脑想象的基础。从天上到地下,从过去到现在,又从现在到未来,从有到无,从正确到错误,从正到邪又回到正,从是到非又到是等,可以建构思维模式的不同具体建构形式,人类个体的各种想法如天上的流云,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但是,人类历史的有限性、人类社会的有限性和人类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使个体大脑建构的所有模式具有有限性,当然其伴随的创新性和不确定性,同样既有限又有界。
在思维模式高度概括和强劲虚拟实在地多次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过程中,参与的不同的记忆模式,即大脑空间原初分布的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形态,多层级轮回建构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只要参与了重新组合再建构,在大脑中不再有独特实在意义模式的存在。反映在大脑里,参与建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因通过神经元和本身与其他更多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建构更多的联系路径,这样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形态必然发生调整和变化,甚至在大脑中不再具有独特实在的模式形态。只要证明经过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是正当的、合理的、真实的,通过思维模式反复多次对参与的不同的记忆模式进行概括、提纯、升华和接纳,参与建构思维模式的不同的记忆模式才能成为人们信赖和相对可靠的记忆模式。但是,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是否可信或确定,有待进一步的检验。